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莲老和尚: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阻人出家


   日期:2012/1/19 23: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妙莲老和尚发话了: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阻人出家

 

上妙下莲老和尚于弟子剃度日为信众开示

  现在很多人都说:”不要出家啦!在家修行还不是一样!你出家能受得起人家礼拜吗?能受得起人家的供养吗?”这话乍听之下似乎很有理,其实,这是假善知识,冒牌佛教徒胡言;真善知识是恭敬僧宝,哪有阻人出家的?这里所感善恶因果,请恭阅“出家功德经”就知道了。切勿造恶口业,受苦堪可怜!往住有一些想出家的人,被他这么一说,都不敢出家了。现在外面就有这些人,这真是末法时代;说好话的人没有,打气的人没有,泄气的人却是那么多。

  他们一味的说:在家出家修行不都一样,何必要出家?若都出家,世间人都要绝种了。有些发心想出家的,听了这话也糊里糊涂的认同:“是啊!那还是在家修行吧!”

  诸位注意啊!想出家的人就千万不要听那些话,障得了你的前程。其实,如果大家都出家修梵行,这个世界就清净了;众生不再是胎生情有,而是清净的莲花化生,哪里会绝种呢!此世界既然清净了,那么也不需要生西方了,因这个娑婆世界已转成了净土。但我们现在居此三界牢狱,这是一个多么苦恼的世界,又有更苦的三途,难道你还怕地狱众生空了吗?还怕牢狱的人都走光了吗?这真是邪知邪见!若能持守佛净戒,世上没有犯罪造恶的人,就没有牢狱也没有了地狱,那不是很好吗?大家果真都能出家,将来这世界就是佛国,个个都是莲花化生的,岂不更好!只可惜的是:万不可能人人都出家,这个世界也就万不可能成为佛国的。所以,请不必杞人忧天,阻人出家。因发心出家难!阻人出家易!若无多人出家,三宝如何住世?况今无佛住世,弘扬佛法就全赖僧宝担荷,哪能不称赞出家之功德?否则岂非魔子魔孙!

  一般说来,人的根性有三种:上等根性的,出家修行或在家修行都可以,这种根性的人,如维摩诘居士,在家修行也能修得很好,若能出家修当然是更好的。中等根性的,那就出家修行好,在家修行就不行了。因为这种根性的人,需要有清净的环境,他才能清净,若在染污的环境,就无法把持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像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性,大都是中等的根性,所以最好都能发心出家,仗三宝功德较易修。至于下等的人,就用不着出家了,出家也不会修得好;那倒不如在家做个居士,好好勉力修还可以,免得出家反而败坏佛门。我们印光祖师叫人不要出家,就是针对这种下等的根性说的。若有真儒之士,大丈夫之辈,来发心出家,那我们是最为欢迎的啊!

  再说,如果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一样,诸位你们就在家打七就好了,也不用到灵岩山寺来了,在家也是一样嘛!何必要来山呢?所以不要人家讲什么就信以为真;自己在脑中要转转,什么话都要三思而后再行,善的当然是依从,不善的要摒之。

  虽说有上中下三根,但千万不可自暴自弃,自认是下根,想在家修行就好了,怕出家修不好反而招罪过。如果你是这么想,那真是朽木不可雕也,是自己在慢性自杀了。语云:“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呀!要做个上根的人,做个顶天立地的人,想别人能做到我为何做不到呢?人家吃饭我不也一样吃饭?要立志啊!人不立志太没出息了。

  刚才说男儿当自强,那么女人就不用自强了吗?要知男女那只是一个差别相,本性都是平等平等的;千万不可以为女人就是软弱无能的,女中不也有丈夫吗!要鼓起丈夫气来。且看阿弥陀佛第三十五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若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你看阿弥陀佛大慈悲,特别为女人发了一条愿,他怕很多女性也是犯了这种慢性自杀的病;自认女性好可怜,业障深重。不可以这样想的!自尊自贵固然不可以,自轻自贱也是要不得,不要贬薄自己。不要在家里和丈夫吵架声音是大得很,一到了大事临头,就自认我是个女人没有用。可不要这样颠倒了。

