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胡卫红学佛心得:“归零”的艺术


   日期:2009/3/12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那么,悟透“空”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呢?是为了解脱生死,或者说达到“涅槃”境界。南大师说:“生生死死是现象的变化,我们那不生不死的真我,并不在此生死上,你要能找到这真生命,才可以了生死。”

解脱生死又有何用?生存是众生的最本质需求,其次才是物质需求,其次才是精神享受。很多问题之所以摆不脱、放不下、躲不掉,就是受生死问题的拖累,一旦解脱了生死,就不会“贪生怕死”,就无所畏惧,获得了大自由——身心的全然自由,于是,也就进入了佛家所谓“极乐世界”。曾国藩老年曾说自己活到了“可生可死的境界”,他这时无疑已解脱了生死。但他到达这种境界的基础上是在“立德、立功、立名”三方面都做得比较圆满,无论生死,都可名垂不朽,一生可以无憾。如果他寸功未立、默默无名,他就不见得有这么洒脱。所以这还不是真正的“涅槃”境界。孔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才是“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的大自由境界。

我们想达到曾国藩“可生可死”的境界就比较难,要达到孔子“从心所欲”的境界就更难了。退而求其次,也可追求“归零”的境界。何谓“归零”?也就是清空过去,从零开始未来。打个比方,用算盘或计算器计数,算完一道题,最好回复到零的状态,再算第二题。如果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算,肯定算出一笔糊涂账。如果这道题的数字很多,算了一部分,也最好归零,再算另一部分,免得中间一数出错,前功尽弃。又比如,在纸上写字,写满一页,自然要翻到第二页,从“空”处接着写。如果仍然在本页写后面的内容,最后写到连自己都不认得写的是什么。 

在工作、生活中,任何事结束,无论成败,都不妨让它“归零”,以全新的姿态开始另一件事。如果一件事延续的时间很长,也可以分阶段归零。 

如何“归零”呢?打个比方,夫妻俩吵了一架,互相说了不少难听的话。吵完了,妻子气得哭哭啼啼,跑回了娘家,吵架这件事也宣告结束,前面说过的话都等于零,做丈夫的第二件事是如何让妻子破涕为笑,把她哄回家,重新做自己的好老婆。如果丈夫一个人躺在床上琢磨妻子刚才说的话,并且越想越生气,这等于在算过数的算盘上算数,在写过字的纸上写字,能算出正确答案吗?能写出好文章吗? 

又比如,工作不顺利,老板提拔多人,不曾多看自己一眼。那么,前面的工作就算结束,以前的表现都等于零,当员工的第二件事是思考哪些行为可能受到老板欣赏,这些行为跟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有冲突。如果没有冲突,就按老板欣赏的方式做事;如果有冲突,就得准备另谋高就。 

人生原本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上了山肯定要下山,到了甲地肯定要去乙地,做了这件事肯定要做那件事,让过去的有归于现在的零,不背任何包袱,轻轻松松地走向未来,不是很好吗?

那么,悟透“空”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呢?是为了解脱生死,或者说达到“涅槃”境界。南大师说:“生生死死是现象的变化,我们那不生不死的真我,并不在此生死上,你要能找到这真生命,才可以了生死。”

解脱生死又有何用?生存是众生的最本质需求,其次才是物质需求,其次才是精神享受。很多问题之所以摆不脱、放不下、躲不掉,就是受生死问题的拖累,一旦解脱了生死,就不会“贪生怕死”,就无所畏惧,获得了大自由——身心的全然自由,于是,也就进入了佛家所谓“极乐世界”。曾国藩老年曾说自己活到了“可生可死的境界”,他这时无疑已解脱了生死。但他到达这种境界的基础上是在“立德、立功、立名”三方面都做得比较圆满,无论生死,都可名垂不朽,一生可以无憾。如果他寸功未立、默默无名,他就不见得有这么洒脱。所以这还不是真正的“涅槃”境界。孔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才是“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的大自由境界。

我们想达到曾国藩“可生可死”的境界就比较难,要达到孔子“从心所欲”的境界就更难了。退而求其次,也可追求“归零”的境界。何谓“归零”?也就是清空过去,从零开始未来。打个比方,用算盘或计算器计数,算完一道题,最好回复到零的状态,再算第二题。如果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算,肯定算出一笔糊涂账。如果这道题的数字很多,算了一部分,也最好归零,再算另一部分,免得中间一数出错,前功尽弃。又比如,在纸上写字,写满一页,自然要翻到第二页,从“空”处接着写。如果仍然在本页写后面的内容,最后写到连自己都不认得写的是什么。 

在工作、生活中,任何事结束,无论成败,都不妨让它“归零”,以全新的姿态开始另一件事。如果一件事延续的时间很长,也可以分阶段归零。 

如何“归零”呢?打个比方,夫妻俩吵了一架,互相说了不少难听的话。吵完了,妻子气得哭哭啼啼,跑回了娘家,吵架这件事也宣告结束,前面说过的话都等于零,做丈夫的第二件事是如何让妻子破涕为笑,把她哄回家,重新做自己的好老婆。如果丈夫一个人躺在床上琢磨妻子刚才说的话,并且越想越生气,这等于在算过数的算盘上算数,在写过字的纸上写字,能算出正确答案吗?能写出好文章吗? 

又比如,工作不顺利,老板提拔多人,不曾多看自己一眼。那么,前面的工作就算结束,以前的表现都等于零,当员工的第二件事是思考哪些行为可能受到老板欣赏,这些行为跟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有冲突。如果没有冲突,就按老板欣赏的方式做事;如果有冲突,就得准备另谋高就。 

人生原本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上了山肯定要下山,到了甲地肯定要去乙地,做了这件事肯定要做那件事,让过去的有归于现在的零,不背任何包袱,轻轻松松地走向未来,不是很好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胡卫红       学佛)(五明学佛网:胡卫红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