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李家振:鱼目混珠何堪哀


   日期:2009/3/12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编者按:华人佛教某博文发表了一篇赵朴初先生的《宽心谣》。曾经在朴老身边工作多年的佛教文化工作者李家振先生认为,《宽心谣》为朴老所写属于讹传。这对佛教,对赵朴老本人都会起到误解、误导的作用。那么《宽心谣》究竟是不是朴老的遗墨?我们可以透过李家振先生的文字找到答案。

今年是前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一百周年寿诞。一个人在世上生活跨越了一个世纪,做了那么多事,涉及极为宽泛的领域,最终既是一位宗教领袖,又是一位国家领导人、书法家、诗词曲作者、佛学家实在是值得纪念的。就在筹备他一百周年纪念之际,朴老夫人向我提到了一件事,她说有些老朋友很怀念朴老,但因接触机会不多,不甚了解,读到近日出版的一些有关朴老生平与谈佛之类的书感觉说得不太确切,甚至产生了困惑。因为我曾有一段时间在他身边,了解些事情,朴老夫人希望我写点东西以正视听。对于这类作品我是早想写文章的,因为不仅这里道听途说瞎发挥的内容很多,而且有些文章中还有许多段落是从我以往发表过的文章中断章取义、张冠李戴编出来的。眼下随意涂抺乱写的事不少,而出版社却很正规,胡编者也有身份,我实在不想和他们打交道,所以没动笔。朴老夫人的要求提醒了我的责任感。正在此时有朋友告诉我手机上也在流传所谓赵朴初写的《宽心谣》,我决定由此开始动笔。

这首歌谣,十余年前发表在一份气功杂志上。当时,我们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同仁都认为不可能是朴老写的,一问之下果然是假托之作。今天朴老夫人还记得很清楚,因为它既不符合赵朴老的想法与风格,也不符合佛教精神。但多年来以讹传讹,影响很坏。

《宽心谣》就其内容来说想劝世人看开些,免去不必要的烦恼,这本不是坏事。但作者既不熟悉赵朴老的生活,也不理解佛教的内涵,却冒用他的名字来写,用他的影响以图流传。有些人还把它当作“赵朴初说佛”的“禅机日用”,这对佛教、对赵朴老本人都会起到误解、误导的作用。我的看法是:

“缘起性空,如实观照”是赵朴初坚持一生的佛教认识论,绝不是“遇事不钻牛角尖”可说明的。

赵朴老茹素七十余年,对于素食文化深有体验,何来“少荤多素”的概念?

他自己并没有儿孙,对于年轻人和孩子一律特别关爱,从来没有外孙、内孙的想法。许多年轻人都与他有很深的友情,这种感情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这些都不算什么,不必多说。为了使读者能深一步地理解佛教精神与赵赴老的佛教观念,我在这里选出几段赵朴老的诗,读者可以通过比较来作些思考。

赵朴老是一个性格开朗快乐的人,对于世事既有随缘的平常心,又始终坚持精进不懈,直到年过九十仍然日日求新。他在九十述怀诗中写道:“九十犹期日日新,读书万卷欲通神。”他老来读书并非为了消遣,还是要表达思想以利众生。虽然已是老人,始终精神矍铄。就说穿衣服吧,他倒是不论新旧,但喜欢穿戴整齐,为的是神采奕奕地对待人与事。人们发现他“何以有如此好精神”,他答:“我的精神是打起来的。”有诗为证:“打起井中水,喜见生波澜。不能自饮濯,亦可溉良田。”这是他打起精神认真做事的态度。即使发病不能观书,手不能写字,生活皆赖人扶助,仍然要温故知新。“穿衣吃饭赖扶将,闭目温书度日光。”

对任何事都尽力去做,即使自己感到写出来的字已是颓笔,词也近于《下里》。还是要“不求妍润存骨力”,“敢将退笔写华笺”。为什么?他心中时时想着“深重四恩难报,犹恳赏勇余年”。

他乐观,那怕身置逆境也是“不惯言愁”。因为他深明佛祖教导,追求离苦得乐。身处年老多病之境,膝下也无子女,但他仍然“欢天喜地”。病中他看到的多是人间之情,他说医生与照顾他的后辈“白衣多大士,度苦见深慈,老妻为安排,晚辈三四人,次第来陪护,不辞劳与辛”,面对人们的护持深感“无儿胜有儿”。而更令他动情的是,宏勋法师及香港诸善知识的厚慈。对于此种佛缘,他吐露出“善报佛恩”的心声。他写道:“毕生处堪忍,有泪不轻弹,感师严重心,不觉涕执澜,属以余光热,普供养世间,长护法轮转,甘露遍北南。”

他实在是一个深情的人,这一点正是佛的心肠。他曾手书“佛心”二字,下注“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就是感情的最高升华,佛祖正是由此出发来度娑婆世界众生的。晚年时他的姐姐去世,他得知消息大哭一场,写下“哭鸣初姐”诗。他一生中与姐姐并无长聚之日,但一点一滴均铭记于心。写到自已“幼与姐同塾,随诵王勃文,秋水共长天,犹忆吟哦声,余年方十三,离家往沪滨,姐为整行李,泪落如雨零,每念此情景,怆然感我心”。他对我说过,他听说姐姐老来心中孤独,曾让姐姐念佛,以发愿求往生净土,姐姐戏说“那里的人不熟悉”,朴老说多念佛是会熟识产生感情的。想到这些在“哭鸣初姐”诗中写道:“同生极乐园,长谢烦恼尘,不合诸众生,凡圣永相亲。”他的感情就是这样的深沉。

这些诗全是从心而出,他在“吟哦从何起”一诗中写到:“试看呤哦从何起,尽从这里涌出来,十身赫赫唯心契,一念明明与世呆,情卸娑婆皆净土,见除瓦砾尽珍台,行人但莫东西执,九品莲花处处开。”这种心境岂是一般的宽心,而是真正去除妄念的净心。如果真能放下对生死、有无的执着,那才能达到“生固欣然,死亦无憾”的境界。这是“自净其意”的佛教精神,绝不是颐养天年的神仙。

《宽心谣》,若对于信佛通达者,实在有点不搭调。我有打油一首凑趣:“佛祖深知凡夫欲,愿度众生不辞劳,若无忧智尽方便,岂能真将烦恼抛?”佛经说:“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写点个人善意的体会与他人共勉也是一种为善的方便法门,但如不知前两点,这样的方便是不行的。而我希望每一个尊重佛教的人理解佛教的精神要认真,谈个人的体会要真诚。尊敬赵朴初不是为了他是个名人,而是为了学习他一生言行中对佛教认识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坚定信仰的表现。

在朴老辞世前一年茗山法师去看他,回来后曾说:“朴老有心事,他心里苦啊!他为佛教想得太深啦!”

佛祖释迦牟尼为娑婆众生离苦得乐充满悲心,赵朴老对自己的一切从不执着,但为了正信的佛教是全心全意的,随便拿个人的想法去杜撰赵朴初的佛心,仿冒大德之作,侵人名誉,实不道德,希望不再看到此类仿作出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李家振       宽心谣)(五明学佛网:李家振       宽心谣)  

 赵朴初:养生秘诀《宽心谣》 

 赵朴初:宽心谣 

 李家振:信佛的人是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