  关于出家有没有资格受人礼拜、供养?这要知道,出家决定要受戒并守戒的,受戒就内有戒德庄严,外有袈裟著身;只要你袈裟披身一现僧相,这就不但能受人来礼拜,连天人来礼拜你都受得起。因为你有一个僧相就堪受人天礼拜,至于你有没有修行那是自有你的因果。你想想看!佛堂内的那尊佛像是木雕的,外面镀上金,好像披上袈裟,虽是木头雕的,但有此形相都能受人礼拜;你堂堂的一位僧宝,受了戒法,还不能受人礼拜吗?让人家礼拜是给人家种福,这是功德。袈裟又叫福田衣,有人对你布施,你受人家的供养,他布施于你,他今生或转世就能安乐自在,这是因缘果报法。至于你出家后,修行不修行,那全是你自己的事,是你自己的果报。若现了僧相而不受人礼拜,不受人供养,这是犯不乞食戒的。当然,出家人生活之需全赖信众供养,若不精进修行,生死不了,那今世天神不拥护,转生还要堕落,那就太苦、太可怜了。当然,若是修行有功、道业成就,那就真是为无量众生的良福田。但愿人人修行,个个成佛,不可再阻人出家。

  出了家自以为没有修行,不受人供养,要自耕自食,这是不如法的。是谁叫你自耕自食呢?不可以的。依佛制是要托钵,但我们中国僧不托钵,而是在斋堂吃饭,这一样是受人家的供养。这些道理要明白,不要把道理弄反了,还自以为是。即使你是一个有钱的大居士,有百千万财产的大富翁,你要出家时,家中的财产也都要施舍的;你不能留一部分,说要留著自己修行用,建个茅蓬,不要受人供养。错了!比丘身分那能蓄积钱财呀?穿了福田衣就是福田僧,现了僧相就是良福田;你不给人家供养,怎么能令人家得福?人家得不到你的福,就如你有良田不给人下种子一样,如此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那里会有福报呢?出家人因地在人间受人的供养,将来证罗汉果,果报就是应供——应受天人的供养。比丘受人的供养,将来证果就有了天福;若不受人供养,没有天福,就算你证了罗汉果,托钵都托不到,饥饿是好苦的啊!

  出家沙门又称比丘,比丘是梵语,具有乞士、怖魔、破恶三种意义:

  (1)乞士,就是要托钵。在我们中国因国情、风俗、环境的差异而不出去托钵,人家是送到常住来,这也是受人家的供养。要知因中乞食,果上才能感得受天人之供养。

  (2)怖魔,在受戒的时候,三番羯摩:”人间有某某出家了。”天上的魔宫就震动,魔王就会害怕,因出家就是要出离三界,有人出家,他的魔子魔孙就会少了,所以魔王就会感到恐怖

  (3)破恶,因比丘持戒能破心中的种种烦恼恶业。身为出家人,要知道比丘的意义。那么做居士的供养时,要不要分别这个师父有没有修行,才来供养呢?“有修行就供养他;没修行,就不要供养他了。”若有这种分别心,就算你供养到菩萨、供养到佛,那样功德还是很小的,因为你有分别心。若能无分别心的供养,“修行不修行是他的事,我一律平等供养。”能平等供养福德是很大的。佛陀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无相而布施,功德和供养佛是一样的,所以你们要会平等供养。供养主要是在求福,所以不用去分别。但假如你是要请开示求智慧,那当然就不同,他要是不会讲,不明道理的,你就不必请问他;要问,当然就要请问过来人,有修行的人,有正知正见的。不好的就敬而远之,因为他既无慧,行为又不好,若跟着他,会学坏的。犹世间人并不是每个都是好的,以我们自己家里的父亲、老祖父等长辈们来说,好的,我们就要学;不好的当然就不能学。但不管他们如何的不对,他们总是你的长辈,对他们还是要尊敬的。不过他讲的话你不能听就是了,他们的坏行为你也千万不能够学的。世俗的儒者都知对“长上”的礼,不可违逆犯上,即使父母有过失,也应婉言劝谏,不能当面数落。若父母不接受,那么只能将其不明理的地方放在自己心中愁忧。同样的,我们在家佛弟子对“僧宝”也不能失了恭敬,虽然有些出家师父,其言行确实是不值得亲近,你或可抱持恭敬的心私下劝谏,但绝不可随便批评。学佛是要修慧培福的,切莫在三宝门中造口业。慎之!慎之!

