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江味农居士:念佛之道 用功之方


   日期:2009/3/6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念佛之道 用功之方---江味农〈复毛敬泉书〉
作者:江味农

前 言

江味农居士所撰的《金刚经讲义》,博采众长,渊广圆彻,有如一部佛教百科全书。老居士阐扬般若,又与净土宗旨相互发明,高揭般若与净土相辅相成的圆融善巧。而老居士在<复毛敬泉居士>书信中,则劝人一心专修净土,将一己的净土修行经验和盘托出。此文在五十年前曾单张排印,因流布不广,罕有人知,後蒙灵岩山德森老法师出示,附在《金刚经节录》之後。其中念佛的「四层八字」,实为老居士念佛实践的甘苦谈。本刊谨将全文整理加上标题,疑有漏文之处则以问号存阙,以文章形式刊出,供作读者净土修行的资粮。
编者谨案

全依一句佛号

(一)来函所述功德,有多无少矣。从来发勇猛心难,持久不变则尤难,非必自甘退惰也。或为病魔所扰,或以精力不支,或猝遇不及料之外缘,致生障碍皆是也。弟意每日早晚《弥陀经》各一卷,《往生咒》各二十一遍,或仅三遍,佛号各五千声,观世音丶大势至丶清净大海众圣号各二百声,或各百声足矣。如觉行有馀力,最好将佛号加多,愈多愈妙,何则?临命终时,所有经咒势不能念,全依一句佛号,度我出苦。故平日用功,别项功课,可少即少,惟有弥陀万德洪名则多多益善。古人有一切不念,终日只念佛,以十万声为度。又不念六字,只念四字,大凡皆为临终时计也。何以故?一心不乱,非执持名号,不能成就故。试观执持二字之义,即可知一句佛号,万万不可松动矣。因此之故,弟请兄将经咒减少,而佛号则尽量加多,至嘱至嘱!
(二)依上述理由,《金刚经》不念亦可。必欲念之,或早或晚诵一卷可矣。
(三)回向文由自己心中发出更好,不必定要文言。
(四)追荐先人,但求诚切,亦不必贪多。弟意《心经》七遍,观世音菩萨圣号二千声可耳。此亦须在佛前发愿,略谓弟子某为某持诵何经何咒,或圣号若干,求佛慈加被某人早出苦轮,往生极乐,此其大略也。

一心念佛有四忌

(五)前函所云:「一心念佛时,急遽不得,疑畏不得,放松不得,矜喜不得」,此四句共含八句,应分四层观之,一层深一层也。兹为分别明之。

第一层,急者焦急,遽者匆遽。此初用功时也。博地凡夫无量劫来所造罪业,所有妄想,不啻恒河沙数,谈何容易便得消除。而不知上此义者,妄希速效,见效不速,遂生焦急。焦急乃退悔之根也。实学道之大忌,故曰急不得
又初发心人慕道切故,几欲绝尘而奔,恨不将所有教理一旦全通,所有功德一朝做尽。今日见此经,得未曾有,遽欲诵之。明日闻彼咒,不可思议,复遽欲持之,全不思精神来得及否,与自己所修之法门不夹杂否,遂致终日忙忙,无从容自得之趣,头绪纷歧,劳虽多而效寡。又每当做功课之前,宜先静坐片刻,将游思打扫打扫,然後用功,此心较易乾净。若一事甫毕,即匆匆进佛堂作功课,则心头之乱也决矣。故曰遽不得

第二层,疑者忧疑,畏者怖畏。此用功渐进时也。未念佛之先,自觉心中无杂念。即念佛之後,反觉妄想甚多。迨至用功久益勤,乃妄念竟随之益增益长,不胜忧疑之至,曰此何故耶?殊不知念佛用功时,妄念实多不胜数,特汝自不觉耳。今汝日觉其多,正是汝心渐入宁静之徵。譬如日处闹市,虽车马喧嚣,不觉其闹。夜深人静,即虫鸣鼠跳,亦嫌其扰,即此理也。误起忧疑,妄念颇少,忽而明日妄念之多,竟百计排之而不肯去,此时不可强抑。惟有极力提起正念(即念佛之一念),或高声念,或跪或拜念,久之彼力不敌,渐可退去。
(案:此下,疑遗漏「故曰:疑不得。」五字)
有时念佛正好,妄想忽生,恍若天外飞来,甚至此念乃穷凶极恶之念,为生平所未有者切不可恐怖。须知此是多生以前曾作此事,八识田中留下种子也。今幸佛力冥熏,将其逼出,此时宜向佛前痛切忏悔,哀求加护,俾前造罪业根本拔除,是为最要。若生畏怯,大碍功行。又功夫加紧时,或忽觉眼前之山河大地,以及自己,空无所有,不必畏之。但极力念佛,求佛摄受,空境之有无,置之度外可也。要紧要紧,故曰畏不得也。

