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严法师:什么是苦?


   日期:2012/2/10 23: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苦 - 痛苦的发生与消失
 
   什么是苦?
  
  痛苦的发生与消失
  
  只要谈到佛教教理,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说「众生皆苦」,释迦牟尼佛也是因为充分感受到人生充满了生、老、病、死等苦,才希望能够藉由修行得到解脱。佛陀开悟之后,首度阐述的佛法基本真理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苦是其中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发现到的。
  
  苦从何而来?苦的原因并不是食物、衣服等物质上的缺乏,而是内心的挣扎、矛盾和无法排解的心结,也可说是「内心的苦闷」。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其实都是我们自作自受、自己制造出来的。在生活当中,由于我们的愚痴,不明白因果的道理,才会造成心理、语言、身体等方面种种不当的行为,这些不当的行为进一步又为自己制造受苦的原因,并且不断地造成因果循环,就像捡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样。这些痛苦形成的现象,就叫做「集」,「集」有集合、集拢、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对于苦,菩萨以不制造苦的原因为根本的解决方法。然而,凡夫却只会一味躲避苦的结果,一旦遇到痛苦的事,就希望赶快逃离,在逃的过程中还拚命制造另一个苦的原因而不自知。其实苦的结果有点像自己的影子,正所谓「如影随形」,就像在光天化日之下,想要把自己的影子甩掉一样,即使拚命地跑、跑得疲倦不堪,影子却还是跟随在左右。除非自己的身体消失,影子才会不见。
  
  所以,如果我们不停制造苦的原因,苦的结果势必永远追随着我们,就像吃完饭后,桌上的残羹剩菜、汤汤水水总要自己收拾,即使花钱请别人帮忙收拾,所花的钱也要靠自己去赚。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因果循环的结果,逃避痛苦是没有用的!只有面对它、接受它,才不会继续受苦。不过,最好的方法还是不要继续制造苦的原因。
  
  因此,想要离苦得乐,就要减少苦因,而修「道」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在修道的过程之中,我们的智慧会逐渐增长,而能够运用智慧调整自己的内心,明了现在所受的种种苦难,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并产生面对苦果的勇气。如此一来,就不会痛苦了,也不再怨天尤人、逃避现实,而能够勇敢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不会继续替自己与他人制造困扰,同时也会把引发困扰、苦难的原因,减至最低。苦的原因减少了,苦的结果也会减轻,这就是修道。
  
  所以,行于正道的佛教徒,不但能努力减少苦因、接受苦果,还会多替他人设想而广结善缘,相对的,他人也会对你有所回馈。如果没有得到他人的回馈,也不用在意,也许是因为时机未到,也许是我们过去曾经亏欠过对方,现在的付出等于是在还债,只要这么一想,心里就会豁然开朗了。
  
  如果我们真能不再制造苦因、不逃避苦果,到最后,当苦的原因完全没有了,苦的果报也接受完了,就是「灭」的时候。「灭」了之后,就能够使我们解脱、自在,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圣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内心的挣扎和苦闷,也都想从中超脱,「四圣谛」说明了从「苦」到「灭」的修道历程,不但是佛法的基本道理,也是我们在生活、修行过程中减少苦、面对苦的指引。

什么是苦 - 一点也不苦
 
   一点也不苦
  
  佛教所说的「灭苦」,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在自己灭苦以后,再也不到世界上来受苦受难;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灭苦之后,不但不离开苦,反而继续留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众生救苦救难,这就是菩萨道的精神。
  
  其实只要我们内心的观念能够转变,苦就不会存在。但因为我们有身体,即使观念上已经很清楚什么是苦,在某些状况下,也会因为突然的不舒服而产生一些情绪、心生后悔,再度感觉到痛苦。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修行人虽然已经离苦了,还是会因为无法确保永远不再受苦而担心未来,只希望赶快离开这个世界,一旦离开,也不愿再回到人世间来。
  
  但对真正的菩萨而言,没有一个地方是苦的,也没有一个地方不是苦的,他深知世人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不够深入苦,只要深入苦以后,就不会再以为那些是苦了。
  
