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顺境时也须主动空杯


   日期:2012/2/22 8: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来源:《空杯心态》    作者:吴甘霖

 

    处于顺境时,千万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要自以为是,因为鲜花后面可能有陷阱,顺境之后,可能正面临很大的失败。

 

    与其等到竞争来临时,才被迫被动空杯,不如在顺境中主动倒空自己,让自己永远处于最佳的优势。

 

    看看曾国藩主动空杯的经历,或许对每一个职场中的人,都会很好的启示。

 

    与其被动空杯,不如主动倒空自己

 

    很多人认为,逆境时需要主动空杯,而顺境中则没有这个必要。但实际上,要想获得大的发展,顺境中更需要主动空杯。只有这样,才能随时跟上发展的步伐,不至于在安逸中松弛和懈怠,甚至等到要被淘汰的时候才措手不及。

 

    与其等激烈的竞争到了眼前时再被动空杯,不如早做准备,主动空杯,让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优势状态。

 

    然而,很多人在顺境时,往往意识不到危机的存在。

 

    一次,我到中国航天集团某研究院做培训,研究院的企业文化部长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段时间,集团内部有些员工心很不稳定,蠢蠢欲动想出去闯闯,总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出去有的是更好、更大的机会。

 

    在了解了这些员工的想法后,这位部长并没有批评他们,也没有用“有这么好的工作还不知道满足”、“你以为出去找工作那么容易”之类的话去教育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去其他单位应聘。

 

    但应聘的结果却很让人意外:没有一个人应聘成功。有的应聘一再遭到拒绝,有的尽管有单位要,但给的薪水却比现在少得多。

 

    他们第一次感到了竞争的激烈,也开始明白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

 

    这次经历不仅给他们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也让他们彻底改变了工作态度,不仅开始安心工作,而且开始主动学习。

 

    这件事也让我触动很大。其实在职场中,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以致于工作不用心、敷衍了事的现象很普遍。

 

    但实际上,自己所认为的“大材”并不一定就真的是“大材”,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不仅如此,有的人到了一定的位置,就会自动感觉太好。这种最好的自我感觉,有可能恰恰潜藏最大的危机。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深圳商报》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小路在一家电公司做销售工作。由于他对销售工作很热衷,所以业绩一直不错。小路的业绩遭到了主管的嫉妒,总有意无意在工作中为难小路。

 

    终于有一天,两人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小路一怒之下向老总递交了辞呈。

 

    临走时小路交给老总四份文件。这四份文件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工作和工作计划,其客户的详尽资料,应有尽有。

 

    面对小路的“临终交待”,老总有些吃惊,这是以前包括一些主管都没有做过细节。他最后的批复是:小路留下做主管,而那位主管被降职调离了这个部门。

 

    当那位主管向老总讨个说法时,老总说:

 

    “像小路这样的人才,你和他处不好关系,这本身就是失职。”

 

    主管对业务能力强的小路,并没有抱着空杯的心态,而是在工作中给小路难堪,最后却被老总降职。

 

    如果他能主动空杯,向小路学习,不自以为是,而是共同做好工作,结果就不会这样了。毕竟他是主管,经营业绩好,上级不会看不到他的付出。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处顺境只有主动空杯,在职场上才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

 

    多年前,我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青年报》的记者。

 

    刚进报社,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凭着自己的努力,我开始频频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各种奖项,于是我踌躇满志地想要有更大的发展。

 

    然而没想到的是,我遭遇了职业瓶颈:我发现成功得来的并不只是掌声,还有无形的阻力。

 

    我隐隐地感到,领导对我并不够重视,同事和我的关系也不是十分融洽。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中国青年报》不是鼓励个人成功的地方吗?为什么我做好了工作,却还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有一次,我和一位师姐,也是我的顶头上司谈起了自己的困惑,她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很有深意地送了一本湖南作家唐浩明写的《曾国藩》给我。

 

    开始我只是随便翻翻,可越往下读,越觉得有意思,并且从中领悟到了不少职场的智慧。

 

    曾国藩39岁就位居要职。他苦练湘军,打仗取得了巨大胜利。可就在他事业做得最好的时候,也是他最失意的时候。

 

    皇上猜忌他,大臣排挤他,连他最好的朋友左宗棠也骂他虚伪。他一气之下回了湖南老家,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心为国家做事,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苦闷之中,他病了很久,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吐过血。


    后来,在弟弟的引荐下,他认识了一位老道士,老道士建议他将《老子》和《庄子》仔细读一遍。静心研读之后,曾国藩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并总结出了一句话: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所谓“大柔非柔”,是说一个外表柔和的人,并不代表柔弱。

 

    而“至刚无刚”,是指内在刚猛的人,并不需要给人一种刚硬的感觉。也就是说在处理和别人关系时,一定要表现出柔和的一面,不要显得过于刚硬。

 

    从此,曾国藩一改以往咄咄逼人的态度,变得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处处考虑环境的影响,因此越走越顺,很快进入了职场的零阻力状态。

 

    曾国藩的这段经历给我启示很大,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就理所当然会成功。但曾国藩的例子却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如果眼中只有自己,不懂得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就算有能力,也不一定能成功。

 

    我的一位朋友在读完《曾国藩》后,还总结出了一个“四气”理论:

 

    锐气藏于胸。

 

    和气浮于脸。

 

    才气现于事。

 

    义气示于人。

 

    锐气藏于胸:也就是说人一定要有锐气,没有锐气就等于没有生命力。但是,用好锐气要有智慧,也就是懂得“藏”,要将锐气和锋芒藏在胸中。

 

