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世界如梦幻泡影一般虚幻


   日期:2012/2/6 15: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界如梦幻泡影一般虚幻

    在这里,我准备与一些未入佛门的非佛教徒分享一些佛教知识,做一次轻松愉快的文化交流。我相信佛陀的智慧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光明,佛陀的慈悲也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幸福、开心与欢喜。

一、为何宣讲佛教的世界观
    首先,我们不能把佛教当作普通的宗教,更不能把佛教当作迷信来看待,本来佛教是一种文化。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它的很多观点与理念都非常科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能缺少这些理念,一旦没有这些理念,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会犯一系列的错误,我们的生活也将出现形形色色的痛苦与烦恼,所以此处有必要介绍一下佛教的世界观。
  
二、佛教的世界观
    绝大多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凡夫,也即普通人。在所有普通人心中,都有着类似的三种烦恼——贪图心、嗔恨心与无明。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三毒”。
  
    有了三毒烦恼以后,我们的心会变得失去自由、毫无自在,当烦恼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大动肝火、怒不可遏,从而伤害自己与周边的亲朋好友,甚至还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怎么样去控制、断除这些烦恼呢?佛教有很多方法,其中的一部分,来源于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有很多观点,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想象的范围,但总体而言,也可以归纳为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比如说:因为不了解金钱、感情、婚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相或实质,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烦恼与负面的影响。若能对世界有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就能减少烦恼,活得也不会这么辛苦、这么累、这么没有意义。
  
    1、二谛
    佛教的世界观,首先要从二谛讲起。
  
    什么叫做“二谛”呢?
  
    首先讲一个例子。比如说,用肉眼与显微镜去看同一个鹅卵石,结果是不一样的。用肉眼去看鹅卵石,无论再专注、再认真,也只能看到一个静止的、一动不动的物体;但如果用显微镜去看同一个鹅卵石,鹅卵石就会随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而逐渐变成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最后到夸克等一系列的微尘。而且其中每个微尘都在不停地运转,其中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转的速度,为每秒600多英里。
  
    这种高速运动,使原子看起来像一个球。
  
    也就是说,在看似静止的鹅卵石中,没有任何静止的东西,一切都是运动的,这是显微镜的结论。
  
    鹅卵石不可能同时既是静止的又是运动的,静止与运动,是矛盾的东西,它不可能是一个矛盾体,它的本质,一定是其中之一。那其中哪一个结论准确、符合事实呢?当然,相对而言,显微镜下看到的景象,才是鹅卵石的本质,所以是真实的。肉眼看到的静止物是不真实、不符合实际的现象,这叫做幻觉或幻相,也叫做世俗谛。
  
    因为我们的肉眼是很世俗、很庸俗、很普通的感官,它发现的东西就称为世俗;“谛”是真实的意思,因为用我们的肉眼去看,静止的东西是真实的。
  
    显微镜下发现的现象,就是胜义谛。当然,佛教的胜义谛不是这么肤浅,这只是低层次的胜义谛。
  
    以上所讲的世俗谛与胜义谛,就是粗浅意义上的“二谛”。
  
    同样,从凡夫五个感官的角度来说,现实生活中包括人以及外界在内的一切,都是很真实、很实在的。这就像梦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从做梦者的角度去看,也是非常真实的。做梦者对梦里的一切,会像对现实生活当中的事物一样执着。我们做梦的时候,根本无法否定梦境的存在,但在醒来了以后,才知道梦中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假的。
  
    我们首先要学会并接受的结论是:用不同的感官去看世界,则任何物质都会有不同的现象。因为人类的眼睛的结构是这样,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眼睛换成另外一种结构,那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不会是今天这样。
  
    2、狭隘的感官——错误的结论
  
    到底有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这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争论的焦点。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唯识宗与经部宗辩论的焦点。
  
    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是由我们的感官首先传递出一种信息,然后再通过我们的第六意识去分析,最后判断出结论。判断所依据的数据或信息,都来自于我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
  
    如果我们的感官没有问题,很可靠,那它给我们的信息就不会有错;如果我们的感官有漏洞、有局限,那它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也会有问题。但无奈的是,我们的感官是不可靠的。关于这一点,从前面鹅卵石的比喻就可以了知。
  
    要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当下真正存在的世界,仅仅是“一秒钟的万分之一”。当然,一秒钟也可以分为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但是我们先不分得这么复杂,暂时先把一秒钟的万分之一作为“当下”。若抓住当下的时间,则在当下之前和之后的世界都是不存在的。因为当下之前的世界,已经消失而不复存在。而当下之后的世界,还没有诞生,故而也不存在。真正存在的,就是“一秒钟的万分之一”,这就是我们的世界。
  
    怎么样证明呢?
  
