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修行为什么不成功?把别人的不善装在心里!


   日期:2012/2/28 12: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法门法师:我们修行为什么不成功?就是把别人的不善装在自己心里头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第四十九集) 2001/7/3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檔名:15-13-4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十五页,经文倒数第二行看起:

【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不可轻嫉。见善代其欢喜。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我们看这一大段。在科题里面「善戒感天,慎勿嫉妒」,前面我们讲什么叫道,什么叫德,什么叫善,已经说得很详细,佛接着又举比喻,以万石弩弓自射身,都不可以用恶意向道德善师。为什么?果报在三途,比万石弩自射身不知道要痛苦多少倍。实在讲刀剑割身,一直到我们生命死亡,时间短暂,再痛苦时间还是短暂的,可是一堕三途,这事情麻烦了。

还有一桩事情,在此地必须要跟同学们报告的,就是人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委屈,千万要记住不能自杀,自杀的痛苦绝对不是一时,我们要相信佛所讲的话。自杀他一定要找替身,他找不到替身他就不能投胎,在找不到替身的时候,每七天他要重复表演一次。如果上吊的,每七天他要吊一次,你说这多痛苦;服毒的话每七天他又要服毒一次,所以这事情很麻烦,万万不可以!受什么样的委屈,自己总得要晓得,这是业因果报,我们自己受别人的伤害,要想到过去生中伤害别人,因果通三世,冤冤相报,要是把这个道理搞清楚,这个事实搞清楚,你自自然然就能够逆来顺受。问题要化解,不能够结,跟众生结冤仇,这事情麻烦,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愚痴人干的事情,绝对不是聪明人做的,聪明人,尤其是学佛的人,遇到冤家对头,要懂得怎样把它化解,什么样的苦难都可以接受,别人加给我们的侮辱我们接受、毁谤我们接受、陷害我们接受,不可以有丝毫怨恨心对人,这业障就解除了。如果有一丝毫怨恨心对人,那好了,你们这个结没完没了,来生后世还要互相报偿。

我们今天看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族与族之间,国与国之间,为什么会有许许多多冲突?为什么会有许许多多的战争动乱,死伤无数,这都是小怨、小过节累积成大的怨恨、大的冤仇所造成的,不是不能化解,懂得佛法的就化解了。我们受,没有报复的念头,没有瞋恚的念头,欢喜接受,为什么?消过去的业障,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佛在此地说得好,「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这话说得多好!这句话在其它宗教里面就是「神爱世人」,做人的道理是欢喜别人的善心善行,决定没有嫉妒,决定没有障碍。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成人之善、成人之美,他做的这个事情,只要对社会大众有利益,我们有能力应当帮助,修随喜功德,随喜功德不可思议。

今天这一段文,一开头佛教导我们,『为人弟子』,我们做学生的人,『不可轻慢其师』。在戒律里头、戒经里面佛跟我们讲一个故事,小沙弥年轻无知,看到老比丘在那里念经,年岁老了,牙齿掉了,发音没有那么样清晰,非常真诚的在那里诵经,沙弥在旁边笑,笑话这老比丘念经像狗叫。老比丘就警惕他,告诉他这是有果报的。果然不错,来生堕狗身,这无知。憍梵波提,我们净土的学人很熟悉,《弥陀经》上有他,这是佛的大弟子,佛跟我们说他前世的因缘,也是嘲笑一个老比丘,说他诵经的时候像牛吃草一样,嘴不断不断在动,没有声音。老比丘就告诉他:「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你对我的嘲笑罪过非常重,要堕地狱的」。他还算不错,赶紧忏罪,地狱果报是免了,堕畜生道作牛,他笑话别人诵经像牛吃草,他堕牛身,五百世作牛。这一世虽然得人身,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他牛的习气没改,所以释迦牟尼佛叫他到天上应供,他是受天人供养,为什么?在人间又怕别人看到他,一天到晚都看他的嘴在那里动,怕人家讥笑他遭受果报。戒律里头的,不可以轻慢,果报不可思议。

『恶意向道德人』,什么是道德人,标准前面说过了,他的起心动念,他的言语造作足可以为世间人做榜样、做模范的,念念是利益众生的,决不求自私自利。世间人争的是名闻利养,这人,他舍名闻利养,不但不争,给他他都不要。世间人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他把五欲六尘享受统统放下了,一心为社会,一心为众生,一心为正法久住,这是道德之人。恶意向他,前面佛说,跟恶意向佛没有两样,「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恶意对佛,果报在阿鼻地狱,什么原因?结罪不是对一个人结的,你害一个人结的罪不大,极重的罪还是小罪。儒跟佛都说到了,这人的道德教化,他的影响面多大,影响时间多长,从这儿结罪,这罪就可怕了。如果这人在世间能够教几百人、能够教几千人,你害了他,把这几千人、几百人闻法的机缘、法身慧命给障碍住了,罪是从这儿结的,不是从一个人结的。

