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金刚念诵的要诀


   日期:2012/2/22 12: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金刚念诵的要诀

 

金刚念诵的两个要点:


1.一口气一口气地念
2.唇齿不动.
对于".唇齿不动."刚开始很难做到,就暂丢一边,起先训练".一口气一口气地念".金刚念诵其中一个要点是要把咒音听清晰

金刚念诵的要诀

(一)气功修炼

金刚念诵是一种最高的气功修炼法,重点在换气方面。换气时务必把嘴巴闭起来,或慢慢吸,或一吸进来就停住,等气满了再跟大家念诵。而吸气的时候只用心默念就好了。

要达到唇齿不动,首先,要练习一口气一口气念。一口气能念几句就念几句,念到必须换气了,就把嘴巴闭起来,再用鼻孔吸气,懂得这个方法,对身体健康其效果是可以肯定的。

(二)配合呼吸

一口气一口气配合呼吸的气来念,一句连一句的,中间不要呼吸,只用舌头和嘴巴发音,这样无形中身体内部也在呼吸。念到这一口气实在接不上了,小腹都瘪了,这时就让它松弛下来,把嘴巴闭起来不要吸气;让它自己吸气。就像以尼龙奶瓶喂奶一般,里面的奶吸光了,没有空气,奶瓶不是都瘪了吗?而当你嘴巴一放松,空气自然进来就膨胀了,这就是最自然的气功。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身体也就自然调整好了。此时一点妄念都没有了,因为呼吸都来不及,还有时间乱想吗?等吸气充满了再开始念,如此周而复始,一口气一口气的,慢慢从三句、五句乃至十句、二十句越来越增强,经常这样练,就会达到“气满不思食”,当然这并不是胃肠有毛病。

(三)都摄六根

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身体不好的人,不一定要跟到那么长,中间短一点就可以休息了,根据这个原理不断练下去,身体自然会有改善。

念诵的时候要“都摄六根”,眼睛开着没关系,但是眼神要收回来,收回到自己内在,乃至收回到后脑,收回到与虚空合一。

(四)念兹在兹

一般念佛念到最后,喉咙都会沙哑,这是念佛的方法错了。正确念佛的方法是念兹在兹,轻松自如的,金刚念诵要念到把自己的身心融到“空、无相、无我”的境界里,然后“唇齿不动”,只有舌头在弹动。初步的功力还不到时,嘴唇微微动也无妨。

(五)体、相、用

金刚念诵具有其“体、相、用”。其“体”实际上即是大般若。一边念诵,一边把身心放松、放空灵。能与“空、无相、无我”相应,当下,你念出来的佛号或咒语就不一样了。倘若你又懂得以“唇齿不动”去发音,让“气”慢慢从丹田一股股的上来,清清楚楚的,对于身心的调和,效果就更殊胜了。

“唇齿不动”是金刚念诵的“相”,而金刚念诵的妙“用”则是念到某时候,全身气脉都会发动。这时,自然会有一种空灵的感觉,慢慢让你达到“心气合一,能所双亡”,所以金刚念诵就是道道地地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发挥到最极点了。

(六)转化“四大”

金刚念诵念得好,全身暖相就起来了,身体感觉非常舒服、非常畅快,大冷天一点都不觉得寒意,大热天也一点都不觉得烦躁。

金刚念诵是使“四大”转化的总关键;同时也是净化报身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把握得到金刚念诵的要领,整个身心自然就在一片空灵的光明中。即使尚未到达,各位亦应在意境上先做观想。观想久了,自能达到身心两调的效果。

(七)摄心调气

实际上,金刚念诵已含括了观想和唱诵。金刚比喻般若,比喻能够把握佛法的实相;乃至一个人对自己心性的完全了解。换言之,实相般若即金刚,念诵即在调气,所以金刚念诵同时涵盖了摄心与调气。

————摘自《无上甚深妙密法》

三业供养

在修法过程中,如何做到身,口,意三业供养呢?当我们全身投入,全神贯注时,任何地方有不舒服都不要去理会,要很虔诚地将整个色身供养准提佛母,口业很虔诚的诵咒,意业也很专注地观想,这才是真正的法供养,无畏供养。能持续如此,自然可以得到忘我的境界,进一步与空相应。

心月孤悬

所谓“心月孤悬”,即“内空心中、升起一满月轮”。你把色身都观空掉了,当然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心月轮了。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无一不是在此境界中,则身心没有不起变化的。

气吞万象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清凉月代表非常清明、光亮,也代表温润、纯洁,“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真空妙有,那境界是无量无边的,能以这种心念唱诵,气象当然不同凡响了。

光音交融

我们一边念咒、一边观想心月轮在膻中穴的地方,等于见地与修证双管齐下,交据一处,念咒时,每个字都要念得清清楚楚。因为文字本身是光,你一念到咒语,它就放光,光与音同时合而为一,便是“光音交融”。

心光无量

光音交融之后,当然即是心光无量——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的境界,亦即常寂光国土,故当下即净土了。能如果用心、持咒,欲见十方诸佛,又何难之有呢?