  例如,我常常告诉跟我学打坐的人,打坐时腿痛是正常的,这是每个学打坐之人的必经过程,腿完全不痛的人实在很例外。如果觉得腿痛得受不了,而马上把腿放开,就永远感受不到腿不痛的快乐。所以我会劝他们,当你还能够感受到痛的时候,就不是真痛,也不是最痛,只要保持盘腿不动,超越了最痛的时刻之后,不但不觉得痛,反而会有一种清凉的感觉产生。如果想体会那种清凉的境界,就必须先超越肉体上最大的痛楚。
  
  除了肉体上的苦之外,生活、物质条件上的苦也一样需要超越。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能够吃苦耐劳,即使在非常艰苦的生活状态下,还是过得很快乐。例如孔子的弟子颜回,住在很简陋的穷巷里,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人不堪其忧,但他还是不改其乐。他之所以能够感受到快乐的原因,是因为最穷也不过如此而已,他不害怕损失任何东西,所以能保持心灵的富裕。像颜回这样的贤者,能承受一般人不愿承受的苦,但是在受苦的过程中,却不以为苦,这是因为他心甘情愿、乐意过这样的生活。
  
  又如一九四九年时,我随着军队从中国大陆撤退到台湾来,当时军中每个人都只有一套衣服可以穿,没有办法换洗,只能趁着到河边洗澡时,顺便把衣服洗干净;等舒舒服服地洗好澡之后,衣服也晾干了。每当我们把衣服穿起来,轻轻松松地走回营房时,就会感觉精神抖擞、生龙活虎。一般人没有受过这种苦,就会认为我们生活得很辛苦,但当时我们和外人的感受完全不同,丝毫不觉得痛苦。
  
  这些都是深入苦而不以为苦的例子,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即使自己正在受苦,也不会觉得痛苦,因为对他来说,已经没有苦难这回事了。
  
  因此,消极的出世并不能带来真实的快乐,只有积极的知苦、体会苦,从苦难中成长,才能真正的离苦得乐。当我们渐渐脱离痛苦、得到快乐,能做到身在苦难之中而不以为苦,就是真正的「灭苦」。

什么是苦 - 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等,就形成了「八苦」。离苦、灭苦是学佛的目的,然而在离苦、灭苦之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先「知苦」。
  
  佛法中对于种种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苦形成的原因。然而,如果仅止于文字上的了解,即使将这些名词念得滚瓜烂熟,也无法真正体会苦的真义。如此一来,佛法只不过是一般的知识,产生不了什么力量,遇到讨厌的事情,还是会瞋恨;遇到喜欢的事情,还是会贪爱,照样还是在贪、瞋、痴、慢、疑种种烦恼心中打转。对「苦」的本质仍然一无所知,是不可能远离痛苦的。
  
  人生的各种经验,都要亲身体会过才能变得深刻。虽然许多人一听闻佛法,很快就能够理解人生是苦的,并能运用修行的方法来做一些离苦的工夫,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必须在遭遇过非常重大的灾难之后,对于人生的苦才真正有所体会。例如遇上飞机失事,机上所有的人都身亡,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存活;或是生了重病,濒临死亡边缘,本来医生宣判毫无复原的希望,结果却大病不死。诸如此类九死一生的经验、体验过生命即将消亡的震撼,使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看待生命、运用生命的观念和一般人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他们好象已经死过一次,现在的生命就像是捡来的一样,就会更加珍惜,任何的苦难对他们而言都已不是问题,不会像一般人患得患失,遇到一点小问题就放不下、感到非常痛苦。
  
  另外一些人是因为最亲爱的人突然死亡了,因而发现人的生命非常脆弱、短暂,所以他会很珍惜这一份情感,也会试着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亲爱的人,也许是发愿做义工、为社会奉献,也许是把所有财产捐献给更需要的人。因为他经过此一遭遇,对于苦有着很强烈的感受,知道人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生命本身都是短暂的,更何况是身外之物呢?所以从此以后,任何苦难都再也威胁不了他,也不再觉得痛苦了。
  
