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1)


   日期:2012/2/9 9: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1) 

尢智表居士著 

 

一九四六年七月,汉口正信月刊发表了尢智表居士所著的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一文,我读了之后,不胜欢喜赞叹。尢居士以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身份,怀求知和好奇的心愿,以科学方法研究佛经。他的态度是公正的、虚心的,因此他所作成的研究结果的报告,没有一字不根据事实真理,没有一句不符合科学原则。真是字字珠玉,语语金石。 

以科学理论为方便,向广大的知识子弘扬佛法,是我数年来的夙愿,现在尢居士却圆满和实践了我这个愿望,怎不使我欢欣鼓舞呢?我正要设法与他通讯建立友谊,不想尢居士却先我著鞭,已来信商讨有关佛法与科学的问题。从信中我知道他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后来又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无线电工程,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教授等职务。 

智表居士的信奉佛法,得力于他的叔父尢景溪居士的培育。尢老居士是前清秀才,对佛学造诣很深,特别精通楞严、天台、及贤首的教旨。他对智表居士耐心地进行了佛法的启发教育,终于使智表居士的善根成熟,进一步更能现身说法,向爱好科学的人们报告他研究佛经的心得和经验。我想智表居士对佛法看法的转变经过,是值得引起一般被所知障蒙蔽,对佛法不肯虚心研学的人们的警策。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现在要出版单行本了。这本书之受读者的欢迎和拥护是不难想像的。智表居士的努力和发心,确如金刚经所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为了随喜智表居士的难得行愿,我想在这里叙述一下发起因缘。希望得阅本书的读者们都能信奉佛法,力行佛道! 

量讯月刊编者按:王季同居士字小徐,苏州人,前清时留学英国、研究电工,并在德国西门子电机厂实习,曾发明转动式变压器。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著有电网路计算法(是用英文写的),在电工上有很大的价值。他对佛学研究的功夫正和他的电学一样精湛,著有佛法省要佛法与科学的比较研究等书。一九四八年在苏州逝世。这篇序文是编者根据原序节录的。 

王季同

 

一、研究佛经的目的 

甲、为了要明了佛经的理论是不是健全,是不是和现代的科学冲突。 

乙、为了要明了佛教的修行方法,是不是合乎现代的生活。 

丙、为了要明了佛教对于人生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利益。 

二、研究的经典 

楞严经、心经、金刚经、法华经、中论、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成唯识论。 

三、研究佛经前的印象 

在我们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对于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多少要和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宗教家等的态度不同,那不同之点是在:甲、不以感情用事,乙、纯从客观,丙、重分析,有条理,丁、重实验。因为要具备以上的几种特点,所以对于缺乏这些精神的学问,总有不屑一读不值研究的偏见。不要说对于专重信仰的宗教毫无信仰,就是对于哲学,也很少兴趣。因为自然科学对于任何问题的解答都有确切的答案,凡是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而且是全体科学界所公认的。例如化学中的化学公式,原子量,各种定律,以及物理、算学中的种种公式定律,都是确确切切的,所以自然科学也叫做确切科学。但是哲学、文学、艺术等就完全不同,既不能用数字来称量,来比较,也没有公认的标准。科学家对于它们虽未尝没有欣赏的兴趣,然而总觉得这些都不是找求真理的场所。而且近年以来,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大有借重及乞灵于科学的情况,例如罗索用算理来充实空虚的哲学;音乐、绘画则乞灵于声学、光学、化学以改良乐器和颜料;宗教亦乞灵于建筑师去建筑宏伟的教堂,用电光乐器去庄严它的内部;文学家和新闻记者则乞灵于自动排字机、打字机、照相机、电报、电话、电影、无线电广播、无线电传真等工具。所谓科学万能已成为人类公认的事实,而不是科学家的自傲语。 