定慧等持

倘若大家真正能体会到“光音交融,心光无量”的意境,则整个身心自然进入定慧等持的境界上,所以这“心月孤悬,气吞万象,光音交融,心光无量”可说是修炼法,报,化,三身的核心。各位宜把握这个口诀,修起来才容易上路。则报身之日日增长,气象之月月转化,才有可期之时。

------------------------------------------------ ---

念诵持咒与金刚念诵法

一、金刚念诵

上等的念咒法是“金刚念诵”。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一口气一口气念”,另一个是“唇齿不动”。要达到唇齿不动,首先,要练习一口气一口气念。持咒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念咒,一句连一句的持咒,中间不要呼吸,也不要憋气,任其自然,只管用舌头和嘴巴发音,这样无形中气在自然呼出,一口气能念几句就念几句,念到这一口气实在接不上了,就再接着吸一口气,再如此循环往复的念。

  等到这种金刚念诵的持咒功夫纯熟了,到一定程度后,你就不需要管什么再吸不吸气了,你一口气念完了,小腹都瘪了,这时就让它松弛下来,把嘴巴闭起来不要吸气;它自己会去吸气,不需要你刻意去深呼吸。就像以尼龙奶瓶喂奶一般,里面的奶吸光了,没有空气,奶瓶不是都瘪了吗?而当你嘴巴一放松,空气自然进来就膨胀了,这就是最自然的气功,但虽然要换气,而念上却清清明明,咒语是不间断的,一个字一个字在心里念得很清楚。这样,我们的身体也就自然调整好了。此时一点妄念都没有了,因为呼吸都来不及,还有时间乱想吗?等吸气充满了再开始念,如此周而复始,一口气一口气的,慢慢从一口气能念三句、五句乃至十句、二十句越来越增强,经常这样练,就会达到“气满不思食”,当然这并不是胃肠有毛病。懂得这个方法,对身体健康其效果是可以肯定的。

“金刚念诵”在转化“四大”,摄心调气上有很大的功用。一般来讲,如果念佛念到最后,喉咙都会沙哑,这是念佛的方法稍微偏了一点,但是可能心意过份投入,过份忘我了,这也不是坏事,或者可能身体啊喉咙啊,有点什么毛病。正常人的正确念佛的方法是念兹在兹,轻松自如的,金刚念诵要念到把自己的身心融到“空、无相、无我”的境界里,然后“唇齿不动”,只有舌头在弹动。初步的功力还不到时,嘴唇微微动也无妨。慢慢让你达到“心气合一,能所双亡”,所以金刚念诵就是道道地地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发挥到最极点了。可以成就无上功德!

二、念诵中的微妙原理

关于念诵的出声念与默念:可出声念,也可微声念,也可默念,视各人情况而定。通常出声为阳,过度则伤气;默念为阴,过度则伤血。动以助阳,静以养阴,动得过度则伤阳,静得过度则伤阴,正如酸味养肝,过度则伤肝一样的道理。人如果平时动得少,出声念或大声念则可助阳,震通经络,并自然的帮助你排除杂念妄想;人如果平时动得多,则多默念以收摄身心而养阴,这样直接对身体有好处的。

在持诵念咒过程中,会有一种自然的过度,出声念一阵后,就自然会转为微声乃至默念,这个不用强求,到一定程度自然会过渡过来。唯有杂念多时,可以以大声念来排除妄想杂念。特别有一种追顶念佛,还有一种快速的诵经法,一旦你跟上这个速度,就逼着你少了妄想杂念,一心跟着做了,这样呢,消业障很快的,但也要找个跟得上的速度,不要盲目求快。等到人的身心比较清净了,自然而然就默念多了,出声为阳,默念为阴即音,内在的力量强大了,内在的心音就强大了,就不需要往外求,不用出大声了,你一出声,甚至站在那里一动心念,就有摄受力,加持力,影响力,外在的影响也影响不了你了。人都是因为内在的力量不够,才去向外求的,讲究仪轨啊,讲究礼仪啊,而内在力量强大的人,就不需要老去求外力。

念诵持咒不管是绵绵不断,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都可以,都以自然而然达到绵绵不绝为一个基本标准,身心觉受以达到清净无杂念为基本标准,这样算是一个持咒达标的境界-----本无一个标准,但是这里勉强弄个标准,用来衡量我们用功的程度如何。若是身体有病的部位,可以想着这个部位而念咒,甚至观想咒音落在这个病区部位,这是可以的,看情况能否掌握。

