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动物的人性光辉(1)


   日期:2012/3/5 16: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物犹如此》白话选译清·徐谦 原著

 

  寿康学会·清凉书屋 选译

 

 

 

 

《物犹如此》白话选译序

 

《物犹如此》这本书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物我一体”和“济物利人”的理念,对于今天有些不明白因果规律,不重视医学知识,贪图口腹,广造杀业,把生猛鲜活、蜈蚣、蝎子等毒虫视为佳肴的人们,也具有启迪作用。

 

因果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真理,不是佛教编造的神话。天灾人祸都是众生杀业所感的果报,古今历史均已证明。佛教提出戒杀、吃素,可以消除或减少灾祸,而能遵行的人往往得免灾难,也是人们共睹的事实。

 

再看,现代医学提供的情况: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生命的病魔还是癌症。根据美国卫生部门的资料,目前已发展到每二人中就有一人会得癌症,而专家们提出的对治方法是:“改变饮食结构,断肉,吃素。”

 

这道理非常明白,不管从因果规律或医学观点看:杀生求生,离生更远;吃肉求寿,终归折寿。

 

再说,这本书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培养,尤为切合。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有两首关于儿童德育的偈颂:

 

  其一:“教育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生不移。”儿童像张白纸,可塑性很大。“发子婴孩”,确是千古不易的名言。

 

其二:“长养悲心,勿伤物命。推此一念,可为仁圣。”同体悲心,虽是人人本具,但要注意保护培养,必须教育儿童从不伤害动物生命做起。在此基础上扩大其爱心、悲心,将来会成为关心群众、造福社会、受人敬爱的人物。

 

这两首偈颂,可以说是儿童德育的精要原则,而《物犹如此》,便是一本最佳教材。

 

寿康学会·清凉书屋,所作的《物犹如此》白话选译,深信对建设和谐社会将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贡献。

昌臻于报国禅院退居寮 

2008年11月26日

时年九十一岁

 

 

《物犹如此》刊竣漫书简端十首

 

 

江西广丰白舫徐谦,时年八十有一

 

  性善人为万物灵,如何让物独惺惺。

  新翻花样拈公案,别有伤心老泪零。

 

  不乏完人史册间,贞廉忠孝考班班。

  尘封可惜抛高阁,都道青天何处攀。

 

  且莫惊奇且莫疑,从来万物圣人师。

  借他对面菱花镜,各自澄观自谛思。

 

  去来六道浩无涯,改换皮毛片念差。

  不朽灵根生意盎,淤泥中绽白莲花。

 

  躯壳虽殊性不殊,天光灵炯现真吾。

  浑仑无物无人始,一个团团太极图。

 

  不邀福报不邀名,只竭当前径寸诚。

  此是乾坤浩然气,千秋掩卷尚移情。

 

  闻风起懦志轩昂,道在天伦日用常。

  通慧终篇寄深意,齐开法眼认家乡。

 

  未曾闻见等恒沙,会意何劳载五车。

  先我同心无限泪,漫将博物拟张华。

 

  子云老矣愧雕虫,三百诗成感慨中。

  安得琵琶声裂帛,不同低唱绿杨风。

 

  世情厌故喜闻新,贵物何尝薄待人。

  但愿人人心转善,普天孝子与忠臣。

 

 

一、孝亲友爱

 

谁无父母?谁无兄弟?动物孝亲友爱的天性,尤为令人感动。它们的真情与遭遇,讲述者为之伤心,听闻者为之落泪。

 

孝象(《矩斋杂记》)

 

刘时用说:我曾经看到一头老象就要死去,它的小象取草喂它,可是老象已不能进食。小象看到这种情形,用鼻子来回抚摸母象的身体,两眼泪如雨下。等到母象死后,小象便哭着跃起,伤心地扑倒在地上。

 

鹤子点评说:满腔的血和泪,滴滴从心坎里流出。母亲的养育深恩再也无法报答,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都会觉得沧海无尽,自己伤痛的血和泪也同样没有穷尽啊!

 

  诗曰:

  乾陀万里断归魂,运鼻周身半泪痕。

  血乳三年劳苦甚,何能寸草报深恩!

 

猿拔母箭(《圣师录》)

 

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军邓芝,在打猎时射中一只母猿。他看到猿子为母拔箭,用口吮吸流出的血,然后用树叶塞住母猿的伤口,哀伤不已。邓芝扔掉弓箭,叹息道:“山间的动物还能如此哀悼自己的母亲,难道人还不如一只猿猴吗?我从今以后再也不打猎了!”

 

  诗曰:

  拾橡攀萝不暂离,弓声霹雳黑风驰。

  箭锋洞处君休喜,看取猿儿吮血时。

 

猿抱母皮死(《圣师录》)

 

吉州有一个捕猿的人,捕获了一只母猿和它的幼子。他把这只母猿杀掉,然后把它的皮和幼猿一起卖给龙泉一位姓萧的人家。捕猿人还拿出母猿的皮,给幼猿看。幼猿看到后,抱住母猿的皮又跳又叫,当下就死去了。萧氏的儿子非常感动,为它作了一篇《孝猿传》。

 

  诗曰:

  孤影空庭落月凄,前宵犹傍白云栖。

  惊心瞥见魂销尽,觅母黄泉掩面啼。

 

犊吞刀(《柳崖外编》)

 