  说到顶礼,不仅比丘能受得起人顶礼,就是小沙弥也一样堪受顶礼。佛陀说:“三子不可轻:沙弥虽小不可轻,王子虽小不可轻,龙子虽小不可轻。”沙弥虽然小但未来是大比丘,能住持佛法,宏范三界;王子虽小,坠地贵压群臣,大臣一样的要三拜九叩首;不要看龙子小,他大时就能呼风唤雨。所以对沙弥也一样要恭敬,不可看轻。刚才说居士要恭敬三宝,其实出家人对居士也是不可轻视的,居士们头发一落,那不也是出家人了吗?未来也是会成佛道的呢!

  僧宝是住持佛法,居士要护持佛法;有住持佛法的僧宝却没有护持的居士也不行,所以佛陀临涅槃的时候,特别交代国王大臣要护持三宝。在家的居士要护持三宝,怎样的护持三宝呢?现在三宝之中出家人——僧宝,太少太少了!僧宝从那里来呢?是从虔诚佛教徒家中来,你们家中要是有两个令郎,就拣一个好的,送他来出家做小和尚,那你们就是真正的护法了。记住!要拣个好的呀!你不要拣那个蠢蠢的,脑筋错乱的,若送他来做小和尚,那佛教就倒霉了,也害了世人无求福求慧的机缘。拣个好的,那他将来做大法师,才能够度众生。诸位啊!这也是大布施、大供养呢!

修见恭录

============================================

《佛说出家功德经》中所述阻人出家的果报:

佛告阿难:‘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坏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设有欲坏出家因缘者,应善观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缘此罪业,堕地狱中,常盲无目,受极处苦;若作畜生,亦常生盲;若生饿鬼中,亦常生盲。在三恶苦,久乃得脱。若生为人,在母腹中,受胎便盲。汝于百岁常问是义,我百岁以无尽智说是罪报,亦不可尽。于四道中,生而常盲,我终不记此人当有得脱时。所以者何?皆由毁出家故。

------------------------------------------

阻人出家属于舍法罪,不得往生极乐世界:

以上是舍教法,下面讲舍证法。若对于他人受出家戒等制造障碍,这也是舍证法。本来有人想出家,但其他人劝他:“末法时代哪里有清净的出家人?很多出家人都还俗了,你还是以在家的身份度化众生吧!”这样说就是舍证法。以前,有些人想在我面前出家,但我不知道他的道心稳不稳,于是说:“先观察四个月再说。”那这是不是舍法罪呢?不是。因为《毗奈耶经》要求,对发心出家者应先观察。但有些人并没有任何依据,随随便便就劝别人不要出家,他们的语言听起来特别可怕,一听就知道,他并未好好学习过佛法,否则不会这样说话。这样的话我们根本不敢讲,因为自己毕竟长期闻思过教理,对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还是比较清楚。

舍法罪讲义 http://www.folou.com/thread-234513-1-1.html

【常见误解】僧尼天天念经,不事生产,岂非社会的“寄生虫”?

○佛教的僧尼天天只懂得念经,不事生产,岂不只是社会的'寄生虫'?

◎由佛教的看法去说,绝大部份众生毕生所做的事之最终目的是要令自己得到快乐而离开痛苦。但真正的修行人,其中包括了真正修持的大乘出家僧尼,却牺牲自己的世间福乐,致力于令所有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而得离痛苦。由这样的层面去看,世俗的人只为自己得乐离苦而营营役役,大乘的修持人却为了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的幸福而努力,以非凡的耐力去修持成佛来利益所有生命,所以他们不单不是'寄生虫',反而是自愿肩负一切众生的究竟福乐之担子。

即使由世俗的层面去说,僧尼也并非不事生产的人。

在世界各宗教的历史上,神职人员都常常充当着照顾信众心理及灵性健康的工作,可说是'心灵医生'或者是'心理医生'。

有很多有威望的宗教人物,更对维护世界和平及社会人心安定有很大的作用。在藏传佛教中,一些有地位的大师往往有责任照顾整个小区人民的需要,例如确保老弱的人受到照料等。在小区出现不和的紧张气氛时,往往因为区内的大师之几句话就平定了暴动或即将发生之战事。衲是先世祈竹大师之继承者;先世祈竹法师是嘉绒区十八地区的精神导师,十八区间之纷争很多时都由他调解而免致出现流血事件。其它如贡唐大师等高僧,也常常以佛法的悲心及智慧化解本来即将发生之大型战事。所以,某些出家人又有平息戾气及纷争的正面作用。