  由此可知,菩萨必定是在受苦受难之中产生的。因为他是过来人,再大的苦难他都受过了,所以当他身处苦难之中时,一般人都觉得受不了,但是他仍不以为意,不觉得痛苦或困难。而且他是为了救度苦难的众生,才到苦难中来,所以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受苦,像这样的人,都有着伟大的人格情操。
  
  可见,如果我们想要知苦、体验苦,从苦难之中了解苦难根本不存在,或者是接受苦而不以为苦,都必须要有相当的人生历练,这并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身为一个修行佛法的人,如果想要离苦、灭苦,也相当不容易,一定要透过不间断的修行,才能跨越层层身心的障碍,从而超越所有的苦难。

什么是苦 - 不眷恋,也不逃避
 
   不眷恋,也不逃避
  
  佛法虽然谈到人生有种种苦,但这并不代表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远离世间,或消极地逃避现实,才能够离苦得乐。
  
  「苦」这个字,听起来好象只是一种舌头所尝到的味觉。其实佛法所说的「苦」,并不一定是感官上的苦,主要是指观念上的苦。真正的苦是「心苦」,一个人的人生观念如果不清楚、不正确,老是以自我为中心,就会作茧自缚、自找麻烦。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就是因为常常庸人自扰,才被称为凡夫俗子。
  
  佛法所说的「苦」,实际上是人的忧、悲、苦、恼等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是从自我的观念所产生。所以,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观念一改变,痛苦也就不存在,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好象遭遇了苦难,但只要心中不以为苦,也就不觉得痛苦了。例如我们心甘情愿为儿女、配偶、亲人而牺牲,或是心甘情愿为理想、信仰、心愿而奉献,就不会觉得痛苦,反而会觉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心里觉得非常踏实。虽然同样是辛苦的付出努力,但只要心中没有任何不喜欢、不愿意、不甘心接受的想法,痛苦便不存在。
  
  由此可知,正确的观念很重要。例如把《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明白我们的生命是因缘和合而成,所有的事物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只是暂时的存在。如果体认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老是痛苦的自我挣扎,想要逃避痛苦,而能够采取面对、接受问题的态度,并努力加以改善,而不会感觉到忧虑。
  
  因此,一个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就会明了,事实上,痛苦是由一己的观念所造成的。现实世界其实没有什么可怕之处,没有任何事情需要加以逃避,也就不会消极悲观、逃避现实。从经典以及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即使已得到究竟的解脱,远离世间的痛苦,他仍没有拋弃这个人间,反而更深入世间,为救苦救难而努力。所以,如果认为现实世界很可怕,而有消极悲观、逃避现实的观念,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修行。
  
  然而,佛法所说的「入世」,并不一定等于一般人所认为的「入世」。佛法中有「入世」、「出世」和「恋世」三种名称,一般人所谓的「入世」通常比较接近「恋世」,无非是贪恋世间的虚名、浮利、男女情爱,以及种种虚幻不实的享受。真正修行佛法的菩萨,虽身在红尘之中,但并不被世间种种物质诱惑所困扰、淹没,这才是真正的「入世」,也才是真正的「出世」。
  
  因此,「出世」的观念并不是要我们逃避现实、远离人间,而是身在世间,而不受世间种种现象所困扰,这才是「出世」真正的意义。我们唯有做到入世而不恋世,既不眷恋世间,也不逃避现实,才能真正的离苦得乐。

什么是苦 - 好好善用「臭皮囊」
 
   好好善用「臭皮囊」
  
  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四种观想的方法,称为「四念处」,分别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与「观法无我」。这些基本的观想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脱离自我的执着、冲破自我的限制,因此是佛教众多修行方法中最基本的。
  
  所谓「观身不净」,如果要深入解释,那是非常专门、深奥的;如果从比较通俗的观点来说明,观身不净就是观想自己的身体不清净。一般我们都会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可爱、干净,是很重要的,但是佛教却称我们的身体为「臭皮囊」,认为身体是由不清净的东西组成的。
  