    物理学认为,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转。佛教却不说“运转”,而称为“生灭”。
  
    此处的用词值得注意。我认为,佛教的这个用词是非常精确的。因为在微观世界当中,没有一个东西在运转,运转也是一种感官上的幻觉。
  
    比如说,当电子从原子核的东边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时候,在我们的概念当中,这是运转,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电子在运转。因为东边位置上产生的电子在产生的同时,就在东边的位置上消失了。也即是说,它就在同一个位置上一诞生就立即消失,它的生灭几乎是同时的。之后在它往前的位置上,又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同时它也在这个位置上又消失了,就这样不断地在往前的位置上又诞生、又毁灭,但在我们的视觉看来,就是一个电子分别从第一个位置跑到第二个位置,然后是第三、第四个位置,所以认为它在运转。实际上,第一个位置上的电子,和后面每一个位置上的电子相互之间,都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东边位置上的电子已经消失,永远不会再出现。但从微观中的宏观感觉来看,还是有一个电子在转的错觉,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东西在运转。虽然它们之间,有类似的共同点,但后来的电子根本不是以前的电子,所以佛教称之为生灭。
  
    感官的常识是错误的,科学的结论是正确的。用非常准确的逻辑来推理,就会非常清楚地发现,世界只有当下一秒钟的万分之一那么短暂,其余的都是错觉。
  
    举一个宏观世界中的例子。比如说,几十个彩灯排在一起,第一个瞬间的时候,第一盏灯亮,然后立即熄灭;第二个瞬间,第二盏灯亮,也立即熄灭,就这样第三、第四盏灯泡分别亮了又灭,虽然灯泡与灯泡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都是独立的,但因为一串灯泡配合得天衣无缝,所以我们从远处看来,就仿佛是一个光点一直从第一盏灯泡的地方移动到最后一盏灯泡的地方,但连小学生都知道,这只是视觉上的一种错误,实际上并没有光在移动,所以佛教称之为“生灭”。
  
    但我们从来不会认为世界是生生灭灭的,而会认为时间可以把过去和未来串联起来,会认为自己先到某个地方上班,然后又回家,是同一个自己在做不同的事,从来不认为自己存留的时间只有一秒钟的万分之一,也从来不认为世界也只是一秒钟的万分之一,因为物质生灭的速度非常快,我们的肉眼无法捕获。
  
    不仅如此,我们也没有办法让过去、现在和未来碰头,没有办法让它们在一个位置上聚会。如果“过去、未来和现在”可以在一个位置上聚会,那“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可以在同一个时间点聚会了,这样一来,我们的时间概念全都会乱套,所以三者不可能聚合。所以,我们今天都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当中。
  
    正因为如此,所以佛教会说世界如梦幻泡影一般虚幻。这是非常科学的世界观,其中没有任何信仰的成份。
  
    各位都应该看过《黑客帝国》或《骇客任务》,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告诉我们,整个人的生活、工作以及周边的一切,都只是一个电脑程序,不是真实的东西。
  
    同样,我们今天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当中。对我们来说,这个虚幻的世界非常真实,只要我们不观察,一切都很真实。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感官,并认真地回头一看,才会敏锐地洞识到:原来自己一直活在这样一个虚幻的世界当中!
  
    此时摆在我们前面的,有两条路:如果希望生生世世就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活下去,那就什么都不要观察,一切都会一如既往,这叫做“轮回”;如果不愿意继续在虚幻的世界中迷茫下去,就要树立起一个崭新的世界观,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
  
    这个世界观用来干什么呢?它会给我们带来智慧与慈悲心、爱心。拥有慈悲和智慧以后,就能准确地看待金钱、感情、婚姻与世界,通过佛教一系列的修炼,最终可以成佛、成就或者顿悟、证悟。
  
    3、世界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另外一个问题。佛教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世界是物质还是感知?
  