再者,各大宗教的神职人员也同时致力于世俗上之慈善利生工作。天主教德兰修女大家都知道吧?她一个人的事业及对社会乃至世界的贡献,你可能做十倍时间也做不来。在佛教中,也一样有很多利益社会的慈善团体【比如证严法师发起的拥有一千万义工的慈济功德会,在世界各类灾难发生之际,他们总是第一个赶赴现场救灾】,这些团体往往都由出家人发起及维持。在藏传佛教中,很多寺院都致力于账灾施药等善行,衲所隶属的大藏寺更有属下之慈善基金会及免费赠医施药的诊所,这些都是较能见得到之社会贡献。

所以,说僧尼只念经不生产,纯粹是你未去理解而生出的邪见。

○学佛是否一定要出家?如果人人出家,世界岂不是会灭种?

◎学佛的人不一定要出家修持,佛教有四众弟子,所以在家的修持也一样是佛法上的修持方式,并不一定要出家。出家的确有助于修持之路,但却并非说只有出家人才会成佛。

至于会不会灭种,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如果由佛法的角度去看,在这人间世界转生只不过是六道苦海中的一道,根本并非有恒久福乐的终点。真正修持佛法的人,修持的目的是要成佛或起码脱六道生死苦海。所以,由佛法的角度说,这个世界并非值得执恋的乐土,你根本毋须担心有否灭种的问题。如果六道,包括人间,都完全灭种,所有众生都超脱了六道,那不单不是值得你忧心的事,反而真是天大的好事了。你担心人人出家修持导致灭种,就如担心囚犯都变善良了,牢狱岂不是会空掉关门一样地无意义。这显然是个无真正内涵的问题。

改由另一个角度看,世上有多少人口亦与个人的业力及众生的共业有关,并不可能因为多了几个人出家就会灭种。现今世界上,似乎大部份国家都有人口过多的情况,所以你的问题就也更加不成立了。难道全世界的人一下子都会出家吗?衲倒希望佛教真的这么兴盛,但恐怕世界的趋势并非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如果你真的担心人类灭种,倒不如致力于鼓吹慈悲及和平的理念,令世上少一点战争,这才是实际的。这个世界绝无可能因为多了几个人当和尚就会灭种!

——摘录自狮吼棒喝问答录

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

如今在社会上很多人对出家人特别轻视,在他们的眼目中,出家人都是因为人生不得意受到各种打击或者是生活上走投无路,才选择逃避现实出家为僧这条灰色道路。其实这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历史,我们且不说出家人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及其内在的证悟境界,仅仅就民族文化交流史来看,出家人对人类社会就写下了不可磨灭光辉灿烂的众多篇章。比如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史上,唐代的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到了当时全印度各国上下的尊敬。法师返国时,唐朝太宗皇帝亲自出迎,并希望法师出任大臣,但被玄奘法师婉言谢绝,后法师圆寂时,朝野送葬者竟达百余万人。玄奘法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历史上实为罕见,鲁迅先生也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又比如唐朝的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失败,第六次成功),将中国的佛教及建筑、雕刻,文学和医药等先进文化毫不保留地带到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日本人民尊为“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恩人”、“日本律宗太祖”、“盲圣”。又如九华山地藏菩萨金乔觉,原为古新罗(即今韩国)王子,于公元741年来华弘扬佛法,人们称其为地藏菩萨化身,故其驻锡地九华山遂作为地藏王菩萨道场,而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如安世高,原是安息国的太子,后把王位让与其叔,自己出家为僧,于公元148年来华,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在中国近代则有弘一大师,早年曾留学日本,把西方的音乐、美术、戏剧等引进中国,后出家为僧成为著名律宗大德。又有法尊法师,早年不畏艰辛进藏学习佛法,后从事藏传佛教的研究与翻译,为藏汉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今世界上,则有新加坡的演培法师,在美国的宣化上人,台湾的净土法门法师、星云法师等等在全世界不辞劳苦地广为传播佛教文化,因而受到国际人士的广泛敬佩。其实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优秀人物,他们作为佛门的高僧大德,为世界文化交流、增强民族的团结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历史上有很多出家僧人,他们不仅以自己无上的悲愿与顽强的精神,利益了无边的众生;他们不仅为自己的祖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为本国人民所钦敬,成为本民族历史上引以为豪的人物,而且也同样受到其他民族人民的极大尊敬与爱戴,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心中,为各民族人民所缅怀纪念,从而成为各民族世代友好和文化交流的永恒动力。比如反映弘一大师波澜壮阔的一生事迹被人们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有四家电视台争相放演。1980年作为日本国宝的鉴真大师肉身像,由专机运送到大师的故乡江苏扬州,进行了为期7天的展出,瞻仰者达17万余人。此后,还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法源寺两处展出了16天,当时任全国政协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还特意撰文,高度评价鉴真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又如西安“玄奘三藏法师院”的建设,也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内设有玄奘纪念堂、玄奘事迹陈列馆和讲经堂;玄奘法师的部分灵骨在本世纪还被迎往到日本供奉,1955年经周总理同意,我国政府又分赠部分法师灵骨与印度政府,安放在法师当年留学的那烂陀寺。1998年,由198人组成的台湾玄奘法师舍利奉迎团也来到北京访问,准备迎请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到台湾供奉在三藏纪念塔内,希望让玄奘法师的光芒永远照耀全台湾所有人士的心,台湾也创办有玄奘大学,就是为了玄奘法师的精神能够永远活在学子们的心中。