  身体的不清净,可以从几方面来分析:第一、父母因发生两性关系而有孕,从佛教修行的观点来看,YIN欲心是不清净的,所以我们的血肉之躯在受胎时就已经不清净了;第二、母亲怀胎时,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和内脏在一起,由母亲的血液输送营养,而人体器官本身并不是很清净的物质;第三、胎儿一出生以后,身体就不干净,一定要洗一洗,脐带本身也是不清净的,所以也要剪掉;第四、成长过程中,即使所有的饮食都是美好的,到最后形成的排泄物,却都是臭的、不清净的,除了屎尿之外,如果几天不洗澡、不漱口、不洗脸,身体很快就会发臭,眼睛、耳朵、鼻孔里,也会不断产生污垢等分泌物。
  
  经过这样仔细的观察,可以肯定自己的身体并不是那么清净、不是那么可爱,也会知道对身体的各种执着,根本是不必要的。
  
  可是如果一直用「观身不净」的观念和方法,也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消极作用,因为深刻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是这么差劲、不干净;久而久之就会厌恶自己的身体,最后甚至会活不下去,而导致自杀的结果。
  
  释迦牟尼佛时代,曾经有一批修行人,就是因为听说了观身不净的法门,于是努力用方法观想,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身体真的是不清净、很讨厌,到最后,愈观想愈觉得身体是可怕的。无奈的是,人活着又不可能离开自己的身体,所以干脆走上自杀一途,这就是这个方法负面的效果。
  
  正确的佛法观点是:虽然认为身体是虚假的、不清净的,但还是要借着它来好好生活,来行善修福、培养慈悲心、开发智慧;如果没有了这个身体,这些成长与进步根本就没有凭借。
  
  所以,虽然我们知道身体是不清净的,只要不过度保护身体、顾影自怜,或是花太多时间去装扮自己就可以了。此外,还要好好爱护这个身体,维持健康,这样才能好好运用自己的身体,让它发挥最大功用。
  
  因此,「观身不净」并不是一个可怕的观念,相反地,如果能发挥它正面积极的作用,不但能让我们不过于执着身体,不把身体看得太重要,还能勇于运用它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什么是苦 - 不断变化的心念
 
   不断变化的心念
  
  我们的身体经常在不断地变化,其实我们的念头也一样,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川流不息、变迁不已。所以,佛教的基本观想方法「四念处」中的「观心无常」,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心念在剎那之间生灭不已,是虚幻的。
  
  一般人的心是烦恼心、妄想心,心念经常在浮光掠影、捕风捉影的情形下变动不已,所以并不真实,只是暂时而非永恒的存在。我在美国遇到的一些西方人,常常会改变主意,如果问他:「昨天不是答应了,今天为什么反悔了呢?」他就会回答:「I change my mind.」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我改变主意了。」其实「mind」在英文里就是「心」的意思,所以也可以说成:
  
  「我改变了我的心。」这就是无常的心,因为它是可以改变的:昨天想的跟今天不一样、刚才想的和现在不一样。自己的观念可以互相冲突、违背,向着不同的两个方向走,这就证明我们的心是无常的。
  
  不只西方人如此,所有众生的心念都随时在改变。佛经告诉我们,众生的烦恼心变化不定,一个念头有「生、住、异、灭」四种型态,前念与后念也会互相交替、念念相续,不断地生灭、变化。今天你看到一朵玫瑰花,觉得很欢喜,想要闻闻它、亲近它,明天却因为玫瑰的刺扎痛了你的手,让你的心念改变,觉得这朵花真讨厌,就不想碰它了。对人也是一样,今天觉得厌恶至极的人,经过一段时日,因为和他愈来愈接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就会愈来愈喜欢他,这就是所谓的「日久见人心」。由此可知,我们的看法和观念都会改变,这就是无常的心。
  
  「心」是我们的主宰,所以我们一讲心念无常,好象就失去主宰了。其实,正因为心念无常,我们才会见到,在无常背后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心,就是所谓的「佛心」、「清净心」,也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中所要明、要见的心,也是智慧心、慈悲心。它没有自私自利、自我执着,也没有以自我为中心。
  