科学家既掌握了这许多法宝,许多神通,当然不会对宗教的木偶屈膝。佛教是宗教之一,当然也不是例外。那么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我,又怎么会研究起佛经来呢?原因是这样的:我有一位研究佛学数十年的叔父,在我大学毕业之后,问起我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没有兴趣。我想,我学的就是宇宙间的真理,难道他老夫子也懂得科学吗?我就回答:很有兴趣。还反问他:应当向什么地方去求?他回答道:应该向佛经中求。我说:宗教不过是止小儿啼的,画饼怎能充饥?我是绝对不看佛经的。他就为我指出:你的执见太深。你常说科学家注重客观而不注重主观,那正和佛教的破我执相同。现在你有了这一执著,学问怎能长进?由此看来,你的科学学识,也不见得透彻。我被他这一顿训斥,自觉惭愧,只得答应有空时就去研究。后来他就拿一本佛学大纲(谢蒙著,中华书局出版)给我读。他说:你对于佛学太不明白,且先看一看佛教的轮廓,然后再看内容吧。他又指出:在看书之前,第一个条件,先要胸无成见,不作宗教观,不作哲学观,不作科学观,应彻底的客观。我以为这几句话是任何科学工作者所不能否认的,所以就诚恳地接受下来,阅读了一遍。读完这本书以后的印象是:甲、佛教不是专重信仰不讲理论的宗教,乙、佛教的内容之丰富,不减于我所学的各种科学,丙、佛教中种种神话在没有证明其可能或不可能之前,暂时应不置可否,且待看了经论再说。 

四、佛经的文字和外表 

我读了佛学大纲之后,虽没有引起我的信仰,却引起了我看经的兴趣。我问叔父:佛经那一本最好?他说:你所知障重,应先看楞严经我接问:什么叫做‘所知障 ’?知识越丰富越好,为什么说它是障碍?他说:“你先入的科学知识,塞在门口,便吸收不进科学以外的知识,所以叫做障。如果不执著各种的先入之见,再看佛经,就没有所知障了。”我想这也是对的,因为爱因斯坦假使不把牛顿的旧知见扫除,怎能发明相对论,去修改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叔父给我看的《楞严经》是一部明朝真鉴法师著的正脉疏。关于佛经的内容且不论,我先从皮相上考察佛经的文字组织,就发现了左列的几个特点,这使我很为惊异。 

甲、六种证信序 

所谓六种证信序,就是:信、闻、时、主、处、众,六个要素,例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里“如是”是表示“信”, “我闻”是表示“闻”, “一时”是表示“时”, “佛”是“主”, “在舍卫国”是“处”, “与大比丘众”是“众”。不单是《楞严经》的开头是具备这六个要素,其他佛经,除了节录和初译的几部外,都是一律如此。在别人看来,也许没有什么感想,但在我写惯科学报告文章的人看来,却不啻是一个奇迹。为什么呢?凡是写科学实验报告,必须将实验的主持人、同伴人、时间、地点、实验的目标,和所用的仪器材料一一开明,然后再写实验的本文。这至少表示说话不是随便,而是有可查考的。除了科学文字以外,如法庭的起诉书、判决书,我认为也是科学化的,譬如一个杀人案子,起诉书上一定把主犯、被害者、时间、地点、见证人、告发人,开列明白,不能丝毫含糊。结集佛经的人为了要郑重其事,取信于人,所以每部经的开端,都有这六种证信序。我们学科学的人,对于四书、五经、老庄、诸子等书,总觉得它编制体裁的杂乱,缺乏科学精神,也从没有看到一本结构严整得像几何学这样的书。我因此常武断的说中国书都是不科学的,但现在我看到这六种证信序的起笔,就不敢这样武断,对于佛经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乙、注疏分析的精密 