历代帝王也恭敬出家人

在社会上,很多人对出家人有不公正的看法,这是很荒谬的。从古以来的历史显示,社会对出家人的评价都非常高。实际上,出家人是我们整个社会和国土的庄严,舍弃世俗获得出家身份,这是世界上任何昂贵的珍宝都不能相比的。从出世间的功德来讲,在佛法经论中有许多圣教的证明,大家可去详为参阅,但总而言之,有幸披上出家僧衣是千百万劫中难以得到的。然后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披上袈裟也是最难得的,世间上各种再昂贵的金银财宝也没有任何一样比得上它。清朝的君主大顺治皇帝也说过:“世间最贵者,莫若舍俗出家。”又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现在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中的一些出家人也不要起颠倒妄想,以为在家的一些世俗行为是非常的好,而应该知道我们在这个短暂的人生当中能够幸运地出家,确实是有很大的福报,也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这种出家身份是非常伟大,就像弘一大师所说的那样:“出家人是最高尚最伟大的。”

也有一些出家人,在世间人们面前自惭形秽,甚至在一些公共场合不敢披上袈裟而换上在家人的衣服,这是尚未对出家一事予以正确、深刻的认识所致。唐太宗言:“出家乃大丈夫之行”,这是抛开世间五欲束缚,追求最崇高真理的象征。《地藏十轮经》中,有出家人较世间诸人尊贵的种种说明,《宝梁经》中,也谕示了应以八法敬重袈裟,即“于身袈裟应起塔想、世尊想、寂灭想、慈想、敬如佛想、惭想、愧想、令我来世离贪恚痴具沙门法想。”因现在佛法势微,世间人见出家人觉得好奇也在所难免,犹如萨迦班智达所言,一群猴子见到人时也会嘲笑人竟然没长尾巴。这从另一面也正说明了我们出家人应以高度的自豪、深切的悲心、精严的戒律、良好的人格,去感化、教育他们,使人人敬僧尊教的风气重现于今朝。

生活在人人恣情享乐的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出家一事无法理解,在佛法不兴盛的地方,人们见到出家人时甚至像见到外星人一样新奇。然而出家为僧、专志办道,对于绝大多数追求佛法真谛的人来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历史上,出家人的地位一直受到尊崇,如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炀帝)请智顗受菩萨戒,并赐智顗为智者大师,开皇十八年,晋王为智者大师建造了天台寺,后改名国清寺。智者尊隋炀帝为天台宗总持,隋炀帝封智者为国师。唐...国君主唐太宗也曾感叹:“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将相所易为。”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曾是七代帝王之师。五代时吴越王钱镠(852—932),小时曾受高僧洪堙指点,发达后见洪堙必跪拜,称自己为弟子,并大兴佛教,使人心向善,安居乐业。元朝的萨迦班智达、八思巴等也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国师。清朝历代帝王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无比地恭敬出家僧人,他们都依止了高僧大德,并拜玉琳、金刚戒等僧人为国师。顺治皇帝在其《出家偈》中有“朕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却紫袈裟”之句,意即前世出家为僧,只因一念之差,今世没有承继前志,而做了帝王,流露出了无限的懊悔之情。