  清净的心也是不变的心。否则,今天成佛的人如果改变心意,说一声:「I change my mind.」明天就又变成众生了。一个已经解脱的人,完成了清净的智慧心以后,就再也不会三心二意了。因此《涅槃经》指出,无我、常住不变的心,就是佛心。
  
  不过,可能是因为佛法一直强调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影响所及,很多中国文学作品对佛教的描写就是消极厌世的,似乎佛法讲的不外是虚幻、无奈、无常,古典名著《红楼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然而并非如此,佛法所讲的无常非是常积极的,就是因为无常,所以才不需要失望。虽然现在烦恼很多、忧虑重重,感到非常痛苦,但随着时间过去,环境改变,就会有新的情势出现,我们的感受也会跟着慢慢转变,心情就会变得开朗。例如先前你可能觉得很忧虑,好象已经毫无希望、前途一片黯淡,但是听到我说的佛法后,心念一转,马上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所以,无常的观念,实际上能为我们带来无穷的希望。正因为念头可以纠正,只要改变观念,前程就会跟着转变。这样,即使环境不变,未来的希望仍然会在我们心中不断的展现开来。

什么是苦 - 远离「苦」的感受
 
    远离「苦」的感受
  
  当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渐渐远离痛苦的感受时,就是「离苦」,与此同时,就能够得到乐的感受。离苦的方法有很多种,一种是改变自己的观念,一种则是藉由修行方法来改善。
  
  例如,许多人对于搭飞机心存畏惧,深怕飞机会从空中掉下来。有位先生曾经告诉我,有一次他们夫妻两人搭飞机,碰巧在空中遇到乱流,飞机颠簸得很厉害,他的太太觉得很危险、很紧张,害怕得不知所措。于是他就安慰她:「飞机掉下来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真的发生空难,害怕也无济于事,所以就不要担心了。」虽然他嘴巴上这么说,其实自己心里也有些担心。
  
  于是我就教他,如果下次搭飞机再遇到乱流,机身颠簸得很厉害时,就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睡在摇篮里的情景。想象自己长这么大了,还有机会重温旧梦,在摇篮里面荡来荡去,是多么舒服的一件事!也可以想象自己是在天空中随风飘动,体验一下古人所说「御风而去」的仙人境界,这也不错!
  
  类似这种观想,是一种很好的离苦方法,但是,如果实在没有这种修养,无法想象自己是个仙人,那就做个凡夫,念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如果有其他的宗教信仰,也可以向上帝祷告。因为在这种时候,无论想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就把一切问题交给信仰,把你的命运、危险,全部都交给佛菩萨去操心,这样就什么事也没有了,还可以安静地闭上眼睛,好好地享受飞行的愉快,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所以,身处苦难时,不要慌乱、不要紧张,一定要沉着应变,并且善于运用信仰、修行的方法来处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例如,身陷火场时,如果能冷静、沉着地持诵观世音菩萨或阿弥陀佛圣号,就可以帮助我们镇定下来,并为自己在火海当中找出一条生路。否则当人感到极度害怕时,可能会不顾一切从楼上往下跳,本来还不至于被火烧死,没想到却因这一跳而丧失了生命。
  
  由此可知,善于运用种种修行和信仰的方法来面对苦难,虽然尚未达到彻底灭苦的程度,但也能让我们体会离苦得乐的滋味,并且加强以实践佛法而离苦得乐的信心。

什么是苦 - 放下「自我」的幻觉
 
    放下「自我」的幻觉
  
  一般人认为,活着的时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死亡以后,虽然身体消逝了,但是灵魂还在,就转而把灵魂当成「我」。但是,狗有狗的灵魂、猫有猫的灵魂,人也有人的灵魂,即使是人的灵魂,也有男人、女人之别。所以,在一次次的生死轮回之中,灵魂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只要灵魂一变化,「我」也就会跟着变化。因此,佛法虽肯定身体、灵魂的存在,但它们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称为「我」。
  