很多老修行人按共性的修行方法来修,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具体调整,普遍所传的,都讲究轻声持咒或默念,对心理的安定有很大效果,但对色身的转化效果不大,不肯用心力,就难以打通经络窍穴,得到的也是身心的轻安,但这种轻安是有程度的,经受不住考验,一遇到需要力气,劳累时,就容易生病了,受不了了,这是偏重于求清静,没有真修实修苦修的结果。就象地上不平,墙上不平,就用点装饰纸一贴,看上去平了,实际上很多问题没解决,要把路修好,就要重起炉灶,搞个革命,真修实干,而不是糊弄一下,墙上不好,就要重新抹平,而不是粉饰太平。这也是修行中的微妙分别,很多法门讲究大声喊佛,讲究忘我投入地念佛喊佛,就有效果,都依照各人的情况而进行调整方法。

现代人都生活条件不错,受不得劳累,营养不错,只愁营养过份了,偏了,而不是愁营养不足,要多用减法而少用加法,这是社会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因此现代人多阳虚,需要提振阳气,需要多运动,需要动静平衡,平衡阴阳。因此,象多拜忏啊,大声念佛喊佛啊,倒是切合实际需要的,但是这些道理要明白,才能根据具体的人来调整。

三、关于“入定”

入定,是最常见的修行中的词,也是很多人追求的境界。但是这个“定”呢,也有不同层次。

身心安定是一种定,是福德中来,人能于事无碍,事事顺遂,心安理得,就是福气。这样人的身心都是安定的,没有大的烦恼障碍。等到福气享受完了,他的苦恼也来了,病痛也来了,所以,定只是一时的状态,不是究竟的安乐。

身心静定,则是修行中来,这更加细分各种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境界下,有不同的定与乱。修行求的那个定,就是自己在不同层次时的着力点,自己时常与这个着力点相应,就是一种“定”,比如与上师相应法,就是一种定,每当烦恼与障碍现前时,就与上师相应,与定境相应,自然就有了智慧与喜乐。没有人没有烦恼,多数修行人,都是有很多烦恼而来修行的,来求得安心的,二祖慧可就去找达摩禅师求“安心”的。人有烦恼障碍,不能安心,都是有障碍,或是外在境遇的障碍,或是身体疾病无法治好,或是内在心灵的痛苦烦恼无法解决。

你在不同层次修行时,定于那种功课之上,境界之上,就是在“定”,比如有人喜欢诵经,一遇到烦恼,就运起那个功夫,比如去诵经啊,也可以得定,进入经中的境界,这样你平时遇到灯心时,一诵经,就容易平息烦恼,生起智慧来了,至少暂时平息,然后逐渐升级,逐渐就克服烦恼障碍。从这个角度讲,你能安于功课,就是一种定,安于运动,也是一种定,比如安于拜忏,于拜忏中也可得定境;但这些是初步的定,真正禅定,则是有不同的境界的,有初安境界,有甚深禅定境界,会得到身心安定乃至于大智慧;人若能安于变化,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了,于各种烦恼境界而不动心,不住随缘,随缘不住,则是大定。能得大定,则细微流注断灭,各种妄想杂念自然早就除了,这个境界实在很难得的。

四、各法门的入手处

为什么任何修行法门,归根结底都要注重要养德,要利他,要从修心性上来入手呢?因为修行人,到一定程度后,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都不同程度激活了,都具备一定的能量,如果这时候产生了嗔恨心,就很容易影响到他人的潜意识,容易影响到他人的因缘果报。虽然他现前的果报是已经因缘和合成熟的,但是在一段时间后,远则来生,近则几年后,就会不自觉的受到报应。甚至做大恶事的人,引发强烈的嗔恨心,报应就在眼前,所以很多人做了大坏事,比如杀生,杀到一些有修行的物命,立马就会受报,福气削了,运气立马转差。命运不可能绝对算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修行人千万不要生嗔恨心,这样的嗔恨心念,容易损到别人的福德善根,这种损伤是无形的。但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你损伤了人,也损了自己的功德,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修行讲忍辱,就是这个道理,一因一果,真实不虚。所以憨山大师说,有人打我骂我辱我,都且由他,过得几年,你再看他!人起坏念头,发大嗔恨心,最终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来------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你都会得到结果,因为你每一个言行与发行,都在法界种下了一个缘起力,就一定会得到一个反作用力,甚至这些力经过循环与放大后,得到的果报可能是N倍于你所发出的。

佛家修行法门,偏重于修心性而得成就。净土宗以万缘放下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来入定,主要是从身口意中的心意来修行入定,侧重于心,真正修行要有成就后,身心气脉也自然畅通;密宗注重气脉明点,是从身心两方面兼而修之来求入定,身心并重,身不安则心难静定;佛教各种修行法门,象过午不食、素食斋戒,持咒念佛,放生施食,积福法门,都是教人了业障,净身心,通过这种方式来修行,排除障碍,而得清净智慧的光明境界。

道家法门则从经络窍穴入手,偏重于从身体这个角度,求得身心安定而入定静,所以道家讲静坐,入静讲得非常多。当然修行是殊途同归,修到高层次时,道家也讲心性修持,积德修福慧,但在普遍意义来讲,多数是从天人相应,从身体经络窍穴等角度来求得入定,这可是道家修行法门的专长,因此道家与易经、命相、中医、武术等各家学说相通,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但这些,都偏重于六道之内的范畴,偏重于身体的范畴。