历代名臣如宋代的王安石、元朝的耶律楚材等本身即是佛门居士,事出家人为师。历代文人,如唐朝的白居易、王维,宋朝的苏东坡、辛弃疾等等,也多与僧人交游,从高僧大德超凡脱俗的气质中受到启发,而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在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一次会议上,一语惊人,说自己前世是一个禅宗和尚,为此赵朴初老居士还当即赋词一首。在《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中,也描述了飘逸清静的出家生活,令人感动,使人向往。在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赤松德赞等国王也是对出家人至诚恭敬,现在世界上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元首常对出家人恭敬礼拜,笔者在1990年亲见不丹国王桑给旺修在上师晋美彭措仁波切前五体投地,恭敬顶礼,以示敬意。这些有地位、有福份的国家元首也对出家人如此恭敬,那更何况我们一般的人们呢?

出家以报父母恩

关于出家与在家的利弊,《法苑珠林》中有明确的对比:“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极易,如海中泛舟。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从世间法上讲,一般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家立业,但要从报恩的角度来说,则出家后更能报答父母的恩德。

世间上的普通人,一生都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根本抽不出时间来为父母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即使少数人发孝心想为父母做一些善事,但因为不明因果善恶取舍,烦恼业力深重,非仅报不了父母的深恩于万一,反而以自己的愚痴和恶劣行,为父母造下了许许多多的罪业,何况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根本不恭敬孝顺父母,甚至还经常打骂、凌辱父母。怎样才能报得了父母的恩德呢?以佛经的道理,只有出家后精进于佛法的闻思修行,证得解脱的佛果,这样才能究竟报答父母的恩德,因为得到佛果后,自己方有最大的能力帮助父母及无数的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解脱,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出家人出家的目的,并不像世间上一般的人,只是为了追求满足此生此世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是为了解决人生最重大的事情,就像明代憨山大师在《梦游集》中所说:“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所以世间许多人根本不理解出家这种行为,更不懂得出家学佛修行是一件有巨大功德和利益的大事。他们是一味地贪着,就像无知小儿游戏造土房一样,以为在家人过的生活是多么的好,而出家人则是很可怜的。但以修苦行而闻名于世的大成就者瑜伽士米拉日巴,在看见几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时,则很感叹地对她们说:“你们世间上的人看见我很可怜,我米拉日巴看见你们世间上的人,也觉得是真可怜!我们彼此相顾两可怜。”

如果一个人出家得道,他在家的父母能由此得到很大的功德和利益,所谓:“一人成道,九祖超生。”就是说一个人出家修行证得道果后,非但他今生的父母,而且他往世九代的祖先和父母都会因此而往生到善趣享受无边快乐。比如,唐朝福州玄沙院宗一禅师,俗姓谢,他的父亲捕鱼为生,不幸掉到水里淹死了,宗一禅师因此出家,来报答父亲养育的恩德。有一天他正出去参访时,擦伤脚流出了血,他因此而豁然大悟。后来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父亲来相谢说:“因你出家明心见性的功德的拔荐,我已得生天,所以来通报你这个好消息。”

一个出家人,在没有得到佛果之前的修行过程当中,以其戒定慧功德及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就能给亲友带来很大利益。比如在《佛说盂兰盆经》中有目连行孝救母的故事,目连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他用神通观察,见亡母生于饿鬼中,不得饮食倍受饥渴。目连悲痛欲绝,而自己空有神通第一之称誉,只因其亡母业力深重,纵施神通,却不能利益其亡母,后遂请教于佛前。佛陀教以于僧自恣日斋奉十方僧众,以十方僧众的愿力而救母出离了苦海。又据《缁门崇行录》记载,唐朝京城大安国寺的子邻法师,在家时他的母亲不信三宝,不让子邻师出家,子邻师就只好逃离家乡到东都依止广爱寺的广修律师出了家。有一天忽然怀念双亲,乃回家探亲。这时他的父亲已双眼失明,母亲已去世三年了。子邻师乃铺设座具,诵《法华经》,发誓求知母亲死后生到何方。当天晚上,梦见东岳大帝告诉他说:“您母亲死后堕落地狱,现在受各种苦楚。”子邻师悲痛欲绝,遂到阿育王寺佛陀舍利塔前,哀泣礼拜,拜到四万拜,忽然有呼叫子邻法师的声音,抬头仰望空中,看见母亲向他谢道:“承蒙你礼佛陀舍利的功德力,我得以往生忉利天了。”说完就不见了。

