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追求的境界


   日期:2012/3/4 8: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追求的境界

现实社会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缘深厚,因为有时候增加财富,财富不一定是我们的,增加物质、财产有时反而是个累赘。
唯有福报是真的,到哪里都享用不完。
看到这段文字,我们多少人能得到警示呢?
又有多少人曾经或正在树立着“财大气粗,施舍慈善得福报”的目标呢?
事实上,每天我们都可以通过修德,增加福乐。
如何修行呢?
一、少贪多舍:舍就是一种布施、结缘,缘结得越多,就像播了种,必有收成。
所以少贪多舍,必能增广福报。
二、少聚多散:不要积聚财富,因为财富是五家所共有。遇到水灾、火灾、贪官污吏、盗贼及不肖子孙,财富转眼成空。
钱要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要多布施、多结缘。
三、少执多放:人不要太执着,执着于一点往往失去全部。
要把眼光放大、放远、放开,要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四、少傲多谦:做人要谦虚,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太自满、太傲慢,让人看不起,谦虚的人才会受尊敬。
五、少私多公: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因此不要处处只为自己着想。
要常常想到别人,想到大众,能够少私多公,才能融入大众,才能扩大小我。
六、少忧多喜:人生苦短,不要让生命充塞太多的忧郁、伤感。
要把欢乐、喜悦常驻心头,并且影响他人。
七、少爱多慈:爱是有染污性的,是自私的,是不究竟的,唯有把爱升华为慈悲,才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才能对人有所助益,所以我们要少爱多慈。
八、少色多德:不要把生命浪费在爱情、美色的追求上,因为爱情、美色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变化。
我们应该在道德、修养上用功,这才是永恒不灭的。
九、少自多他: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要想到自己以外还有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同学、朋友、同胞及一切众生。
十、少拒多容:泰山不辞土壤才能成其大,所以,能够少拒多容,才会增加福报。
有这样一个佛教故事,古时候,一位老和尚有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老和尚决定要开导他一番。
有一天,老和尚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一袋盐。
弟子回来后,老和尚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待盐溶化后,喝上一大口。
弟子喝完后,老和尚问:“味道如何?”
弟子皱着眉头答道。“咸得发苦。”
随后,老和尚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老和尚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
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师又问。“没有”弟子答道。
老和尚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这则小故事,虽然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它的寓意很深邃。
生活中固然有不少烦恼与痛苦,只要善于扩展心胸,把以前认为特别严重的事情看淡,把过去无法放下的困扰逐渐解脱,我们的心境便会出现奇妙的改变。
当心量拓展到了相当宽广的时候,我们就会摆脱烦恼、忧愁的的生命状态,转变为幸福,喜乐的无悔人生。
眼界,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程度与广度;境界,是指人们观察客观事物的深度与高度。
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不断追求高境界的人生。
境界源自内心,折射精神,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动机。
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境界,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
高尚的境界是高尚行为的基础。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呢?
一、不比较、不计较的平等观:有些人很喜欢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诸如我有痛苦,为何你没有?
为何你这么好?
为何我如此差呢?
一有了比较、计较的心,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与烦恼。
凡事不与人比较、计较,就好像“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有这种平等心、满足感,就不会痛苦了。
二、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我们经常因为一件事情做错了,就怨天尤人,怪家里的眷属不支持,怪世间的亲朋好友不帮忙。
如果能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就可心安理得了。
三、不侵犯、不推诿的道德观:就是对人要不侵犯,对事要不推诿,因为侵犯他人就是给人不自由;推诿就是不负责任,就是不敢承担。
四、不贪求、不瞋怒的修养观:我们要把贪求的心改成一种善法欲,也就是好的欲望。
譬如发奋读书、发心做善事,而不是贪求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更不可以瞋恨破坏自己的修养。
五、不自卑、不懊丧的战斗观:人生宛如一个战场,遇事无须自卑与懊丧,要勇往直前,要当仁不让。
六、不邪见、不妄动:要培养自主、自尊与自信的性格;面对问题要以智能来判断,要能“以静制动”,也就是“如如不动”。阿弥陀佛!

摘自 家和万事兴之夫妻和睦相处集下载:网址:http://shouningsi.fjsy.net/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追求       境界)(五明学佛网:追求       境界)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快乐的追求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普献法师:追求快乐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其它: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 

 惟觉法师:追求光明的生命 

 王雷泉教授: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惟觉法师:如何追求真富贵 

 净界法师:追求安乐人之常情 今生后世要当兼顾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黄夏年教授:宝峰禅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