第三层,放者放任,松者轻松。此用功渐纯时也。念佛至纯熟之候,一句佛号冲口即出,本是佳事。然自以为已达无念而念之境,放开胸襟。任口念去。如俗所谓滑口读过者,此又成病矣。其病为何?则求佛摄受之心不切是也。此时必须声声着实,字字靠紧,谓当聚精会神,一心悲仰,字字皆从心中恳切流出。然後生西心愿,庶几着实有凭耳。故曰放不得(初念佛时生处要熟,至此熟处要生)。
功夫念到念纯之时,心无渣滓,遍体轻快,异常安适,此佛经所言轻安是也。然切不可一味悠游自在,必须紧紧着力,益加勇猛;否则不进则退,并此轻安而失之矣。夫欲逆生死流而出轮回,岂可片刻松劲乎?故曰松不得

第四层,矜者矜张,喜者欣喜,此用功渐成时也。绵密用功,精勤不已,忽而妄念暂销,心光发露,得睹圣境,此时只可向真善知识密求印证,切忌逢人辄道,亦涉张扬。盖此事即张,则颂声竞起,自思几经勤苦,今何幸而获之。此心若起,即是自矜,矜心作而我慢随生,则前功堕矣。故曰矜不得
既不矜张,仍复勤密用功,久之久之,自见己身趺坐大莲华上,或睹三圣金容,或蒙弥陀放光摩顶,或复己身俨列清净海会,如此圣境,或经一日二日,乃至数月经年,现前不散。此时切不可欣欣自喜。喜心若起,念佛之心即已不一,不一则乱,念佛三昧垂得而失。故曰喜不得

念佛的甘苦谈

以上自第一层至第三层,历述甘苦,以为兄告。忆前五年,弟在北京,一日正念佛次,忽起大恶念,骇极,汗出如洗,竟有数日不敢作功课,嗣思生平绝无此想,何来此念,殆多生业种乎?稍稍自释。然究疑莫能决。
後叩诸谛老法师,谛公曰:「此多生种子,今为佛力熏逼而出,由此加功,即可拔去根株。」当知八识中恶种藏积甚多,倘遇外缘引之,彼即出头露角,不可收拾。所以佛法修心之功,不可不用。功用得勤,恶根方可拔除,善根乃能增长耳。
弟因此亦知念佛之要。盖一切法门,必将业种断净,方离生死,必历三功行始克办到。惟修净土者,依弥陀愿力,慈悲摄受,遂得带业往生。但得生西,便出轮回,此之谓胜方便,谓方便善巧胜过一切也。(带业二字,的指未能除尽之种习而言,非谓现行恶业。或曰:果尔,何以恶人临终十念,亦得往生耶?须知恶人临终地狱相现,幸遇善友开示,则恐惧之情与求生之心,一时并急,勇猛念佛,有一往直前之慨。但大限已到,甫及十念,遂已命终,非只发心十念也。试思当彼哀悔诚切,情急求生之际,此时之心,固已恶念全清,善根开露,故蒙摄受耳。此中道理亟应细辨。)

弟修净土,亦已十年,然至今尚因循於第二第三两层之间,乍前乍後,绝无进步,至为惭愧!若第四层功夫,特依据经教而陈述之,弟犹未能达此境也。又此四层亦依言说方便,立此次第,实则或前後互起,或一时并现。亦有人念佛甚久,无甚出入;或念之未久,境界甚佳者。此视根性之利钝,业障之浅深,功行之勤怠,随人而异。
总之,无论何人何时发现何境,必须审其利病,知所修治,乃为最要。所虑者自不审知,所以宜常亲近善知识也。更有进者,用功固应求证念佛三昧,但不可着急求之,功到自能证得,非可强求。即令生前未能亲证,但须真修切愿,临终必能蒙佛接引,不可自馁也。至要至要。

请由此门而入

(六)《观经四帖疏》丶《无量寿义疏》丶《往生论》丶《净土十要》各一部,五彩及不着色三圣像各一幅。一并奉赠,即嘱寄上。其《四帖疏》等书,如六谦先生有未见者,请与共读之可也。
(七)三业清净之法,最好一心念佛。盖一句洪名,无业不销,无德不备故也。
(八)在家人应持五戒:不杀丶不盗丶不邪YIN丶不妄语丶不饮酒是也。兄今杀丶酒已戒,而盗等之戒,平素之立身行事,已立其基。今复致力防检,更自易易。夫戒有止持丶作持。如坚持五戒,止而不为,是名止持。自己止之类(?),是名作持。
布施非必财施也,教人以佛法,曰法施;设种种方便,令人离恐怖,得安乐,曰无畏施。持名而得一心不乱,即是定,非必坐禅也。兄能信入净土法门,即是基(?)慧根。若於念佛之暇,将净土教义探讨明白,大足启发智慧。且因此己既增长道力,并得开发他人信心,益莫大焉。至於根本大智不可强求,果能一心不乱,则性光朗耀,彻体圆明矣。
右列八条,念佛之道,用功之方,一一备具,请由此门而入。以兄之至诚至勇,证道何难哉?不胜欣盼之至!

(《明伦》期刊第352期 公元2005年2,3月发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江味农)(五明学佛网:念佛       江味农)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