  第一次接触「无我」观念的人,大都会感到害怕,其实「无我」才是对自我真正的肯定。让我们仔细想想,「我」究竟是什么?是心?是身?还是身心之外所拥有的事物?所谓的思想、财产、名誉、价值判断等,就是「我」吗?或者只是「我的」罢了?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的名字叫做「圣严」,但是在台湾,就有五个名叫「圣严」的出家人,所以将来如果有人提到「圣严法师」,究竟指的是谁?还有,我曾经在大英历史博物馆看到敦煌出土的古代经卷,里面就有一位唐朝的法师与我同名,巧合的是,这位法师也姓张,和我俗家的姓一样,也叫做「张圣严」。由此可见,历史上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我的名字并不就是「我」。同理可知,我的身体不是我、我的名誉不是我,其他与我有关的一切也都不是我。因此,现在一般人所讲的「我」,都是虚幻的我,并不是真实的。
  
  但是一般人还是很怕无我的观念,因为一讲到无我,就觉得自己的价值、立场、目标、方向似乎都消失了。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跟着我打禅七,在打坐状况非常好的时候却要求回家。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坐了呢?」他回答:「我愈坐愈好,觉得这个世界愈来愈空虚、不重要。但是这样不行,我还有一个太太,我怕我一开悟,进入『无我』的境界,就可能不要太太了。我可以不要太太,但是太太不能没有我,所以我想回家了。」他表示,基于慈悲的心理,他要回家帮助太太,所以他不想打坐、开悟了。于是我告诉他:「你好愚痴啊!成了佛、开了悟的人,虽然没有自私自利的我,却有大慈大悲、大智大勇,也就是把小我扩大成无限、广大的我,不仅可以帮助自己的太太,还能救度更多众生。」
  
  佛教认为,一切有形、无形的现象,在我们身边不停地变换着,生活在这个变动不已的幻境当中,我们常常为自己编织苦恼的生死之网而毫不自觉。明白「无我」的道理,就可以帮助我们练习放下自我的幻觉,积极修行菩萨道。
  
  虽然众生看佛是有「我」的,例如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就常以「我」自称,但是在其他佛经里,如来也常说:「我是佛」、「我在说法」、「我在度众生」,这些都是「假名我」,是为了让众生了解佛所说的法,才必须有个指称的对象。事实上,佛的「我」就是「无我」,拿掉凡夫的自我,只剩下佛的无我,才是究竟的我,也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发挥绝对正面的影响力。

什么是苦 - 放下一切负担
 
   放下一切负担
  
  以佛的智慧来看世间,无论是我们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环境,包括心理、精神、物质、自然等一切现象,全都是因缘所生。而缘起缘灭之间,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所以一切都是空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缘起性空」法则。
  
  「有生必有灭」,生灭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变化,其中并没有一定不变的元素,到最后彻底瓦解时,就变成了「空」。实际上,不用等到坏灭,在变化的过程中,当下就可以看到空的事实。例如,某样东西虽然现在很漂亮,但它不断在变化,美丽不断地消失,并不可能永远保持漂亮的外观,从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着眼,它的本质就是空的。因此,「空」并不是指所有的现象都不存在,而是从不断消长的变化中体现它的空性,这也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例如,在美国东部,一到秋天,随处可见一整片黄色、红色的叶子,仿佛油画般美丽。然而,一幅油画完成以后,大概能够保存几十年、几百年不变,可是真实的景色经过一、两个星期,就全部改变了。花朵也是一样,原本是红色的花,当它枯萎之后,就会变黄、变黑,最后灰飞烟灭,这样的过程显现这朵花也没有不变的自性,而是随着因缘而产生各种不同而变化。由此可见,所有鲜艳美丽的花草都会逐渐失去它的色泽,直到最后完全干枯、化为泥土,并不能永远都维持美丽,所以它们并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
  