科学家是最注重分析的,有分析而后有归纳,有归纳而后有条例,有条例而后能推演,而后能以简御繁,而后能设计制造,演成现代的各种工程。我在读经之前,本来就想用分析的方法,把它分为若干章节段落,那知真鉴法师已替我做了这项分析的工作,而且他分析的细密,远在我预期之上。照普通书籍的分析,整整把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又分为四五章,每章又分若干节,每节再分若干目,能这样从篇至目分为四级已经算是最细密的了,就是一般的科学书也不过如此。那知真鉴法师竟把全经分成二十二级,你想奇也不奇?他的方法很为巧妙,用天干地支二十二个字作标记,第一级用“甲一”、 “甲二”表明,第二级用“乙一”、 “乙二”表明,第二十二级就用“亥一”、 “亥二”表明。这种标记是科学文字所没有用过的方法。我曾经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一位电话工程师。他有一次做了一本很厚的自动电话机说明书,章节分得很细,也有十几级之多,可是还感觉到标记不够用,不容易标明阶级的高低。他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就将真鉴法师的方法教他。因为这本说明书是英文的,所以我教他用(A1)(A2)(A3)(B1)(B2)(B3)(C1)(C2)(C3)作为各级分段的标记。他听了,欢喜赞叹,马上就采用了。 

真鉴法师把全经分为(甲一)序文,(甲二)正宗文,和(甲三)流通文三大段,每大段又分几个小段,这样继续分析到最后第二十二级,可以说已是细密之至,可是他连经题和译人也列为注解的对象,并没有把它们遗漏,这也是令人惊异的。从前朱熹注四书,只分得“右经某章”,而没有把章再来细分;他只注了经文,却没有注经题。在没有科学头脑的人,以为题目就是题目,还有什么可以解释的,那里知道题目是极关重要的,它的涵义,一定要详细说明。一本物理学或化学的书,对于“物理学”或“化学”的定义阐释,是不肯轻易放过的。而最不肯轻易放过的,莫如佛教中的讲经法师。据说天台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这五个字的经题,竟讲了三个月之久。由此可知真鉴法师的注解经题,在佛教中,早已视为内事,不足惊奇的了。 

丙、句法与文体的特创 

佛经的造句,显然是受到梵文的影响,既不是六朝的骈四俪六,又不是唐宋的古文,略近于两汉的质朴,没有佶屈聱牙之弊,而有通俗流利之胜。人们都说佛经难读,其实并不是为了文字的古奥,实在是因为佛经的说理本来深奥,就是用现在的白话来写,还是同样的难懂。譬如我们所读的科学书,以文学的眼光来看,是再简单通俗不过的,而一般学生为什么都觉头痛。算学中用了种种符号,如: ∵(因)∴(故)=(等于)∫(积分)等,以代替文字,就是要避免文字的麻烦。物理化学中的种种公式,都是简化的文字,只因为理论深奥,所以文字不得不力求简化,使得学习的人容易了解。佛经的文字也有同样的用意,例如密宗用梵文“阿”字代表不生不灭的玄义,正和数学中用i参代表虚数的用意相同。此外还有一个相同之点,就是科学的文字都有它笨拙的地方,不能如一般文学的纤巧灵活。我因为有六年翻译科学书籍的经验,深知这许多地方,为理论的严谨所限,不得不犯重复、颠倒、呆笨,和在文学的观点上所认为拙劣的毛病。然而从说理方面看,那还是没有失却文学的美感。就以开经第一句“如是我闻”的结构来说,这完全不是汉文的习惯句法。照中国文法,应作“我闻如是”。在初期所译的佛经,确也有译作“闻如是”的,但从鸠摩罗什法师译经以来所有经典,一律用“如是我闻”开端。这种特创的句法,他的动机决不像现代翻译者的采用直译法,故意将中文欧化以衔新奇,而实在有他重要的理由。就像上文所述,“如是”二字是表示“信”的成就,因为比较重要,所以置于“我闻”之前。由此可见,佛经往往为求译文忠实,就毅然摆脱文学上种种规律的束缚。又如佛经中的偈,在中国文学上是一种特创的文体,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既不论平仄,又不论音韵,乃是一种无韵诗。它的用意似在便利学者的记诵,犹如珠算的口诀。举例来说,如《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偈,就不受平仄压韵的束缚,但终以含义的美妙,反显得文字的天真自然,于无音韵中,偏能字字掷地作金石声,就是文学大师读了,也会五体投地的。至于禅宗语录那又是另一番气象,这和佛经相较,佛经是一种简炼的白话,而语录则是活活泼泼的、当时民间生活中应用的白话。宋儒的语录就是仿照禅宗语录而发展的。在我没有读佛经之前,早已见过“不二法门”、 “当头棒喝”、 “深得此中三昧”等成语,但不知出于佛经,这时才恍然明白佛经文字影响我国文学之深。 

