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知足少欲的功德


   日期:2009/3/29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入菩萨行论》)

  昨天已经讲了,假如没有知足少欲的心,一个人即使拥有世间上的一切也不满足。那么今天以旁述方式(因为这里主要在讲身体的过患)宣讲知足的功德:假如一个人对地位、财产、名声等一无所求,他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他去求的话也有这个能力,但他不像有些人一样,科长求处长、处长求局长、局长求市长,一直贪得无厌,而是有一种满足感,那这种人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人应该有满足感,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了。前段时间我有一个学校的校长,本来学校的建筑还需要发展,但他很有满足感:「已经可以了,现在已经发展到最顶点了!」其实知足也是智者的行为。尤其是修行人,看破世间的琐事之后,应该随缘而去,无有所求。汉地有副对联曰:「事到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一直永无止境地往前跑,最终肯定会倒下去的。

  按照小乘的教言,少欲不贪是圣者的境界。你们也记得吧,学习《俱舍论释》时讲过,圣者有四种种性,一是以菲薄法衣而满足,二是以粗粝斋饭而满足,三是以简陋床榻而满足,四是喜欢闻思修行,这四者都是知足少欲的自性。圣者对住处、衣服、食物并没有过高要求,不像现在人一样,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高档的,住的是最豪华的。许多圣者住的是山洞、茅棚、草坯房,吃穿方面也很简单,然而他们内心至高无上的境界,普天之下有多少人能比及呢?假如一定要住高楼大厦、坐高档轿车,很多方面不断地希求,相续中的快乐就越来越少,因此一定要学会知足少欲。

  那什么叫知足,什么叫少欲呢?《涅盘经》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少欲就是对一切没有特别的要求,任何时候都很随缘;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会有悔恨、痛苦。其实,凡事不计较也是一种知足少欲,如《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中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有了满足感的话,纵然住在小小的草坯房里,内心也会欢喜无比。否则,就算住五星级宾馆,吃山珍海味,家有万贯黄金,心里还是很痛苦。

  我们对身体不要太过贪执,不要让它有增长贪心的机会,不然快乐不会有,修行也不会成功。小乘《毗奈耶经》和有关论典中说,修行人不能打扮,不能使用花鬘香水,也不能过于饱胀,必须过午不食……这些都是使身体不要贪得无厌的手段。如果过于贪着所求之法,将会招致各种痛苦。佛经中有公案说,有的人贪着衣服而转生饿鬼,有的人贪着法衣变成魔鬼,还有一个比丘贪执钵盂而转生毒蛇。在汉地,唐朝也有个华严宗的和尚,表面上严持净戒、广闻博学,什么功德都样样齐全,但他对财物的贪心很重。有次他生病时,一个小沙弥不小心将他的钵盂打碎了,他竟然气得病情加重而死去,死后转生为一条毒蛇,仍念念不忘对小沙弥报仇。

  所以我们生前应当淡泊知足,断除对财物、身体等的贪执,否则,临死时那种心念会特别强。人在死的时候,千万不能在他耳边提他喜欢的东西,应该让他看阿弥陀佛的像,听一些佛号,尽量把他的分别念转向善法。而不要在喜欢轿车的人旁边评论「什么车是最高档的,它是八缸、六缸、四缸」,这样的话,对他有非常大的危害!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入菩萨行论》)

  我们不要执着悦意的事物,就像《佛子行》中所说,见到赏心悦目的对境时,应把它看作无有实质,犹如夏天的彩虹,如此就不会产生贪着了。有些人贪心比较大,看到商店有很好的产品,看别人开很好的车,看别人住很好的房子,就屡屡产生「这是我的该多好啊」的念头。这是贪心没有对治的结果,如果明白一切外物的无常性、痛苦性以及是有漏财产的过失,那么最初得不到不会痛苦,得到之后不会特别执着,一旦失去了也不会伤心。一旦达到没有什么可贪的境界,那已经获得了最妙的财富,即使你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

