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从孩子的优点和心理问题看父母


   日期:2012/3/5 11: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说到心理问题,很多父母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问题,其实,孩子在教育上的心理问题都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孩子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他虽然带着父母的遗传,但是行为习惯、性格特征、自我意识、爱好和情绪指向等等,还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有些基本素质是先天的,比如急躁好动的特点,不能说是好还是不好,如果引导得好,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再比如活跃的特性,如果体现在上课积极发言、组织大家打球等方面,就是优点,但是如果是体现在搞恶作剧、打同学、违反课堂纪律,就成了缺点。同样的原因产生两种后果,这是与教育有关系的。 

    其实,孩子的优点和孩子的心理问题,其背后往往是源于相同的因素。父母们需要关注的是,教育是基于孩子的基本素质,朝着有利于其自身和社会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孩子的问题是需要通过引导来解决的。

    教育孩子不是无为而治,需要掌握原理和方法。比如,孩子在3~6岁会表现出在父母看来“自私”的行为,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个阶段,是孩子“所有感”的萌芽,能够发展到今后的独立性、自尊和自爱。如果父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就可以帮助孩子正常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我们传统方法中经常采用的打骂孩子等做法,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心理问题的,父母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现代的知识、工具和方法。

    孩子出问题不可怕,父母面对问题时的错误态度最可怕。孩子的成长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个过程中,很多父母容易产生焦虑和担忧。有的父母错误理解“快乐教育”,让孩子不去面对挫折,一味地安慰孩子,制造表面上的“假快乐”。而孩子需要在成长中学习掌握三大生活技能——职业、人际关系和爱,这些都需要通过生活中的锻炼来学习。

    父母们要认识到,孩子的分数和今后的职业不是直接相关联的,技能是培养和训练出来的,而孩子是否愿意做,也就是兴趣的养成,这个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早过度刺激。

    父母需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本能,这个训练要从小进行,逐步开始;从小处入手,贵在坚持。训练要有耐心和毅力,孩子的学习不是通过报班就能速成的。所有方法的实施都需要父母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长久的坚持和主动的干预。

    父母要能够有意识地围绕孩子的潜力,有方向性地让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计划有偏重,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快乐教育应该是:朝应有的方向发挥优势,获得成长的快乐。有计划有意识的培养,不等于就是严格的。宽松教育培养出高创造力的人,比如艺术家,严格教育培养出高智商的人,比如科学家。严格并不是精神上的训斥。成长是让孩子的潜力能得到发挥,对社会有用,这好比登山的“高峰体验”——登峰过程中一定会经历痛苦,痛苦之后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父母不要帮孩子避免痛苦,不要让孩子在安乐窝里痛苦于无成就感。

    在我们谈问题、教方法的背后,父母们最需要掌握的是心态,也就是教育的方式和方向。所以,父母们要首先了解孩子,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孩子的人生才会有价值感和成就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心理问题       孩子)(五明学佛网:心理问题       孩子)  

 观世音菩萨满愿孩子如愿被录取 

 仁清法师:如何解决小孩子夜哭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二篇 激发孩子的潜能 

 寂静法师:如何培养孩子 

 寂静法师:怎样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学会反省自己唤醒孩子的良知 

 蔡礼旭老师:教会孩子勤俭 

 蔡礼旭老师:正确引导孩子面对考试成绩 

 蔡礼旭老师:提升孩子的道德学问要从哪里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