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试谈修药师法前应注意的资粮准备


   日期:2012/3/5 9: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试谈修药师法前应注意的资粮准备

 作者:齐悯

 

药师法,也即以世尊如来应供正等觉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主尊,以《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等一系列和药师佛有关的经典为根本经典的佛教修行方法。笔者冒寐作为药师法的一个初学者,根据个人对修习药师法的一些体会,谈谈修药师法前的一些资粮准备。因为本文是以对药师经的经义已经有一些了解,已经在修持药师教法的佛门同人为设想中的探讨对象,所以对药师经的经义就没有详细展开讨论,因此而有兴趣去修习药师法的同人或许可以花一定的时间阅读经典和有关的专书。

药师法,几乎在所有的大乘佛教系统中都作为重要的日常祈祷功课而存在,汉地出家的法师每天上殿的功课中都有药师真言的持颂,其它比较常见的实修是持颂药师经和药师佛的名号,密乘则主要是依药师仪规修持,药师真言的专持是大部分这些实修的主要核心内容;西藏因为有一个因药师佛的教法而引发的医方明系统,还涉及到以医生的工作为特色的菩萨行。因为药师教法被认为比较着重的谈到了世俗生活中的菩萨道,这些年来为越来越多的佛教人所重视。在一个日趋安定富足,人的平均寿命普遍提高的社会中,健康日益成为影响人们对未来心理预期的重要影响因素,药师教法契机广行化世也是时代的必然。既然选择一种教法作为自己修行的道路,在开展实修之前对之多做一些准备,也许会对修持和菩提心的开展有相当的帮助。

反复体会药师大愿

本系经典的缘起即是文殊菩萨向释迦世尊祈请演说“诸佛名号及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如来亦明确的要求有缘修此法者“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所以反复体会药师大愿,是修药师法的同修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

依玄奘三藏所译之《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佛的第一大愿为“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诸佛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系往昔不可说劫中修菩萨行所感,乃至忆念其一,亦有无量功德,这一点传明法师之《形象教育法——观想念佛》一文已有详述。《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云:“菩萨不齐限但为往尔所世界得了知故,发菩提心;为了知十方世界故,发菩提心。”,故而我们在随顺药师大愿发菩提心时,应努力将心尽量开放。

如来在此愿中欲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位,是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与发心时,系为如来种性充遍一切世界,不舍一众生,欲度脱一切世界众生,皆令入于大乘,安立于佛位。药师如来亦在第四大愿中,从菩提道的角度更行明确了着一点:“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故而此十二愿中,如来以能作事业、如法受用、具戒不缺、身根端正、众病悉得、具丈夫相、摄于正见、闻名解忧、法味安乐、所娱皆足等等这一核心大愿所显现的具体方式来反复宣说发心的角度,当我们顺于此而忆念时,则种下将来成佛之因,反复熏习之,即是菩萨所应行处。

谈及学习药师佛的大愿,我们在行持中应以何种标准作为榜样呢?笔者在这里恭录一段藏医名著《四部医典》中对在药师佛前受学医术的弟子要求,以为我们的镜鉴。这些固然主要是对医生的要求,相信对从事各种工作的佛弟子此段文字都将带给我们启发:

“要具备一定的智能;要有为众生造福的热情;要有为病人服务的誓言;要在身语意三方面作出榜样;对工作勤奋;要精通人间俗事。所谓要有一定的智能,就是要有宽阔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周密的思考,精通医学理论,在实践过程中阻碍和困难。能详察、能明辨、能断言,这是作一个医生的六条中最重要的条。所谓要有高度的热情,就是要具备象菩萨心那样的慈悲,视众生为母,冤亲平等,热情治疗,使病人痊愈。所谓要有誓言,就要具备六种态度,从两种保持,三种应该知道说起,视师长犹如佛陀,师长的教诲如同仙人指示的准则,视医疗理论来自佛陀,衷心虔诚,爱护同学犹如同胞兄弟,怜悯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脓血不该嫌其脏,须同猪狗的不嫌脏一样。对于医疗药物的传统与外治器械的使用,按照教导,予以保持。要知道药物能生出欲念的一切,它是‘如意珠’;要知道药物能医治百病,它是‘甘露’;要知道药配成方剂,能成为奉献给持明仙人的‘供养品’。请大仙须知晓:首先不能混淆这些宝物,其次妥善制剂是获福蒙庥。自己经常要以琉璃光王为榜样,常常思念药囊是甘露的钵盅,世尊医药王是清除三毒、医治百病的药师佛,身色呈现琉璃光,其化身具有三十相、八十种好,右手持诃子药物,左手持甘露钵,能清除龙、赤巴、培根疾病的痛苦,向琉璃光王顶礼。(《四部医典‧论述本‧论医生》)”