  佛陀在《遗教经》中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没有贪欲的人不管在哪个地方,城市里也好、寂静地方也好,不会整天愁眉苦脸,心情坦然、快乐、洒脱,没有畏惧、痛苦、担忧,就像日月在空中运行一样自在,脸上时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但是很多人由于看不破,对财物视如命根,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痛苦。

  作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学会知足少欲。上师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和许多圣者的教言中都有这样的教诫:修道的过程中,对财物和人首先要看破,不敢说完全断掉贪执,至少也不要欲望太大了。《法华经》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一个人若能少欲知足,行持普贤菩萨广大如海的六度万行轻而易举,无有任何困难。但是不懂知足少欲的话,纵然表面上给人讲经说法,每天做各种善事,痛苦还是会接连不断地出现。

  看得淡、看得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莲池大师说过:「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有了知足少欲的功德,贪心、嗔心、欲望、担忧、烦恼及生活的压力,统统都会去除的。有些在家人说:「我们生活压力太大了,好重喔!实在撑不起来。」但如果有了知足的妙药,即便你变成路边的乞丐,也照样会很快乐。有时候看路边的乞丐特别快乐,每天到街上讨一点饭,吃饱以后睡得特别香。可是有些大老板,吃完饭后一直想:「我明天怎么跟别人说话?怎么样欺骗他?如何推销这个产品?要赚多少钱……」一晚上都在盘算这些,第二天已经没有精神了。可是老乞丐晚上睡得很好,早上起来身体特别棒。开玩笑!

  我们修行人千万不要特别贪,假如整天贪名贪财,不管你是仁波切还是上师,显现上你肯定不是圣者。以前有个老堪布讲经时经常说:「作为圣者,对有漏的财物像不净粪一样对待,根本不会去贪执。」可是很多人恐怕不是这样,一谈到钱财,表情就不同了,这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山上的修行人,还是要尽量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不是让你有财产也苦行,天天舍不得吃,而是说不要整天想着发财,「我一定要修黄财神,发大财以后作功德」。(其实我看到很多修黄财神而发大财的人,根本不作功德,反而不断地造恶业。修黄财神成了他造业的因,这样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现在有些人修房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然如果你有能力,想住得稍微舒服一点,对我们欲界众生来讲应该可以。可是有的人今年修一间房子,明年修两间房子,后年修两层楼,以后再修三层楼……修行境界若与房子高度成正比,那倒是很不错,但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有时候修行会越来越退步。这一点我就有深深的体会。以前自己刚来学院时,条件很差,除了能吃饱之外,基本上什么财物都没有,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闻思修行上,可是如今根本做不到,所以财富对解脱有很大的障碍,到一定的时候应该知足少欲。

  所谓的知足少欲,不堕两边很重要。如果堕入一边,连吃的喝的也没有,每天都要担心「我等会儿怎么办啊?跑到别人家去吃有点不好意思」,这样也不行。原来有个和尚说:「不要紧!我学院里的朋友比较多,每天到一家做客,一个月三十个人就可以了。」但这样也比较麻烦。所以佛经里说,不堕两边即是修行的顺缘。

  如今很多人为了财富特别忙,根本没有修行的时间,但如果能知足少欲,这就是世间上最殊胜的财富。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现在美国有些大商人,有几十亿美金不满足,还要投资,搞各种各样的项目。其实人生无常,几十年来雾里云里,到死的那一天,这些根本没有意义,只是一个存款数字而已。有个明星曾说:「我的钱多也好、少也好,只是在银行里的数字变化,除此之外也做不了什么事。」那多可惜啊!你今天存上100万,明天减少100万,自己却无法享用,对世间也不做任何善事,真的特别没有价值。所以到一定的时候,大家应该了解财富的实质,明白修行才是一切当中最重要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索达吉堪布       功德)(五明学佛网:索达吉堪布       功德)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四、住持三宝的重大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三、皈依三宝的建立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一、观三宝出现世间 

 大寂尼师:由礼忏法门启开-发随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难的修持问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要以殊胜的功德来纪念释迦佛成道 

 傅味琴居士:赞师大乘道功德(2006年能海上师圣诞开示)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