修行方法,要依照各时代的不同社会特点来选择,也要依照各人不同的特点来选择,不舍一法,不取一法------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化,是社会共业之流的结果,个人的境遇是你个人业力的结果。你生在这个时代,就有着这个时代的共业,当然共业之中也有各人的业力不同。比如现在是快餐时代,越是大城市,人们走路的步伐都不同的,匆匆忙忙象赶路一样,吃饭也不得安宁,修行哪能得到安心,你要让人家去坐禅,他还有好多事呢,坐两三分钟就有各种事情找来了,所以净土念佛法门才适合大众需要,适合这个时代特点,当然有机缘的人,还是可以去习禅定,要机缘具足,闲人需要有那个清闲福气的,南怀瑾先生讲“清福最难”,这可不是假的,从这点来看,古代人,虽然没有现代人这么多姿多彩的生活,但他们确实清福多一些。

五花八门权教义,一切圣教不相违。各种修行的法门,都只是修行悟道的途径,是宝筏,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在修行上,以佛学为究竟解脱的完备的学问,当然,若是修行到高层次,则当然是殊途同归的。

---------- ------------- --------------

念诵法要——金刚念诵与顶针念诵 陕西金顶寺,觉囊传承,明舒上师

我们在这里再给大家讲念诵的方法,我们在念诵金刚萨埵百字明的时候,要注意一个念修的方法,因为什么呢?我们念那么多,一百万遍咒,念诵的量是很大的,如果不注重念诵方法的话,不很恰当。出声念诵容易伤气,默念不出声容易伤心,伤血。要金刚念诵最能够养气养身,不但是修密的人诵咒,就算修净土的人念佛也是要这样。印光大师在他的开示录里面也特别这样强调。这个金刚念诵是什么呢,就是说开始修的时候嘴唇微微地动,不出声或者出小声,有点嘟嘟哝哝的,但是心里面,咒音很清晰。最开始就这样念。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是,嘴唇微微地动,出小声,小到自己听清楚为原则。逐步逐步呢,就嘴唇微微地动,不出声了,但是心里面的咒声仍然要清晰,然后逐步逐步就做到嘴唇不动,舌头在嘴里面上下这样轻轻地摆动,并不是说象打木鱼那么快,而是念咒虽然快,但是上下轻轻地摆动,就把心里面这个憋劲给舒缓出去,这样就比较好。这就叫做金刚念诵。

金刚念诵其中一个要点是要把咒音听清晰,我们的心往往是比较散乱,心很难把它约束住,让心能够专注在一境当中,专注在这个修定,在定境当中,专注在观想金刚萨埵专注在甘露降注,专注在这个听着咒音上面,往往是不容易。这就像猴子一样,你要他不动吧,他是动习惯了的,你要他不动,你就拿绳子把他捆起来。一根绳子捆不住了,捆了一根绳子他跑不了还能动,那就再加一根绳子,要他动不了为止。

所以说我们光诵咒不行,一边诵咒还可以一边打妄想,好多人在诵咒的时候他一边在念咒心里还一边打妄想呢,念长的咒,比方说楞严咒念到中间,谁一下打断他,根本不知道现在念哪。所以说一边诵咒还要一边听清楚,一边听清楚还要一边观想。这样这个猴子他跑不了也动不了。

所以这个听清楚怎么听,也有讲究。我们怎么听,嘴里出声耳朵听,对不对?不是这样的。

如果嘴里出声耳朵听的话,那不出声金刚念诵的时候怎么听的呀,所以我们刚开始讲练习金刚念诵最开始的时候嘴唇微微地动,出小声,小到能听清楚为止,这个听清不是耳朵听清嘴里的发声,而是什么呢,就是说,声音很小很小,可能就听不清,要耳朵听就听不清,但是呢我们心里面有个清晰的声音,这叫做内声相。大家有这个体会吗,体会到了没有,诵咒的时候,虽然没有出声,或出得很小声,听不清楚的,但是心里面有清晰的声音,叫内声相。我们的心专注于这个内声相上面,不散动,这就是听清了。不是用耳朵听清嘴里的声音。

因为我们好些人啊念咒他说念得慢,怎么有些人念得那么快呢,有些就是一小时我念两百遍都很吃力很吃力,他怎么能念三百多四百,这怎么回事呢,这个就是有区别了。如果你是嘴里发声,耳朵听清快不了,再快都不快,有一次我给大家念咒念得很快然后大家就说呀,很快很快,我说这不算快,这是慢,能声音发出来还能听得清,已经不会快了。因为我们那个发声的器官哪,他快到那个,好像那个器官的那种机械运动生理运动一样的,他快不到一定程度去了。他有一个极限突不破的。