在藏族的习惯中,只要子女出家,父母就倍感满足,认为已经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南传佛教也有将儿女送至寺院短期出家,使其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习俗,这些都是社会佛法化而产生的良好传统。

——摘录自《佛教科学论》 http://www.zhibeifw.com/book/fojiaokxl/main.htm

进一步阅读:

益西彭措堪布关键开示:想出家就出家吧!并非必须父母同意!

http://www.folou.com/thread-194985-1-1.html

有人因为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虽然佛在戒律中规定,在出家前应首先征得父母的同意,但佛在《律本事》中同时又指出,若此人发心非常坚定,对家里已无牵挂之心,在寺庙或山林中住满了七天,且在此期间,其家人未作寻找或还未找到,他就可在此出家,可以完全获得戒体,和父母同意后出家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传戒的阿阇黎有一点轻微的支分罪,而这可在半月诵戒忏悔时即得清净。

  一般来说,出家是很难获得父母的应允的,但如果因此而退失出家之念,或有人把父母不同意作为不出家的理由,则无疑已因为自己而让生身父母造下了很重的业障。历史上释迦牟尼佛是背着父母去出家修行的,我们熟悉的虚云老和尚、法尊法师等也是背着父母而毅然出家修道的,因此我们应谨慎对待此事,不然学佛尚未有进展,却已增加了父母的业障。

佛在《贤愚经》中说,若有人想发心出家,而另外有人给他制造违缘和障碍,使其出家不成功,这恶业极为严重,就象一个人掉进了黑暗一样,他会堕落到漆黑一团的黑暗地狱中受无量痛苦;就象百川汇归大海,恶业果报都集中到了制造违缘的人身上;就象劫末火烧毁须弥山,一点也不剩下一样,对别人出家制造障碍的人会被地狱中的大火烧得一无所余。佛经中还提出,一个人出家的功德等同于建造一千万个佛塔的功德,相反,阻止他人出家,其罪业有如毁坏一千万个佛塔。由此可见,如果自己发心出家或劝人出家,将获得很大的功德。真正发出离心出家的人,前世今生的很多罪业会逐渐消灭,增上自在安乐。

——以上节选自益西彭措堪布《走向解脱》 (标题为PBZ所加)

尊者自述轮回恐怖:1时心软不出家,流浪生死91劫

作者 佚名

前言:

下面这篇佛教故事,阅后非常令人震撼与感慨,且您心中必会升起一股「出离心」。因为就算再怎么恩爱、亲情、六亲天伦围绕之乐,若不修佛法,亦难免沉沦与流浪生死,一去不复返,在六道中轮回永无出期。且本文一定会激励您,修佛就在当下,若一拖再拖,日后一定会后悔的。感谢阿明师兄的提供与推介,好文章与好朋友分享(请多多转寄,功德无量)。

----------------------------

释迦牟尼佛进人涅盘后七百年,印度北方的蓟宾国,出现一条凶恶的龙王阿利那,时常兴风作浪扰害人民,造作震天动地的祸患。当时有二千位阿罗汉。发心各尽神力要驱逐龙王阿利那离开国界。

 

一千位罗汉使出自己最大的柙力,震撼大地的力量,五百位罗汉放射强烈的光明,五百位罗汉造人襌定,运用襌那的定力。联合这样庞大的力量,却不能动弹龙王一丝一毫。正当大家苦恼着,来了一位尊者祇夜多,祇夜多尊者到龙池边,同龙王三弹指喝道:「龙,命你出去,不可再居留此地!」龙王阿利那听了不敢稍迟,即时腾飞离去。 两

千位阿罗汉都不了解这是什么原因,这么简单就驱遣牠,有几位罗汉就问祇夜多尊者道:「我们和尊者证得同样的果位,一样断尽烦恼,解脱生死没有差别,一律平等,怎么我们合展所能不能动摇牠,尊者却三弹指就使牠服服贴贴地离开国界呢?」