丁、译名和定名的严格 

我曾经在二十几年前替中国工程师学会编订过电工的名词,当时的感想是:1、各书的译名太不统一;2、音译意译毫无标准;3、各种科学的专门辞典还没有编成。后来看到日本的佛教大字典和丁福保编的佛学大辞典,就感觉到佛学名词之多,实超过任何专科辞典,而学术界的努力,竟反不如宗教界,那真使人惭愧无地了。之后,又看到佛经中有所谓五不翻六离合释的两种规定,更使我感觉到佛教有很多地方,是科学所不及的。五不翻是意译和音译的标准。试问我国科学界有没有定出这种标准?“电动机”是意译,“马达”是音译,而二者并存。有的作“公分”,有的作“格兰姆”,有的作“克”,弄得学者茫然。以译名和定名的严格来说,我国科学家还远不如佛学家。至于“六离合释”则是定名的六种法则:1、持业释,2、依主释,3、有财释,4、相违释,5、邻近释,6、带数释。例如“发电机”, “发电”是“机”的作用,“机”能“发电”,所以是“持业释”。又如“磁铁”是有“磁”性的“铁”,所以是“有财释”。这种严格分析名词的方法,其目的在使每一个专门名词,不至于被人误解、曲解,而影响到理论的正确性。关于这一点,不仅使我国科学家感到惭愧,就是外国科学家听到了,也会拜倒莲座下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佛教“六离合释”的定名方法,的确是现代科学家所应该学习采用的。 

关于我国译经的情况,我在研究佛经的时候,也附带的注意到,我以为很可以供有关方面和各大学教授的参考。译经的工作,从鸠摩罗什法师起到玄奘、义净等法师止,中间有过大规模分工合作的译场的组织,译场中有主译、译语、润文...等等的职别。一部经的译成,是经过好多次考,不但在义理上要求和梵本如形影样相像,就是一些发音的细小处也辨别得非常清楚。我怎么会知道的呢?是从英译的名词和汉译对照,两者完全符合而知道的。例如“摩诃衍”、 “般若波罗蜜多”、 “阿弥陀佛”、 “僧伽”等名,和现在英文的译名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唐音和现在国音有些差别罢了。例如“南无”在唐时就读作“曩谟”。请想一想,一方面从梵译华,一方面从梵文译成巴利语,再从巴利语译成英文,中间经过几度的转变,而华英对照,仍如形影不异,那不是奇事吗!几年前,我国有一位作家,曾用英文写了一本有关中国的小说,经国人译成中文,结果面目全非,成为文坛话柄。其实不但这本书是这样,现在有些译作,也是很难还原的。由此可以推知当初译经工作实在是最严格的。这种严格的精神,非但在译文方面是这样,就是抄写、印刷、圈点也没有一点放松的。佛经校对的精细,圈点的正确,都是在任何学术书籍之上。怎么知道的呢?就以每种经论末页必附有全书字数和圈数来说,这是其他古典著述所没有的。在我国采用新式标点之前,佛经中早已改良,把刻在字与字中间的圈为读(即逗点),以边旁的圈为句。字数圈数尚且这样重视,错字之少是可以理解的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科学       佛经)(五明学佛网:科学       佛经)  

 会性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 

 其它:读诵佛经的“出入法”(黄震铭)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陈兵教授谈佛法与科学 何谓真实 

 陈兵教授: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单培根居士: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不违背于科学 

 王雷泉教授:对“人体科学研究”的若干想法 

 杨佛兴居士:略论现代科学与传统佛学 

 周贵华博士:佛教与科学 

 黄夏年教授: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 

 黄夏年教授: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 

 黄夏年教授:透过“神七”想到的宗教与科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