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黄庭坚与东林寺


   日期:2012/2/23 20: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来源:东林祖庭    作者: 祥华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年间进士,哲宗时曾入秘书省任秘书丞,后迁著作佐郎。因修史“多诬”遭贬。

  黄庭坚天资聪颖,博览群书,七岁能诗,有一次他看见村外有牧童骑着车,手里拿着自制的短笛。在微风飘拂下,吹着那无腔的小调,声音十分悦耳,诗人诗兴油然而生,于是拿起笔来就在白纸上写了一首七绝:“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容,机关尽算不如君”。虽然短短四句,却道出了深邃的禅意。为什么黄庭坚从小就有这样禅心呢?原因是,黄庭坚的家乡有座南禅寺,离他家很近,他时常到那里去玩,有时也听到禅师说一两句禅学,他慧根深厚,因此容易接收,加上他祖母仙源君又是一个虔诚禅宗门徒,他从小随祖母生活,长久的薰陶,使他在幼小心灵中就埋下了轻视名利,响往淡恬的生活,一种朦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又如《溪如吟》:“在世崇名节,飘如赴烛蛾。及汝知悔时,万事蓬一窠”。这都说明了他轻视名利,并把当时在长安那些趋名逐利之徒,比着扑烛之蛾。语言朴实,感情真切。而真正具有禅意,还是他后来的诗。如《次韵十九数台源》:“人曾梦蚁穴,鹤亦怕鸡笼。万壑秋声别,千江月体同”。“月印万川”世上一切本属虚幻,“一切皆一”,这些禅理,都为他后来皈衣佛教,奠定了基础。他很不幸,不仅是仕途上屡受波折,而且在精神上也承受了多次的折磨,他两次丧妻。生活也常是颠沛流离。他厌倦人生,息心禅机,并且戒晕戒酒。《五灯会元》卷十七寺没有《太史黄庭坚居士》条目。直录如下:“太史山谷居士黄庭坚,字鲁直。以般若夙习,虽朊仕澹如也。出入宗门,未有所向。好作艳词,尝谒圆通秀禅师,秀呵曰:“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施于此乎?”秀方戒李伯时画马事,公诮之曰:“无乃复置我于马腹中邪?”秀曰:“汝以艳语动天下人YIN心,不止马腹中,正恐生泥犁耳”。公悚然悔谢,由是绝笔。惟孽孳于道,著《发愿文》,痛戒酒色,但朝粥午饭而已。往依晦堂,乞指径捷处。堂曰:“祗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公拟对,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一日侍堂山行次,时岩桂盛放,堂曰:“闻木犀华香么?”公曰:“闻”。堂曰:“吾无隐乎尔”。公释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么老婆心切?”堂笑曰:“只要公到家耳”。久之,谒云岩死心新禅师,随众入室。心见,张目问曰:“新长老死学士死,烧作两堆灰,向甚么处相见?”公无语,心约出曰:“晦堂处参得底,使未著在”。后左官黔南,道力愈胜。于无思念中顿明死心所问。报以书曰:“往年曾蒙苦苦提撕,长如醉梦,依稀在光影中,盖疑情不尽,命根不断,故望崖而退耳。谪官在黔南道中,昼卧觉来,忽尔寻思。被天下老和尚谩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为也,不胜万幸”。后作晦堂塔铭曰:“某夙承记莂,堪任大法。道根未圆,而来瞻窣堵,实深宗仰长叹。乃勒坚珉,敬颂遗美”。公复设苹蘩之供,祭之以文,吊之以偈曰:海风吹落楞伽山,四海禅徒着眼看。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干”。因此,黄庭坚被禅门定为临济宗南岳十二世黄龙祖心禅师的法嗣之一。他常自白云: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能改斋漫录》卷七引)。俨然是一副神清骨寒,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和佛门高士的形象。