中国古时候儒家教学,念儒书的人都懂,这人跟我有杀父之仇,那非报不可的,但是现在这人做官,做的是清官,是不错,为社会大众造福,他所做的事情,我不但不能报仇,还要帮助他,帮助他行善。到什么时候报仇?到他离开他的职务,到他退休了,他不再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时候,这时候报仇,有道理!不报当然是更好,佛法是讲不报。儒家是讲伦理,还是要讲报仇,报仇有时节因缘,他有公务在身,他替社会大众造福,如果我们这时候报复他,谁为社会大众服务?儒家讲道理,真是情理法面面都顾到。佛法更是清楚,为我们指出来,虚空法界国土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是一不是二,这了不起!看到别人的恶,实际上是自己恶心所变现的境界,不是外头的;看到别人的善,是自己善心所变现出来的境界。真正会修行的人,见到人的善,我们学习,是我们的善知识;见到人的恶,我们反省,我有没有这过恶,我要是有,赶紧把它改过来,这恶人还是我的善知识。

儒家也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必」是肯定,「三人」,自己是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这两个人必定是我的老师。那就是看到善的我们向他学习,看到作恶的我们反省,他提醒我们,两边都是老师,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负面教,我们自己才能成就。决不是说看到这善人欢喜,看到恶人我们就痛恶,这是永远不能成就。佛菩萨在世间,对于善人劝勉他,对于恶人感化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不是说你不好我把你开除掉,我不要你,这事情佛法里面讲不通,为什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怎么开除法?是我们自身的,不是外面的。我们今天心不好,心不好我们把心割下来,不要了,丢掉了,行不行?死路一条。你要知道他有病,想方法帮他治病,帮他治好,这是对的。所以,对于作恶的人要懂得感化他、爱护他,绝对不怨恨他,要懂这个道理。

佛在此地又说,这么短的经文,一而再,再而三,「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真正学佛,在一生成就的人,像善财一样,善财给我们做榜样,善财看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是菩萨,所以他一生成就,这是对的。佛眼看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同成佛道。我们要晓得自己修行到底什么样的程度,不必问别人,自己很清楚,我看一切众生是用什么心看。我看一切众生,畜生、饿鬼、地狱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成佛了。这话是真的还是假的?跟诸位说,是真的。我用真心看的都是真的,我用妄心看的全是假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说老实话,没有什么叫真、什么叫假,你用真心一切皆真,你用妄心一切皆妄,就这么个道理。理如是,事也如是,理跟事决定相应。

我们学佛这五十年当中,总结佛陀的教诲,也是我们自己修学的目标:「真诚」,处事待人接物一味真诚心,真、不假,诚、不虚伪,我用这心待人,不管别人用什么心对我。前面跟诸位说,摆在我们面前这个道,道就是路,十条路,我走的是成佛之道。他走哪一条道那是他的事情,各人走各人的道,他不尊重我,我尊重他,他用虚伪心对我,我用真诚心对他,我不会受境界的影响。不能说他害我我就恨他,不可以!那我们真的被他害了,被他拖下水了。他害我我不恨他,一丝毫怨恨心都没有,我还格外敬重他,他的陷害把我的境界推上去了,我怎么不感激他?

诸位在《金刚经》上念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多么严重的伤害,这一段故事详细在《大涅盘经》里面,《金刚经》只是几句带过,详细情节在《大涅盘经》。忍辱仙人,是修忍辱波罗蜜的菩萨,对歌利王一丝毫怨恨的心都没有,歌利王的举动成就菩萨的圆满忍辱波罗蜜行,所以菩萨感谢他,怎么会怨恨他?菩萨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就是憍陈如尊者,佛说话算话,成佛的时候,确实第一个得度的是憍陈如,这才是解决问题,最高明解决问题的方式,哪有丝毫怨恨?这人对不起我,我一辈子不跟他往来,错了,这观念是凡夫观念,这心是轮回心,不是佛心,佛心一味真诚,真诚是总说。真诚落实在相上,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清净心绝对不受污染,顺境、善缘决定没有贪恋,如果有贪恋你被污染了,你不清净了;逆境、恶缘没有瞋恚,有一丝毫瞋恚你也被污染了。所以你的清净心在哪里修?清净心无非是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在这里头修,换句话说,顺逆善恶都是自己的善知识,都是自己的增上缘,没有这些善知识,你怎么能够修到清净心?你怎么知道你的心清净?

《华严》在末后五十三参,清凉大师科判里判得好,「历事炼心」,我们修行不能离开现实的社会,现实社会里头有顺有逆、有善有恶,统统是增上缘,统统是诸佛菩萨化现,统统是善知识,我们成就了。你们如果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你才真正能看得懂,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你才会懂得。清净心在境界里头磨炼出来,平等心也不例外,稍稍有一点高下心,我不错,你们不如我,这就不平了。说实在的话,不平当然你就不会清净,真正清净,心平了。不但是对善人、恶人,对畜生、对饿鬼、对地狱都平等。平等要从什么地方着眼?要从法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如果从佛性上着眼,平等心就不难了,性是平等的。佛说:「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他从哪里看?从佛性上看的。佛看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也都是佛,他从哪里看?从法性上看。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他看花草树木都是佛的化身,都是佛的示现。世出世间无有一法不是诸佛如来为我作斯示现,帮助我成佛,帮助我成佛就是帮助我证得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是证得这十个字你就圆满成佛了。所以我们要用平等心看一切众生,决定没有高下心。