但是如果说我们心专注于内声相的话,我们的这个声音可以很快。这个念咒很快,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很微细,所以说呢念咒就特别快。我们心里面的念头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是非常非常快的,平时我们不修行的人察觉不出来,因为不修行,我们的心很粗,我们很多细微的念头观察不到,最开始打坐修行的时候呢,他就开始有感觉了,觉得好像妄念很多,这个并不是说你修行了之后好像妄想增多了,烦恼增盛了,不是那么回事,而是说你定力增强了,心静了,能看得清你的这些妄想。

这就好像空气中的灰尘一样,空气中有很多灰飘来飘去我们看不见,但是如果,大家有没有见到过,一股很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来的时候,我们看见有很多微细的灰尘在那里飘动。是不是这道阳光来了的时候这点空气不干净了,有那么多灰了?不是,本来就有,而是这道阳光把它照清楚,你能看见。我们心相不细的时候,也看不清这些细微的念头,实际上我们心相如果细了,那么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一个咒音接一个咒音他就自然很快,明白吗?所以说,我们念诵的时候除了刚才说的金刚念诵,还有一个叫顶针念诵。

顶针念诵就是说一个咒音在心里才清晰,下一个咒音马上顶上去,记住用的不是你接上去是顶上去,好像主动地顶上去一样,中间不留空隙,这样我们诵咒的时候妄想插不进来,心无法散乱,而且一个咒音接一个咒音还听得清清晰晰,这样就容易得定。我们心念有多细呢,大家听说过黄粱梦这个故事吗?

有一个人去赶考,然后他们结伴,到一个庙里去食宿,然后呢一个伙伴在那边拿黄粱(一种粮食)来做饭,边上一个老和尚在那儿打坐,然后他们几个赶考的秀才在那议论,我要是考上进士了、我要考上状元了能怎么怎么样,过一会呢,他就做了一个梦,但他不知道是一个梦,过一会呢他觉得从庙里起程了,到京城,然后呢考上状元了,然后当官了,逐步逐步官越来越大,后来就做到宰相,做到宰相之后呢,他权倾一时啊,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他可以这样弄那样弄,巴结他的人怎么样,不巴结他的人他怎么整他,怎么样收钱,怎么样欺压那些百姓,简直不得了,到后来呢皇帝已经驾崩了,新皇帝即位,有人告他的状,就把他抓起来了,把他家产没收了,把他家里的人都作为奴仆给充公了,然后把他给流放了,到边境边界地区,这路上还被人杀了。杀了之后呢又投胎一个乞丐家庭,变成一个女的乞丐,天又很寒冷,经常又没有饭吃,后来长大一点了,然后她父亲也是一个老乞丐就把她给卖到一个富人家庭里面去做妾,做小老婆。然后又怎么样受欺负,最后呢她丈夫被人杀了,然后呢,然后大老婆说是她勾结杀的,然后又冤枉判罪,要把她处死刑,正在这个时候她心里面想着多冤枉的时候,想着她记得起前生自己造了多少业,所以想到前生冤枉了人,今生搞得也真是太冤枉了。

这个时候呢,突然一下梦醒了,他过了两辈子啊,也是一场梦,那个时候那个黄粱饭还没煮熟,所以称为黄粱美梦。然后这个打坐的老和尚睁开眼睛问他,怎么样,当宰相好不好啊。你看,我们的心念是这么微细,还有修禅坐的人打坐的,有的就是,我有一个师兄,他打坐的时候昏沉了一下,大概睡了十来分钟,他说他昏沉的那十来分钟啊,他自己以为过了两三年,做了不少事,最后醒过来一看,就睡了十几分钟嘛,还有一个师兄弟,他也是修禅宗,他在打坐的时候,他就是昏沉一下,大概也就是不到一分钟,几秒钟或者十几秒钟,因为从那个监香的人走那一段路看得出来,他就以为是两三个小时,他以为睡了一大觉呢。

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打坐时心很细的时候,确实能看到自己的念头非常非常地快,非常非常地微细,所以说我们心细了的时候呢,如果说我们每一个念头一个咒音,每一个念头一个咒音,那念咒确确实实就是非常快,如果顶针顶紧了,妄念插不进来,诵咒确实就是非常快的。南传佛教里面也讲到,就是说我们心时剎那,就是说容纳一个念头那个最短的时间是非常非常短的,所以说心真的很微细的时候,诵咒能够非常快,藏地有一个活佛,他就说他静下心来的时候能够在这么一弹指的时间之内念八遍六字大明咒。

六八四十八个字啊,也就是说他弹两下指头,一遍百字明就可以念完了,所以这就非常快。所以我们一个是要金刚念诵,金刚念诵最能养气养身,第二个顶针念诵,顶针念诵诵咒的速度快,妄想插不进来,容易得定。当然这个顶针念诵的时候,好些人就说,我就算是不出声,我还是念不快呀,他的问题在哪呢?他的问题他虽然不出声,他那个习惯,他有个模仿出声,他好像是用自己的那个发声器官,用那个模仿出声那个动作一样的,这样他那个声音就慢。