  黄庭坚与东林寺,说起来也是一个机缘。元丰七年(1084年)黄庭坚正在“不惑”之年。他从知太和县调监山东德平,赴任之前,回浔阳省亲,特造访庐山名刹——东林寺。这一年,恰恰苏东坡也从谪居黄州迁汝州,夜行武昌,然而顺江而下,到达寻阳,在参寥和尚陪同下也上了庐山,先去园通寺,然后再到东、西二林。这时东、西二林已恢复了四年前的面貌,东坡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在东林停留下来。有一天,他正与参寥和尚在东林寺林荫小道上散步不期与黄庭坚迎面相遇。黄素慕东坡大名,因此上前向东坡深深一揖并说:“ 在下就是黄庭坚,素慕先生大名,无缘相见,今日相遇,真是天赐机缘” 。东坡听后也非常高兴并说:“久闻大名,今日幸会。”接着又问道:“令舅和令岳近况如何?” (原来黄庭坚舅舅李常和岳父孙觉都是东坡密友)庭坚一一作答。于是二人边走边谈。非常融洽,黄庭坚借东林寺白莲为题主即口占一首:“白莲种出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禅师定知谁束缚,过溪沽酒见天真。”东坡听了之后,却笑而不答,本来这首诗,写法新颖,赞颂净土,为什么又不答呢?苏东坡认为:黄庭坚还未悟到佛门的真谛,因此禅净不分。庭坚见东坡不语,认为不佳,接着又占一首“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渊明岂是难拘束,正与莲花出处同。”当念到最后一句时,东坡拍手叫好。于是二人慢悠悠地从东林寺步行至西林寺。当他们到达西林以后,苏东坡看见刚恢复的西林,粉白的墙上,留着许多前人的诗句,诗兴大发,转身一望面前的庐山,在云雾飘渺中时隐时现,始终看不到他的全貌,于是禅机顿生,马上叫参寥和尚捧来石砚,庭坚在旁为他磨墨,然后苏东坡提起斗大的羊毫,濡满了墨,就在西林寺西壁空隙地方,潇潇洒洒写下《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寓寄着人生旅程,由于立场观点不同,对待事物看法却不一致。因此要求人去观察事物必须全面,否则就陷于片面,而产生了错觉,得出错误的结论,这首富于哲理含意极深的诗作,被后世之人誉为千古绝唱。黄庭坚也极其佩服,连声称赞并道:“你老横说直说,了无剩语”。

  黄庭坚不仅才气横溢,性格也较孤僻,特别在仕途屡遭挫折后,他非常淡漠人生,喜从左僻的典例句中,峭刻生新,他认为诗家之病有二:一是“忘念”的干扰,二是文字的束缚,客观事物一结合诗人的主观情感,就会染上主观的偏激。他赞成心境澄澈,诗文才妙。“啼猿非有恨,行客多自悲”这说明他要求做诗文也要求助于禅家治心工夫。圆圈外一点他主吸其自然,不可能求,他说:“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自生则自佳尔”顿悟一瞬间,达到心境相合,手心相应的自然境界。他喜欢据经引典,用前人的句子,但不抄袭。他常说:“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粒,点铁成金也”。如他《寄黄几复》诗云:“寄雁传书谢不能”前四字是古人之陈言,但加上“谢不能”三字,句意就变成新颖了,这就是“点铁成金”之所在。由于他见解不同,诗文之风,自成一格被人抵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黄庭坚晚年在四川涪陵居位,自号涪翁。北宋吕本中创作一张《江西崇派图》,江西诗派也因而得名,后人云:“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灯传”都充分说明他在江西诗派中的领导地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庭坚       东林寺)(五明学佛网:黄庭坚       东林寺)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于东林寺开示:用普贤十大愿念阿弥陀佛 

 妙祥法师:放生·护生——东林寺心开法师向大悲寺妙祥法师请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东林寺为什么特别强调计数念佛,每日念 

 魏德东教授:夏令营:从东林寺到柏林禅寺 

 庐山东林寺帮扶困难寺院公告 

 庐山东林寺前方丈果一上人圆寂纪念日 

 大安法师:庐山东林寺千年兴衰史 

 东林寺德亮法师往生纪实 

 东林寺闭关念佛亲见诸佛菩萨 

 江西省九江东林寺德亮法师生平德业略述 

 祈请大家为东林寺监院上德下亮法师助念 

 东林寺2016年度冬季24日闭关圆满出关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