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本乐仁波切:实相时刻


   日期:2012/2/11 16: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每当我们启程踏上一段漫长旅程时,就有种死亡和再生的感觉;我们所经历的体验,有著一种过渡的特质。当我们步出家门、掩上大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将我们的人生置诸脑后,我们告别亲友、熟悉的房间和习以为常的惯性;当我们爬进将载著我们前往机场的出租车时,可能会感觉到夹杂著兴奋的后悔。当家的景象逐渐远去时,我们同时有著伤感的别愁,和从一切桎梏中释放出来的欢欣。我们离家愈远,就愈把焦点摆在下个目的地上;我们愈少想到家,便愈多想到将往之处。我们开始看新地图,开始想著将会在哪里降落,想著新的人们、新的风俗和新的环境——新一批的体验即将到来。

直到我们抵达目的地之前,我们都是在过渡之中——介于两点之间。一个世界已然消失,彷佛昨晚的梦境,而下一个世界还未出现。在这个时空之中,有一种全然自由的感觉:远离了身为日常之我的诸般琐事,不被系缚在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要求、日复一日的世界里,而是有著一种新鲜感和对当下时刻的欣赏。同时,我们可能会经历感觉恐怖或无立基点的时刻,因为我们已经进入未知的领域中,没办法确定下一刻会怎样、自己又会被带往何处。但是,当我们放松心情,不安全感就会消失,周遭环境也会变得友善和充满支持。我们又再次在自己的世界里怡然自得,可以带著信心自然地前进。

然而,旅程并非永远都会照计画而行。假如我们是搭飞机旅行,航班可能会延迟或取消;假如我们是搭火车,天气状况可能会延误行程;假如我们是在路上,一时之间,在交通壅塞的状况下可能会突然爆胎,让我们必须驶离主要的快速道路,前往小镇的修车厂。因此,对可能发生的事未雨绸缪,是挺合理的。我们必须确定已带著任何可能会派上用场的东西,必须知道我们的路线、沿路便捷的设施和服务据点,以及当地的风俗。然后我们大可放松心情,无入而不自得,这即是处在当下的体验。

撒手人寰,在许多方面都满像是进行一趟漫长之旅。在此,我们所进行的这趟旅程是一个心灵之旅。我们抛下了肉身、所爱的人们、所有的资产和这一生的所有经验,朝向下一生迈进。我们在过渡之中,在两个点之间;我们已经离开家,但还未抵达下一个目的地,我们既不是在过去、也不是在未来,我们就处于昨天和明天的夹缝之间。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当下,这是唯一一个我们所能置身的地方。

这个当下的体验,即是藏传佛教所谓的「中阴」或「中有」(bardo)。中阴或中有的字面意思即是「中间」,也可以被译为是「中介」或「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说,当我们处在任何两个时刻或刹那之间的时候,即是在中阴的状态里;过去的时刻已经消失,未来的时刻还未出现。不管是下一个念头或是下一生,在下一件事情出现之前,有一个纯然敞开的空隙、一种此时(nowness)的感觉。这和我们的任何旅行是相同的,我们处于转变之中——即便是下班从办公室回家或是离开原本的家园搬到另一个州,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留心这些转变的话,如果我们可以在这些时刻对周遭环境保持警觉的话,那么,在超越此生的中阴状态时——这涵盖了必经的临终和死亡中阴之路,我们便较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具有觉察力,将会比较能掌控旅程,也能用清楚和稳定的心,来面对崭新或具挑战性的经历。

当我们能全然地处在这些情境中,在死亡中阴中所遭遇到的经验,就会变得单纯和自然。我们会真的有能力做到放松自己、并放下希望和恐惧,我们会有足够的心力对新的经验保持好奇心,也可以学会了解我们自己,也就是了解到,在究竟上,最真实的自我,其实是超越我们对自我的有限概念的。在这个转捩点上,藉由认出心的真实本性,我们便有机会超越概念,并将死亡的现象转化为觉醒的体验。

因此,就像我们为任何旅行做准备一样,譬如打包衣物等等;为了我们最主要的下个旅程,即从这一生到下一生的路途,建议您最好也做好万全的准备,而本书的主题,就是在探讨这些准备工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实相       本乐仁波切)(五明学佛网:实相       本乐仁波切)  

 沈家桢居士:实相 

 其它:判定佛法真实义的准绳——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吕胜强) 

 惟觉法师:中道实相观--九十七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 

 吕澄居士:缘起与实相(下) 

 吕澄居士:缘起与实相(上) 

 杨曾文教授: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 

 杨惠南教授:“实相”与“方便”——佛教的“神通”观 

 潘桂明教授:“性具实相”述评 

 达照法师:永嘉禅中级班19讲《实相法供养》内容概要 

 张秉全居士: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十讲、从诸法实相到万象森罗 

 吴立民居士:佛陀证悟宇宙人生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