    很多人把佛教归为唯心主义,因为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内心的现象。其实不是这样,虽然西方宗教多数是唯心主义,但佛教不是。同时,佛教也不是唯物主义。尽管佛教里面有唯物的成分,也有唯心的成分,但整体而言,它既不能归属为唯心主义,也不隶属于唯物主义。唯心与唯物,只是西方哲学的一种分类,它不能概括人类所有的知识。
  
    佛教认为,世界既不是物质,也不是心,而是心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宏观世界,实际上也不存在的。比如说,在物理学家看来,假如一个原子有一栋楼这么大的话,那一个原子核仅仅只有一粒米这么大。
  
    除了原子核以外,在原子中剩下的其余部分都是空的,只是一些电子在围绕着它旋转而已。正因为电子转的速度太快了,我们的眼睛看起来,就像根本没有运动的固体一样。实际上这都是我们视觉上的幻觉,除了原子核以外,只有电子在运转。
  
    这个幻觉到底是物质的幻觉,还是内心的幻觉呢?物质永远不会有任何幻觉,所谓幻觉,都是从我们的内心产生的。
  
    在佛教里面,这也称为微观世界的无常。什么是无常,无常和运动是一回事。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没有一个静止的东西,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得知,无论是从时间的角度,还是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来看,世界都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而是一种我们从未体认过的境界。
  
    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找一个恰当的佛教用语来描述我们今天看到的物质,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中的“色”字。“色”也即物质。
  
    我们能看见的物质的存在,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表述,一个是颜色,一个是形状,除了颜色和形状以外,不存在物质。
  
    大家都认为,红、绿、白等颜色存在,所以有些人对颜色非常执着。买衣服的时候,会挑三拣四,选取自己心仪的颜色。但科学告诉我们,颜色是不存在,它只是因光波的长短而造成的视觉错误,因此,世界上并没有颜色这个东西。
  
    我们还认为,长、方、圆等形状是存在的。
  
    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形状是存在的,但在微观世界当中,形状并不存在。
  
    以银河系为例,在高原的晚上,时常可以看到银河系像手臂一样的一条光带。在我们地球人看来,这是一条白色的光带,有颜色、有形状,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形状,只是由很多的星球等天体组成的而已。
  
    同样,凡是肉眼能够看到的任何再细小的物质,都有形状、有颜色,但在微观世界当中,它们却是另一副新貌——没有任何形状,只是由无数的粒子构成。通过波粒二象性还可以证明,粒子最终也可以变成波。波是什么概念?就是根本没有任何物质性征的东西。
  
    今天我们对现代人讲佛教的世界观,一点都不吃力,因为原子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都在一步一步地靠近佛教的世界观。我们大可以用这些科学的论证,来给大家证明世界的虚幻性,这的确让我们很受鼓舞。
  
三、痛苦——源自于执着
    那我们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知道世界的虚幻与痛苦本质以后,希望能够减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强烈执着。我们不要认为,所有的痛苦,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在作怪,是它在制造痛苦。
  
    所有痛苦的源头,就是执着。当我们对一个东西非常执着的时候,就会受制于它。它的任何演变,都会主宰我们的喜怒哀乐;一旦我们对它失去执着以后,它就会变得与我们毫不相关,不会支配我们的心境,更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痛苦。
  
    以感情为例,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非常执着、非常在乎,感情如胶似漆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另一个人的心。稍有不遂,便会生不如死;当有一天两人分手、形同陌路,根本没有感情的时候,无论一个人发生任何事,也不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影响,更不会让他痛不欲生。
  
    如果死抱着强烈的执着不放,就一定会产生极大的伤害与痛苦。这个伤害与痛苦,还将远远超过它当初给我们带来的幸福。
  
四、痛苦的分别
    释迦牟尼佛除了告诉我们世界是无常的以外,还说了“有漏皆苦”——这个世界是痛苦的。很多人对此不能理解,所以认为佛教很悲观、很消极。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佛说的痛苦有三种:
  