他那个念咒就慢。你不要去模仿,你不要管那个声音发不发得出来,你只抓住心念,心念里面咒音清晰,就可以了。还有呢,就是念的时候你听清为原则,一个咒音才一听清,下一个咒音马上顶上来,而你不要去分辨,“嗡泻惹班杂儿黑如噶,唉,我念的是不是念的噶,噶字后面清楚了没有,是不是该念下一个音了”,不要起这种分辨,实际上我们很多念咒,他无形之中有这么一种、多加了一个分别的校对程序在里头,他就慢。

所以说,念咒的时候要连贯,你看我们平时念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唱诵可以这样,真正心里念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他是连贯的。所以他是什么呢,中间没分句没逗点,一条线这样拉下来。要这样念。还有,念的时候你转不快,有一个办法,转圈,心里面好像转圈一样的,他就没有阻碍了。

我们舌头在嘴里面上下摆的时候也可以想到是这样转圈一样的,他这样呢就有一种转圆圈画圆,就有一种顺畅的感受。这样诵咒就能快。还能清晰,还能妄念插不进来。

当然我们诵咒不是只讲快,诵咒要如法是讲不快不慢,什么叫不快不慢呢,一小时念多少遍百字明算不快不慢,不一定,各个人不一样,每一个人他修到不同的阶段也不一样。怎么叫快,如果你念得来觉得憋气,气虚,胸闷,心浮气躁,快了。一个是快了,一个是念诵没调整好。如果说你感觉到你念诵的时候,妄想能插进来,慢了。

这两种过失都没有,就叫不快不慢。所以每个人不快不慢是不一样的,你修的阶段不同的时候,也是不同的。刚开始初修的时候,可能一小时两百遍,正好是达到不快不慢的要求,有可能你修得多了,你到一百万百字明念满的时候,你是五百遍六百遍一小时是不快不慢,那也可能的。

所以我们念诵的方法,就是金刚念诵、顶针念诵,需要慢慢地体会。这个不能想到我一下就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他讲的怎么我做不到,这个是要慢慢体会的,一般呢,一个人你只要用心,经过几个月的念诵的体会,那么他就能达到,能达到了,这不但是念咒能快,而且念咒的质量也好,心气也调得好,妄念也插不进,同时心相也变得微细,对今后修定都是很大的帮助,大家慢慢体会。

