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胡卫红:佛法只是一颗真心


   日期:2009/3/2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师语录

南怀瑾说:有些人皈依了佛法,其他神就不拜了,不过,我照拜不误,这是对有德者一种纯乎自然的尊敬,为什么呢?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这可不容易,我还不一定做得到。并且对一般凡夫,我们做人都还要尊重他,合乎礼,如果我们一皈依了三宝之后,突然间自己就伟大了起来,那小神拜他做什么?这都是贡高我慢的心理,皈依佛,我们要懂得自尊自重,而不是反过来贬低别人。

经典回放

选自《圆觉经》

【原文】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译文】当时,我听到的就是这样:婆伽婆!进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是一切诸佛光明庄严永恒不变的境界。假如众生一念清净,也可进入此境界。如此身心诸空,一切众生平等,十方圆满无缺,自然随顺佛性。在此不二境界中,所在皆是净土,种种烦恼俱灭。

大师释疑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该经说理透彻,文字优美,譬喻精当,为佛门瑰宝。

婆伽婆:梵文音译。据南大师说,此语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义。

神通大光明藏:据南大师说,是指真正证道后自然进入的“自性境界、大光明定境界”。

三昧正受:即真正大定的境界。据南大师说,“禅静入定有八万四千不同的境界”,“唯有大彻大悟成佛以后”,才进入三昧正受的境界。

光严住持:光严即光明庄严,住持即永恒不变地保持正法。故此后世多称寺庙方丈为“住持”。

身心寂灭:身心都证成空境,即了脱一切身心之累,灭尽一切烦恼妄想。

不二随顺:不二即唯一,随顺即随顺佛性。据南大师说,是指“一真法界的圆觉境界,干净处有佛,不净处有佛;天堂有佛,地狱有佛;善人心中有佛,恶人心中有佛,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此谓不二法门。随顺佛性,则出世是圆觉,入世亦是圆觉;成佛是圆觉,众生亦是圆觉,无处不圆觉。”

学佛一得:佛法一讲就错,佛法不讲更错。

俗谓:佛法无边。大可填满宇宙,小可纳于一尘,乃至于无。但佛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说就错。所以本书探讨佛法,无非胡说八道。即如历代高僧宣讲佛法,乃至佛祖本人说法,都不过是胡言乱语。

既然佛法一说就错,为什么要说呢?因为不说更错。好比看见一个人陷身在黑暗的迷宫里,四面碰壁,心已绝望,准备放弃了。这时候,无论告诉他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不是出路所在。但还是要劝说他向左走或向右走。只要他不停地行进,碰坏几面墙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他渐渐接近出口,看见一线亮光,便豁然眼明心亮了,于是成功脱出迷宫,走进一个新天地。

何况人生这个迷宫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有多种层级,层级越低,越是浑浊黑暗。只要不自甘堕落,不停地摸索前进,即使最终不能脱出迷宫,也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层级。按《佛说四十二章经》的说法,可分为恶人、善人、持五戒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三世诸佛、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等十种境界,到了阿那含的境界,大致已经走出迷宫,再也不会走到老路上去了,但也不能停止进修。因为迷宫之外尚有妙境。迷宫里面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当一个人陷在迷宫里,深感绝望时,你知道说什么都是错,于是什么也不说,眼看着他自暴自弃,不是更错吗?如果反倒告诉他:“放弃吧!你完蛋了!”那就错得更厉害了!

真正的佛法也许就像走出迷宫的方法一样简单,走着瞧,别趴下!而佛法的精神就是善心引导。讲的佛法不一定是真的,一颗善心却如假包换。那么讲的佛法到底是不是佛法呢?大概就像佛祖所说:非法非非法。

其实,不仅讲佛法是如此,讲任何学问,都是一讲就错又不得不讲。好比望子成龙的父母给孩子传授成功之道,可能没有一句话讲出了成功之道,但只要能让孩子不自甘堕落、积极行动,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什么也不讲,就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如果对孩子说:“傻瓜你认命吧!安心过你的穷苦日子吧!”这就更不像话了。

所以说,佛祖讲的不一定是佛法,又不得不讲;南怀瑾大师讲的不一定是佛法,也不得不讲。笔者无事可干,只好跟在后面胡说八道。

要把“非法非非法”讲得让人深信不疑,这却是真功夫。其中包含了对人性人情的透彻了解以及俗世的一切谋略和技巧,无论《孙子兵法》还是《太公兵法》,无论是经国之策还是处世之方,与之相比,都不过是小儿科。所以学佛法的人即使学不到佛法,学到这门功夫,就非同小可。

《圆觉经》也是“非法非非法”,千古以来,却让无数人为之着迷。一是文字美,读来朗朗上口,当歌词唱出来,更是动人心扉的梵音。二是意境美,其宣示的清净真如的圆觉境界让人神往。三是内容含蓄蕴藉,让人在似懂非懂、有得无得之间,越是细细参悟,越是意味深长。

佛经有一个极妙的地方,无论哪种典藉,讲述的风格、内容虽不尽相同,精神却贯通一致,好比一江之水,从整体来看,它是水;截取其中一段,还是水;舀出一勺,仍然是水。而且水的性质一点不变,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它润喉解渴的功能也一点不变。这一现象在其他学术流派并不多见,比如儒家、道家思想,不仅本派学者之间的观点经常前后矛盾,某个学者自己的观点也经常驴唇不对马嘴。但佛经千万部,却不存在这种情况,岂不是奇迹?