    一个就是“苦苦”,这是大家公认的痛苦,比如生病、贫穷、死亡等等。
  
    另外一个叫做“变苦”,变化的痛苦。是指虽然暂时拥有很好的生活环境,感觉不到痛苦,但如果有一天离开这种生活,没有优裕的生活条件以后,那时所感受的痛苦比普通人的痛苦还要强烈,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原来的生活,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从乡下一下子搬到一个公寓楼去住,会感觉很满足、很幸福;但过了半年、一年以后,又不会心满意足了,我们又会为别墅而奋斗;真的住到别墅以后,假如再让我们搬回原来的公寓楼,就会感觉异常痛苦。
  
    一样的房间,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我们从乡下搬到公寓楼的时候,不是很幸福吗?为什么现在从别墅搬到公寓楼,就不幸福了呢?这就是我们内心的不满足造成的,实际上住在别墅里已经变成一种导致痛苦的因素,这叫做“变苦”。
  
    “行苦”是更细微的痛苦。
  
    《中观四百论》中讲得非常清楚:“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世界上有两种痛苦,社会底层的人往往是身体上的痛苦——吃不饱,穿不暖,还有体力劳动所导致的疲乏;上层的人就有精神上的各种痛苦,这两个痛苦每天都在折磨全人类。
  
    佛永远不会否定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短暂、相对的幸福和快乐,但佛认为,总的来说,这个世界用“幸福”这两个字来形容不太恰当,所以我们要力争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五、幸福,来自于心灵
    当我们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如果有一天自己想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住上别墅,开上名车,戴上名表,穿上名牌衣服,那我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发财了,家财万贯、应有尽有,我们是不是真的像自己当初所想象的那样幸福呢?也许在头一两年的时间中,我们感觉非常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幸福。但这种幸福感不会往上走,反而会往下滑,当幸福感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慢慢消失,两三年以后,这种满足感已经找不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痛苦又会产生。
  
    当我们看到周边的邻居拥有更豪华的别墅,更高档的轿车,原来给自己带来幸福感的别墅和名车,反而成了自己痛苦的来源。这个时候,自己只有再往上追逐。如果真的得到了,再过一两年,又会不满足,这种喜新厌旧、贪得无厌的人永远都不会幸福。当他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也是带着一种抱怨和不满离开世界的。这就是凡夫的心态。
  
    现在我们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不就是这样吗?虽然他们的经济收入,已经在半个世纪当中翻了三番,但他们的幸福指数却不但没有同比例增长,反而在直线回落。他们为什么不幸福?因为幸福并非来自于外界,而是来源于心灵。
  
    我们错误地认为,所有的痛苦与幸福,都是外在的东西带来的,所以我们拼命地去揽权揽财、追逐美色,一直都在往外追求。但金钱和名声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为了挣钱、为了夺名,人类不惜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青春,都投入到工作当中,破坏环境、消耗能源,尔虞我诈、互相算计,却没有警觉到,其实幸福与痛苦,都来自于心灵深处。因为我们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得当,所以我们得不到幸福。如果这样都得不到幸福,那我们又何苦呢?
  
    最近美国的一位教授写了一本非常出名的书,叫《幸福的历史》。他花了六年的时间,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去研究人类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东西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幸福?
  
    最后他得出结论,并在书的最后一行写道:“如同神话里盛过基督宝血的神杯一样,极致幸福也可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
  
    可悲可叹啊!尽管我们把幸福当作神圣的东西去追求,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真正的幸福,却是得不到的。不是世上没有幸福,而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方法有问题。
  
    普通人对世界往往会有过高的期望,认为只要自己能够追求、能够奋斗,就一定会得到幸福,如果达不到目的,就非常失望,当失望到无法承受的地步时,就会精神崩溃,甚至选择一了百了的路。
  
    人们之所以活得不幸福、很辛苦,就是因为不知道世界的本质。得到一个这样的人身非常不容易,本来我们可以在这个世上活得幸福、轻松、有意思,但因为我们的错误观念,使我们丧失了所有的机会,甚至走上极端的路,这是我们最大的失败。
  