---------------   ------------------------

南怀瑾老师对'金刚念诵"的开示:
金刚念诵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心闻洞十方,当然获圆通(下)节选:...所谓金刚念诵如此--唇齿不动,音声、气脉在里面念,完全融在一片音声气海里,这个里面就是指你的色壳子。所以用不著修气脉,气脉自然都震开了。但是我们念诵不在求气脉震开,在求专一得止,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一样的道理...
...老实讲,金刚念诵也就是一口气一口气唇齿不动的念,一身百千万个细胞都在动,都在念,身心全投进去了。开口念也是这个道理。“南无萨哆喃三藐三菩陀......嗡部林”尽量舌头在拌动,唇齿不动。“南无......”一下就心气合一了,嘴巴自然懒得动,那是因为心气向内归一了...
光明起处尘念空节选:我们以金刚念诵持准提咒,初步一定要诵的非常平顺,使得脉相平和,不可时或过与高亢,时或有气无力,这样脉相不平和,心也无法止静。所以金刚念诵的效用之一是以调气来调和身心,大家一定要很精进、很密集的地来修。
瑜伽念诵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心闻洞十方,当然获圆通(下)节选:瑜伽念就是心念,也是默念。意要观想,都摄六根,耳根回转来,眼根回转来,你身心的念头与观想配合为一,才能得止。瑜伽念诵也在念呀!不是不念。
2 口念耳闻、心念耳闻、心念心闻
一、参问:何谓「口念耳闻」、「心念耳闻」、「心念心闻」,叁者有何不同?
(本问题适合修心中心无相密法、藏密有相密法、净土念佛法或金刚念佛法)
普通修念无相密法、念佛法有叁个层次境界,一为「口念耳闻」,二为「心念耳闻」,叁为「心念心闻」等。初机行者所做修法均是「口念耳闻」,起码要修入「心念耳闻」,才有一点境界的样子,而「心念心闻」是心眼有开或微开的人之境界。兹将其用功方法及现象,在此向各同参略述。
「口念耳闻」是初修行者的状态,用口念时系受诸於第六意识控制,由「动身发语独为最」的偈语可知:「嘴巴发语音是由第六意识控制」。念咒或念佛者只觉得嘴巴在动,咒或佛号从嘴巴出,若用解剖生理去感觉,口与头内脑中意念不相契合,亦即与心格格不入之感觉。若也用耳根去观嘴巴念出的声音,守住此声音即不会被外境牵引而成念佛不专心,此符合第一阶段修行是在断外尘缘之说。此现象只有进入第二阶段的行者,才能真确地体会第一阶段「口念耳闻」与「心念耳闻」之不同。「口念耳闻」,即嘴巴在动的时候,专心用耳朵听声音,因为若不听声音,就很容易打妄想。念时念得太大声会伤气,因为气一直放出去,所以嘴巴在念时,气要含在嘴巴里面,不要一直往外吐出去,要让气回流入喉头灌到丹田,这才是正法。若行者修完法会觉得很累,可能就是念咒时,把气一直吐出去所造成。正确方法是吸一口气後,把气含在嘴巴,不要主动的把气吐出去,念咒时,让气在嘴巴里面,咕噜、咕噜返回喉咙而到丹田,只有一点点气从嘴巴跑出去。这样愈专心念咒,气愈旺,等到这样慢慢专心念咒,气通到头部时,这时就要进到「心念耳闻」阶段。
当念咒、念佛有成後,体中气机会入头壳脑内,可由自性觉知察觉到咒语或佛号发出的地点,如此即可进入「心念耳闻」之第二层次修行。「心念耳闻」是嘴巴已不大能自在地动,仅能微微地动,而脑筋处亦出心声,利用耳朵注意口出之微微声音及前额脑筋处发出的心声,此时已可忘记外来的干扰尘境。这是一个重点,很多人就是在这个阶段,没办法专心用耳根把咒抓住。如果可以抓住的话,能发觉脑筋里有字出来,一个字接一个字出来,若你不是很专心去抓它,就容易起妄想。至此阶段,要像「猫咬住死老鼠」不放。这样就是如可觉知的我,去抓住从上额头那里飘念头出来的那个点。如此,每个字都不放过。
如何又是「心念心闻」?可觉知的主人翁才是「真心」,用此心来闻从头脑顶端流露出来的念佛声、念咒声,这就是「心念心闻」。会起心动念的心,本来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或第七意识的妄想心,而另外还有一可觉知起心动念或念从何处起的心。在用功方法上,此境界夹杂着嘴巴能动、微动、不能动、又能动的轮流状态。嘴巴能动、微动,念头都能从上额头处出来,咒是从那里出来的;从咒出来的起点,觉知的心就要抓住它,抓着它不放。这跟我们在看妄想念「猫抓老鼠」不一样,仔细分析「猫抓老鼠」,有好几种境界。如果妄想心一直起来,我看着妄想念,不被它所转,那个也是「猫在抓老鼠」,是不为妄想境所转。现在修法,咒是自己冒出来的,主人翁要抓这个,一字一字从窠臼出来的那一点地方抓着,一丝一毫不能放下,不要说脚或身体在痛,若再注意那里,心就注意到痛了,不会注意咒出来的那一点了,这就没有咬到死老鼠。因此,「心念耳闻」是嘴巴微念,耳朵去听它,再来的「心念心闻」就是用主人翁去闻心声。
其实,万法都是一样的,观痛也一样,用主人翁来观哪里痛,一直抓着痛的那一点,是用色身在修;同样的道理,现在不修身根,而是修心根。我在观那边痛,谁可以观?谁被观?只是换个角度,观的「人」都一样,但是被观的对象变成心根,念头要出来的那个,而且不要放弃那念头,抓住念头就不要放弃,不要被脚痛、声音、…拉走,一拉走後,工夫就白用了。
同学不必用双盘坐叁、四小时,可以用双盘坐一、二小时後换成单盘,去专心持咒。起先抓着咒语,口念耳闻,修得如法时,才会知道气怎麽一直窜到脑筋里面。第二阶段的「心念耳闻」,做到很得力的时候,不会被外在杂音抓走,或被内在妄想念抓住,耳朵一直在咒语上,这样气自然会冲到头部内,头顶处「啵」一下,你就知道气进去了,此时还是用「心念耳闻」。气入脑中以後,动嘴巴好像是多馀的,气会逼得嘴巴仅能微动,声也变成气声,如此就是「心念耳闻」的境界。
最後,主人翁已经完全现出来了,当嘴巴动不起来时,觉知的「真心」就可以抓着从上额头咒语自然出来的那一点抓住它,这就是「心念心闻」的境界,不必用耳根来闻,因已无微声或气声,只有心声心念而已。到最後连念咒、念佛的心声也会起不来了,就进入一真法界,了了知觉而无其它杂念。此时身体的某地方气账或只觉脚微痛或无觉,进入如如自在的禅定之中。

------------  --------------

金刚念诵法介绍
    金刚念诵是发源於印度瑜珈行者与西藏密宗行者的一项修练法门,又叫做音瑜珈(intra yoga),其传承古老而秘密,是瑜珈行者用来以开启身体脉轮、启发拙火的重要方法之一。 金刚念诵深藏许多奥秘,初练时是以声音配合呼吸,来振动身体气脉及肠胃内脏,进而使身体健康,内气充足。进阶的练习,则需要配合观想,身口意三密合一,还有其它许多秘密在里面,不在这里多谈。