古大德常常教给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句话重要,我们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这一句,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譬如我们在境缘当中,起一念贪爱,马上就晓得这一念错了,赶紧要觉悟,觉悟什么?把贪爱的心断掉。逆境恶缘起一念不高兴的心,马上要打掉。我们念佛的人用的方法是一句佛号,知道错了,「阿弥陀佛」,把它转过来,用这句佛号把它转过来。高下心也是如此,一念自以为是,阿弥陀佛。错了要转得快,要觉得快,觉得快就少造业,觉得慢就多造业。觉悟得快、回头得快,让自己的心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永远保持,一分一秒都不离开,这是成佛之道。不但对于老师、对于道德之人不敢轻视、不敢嫉妒,对普通的人也不敢,对世间最愚痴的人、造恶的人都不敢,这是真话。

一生、一辈子造恶,我们在佛经上看到的,阿阇世王,跟提婆达多两个勾结,造五逆十恶罪,恶人,不是善人,在世间法来说,他杀他的父亲,囚禁他的母亲,杀父害母,当然没有把佛、没有把老师看在眼里,轻慢老师,跟提婆达多两个合起来害佛,想谋杀释迦牟尼佛,破坏僧团,五逆十恶做尽了。提婆达多堕阿鼻地狱,阿阇世王临终时候忏悔,真正忏悔,知道自己一生做错了,念佛求生净土,他真往生了,《大藏经》里面《阿阇世王经》,佛告诉我们他往生的品位还挺高的,上品中生。我读了这一段经文感到很诧异,因为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说的,下辈往生就是下三品往生,都是造极重罪业,临终忏悔往生的,哪里能够到上品中生?从这地方我们才能体会到,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于是我们真正明白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平常积功累德修行往生的,一条路是临终忏悔,他忏悔的心真,忏悔的力量勇猛,一下把自己提升到那么高。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对于造作五逆十恶罪的人不敢轻慢,为什么?可能他将来临终一忏悔,到极乐世界位子比我高,我还不如他,怎么可以轻慢恶人?怎么可以嫉妒好人?我们在这里要学习。

对于任何人,不但对人,对一切畜生,我们现在真的学会了,对于蚊虫蚂蚁、小飞虫我们都十分尊敬,不但不会杀害牠,不会骚扰牠,连这个念头都没有,我们看到牠欢喜。不像从前,从前看到会讨厌,现在我们看到欢喜,牠到我这儿来玩,到我这儿来参观,看看有好吃的东西牠就要吃,那我们欢喜供养,我们招待牠,欢喜供养牠,跟从前心态完全不一样。这些小动物是小菩萨,牠成就了我们,成就我们的慈悲心流露出来、爱心流露出来,怨恨心完全化解了,溶化掉了,从这些境界里面知道自己契入什么样的境界。

下面经文『见善代其欢喜』,人有恶的心、恶的行为,绝对不要放在心上,我在讲席里头讲过很多很多次,我们众生的毛病,为什么修行修不成功?你所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把别人的不善装在自己心里头。你的心本来是善的,结果装满了别人的不善,你的心就变成不善,这亏吃大了。新加坡许哲居士她就懂得,她一生心里头决定不放别人的不善,她完全放别人的善行,所以她的心变成纯善。李木源居士问她:「你看到别人不善的时候你怎么办?」你总会看到,总会遇到,总会听到,她说得很好,她说:「我看别人的不善,就像我每天上街,在马路上看到许许多多人,听到他们讲话,我也没有留意,没有放在心上,你问我,我一个也不认识,我听到我一句也记不得」。这就对,不放在心上,虽然也看到、也听到,没有放在心上,这样能够保持自己的善心。

我把佛法修行的纲领归纳成二十个字,十句,前面十个字是存心,我们修什么样的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后面十个字是我们的行为。前面十个字如何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一生所修的就是这二十个字,我教导别人的也是这二十个字,我展开经卷、讲一切经还是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再归纳成四个字:「纯净纯善」,净是清净,善是善良,我们一定要做到纯净纯善,这就是如来果地。我们目标在此地,方向在此地,时时刻刻、剎那之间我都不会走偏,我在我这道上走,我不会受其它道干扰,我这一条道路有力量。「力」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五根五力,我有根、我有力,不受外界的干扰,不受外界的影响,这一条道路畅通无阻。你要是会被外面境界干扰,那你就很苦了,干扰是什么?见到不善把不善放在心上,自己就不善,见到别人善就轻慢嫉妒,把别人的善变成自己的不善,把别人的不善也增长了自己的不善,这样修行哪一辈子才能成就?这种心行学佛,就是古人讲的「袈裟之下失人身」,这是很可悲的一桩事情,我们要知道。经不能一天不读,经不能一天不讲,读重要,讲跟读同样重要,为什么?在讲的时候往往有许多发挥。读经是自利,讲经是自他两利,天天要讲。没有机会讲的时候怎么办?你自己要有智慧,你要有方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修行)(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修行)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