《圆觉经》起首这段文字,不足百字,却包含了佛家精神的全部。只要悟透这段文字,就足以成佛。当然这并非易事。学习这段文字的第一步是把文字的意思搞懂,至于悟到何种程度,尚需假以时日。

“如是我闻,一时”这几个字,每部佛经的篇首都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佛祖释迦牟尼讲佛法,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他圆寂后,弟子们担心后学者无所依凭,决定将佛祖所讲的佛法集成经文。当时证成阿罗汉境界的弟子共有500余人,其中阿难“多闻第一”,记忆力极佳,所以由他如实记录佛祖所讲的内容及说法时的场景,由其他师兄弟共同参证认可后便成经文。由于集合了大家的智慧,所以佛经绝少差讹。这也是各种佛经精神贯通一致的主要原因。后世的译经者也继承了集合众智的好传统,例如大唐玄奘法师译经时,集中了全国最有智慧、学识的学者共三千多人,其中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宏大、高层次的结集经典的工作是十分罕见的,把佛经喻为智慧的结晶,一点也不夸张。

阿难在每部佛经前写上“如是我闻,一时”几个字,是表明佛经的原创者是佛祖,而自己只是当时的听讲者和后来的记录者。

“婆伽婆”三字含意丰富,所以无论古今中外的译经工作者都只是译音而不译意,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如果要表达的话,就是一段长文:已经证道成佛,身心一切自在;功德智慧炽盛,佛光普照四方;外相端正庄严,令人神驰心折;一切吉祥圆满,无烦无恼无灾;一切众生崇敬,地位尊贵无比。

但是,用了这么多文字,还是无法尽述“婆伽婆”之意,因为文字是为世俗而设,而“婆伽婆”却非世俗之义。打个比方,“无烦无恼无灾”,在凡人眼里,是生活美满幸福,没有病痛、灾害、失败等造成烦恼的事情发生。但在证成佛道的人心里,世俗的烦恼、灾害根本不成其为烦恼、灾害。假设发生了意外之灾,怎么能说不成其为灾害呢?这个道理解释不清,只好各人去悟。

“神通大光明藏”是一种境界,更是无法描述。据南怀瑾大师说:“此神通不是变幻魔术,而是大智慧大般若。此神通更不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因为这五通是小神通,鬼神都有。另外第六通,漏尽通,鬼神所无,唯有大阿罗汉才有。佛当然六通具足,然而此六通尚非佛境界,佛之大神通比此六通更为广大。”这是个什么境界呢?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境界,也是个说不清的境界。进入此境,则“光严住持”,“八风吹不动”。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的意思,就是说只要众生一念清净,心如真空,也自然进入到神通大光明庄严境界中。因为这种境界原本是众生本来就有的,只是被外物迷乱了。好比真空之中,原本空无一物,把氧气、二氧化碳、水分、尘土等种种外物填进去,就不是真空了。

一般众生难以达到这种清净光明境界,就是因为贪求外物,沉没在“散乱”与“昏沉”中。如南怀瑾大师所说:“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都在散乱中,所谓散乱包括善念、恶念、无记(不善不恶),普通谓之妄想。不散乱的时候便落入昏沉,晚上睡觉是大昏沉,大瞌睡是细昏沉。人生就在此两个境界中,不是散乱,就是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散乱与昏沉合起来谓之妄念。有此妄念,所以不能清净,自性光明就被障碍了。”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去掉散乱和昏沉,洗尽心灵的尘埃,使之复归于真空。

“身心寂灭”四字的意思就是“空”,或者说真空。但明明这个身体是存在的,打它就痛,搔它就痒,怎么空得掉呢?空掉不就是死了吗?其实死了也空不掉,因为“物质不灭”。如何空掉呢?这是一种境界,很难尽解,用老子《道德经》的观点,大约能解得一半:“吾之有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思是说:我之所以有烦恼、担忧,是因为我太爱惜自己。如果我不把自己放在心上,我哪来的烦恼、担忧呢?比方说,我太需要别人尊重我、喜欢我,所以我才对别人的闲言碎语、冷言冷语耿耿于怀。如果我只看重自我评价,不在意别人是否尊重、喜欢我,别人说什么就无所谓了!

但是,“我”怎么可能不在意别人是否尊重我、喜欢我呢?这是解不了的另一半,只能慢慢去悟。

“平等本际”即是指“众生平等”的境界。南大师说:“西方希腊哲学亦提倡政治人权之平等,释迦牟尼佛则更彻底提出一切众生平等,不管你有地位没地位,有钱没钱,受教育没受教育,四肢五官健全不健全,都一律平等。连狗呀!猫呀!牛呀!猪呀!也都和人一样平等。”可以这样说,把自己降低到“众生平等”的地位,也就是把自己抬高到“众生平等”的地位,不比任何人高,也不比任何人低。唯其如此,才合乎“婆伽婆”之一义,尊贵无比。如果有差别心,觉得比某些人高,自然就会觉得比某些人低;在某些人面前趾高气扬,自然会在某些人面前低三下四……种种烦恼也因此而生。

“众生平等”的精神,跟老子《道德经》的精神稍有差别。佛祖提倡把人、鬼、畜生都摆到相同层面,摆得越平地位越尊贵;老子却提倡尽量站到每个人的下面,站位越低越尊贵,“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处下”。一个站在水平面说话,一个站在水底下说话,但指向其实是一致的,建议大家不要踮起脚尖争高。因为人世的所有烦恼痛苦,几乎都跟人与人之间的争高论低有关。

所以,读《圆觉经》,只要读懂了“众生平等”四个字,收获就很大了,一生就受用无穷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胡卫红       佛法)(五明学佛网:胡卫红       佛法)  

 唐仲容居士:怎样弘扬佛法 

 唐仲容居士:从教理行果谈佛法的思想体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与现实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需要的佛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示寿命之理 

 其它法师:从佛法观点谈感情问题(惠空法师)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佛法在社会上有什么用处(讲演 

 普献法师:佛法是唯心论吗? 

 傅味琴居士:佛法给了我们殊胜的缘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