    如果将锋芒放在外面,咄咄逼人,不仅会伤别人,更容易伤自己。

 

    和气浮于脸:跟人打交道,要学会一团和气。和气能使人更容易接纳自己,为自己打开更大的空间。

 

    才气现于事:才气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体现在做事当中,只有做好事、做成事,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

 

    义气示于人:义气在这里有两个概念,第一,愿意为别人服务,第二,敢于承担。

 

    《曾国藩》和朋友的总结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瓶颈在哪里。

 

    像当初的曾国藩一样,我也走入了一个误区:我是好人,我有能力,我应该获得成功。但我却忽略了和环境的关系。

 

    当我在报社做出成绩得到了肯定后,不知不觉开始有些得意,常常流露出自以为是的神情。这样一来,自然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就不太融洽。

 

    于是,我下决心让自己归零,时时提醒自己要懂得谦虚,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努力处理好自己和别人的、和环境的关系。

 

    这样一来,我发现无形中阻力小了很多,不仅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读《曾国藩》让我明白了一个职场重要的法则:越是成功的时候,越要懂得空杯,越要善于处理好和周围人和事的关系。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好的自我。

 

    警惕鲜花后面的陷阱

 

    很多人在逆境中往往能够保持冷静,而在顺境和成功面前,却容易迷失自己,甚至不知不觉陷入鲜花的陷阱。

 

    我有一位朋友是外地某银行的分行行长,有一次,他到天津参加了一个“特殊”的培训班,事后讲起这次培训经历,他感触非常深。

 

    原来他们是去天津的一个监狱里听课,而给他们上课的,是一些因为经济问题而身陷牢狱的银行领导。他们的犯罪历程几乎如出一辙:因为手中握有权力,经常受到追捧,被人受以“恩惠”,慢慢地迷失了自己,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他们的现身说法,让这位朋友触动很大,他感慨地说:“越是成功的时候,越应该保持清醒,鲜花背后,往往隐藏着陷阱。”

 

    对于任何一个职场人士来说,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在取得成绩、获得成功的时候,必须保持空杯心态,时时倒掉那些骄傲自满的情绪。

 

    所以很多表面看似好的东西,未必就真的好,也可能是糖衣炮弹,甜蜜的陷阱。如果不懂得主动空杯,就会迷失方向!这样的例子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一些领导干部风光之后却沦为囚徒,比如不久前被查处的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他人的追捧下,在鲜花和掌声中降低甚至丧失了拒腐防变的能力。

 

    因此,在成功时,在鲜花面前,不妨淡然一点,多一点脚踏实地,少一点飘飘然。

 

    要居安思危,不要“自以为是”

 

    孟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也就是说,居安思危,才能再接再厉,达到事业的高峰。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否则就可能摔大跟头。

 

    日本著名的索尼公司,其业绩一直处在行业前列。可就在2007年,索尼的营业净利大幅度萎缩,被同行的三星公司、苹果公司大大赶超!

 

    这个消息让大家吃惊不已,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索尼突然间由高峰跌了下来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索尼太习惯成功了,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是“最”好的。正是这个“最”字,给索尼埋下了隐患。

 

    索尼前任CEO出井伸之曾经带领公司凭借一流的技术、出色的管理,在本行业内遥遥领先。

 

    此后很多年,“索尼”、“出井伸之”似乎成了“成功”、“一流”、“卓越”的代名词。

 

    这样一来,公司的管理者们也觉得自己的公司有“最”好的技术、有“最”好的管理、有“最”好的经营模式,可以在市场中牢牢站稳脚跟。

 

    这其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市场调查结果显示,索尼的一款电视机和松下公司的一款电视机相比,消费者更青睐于后者。

 

    这本来给索尼提了一个很好的醒,可惜这并没有引起索尼领导者的重视,他们仍然认为自己的电视机是“最”好的,是未来市场的引领者。

 

    这样的结果使得索尼丢失了很大的市场份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前不久,索尼集团执行副总裁井原胜美对此进行了反省,她说:

 

    “也许我们是太过成功了,这让我们看不到危机。”

 

    井原胜美的话道出了索尼失去行业领头地位的关键。因为领导者不懂得居安思危,认为过去是最好的,就永远都是最好的,结果导致了今天的结果。

 

    成功的时候,我们往往自恃很高,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只有等到危机来临时,才发现自己错失得太多。

 

    而真正优秀的人,总能把每一次成功看成新的开始,即使很能干,有功在身,但他们却能倒空功名,将眼光和心思放在未来,放在有可能出现的危机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顺境       空杯)(五明学佛网:顺境       空杯)  

 惟觉法师:如何面对顺境与逆境 

 任杰居士:在日用逆顺境界中用功夫 

 黄明尧居士:大慧宗杲禅法心要 三、用功原则 2、在日用逆 

 蔡礼旭老师:顺境逆境都是我们的老师 

 传喜法师:顺境防魔障 禅坐启伏藏 

 净土法门法师:顺境不贪,逆境不瞋 

 随缘顺境逆境 

 净土法门法师:初学的人,先求在逆境里不动,然后再求在顺境 

 净土法门法师:外面所有一切境界,顺境逆境都是自己种习现行 

 净土法门法师:顺境中不知道觉悟,往往一个逆境,一下觉悟回 

 静波法师:顺境中不迷失方向在逆境中磨炼自己 

 宏圆法师:顺境逆境不离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