  人类也是一样,或许有人会以为,我们这一辈子是男性,就永远都是男性;这辈子是女性,就永远都是女性。但其实这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把时空范围扩大来看,人死了以后,下辈子是男或女是说不定的。又例如,小孩虽然年纪小,但「小」并不是他的自性,当他随着时间渐渐长大成人之后,就不再是小孩子了。因此,人并没有不变的性质。我们的身体以及所处的环境都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所构成,其中连我们生命的主体「识」,也是没有自性的。
  
  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刻刻以这种角度、观点来看世间,这个世间就没有什么非追求不可的东西,也不会有什么事情是值得我们讨厌、烦恼和放不下的。因为因缘一直在改变,一切都是暂时的现象,当好的状况出现时,要知道它会渐渐失去,所以不需要太兴奋。从另一方面来说,好的现象可以使它变得更好,坏的现象也可能使它好转,即使再坏的状况发生,最后也不过是一无所有,但是一切本来就是空的,所以并不要紧。
  
  当我们以无常的观念为着力点,就会看到万物的自性都是空的,并没有任何真实不变的东西,因此佛教说「五蕴皆空」。既然五蕴皆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而因缘所生的东西又是没有自性的,如此一来,还有什么苦可言呢?
  
  明白了「缘起性空」的智慧,我们就能够接受苦而远离苦,而离苦本身就是乐。这种快乐并不是吃饱喝足、接受感官刺激或麻醉后所感觉到的快乐,而是让我们放下一切负担,并且从这些刺激中得到解脱的快乐,我们称之为「寂灭乐」。
  
  寂灭乐是灭苦以后真正的快乐,在这种情形下,并没有相对的苦与乐,而是超越了苦与乐以后的境界。这是智慧与精神层面的快乐,也是一种清澈的快乐。

什么是苦 - 少欲知足真快乐
 
   少欲知足真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很多快乐的感受。例如功成名就时,别人对我们的称赞;或是当生活安定,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时,也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无论在家庭、事业或社会环境上,我们都会有许多快乐的想法或感受。生活中这些快乐的感受,的确不容否认,但如果仔细深究,却不难发现,我们的生命其实是苦乐交错的,而且苦多乐少。
  
  时常我们所感受到的快乐,其实是忍受痛苦后的结果,而快乐本身,最后也会变成痛苦的原因。所以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乐」是「苦」的开始,通常也是「苦」的结果。例如辛辛苦苦工作、赚钱,努力了好长一段日子之后,再拿赚到的钱去吃喝玩乐,虽然享受到欢乐,时间却很短暂。而且如果过度地享乐,就像自己没有钱而向别人借钱一样,欠了债就要还债,这就是一种苦。这又像是做了犯法或是对不起别人的事,虽然一时之间可以享受一些便利,觉得很快乐,但是到最后却要连本带利偿还,这时候就苦不堪言了。
  
  佛法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充满「苦」的环境,「乐」和「苦」是一体的,人间的欢乐仅是片段、偶尔、短暂地存在,而苦却如影随形。所以,当在这个苦的世界之中有一点乐的感受时,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永久的、可靠的。佛法进一步认为,既然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苦的,所以不妨多体认苦、勇于受苦,这样反而苦的比较少。如果只是享乐、享福,福享尽了之后,受的苦会更多。所以佛教有一种修行方法,就是「观受是苦」。
  
  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如果想要生活得更自在、安乐,就必须做到两个基本原则:「少欲」、「知足」。唯有少欲知足,我们才不会如饥似渴地追求各式各样的欲望,也才不会怨天尤人,埋怨外在的环境总是不如人意。
  
  但是少欲知足的意义,并不是要我们放弃现实的生活。虽然自己要做到少欲知足,对他人仍然要努力的付出,奉献我们所有的智慧和能力。为了对别人付出,就要尽量成长自己,不仅要使身体健康、智慧增长,同时也要增强帮助别人的慈悲心。
  
  一个拥有帮助别人慈悲心的人,就不会太过于重视自我欲望的满足,才能做到少欲知足,而拥有真正的快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圣严法师       )(五明学佛网:圣严法师       )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苦闷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