《四部医典》是合适的辅助读本

作为藏传医学圣典的《四部医典》,是对修学药师教法极有帮助的一本重要经典,对于已经修学了一段时间药师法并准备继续深入的同修,这是一本应该去下功夫读的书。《四部医典》是一本具有传奇性质的经典,书中谈到,药城善见城无量宫中菩萨和诸天围绕的导师世尊医药上师琉璃光王佛,于定中所化现意生仙人和明智大仙,以他们的对话为形式展开。他到底是佛说的经典,还是后世大贤者所做的论典?如果是后世的圣贤们所造,那么是他的作者是那些?对此,学者们众说纷纭。

《四部医典》正式名称为《甘露要义八支秘密诀窍续》,《四部医典》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从体例上来说,他由《总则本》、《论述本》、《密诀本》、《后序本》四个部分组成。为首的《总则本》和随后的《论述本》概况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生理解剖、病因和规律、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药物的性味功效,作为非医学专业的学佛人,也许这两部分是需要拿出时间反复琢磨的重点。随后的《密诀本》篇幅最大,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最后、《后序本》广泛谈到了治疗,诊断技术、药物剂型配方和功效;

一般认为,《四部医典》的主要作者是公元八世纪西藏医圣宇妥‧元丹贡布大师依宁玛派早期上师毗卢遮那大译师所译的佛门医经《八支要义》,综合当时世上已知的包括汉地的医学思想而着成的;此书为宇妥大师族系中诸多贤善医者在其后七百年中根据新知识和诊疗经验进行不断修订,最终成为一部采取佛门问答形式展现的巨著,宇妥‧元丹贡布大师被后世认为是药师佛在人间的化现。《四部医典》有两个汉译本,一为偈颂体的直译,一为马世林、罗尚达等的散文体译注本,本文关于四部医典的引用都来自于后一个版本。

《四部医典》所谈论的范围很广,专业性较强,从疾病原理、饮食起居、分类治疗到医疗器械,作为佛门的医方明,这固然是学习的好教材;从内明的角度来看,《四部医典》亦有其独到之处,深刻的谈及身心间的缘起互动关系。比如此中谈到:“发病的总因,由于没有正确地理解无我的本性,从而产生了无明;犹如鸟儿虽然在空中翱翔,但它和自己的影子始终不能离开。一切众生虽然安乐地生活着,但是由于无明之故,也与疾病始终不能分离。”,论述了健康问题即因缘而起,过度的去执着后有亦为前者提供了生起因。《四部医典》关于十二有支的后几支如何互动和具体现现有丰富的论述和分析,有利于我们去认识和了解心行的多种丰富层面和潜在层面,笔者个人认为,在这种意义上,将药师经和仪规与《四部医典》中教授如何用心的章结合修,或许是能得到相当收获的途径,当然,在药师佛的加持下,通过《四部医典》获得一些详细的保健和怯病的知识,利益自他,自然是题中应有的一种明显收获。

当然,学习《四部医典》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此,佛教中常把菩萨的发心比喻成大医王,那么医药王的那种无尽的求知探索精神,敏捷准确而明智的判断,不懈的度生菩萨行,善巧方便的具体做法,都需要我们仔细的去揣摸体会如何学习怎样运心,并逐渐在心行和实践中。基于此,作为我们这些不从事医疗工作的普通人修的药师教法,从坐下获取更多佛学正见,从座上获得更多的观修经验,不论入定出定,无碍的以圣教源远流长的历史之河中所的传承下来的经典为明灯,为引导,为善知识,为伴助,一定能够使我们菩萨道上走得更为坚定。