六、空性——消除执着的金钥匙
    当理论上知道世界的虚幻本质以后,我们能不能从这个虚幻当中脱离、苏醒过来呢?这是有办法的。
  
    刚才我们讲,这个世界只是一秒钟的万分之一。实际上,世界连一秒钟的万分之一也不存在。因为我们可以把一秒钟继续分下去,分为一秒钟的百万、千万、一亿、十亿分之一,最后可以分为空的,根本就不存在。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哲学与数学上的“无限小”——任何物质都可以永远无有穷尽地分下去——是一个错误概念。
  
    比如说,十块钱可以分成十个一块钱,一块钱可以分成十个一毛钱,一毛钱可以分成十个一分钱,然后一分钱也可以分,可以永远无止尽地分下去,没有一个再也不能分的阻碍。但这种思维已经脱离现实,实际上所有的东西不可能是无限的,一个有限的东西一再被分之后,最后只能分成空无。我们的意识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它可以无穷地分,但物质本身的体积却是有限的,所以会被分完,分完以后,就是佛教所讲的空性。
  
    量子力学已经证实,所有粒子最后可以变成波,真空当中有零点能,零点能才是世界真正的基础。也即是说,无论坚固的山河大地,还是硕大无比的天体,最后都只是能量而已。当能量的密度足够的时候,从纯能量当中,立即可以诞生一个粒子,成千上万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就慢慢组成了这个世界。
  
    诸位可以仔细地思考、分析一下,我们当下的生活究竟是真实的,还是一场虚幻的梦境,虽然我们不能否定今天的现实生活,就像做梦的时候,也无法证实梦不存在一样。但在佛的境界中,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七、无挂无碍,轻松自在
    佛教的世界观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因为世界是虚幻的,就变得毫无反应,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也不要把世界想象得太完美,一旦出现一些丑陋的现象,就根本无法面对。其实这个虚幻和现实生活一点都不矛盾。我们照样可以去工作,去发展自己的事业,因为我们要养家糊口,要生存,但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对世界再也不会有以前那么过度的执着了。当执着减少、心量拓宽以后,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会很轻松、很自在。
  
    无论婚姻、感情、家庭等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不会患得患失。如果成功,当然皆大欢喜;即使不成功,或有一天出问题了,我们也知道世界的本质就是如此,该聚合的时候聚合了,该分散的时候分散了,该拥有的时候拥有,该失去的时候失去了,自己无力改变,所以会面对现实,而不会回避。心里也没有一败涂地的懊丧感,一切都会处理得很顺利、很完整、很完美。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要知道世界的本质,不要以为世界是很完美的,就像我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一样美好。当然,世界也有美好的一面,但美好不美好,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态度。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释迦牟尼佛知道世俗人的心态,他非常了解金钱是什么东西。所以给我们指了一条路,也即给我们制定了一个生活模式,(见《慧灯之光》中的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该怎么样去生活?怎么样生活可以更轻松、更幸福、更有意思,其中讲得很明白,大家可以参考。
  
    懂得佛教世界观的人不但不会变得更冷漠,反而会比一般的人更懂得关爱与感恩。
  
    缺乏佛教世界观的人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孝顺的人也会在一两周当中无法忍受,但一两周过去以后,就慢慢淡化了;两三年以后,就彻底遗忘了。
  
    但通达佛教世界观的佛教徒却不会这样,父母离开,他当然会痛苦,但他知道这是一个自然规律,是无法逃避的现实,所以不会有太大的痛苦,但一两个月、三五年过去以后,他永远不会忘记父母的恩德,这就是差别,所以我们要树立佛教的世界观。
  
    承不承认前世后世、因果轮回是另外一回事,但我们共同要面临的,是今天的现实生活。佛教的世界观建立起来以后,就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应对现实问题的诀窍,让我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智慧地面对世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世界       虚幻)(五明学佛网:世界       虚幻)  

 圣轮法师:有机农业保健康 有机佛法清心丹─ 佛教的「有机 

 如本法师:一华一叶一世界 

 如本法师:性空世界 

 妙莲法师:护国护仁 二、用财有道福世界 

 黄夏年教授:抓住历史机遇 构建和谐世界 促进世界和平—— 

 徐文明教授:和谐世界从口开始 

 方立天教授: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方立天教授: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行愿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世界就是你自 

 温金玉教授:太虚大师: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出家人 

 温金玉教授:佛教与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