尊者答道:「我从做凡夫以来,严持禁戒,身口意不敢稍犯恶业,以平等无差别的心修持一切

法。各位不能动摇牠,那是所修积的功德不同的原故。」

降伏龙王阿利那后,尊者祇夜多带了弟于,向更北方继续他的云游。

路,很遥远,有的横延在原野上,有的环绕着山腰,那高大的路边树迎着南风在摇曳,尊者一行人走在凉快的树荫下,忽然尊者住脚,抬头望着树上,一只乌鸦停在那儿,尊者注视牠,然后微微笑,点点头。

走不多远,弟子们不由疑问道:「尊者!为什么和乌鸦微笑呢?」

尊者答道:「到时自当说明。」

于是他们又向前走,来到石室城。刚走进城门,尊者的脸色突然变得很惨淡,大家心里都疑惧,都不敢多问。那正是吃饭的时候,他们进城去乞食,等吃过饭出城来,在城门地方,尊者又像进城时惨然变色,众弟于忍不住跪下央求道:「请问尊者,为什么对乌鸦微笑,又在这裹两度失色呢?」

尊者长叹一声,以哀怨的神气开口说道:

「是九十一劫以前,昆婆尸佛涅盘以后,我转生在一位长者的家里为子。当时志愿出家去学道,可是年迈的父母却说:「且慢,你当知人生不孝,无后为大,你走了,谁来继承我家的宗嗣呢?等娶过亲再说吧!」一家人忙了一段时期,新娘子总算入门了,我又提出出家的要求,父母都说:「假如能养下一个孩子,我们就不再阻止你。」

不久,真的生下一个男孩,到了小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我禁不住又要求道:「「现在可以让我达成出家的愿望吧!」父母再也想不出阻止的理由了,于是暗里怂恿孩子来央求,孩于哭着说道:「爸爸你不能走,要不然带我们走,妳不能不要妈妈和我,嗯……」做父亲的被儿子这番连哭带诉的哀求,出家的意志就摇动了,对骨肉亲情生起了眷恋。「我不走,我和你永远在一起。」父亲抚摩着孩子的头,亲切地说道。因为这个原因,我又流浪在生死道中。

现在,我用神通看到过去生中的姻亲,虽然曾经恩恩爱爱地相处过,一旦死散却很难相遇,虽然同是沦落在六道中。那树上的乌鸦,就是过去我的儿子,想不到他变成那样子,还算有缘,几十劫后还能见上一面。」

尊者说到这裹顿了顿,无限感慨的样子。

「那么在石室城外的事呢!」一个弟子插上来问道。

「我所以在城门外惨然变色,那是看到一个非常瘦弱的饿鬼的孩子,他哀求我道:『请尊者进城时转告我母亲,说我在这里盼望她求食回来,已等候她七十年了,如今实在饥饿难忍。』我进城后,把话传给饿鬼的母亲。饿鬼的母亲泪流满面地说道:『我知道的,进城以来七十年,我无时不在记挂他,可是我一点办法都没有,生前少和人结缘,也没有植福,很难求得食物,虽然有脓血、涕唾、粪便等垢秽不净的食物,因为我才生产,体力衰弱,每次到手的东西都被有力的鬼伴抢去,这一次我好不容易带了食物,躲躲藏藏赶到城门边,守门的鬼卒又拦着不放我过去,尊者!请您哀怜我们母子,让我们能相见,分吃这一点不净的东西好吗?』我把饿鬼的母亲带出城来,看他们那一付悲欢分食的样于,我内心真难过,不由自主的就问道:『你在这裹多少时间了?』鬼母亲答道:『我不知道在这裹多少时日了,但眼见这座城池,倒塌又建起,建起又倒塌,共有七次了。』唉!我慨叹,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愈是痛苦的遭遇,偏是最长久,一个饿鬼的寿命居然这么长。」

尊者这番话,听在弟子们的耳中都恐怖起来,大家不寒而栗,一个人的作为,很可能招致这样可怕的后果,如果不精勤学道,让佛法来轨范心行,万一有所疏忽,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于是他们又向前走,步伐那么整齐,个个精柙饱满,充满了生气,他们很积极地向光明的前程前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莲老和尚       出家)(五明学佛网:妙莲老和尚       出家)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其它法师:七十二条铁证—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的贡献(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一章 出家证果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