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学佛十不求


   日期:2012/2/7 17: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踖等。学踖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障既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娆。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市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释义:     

  一、念佛就是念佛,念佛不与健康相挂,不求无病长寿。为什么?因为身体健康,贪恋身体而不成,欲想长寿而不成,苦相即生,使初发生西之念而舍之。其贪恋健康之人便会用一切手段爱护它(包括营养、滋味、治病等),为达到其目的,必会造种种杀业使其破戒,或为逃命免于伤亡,必伤害众生而退其道心,即然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和合的因缘,有因缘必有果报,从而乐受,病苦之生成才觉因果之厉害,从而加强信行,弃恶从善。觉后才知病苦是你觉的助缘,感恩不尽,病苦即是良药。

  二、人生一世,处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不应该去求事事如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事事如意,样样顺心,必然有慢高贡大之心生起。财钱上也是同样,财产多自然不注意节约,从而奢侈浪费。因地位、财产的无难,骄傲、奢侈的增大,从而不但听不进勤俭之言,节约之语,反而会看不起贫穷下贱之人,吃不下粗茶淡饭之食,甚至会对人欺压污辱,这样的人怎能证道。因为他的慧命受到损害,悲心早已丢掉。如能在患难艰苦的条件下,知这苦的根由,从而生离苦心,生悲心,发愿心,知难而离难,甘愿接收,放下便自在

  三、做好人好事还不容易,何况修心见道更是困难重重。如果究心见性一帆风顺,无有障碍,就准是你走错了路,不然就是你在欺骗大家。走错了路肯定是得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的。要想见性,只有在障碍现前之时,信不退,不向外去求什么,同时也不要去排除这个所谓的障碍,只管去问心。这个障碍既然是个缘,缘生缘灭,你与他无缘了,障碍便自灭,绝不是灭这个障,而是慧命在继续生成,这个障就是解脱之缘,烦恼即菩提,你说对否?

  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时,知已难,行亦更难。难,害怕不顺,这就是着魔之相。不怕行时没有烦恼,因为你是人,还没有到究心之道,色空分别是有的,这也是应该存在的,要是无烦恼,一帆风顺,肯定会不能吃苦,放逸,松散,愿心自退,行肯定不坚。遇难自退,这样达到彼岸、证得真如绝对是不可能的。只有排除自我的成分,找到烦恼的根源何在,找到烦恼解决的方法,无我时,烦恼自灭。所以,这是以烦恼为智,以烦恼为修行方法,从而不离生活,认识人生,用正分别而去分别,以达到烦恼不恼,本无烦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根本上道。

  五、想办什么事情不要去求简单顺利。过于顺利,心里容易产生骄傲自大,这样的后果肯定是目中无人。要知道办成什么事情,都是你的缘助,都是你的因生,绝对不只是你的能力。要不然你肯定会失去人心丧失福德,如福德不够,是办事不成的主要条件。从此要接收困难、干扰,广修福德而生快乐。

  六、交朋友首先不要考虑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如果这样,朋友是交不上的,交朋友要眼光长远,要不然必被小利迷性而吃亏,怕吃亏必吃亏,吃亏后必然要找人家的错误,作为自己发泄不满的理由,甚至造谣污蔑。这时需要冷静下来,仔细看一下这个事的来龙去脉,是否与你心不正有关。这个因就不必说了,这个缘即当下一念,这个果是吃亏没错。知道这个就应该吸取教训,心正自利利他,以利他而获自利。交朋友要交心,不要交情,亲而不近,疏而不远,避免人我是非。

  七、做事不求顺利,做人也同样不求平安、舒适,真的平安你是求不到的,人生百年短暂一世,如一遇小适便失去心性,骄功自傲,目中无人,这样的后果同样也是可怕至极——我知我见狂增,慧命受损。所以要知道人在这个世界上即便出了好心,做了好事,首先应该感谢那个得到了的人,是人家成就了你好的因缘,如果没有人家的存在,你恐怕也没有好人可做。好人不好做,好事更难行。如果遇到逆境,听到别人的难闻之语,看见别人难看之面,从而应该增长你对他的可怜心,增长你继续做好人好事的信心。

  八、帮助别人不要希望得到别人的回报,否则就只能是好事而不能修德性。德十分重要,同样一件事情,修德是根本智,否则显得可怜千万倍。有智慧的人绝对去修德性。如果又想修德性,又想回报,结论肯定是用心不正,方法不对。因为有回报的念头即已有自我的目的,无非是非名即利,怎叫德呢?所以《地藏经》里佛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只有把福德也放下不思(但不等于它不存在,只是不思),久而久之达以见性,禅宗“三轮体空”。

  九、见到有利的事情先不要考虑是否也有我的一份,只考虑是否有自己的一份,容易做出一些十分愚蠢的事。不择手段去争、抢、骗、杀之人,之事,历历在目,古今中外实不少见。在做愚蠢之举时先去思,后去想,再去做,最后阴谋暴露,身败名裂,从而臭名昭著。为了避免这愚心动,首先要知道世间一切都是不生不死的,好处与坏处都是同时存在的,你得到的同时(不知你知不知道)你也在失掉,哪个重要?德胜于名利。因为没有德,财也会离你而去。即然这样,以周济别人为享受才是高尚的道德。

  十、受到委曲,被错误地理解了怎么办?首先是不向对方做什么解释,让对方理解自己。人家怎么能理解你,解释会造成新的误会,使误解增大。再者,解释起码也是不信因果的表现。信因果需要智慧,没有智慧也绝对不信。不信因果就不能乐受果报,反而会使嗔恨之心顿起,无明增长,继而又造新业。所以学会忍辱,忍辱为谦逊之美德。前行为德,后退也可是善。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又会有什么不好?以忍辱为上,以认头为高,这就是修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不求)(五明学佛网:学佛       不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