金刚念诵分为开口念诵与闭口念诵两种,初学金刚念诵者必须先以开口念诵练习发音与调气,待上轨道後再改以闭口念诵为主。 传统的金刚念诵教法强调身、口、意三密合一,“身”是以标准的瑜珈莲花座为佳,无法双盘的朋友至少要要求自己单盘,双手要结手印;”口”即是念诵,强调一口气一口气的念,吸气快而满,一口气长念不断,气念尽再吸,发音需沉而密,要尽量放松,音调不宜太低或太高以免造成喉咙的负担;”意”则是初学者必须把意念听住口念,专心在口中发出的声音上,进一步则是观想上师、本尊与坛城,练习过程中需保持意静、无妄念而且不昏沈。

需留意印度与藏密的修法要求必须经过具备真实传承、有证量的上师灌顶传授习练方可成功,练习前必须结界、迎请护法神明及上师加持,练习完必须解界回向。现下有些瑜珈修行团体也会强调相同的观念。这些在练习小屋都不会教授,在练习小屋练习只会进行音声练习,只能带来身体的效果,请不要期待会有其他神秘的作用出现。 有些印度瑜珈门派把金刚念诵说的很神秘,例如说要求上师给你一个自己专有的梵音来练习。我不鼓励这种说法,虽然有完美的上师来教导是梦寐以求的,但是一般人也可以透过自修获得一些好处。如果练习者不期待有神秘的宗教经验,在下觉得以身体练习的需要来进行念诵是无所谓的。如果有上师或很好的传承,以宗教的方式进行练习则当然是更好。金刚念诵的方法可以用来念诵任何咒语或是佛号。

金刚念诵的自修与团体共修方面有不同的练法。自修首重个人的调气与调音,有时念快有时念慢,声音时高时低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音调。团体共修则需要全体一制的音调与速度,这时需要带领人使用乐器敲打节奏以带领念诵速度,其馀同修则调整自己的音调与众人一制,各自换气但不使念诵声音断绝。练的好则旁人听起来会分不出有几个人在念诵,而且气氛优雅感人。

金刚念诵在初阶练习时可以有驱除身体湿热、排毒、强化胃肠、引动身体能量等功效,中期练习目标要让心气合一,进而引动拙火让气入中脉,後期练习则没练到无法透露。总之该如何进行最好有上师指导,而且还要配合许多知识与毅力,通常是很少有人能到中期程度的。 练习小屋的金刚念诵目前不举办团体练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台北信义路十方禅林书院报名参加准提法共修。
    金刚念诵练习心得:
    一、练习时口水很多,如何因应?答:在入气或出气尽时,嚥下口水,然後继续念诵。
    二、呼吸时要像练气功一样缩放小腹吗?答:一切以自然为原则,吸气时气吸到下丹田,不必强调小腹鼓起,不过在开口念诵後随著念诵的出气,小腹稍微缩紧直到出气尽,轻轻做就好,不要太用力。
    三、念的很累、喉咙发痛,该如何?答:这是尚未抓到要领的缘故。念时出气要细缓轻松,声音不要高但也不要压的太低,发音要从腹部使力,不要在喉咙用力,练习久了就会知道该如何做。
    四、念久了肩膀酸痛,身体僵硬,可以休息吗?答:初学者未抓到放松的要领,身体保持一个固定姿势久了当然会酸痛。记得要在念诵之前先做三个深呼吸,在呼气时放松肩膀、脖子。练习中如果身体僵硬酸痛可以再作一次,其馀的待练习上手之後身体自然会提供答案。
    五、每次练习要多久才有效果?答:一小时以上。
    六、金刚念诵练习有无任何禁忌?答:一是不要吵到别人。二是练习时不要过饱或是过饿。三是不要在空气肮脏的环境练习。
    七、如何知道我练习有进步?答:第一会先打嗝放屁,第二会全身发汗,第三大便会异常的多、脏、臭。这些都是初步的排毒反应,但不一定出现在每个人身上。再练下去身体会虚脱无力,然後可能会引发身体旧有病痛发作。这些都是进步的现象。有胆量继续下去的朋友请到留言版跟我联络一下。
八、这金刚念诵是属於佛教修行吗?我不想加入任何宗教可以练吗?答:这来自古老的瑜珈修练,不需要加入任何宗教也可以练,秘密传承就是不属於宗教、秘密相传的意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金刚念诵       要诀)(五明学佛网:金刚念诵       要诀)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行法的人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行人二十种病气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十归颂 心法二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开悟要诀二十颂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秋雨闲语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悟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秋日禅语 

 蒋维乔居士: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附录 静坐要诀 广爱篇 

 蒋维乔居士: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附录 静坐要诀 遣欲篇 

 蒋维乔居士: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附录 静坐要诀 调息篇 

 蒋维乔居士: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附录 静坐要诀 修证篇 

 蒋维乔居士: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附录 静坐要诀 豫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