适当调节内外因缘环境

药师经中广泛提到我们这个世界因为众生共业所形成的依报,也就是所处的外缘环境。比如健康的问题,危险和冲突的存在,受用的匮乏等等,并提示念颂药师的名号来缓解这些问题的方便。这个提示是双重的,一方面以信受佛的愿力来对治后有恶趣的畏怖,使人有腾出心态来修行的准备;也说明了这些问题作为过去所作业的果,是有待解决的。作为药师教法的受学实践者,药师经中十二药叉大将对如来所说的誓言中有:“誓当荷负一切有情为作义利饶益安乐。”,虽然我们现在不一定象护法们或者大菩萨们那样有特殊的才能,可以立即非常广泛的利益到众生;但是为了向这个目标走,或许在作为凡夫的这一个阶段,我们应该注意如法的从佛法中汲取智能,从适当调节内外因缘环境开始,努力为能够积极稳妥的受学佛法利益众生创造条件。

自己还处在相当不稳定的状态时,就他人就需要你伸出援手时就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救脱菩萨在药师经会上说:“以修福故尽其寿命不经苦患。”,是以在药师法开示燃灯造幡放生修福做佛事度脱苦难。同样的,做佛事与如理的世法并不相碍,如法的祥和家庭气氛,积极努力工作,努力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乃至注意锻炼,这些都会对我们顺利的学佛有相当的帮助,所以都值得相当的注意。

因为现代社会的高度流动性,人们开始有更多的对工作选择的机会,这就和农耕时代有了很大的区别。随着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基本建立,及时参加作为社会基本保障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一定区别)作为必要的避险和获得社会保障的重要方式,值得引起年轻的佛友们的高度重视。佛在诸多为居士说的教法中谈及在家的佛弟子应该为养老而在年轻时就从收入中蓄一部分,据说毗尼中也允许出家人储备一部分药物,所以佛教一直以来就提倡以储蓄的方式来主动避险。

值得在这里作为调整的话题谈一谈的是一件座上的小事。上座时的各注意要点应来自师传,这里就不具体提到了,但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中世尊在舍卫国祇园精舍为诸比丘所讲关于避免意外事件的九点提要中,却有一条是和上座极其有关,就是不强忍大小便利,饱嗝,呕吐,鼻涕,矢气等。佛陀将这一件一般人都会忽略的事情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确是因为此等事是在已有疾病潜在因素的情况之下,导致诸多疾病生起的缘起,这一点在《四部医典》就也多有提到。之所以说这一点和上座极其有关,是因为这些问题平时还好解决,惟独在上坐时,是有些同修觉得最值得忍的时候,这实在没有太多必要,如能在坐前一段时间适当处理一下,及不要吃得太饱,就会避免好些麻烦。

另外,人生苦乐夹杂,或如意或不如意都是难免的;生、老、病、死等作为生命形式的必然经历显然无法彻底避免;过分为自己的安全而担忧,因而饮食起居手足无措或者过分注意讲究并没有必要。一切诸法虽然无常,无外是因缘所生法,从世尊的言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定条件下可以合理规避不利因缘的开展,其中的关键是我们是否依法而行。慢慢去学习主动适度调节因缘条件的手眼既有利于作为经验与他人分享,也有助于在修法时不专注回向到世法上去,干出一些前辈大德谓之黄金换谷糠之举;将所有修持之心力与一切众生共回向于一切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药师法       资粮)(五明学佛网:药师法       资粮)  

 净界法师:资粮方向在哪里? 

 吕澄居士:菩提资粮论颂讲要 

 净界法师:你要知道你的资粮方向在哪里?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一节 

 法界法师:药师法之修持功用法语开示 

 蔡惠明居士: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 

 法界法师:药师法门修行概要 

 梦参法师:修定的资粮 

 海空法师:密宗资粮道要义 

 亲佛法师:佛七开示 第三讲 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本性法师:福州开元寺修证药师法门捷法 

 曾琦云居士: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