沭阳县有位姓王的屠夫,以杀牛为业。一次,他买下母子两头牛,打算先杀母牛,就把它捆起来,磨刀准备宰杀。此时有人敲门,他便放下刀出去。牛犊趁着这个时候衔着刀来到邻舍孙老汉家门前,用牛角顶门。孙家以种地为业,孙老汉听到声音出门一看,见牛犊口里有一把刀,正在往下吞,还剩下一半,不一会儿就全吞了下去,朝着他哀号。孙老汉正为此感到惊异,这时王屠夫因找不到牛犊和刀,也跟了过来。孙老汉问明情况,才知道牛犊之所以吞刀,是不愿母牛遭到宰杀。于是他问明这两头牛的价钱,用双倍的钱买下,然后过去解开母牛,把它牵了过来。牛犊见到母牛便叫起来,一边叫一边跪在地上。母牛也在它的旁边卧下,从头至尾舔着牛犊。孙老汉原以为牛犊肯定活不了,没想到过了几天,竟然没什么事。后来,母牛为孙家奋力耕田多年,那头牛犊则继续耕种了二十多年,直到孙老汉的儿子那一辈才死。当这头牛犊死后,有听说过吞刀奇闻的人剖开它的肚子查看,发现那把刀在腹胃之间,被一层厚皮包着,就像新刀装在鞘里一样。

 

作者柳崖子说:相传有牛犊为母牛潜埋屠刀,我听说前些年在家乡王雅村也发生过类似的事。而这头牛犊却为母吞刀,令人倍感酸楚。带着感恩和依恋,两头牛在孙老汉家耕田力作一直到死,可以说母子都没有辜负救命的深恩。

 

鹤子点评说:像这样惊天动地的壮举,我仅听说过这么一例。当我在阅读这个故事时,起初是感到震惊,接着是充满敬意,接着感动得落泪,接着欣喜地起舞相庆。

 

  诗曰:

  吞刀凿凿莫疑虚,叩角独寻孙老庐。

  子母乍逢仰天恸,一时狂喜更何如。

 

犊藏刀(《同生录二编》)

 

云南安宁州有一位姓赵的屠夫,有一次宰杀一头母牛,把它捆绑之后,入室取桶。这头牛的牛犊在一旁,立刻衔着刀藏在石缝里。屠夫回来到处都找不到刀,恰好他的邻居看到,就告诉他事情的原委。屠夫听了不信,便把刀取出放回原处,隔着窗户悄悄观看,果然看见牛犊再次把刀藏了起来。此情此景使这位姓赵的屠夫良心大为触动,为自己一生的杀业感到悲悔,于是他就去华山做了道士,每天拜神忏悔。他还养了这两头牛二十年,在它们死后加以安葬。

 

  诗曰:

  刀头转瞬血飞红,小犊衔刀计已穷。

  二十年间随母饭,华山消受好松风。

 

孝牛冢(《井蛙录》)

 

金溪的前参政官漆尉山,曾对我说:在城南四十里,有个名叫九都的地方。那里有一户姓黎的农家,养着一头母牛和它的乳牛,乳牛刚满半岁。七月间,这位农户将乳牛拴在家里,驾着母牛在陇上耕作,耕完后把它放到附近的洲渚上吃草。中午时分,忽然乌云翻滚,雷雨大作,母牛竟被雷电击死。这位姓黎的农户招集陇上的人,帮忙一起把牛埋葬在河边。回家后,见乳牛还卧在牛圈中,不禁心存怜悯,叹息着说道:“你的母亲已经被雷电击死在陇上的洲渚了。”乳牛听后忽然站起,悲鸣不已。第二天,农户牵着乳牛到野外吃草,离洲渚还有一里多,乳牛即飞奔到母牛被雷电击死的地方,徘徊悲号不止,不吃不喝,怎么赶也不肯走。最后只好用鞭子把它赶回家,到家后它又脱缰逃去。黎家顺着印迹寻找,发现它还在母牛被雷击死的地方,边绕边哭,悲鸣声昼夜不绝,最后撞在地上头破而死。乡里人哀怜它的孝心,便把它埋葬在死的地方,为它建了坟墓,立碑名为“孝牛冢”,至今还在。这是清朝顺治丙申年七月发生的事。

 

  诗曰:

  膝下初离盼未归,昨宵含乳梦依依。

  英灵寻母河洲遍,怒蹴寒涛十丈飞。

 

犊排户(《警心录》)

 

桐庐有一户人家,养着一头母牛和一头牛犊,恰好都在同一天被人买走。买下牛犊的是一位农夫,买下母牛的则是一位屠夫,两人一起赶着它们出门。屠夫牵着母牛渡过溪流,进到自己家里。牛犊则一直站在溪流这边,望着离去的母牛,伸头长鸣,无论农夫怎么鞭打也不肯动。直到看不见母牛的身影,牛犊才在催促之下动身,但每走几步仍要回头张望。翻越两座山岭,穿过条条岔路,到了农夫家,将它关进了牛栏里。

 

这天夜里,屠夫烧上一锅热水,准备清早起来宰杀母牛。忽听门外有牛的叫声很是急切,那头母牛的应答声也同样急切。屠夫起身出门察看,门外正是农夫买下的那头牛犊,它挤开门走了进来,跳到母牛身旁依偎在一起,母牛不停地舔着它的脖子。屠夫虽然凶悍,此时此刻也不禁惕然动心,回身用锅里的水把火浇灭,便躺下睡了。

 

那位农夫不见了牛犊,一连找了几天,直到遇见屠夫才听他说起这件事,两人相对叹息不已。农夫就将母牛按原价买下,和牛犊一起带走了。

 

  诗曰:

  犊来已不望生还,幸母全躯返故山。

  迢递屠门溪隔断,夜深谁引叩柴关?

 

羔卧刀(《同生录二编》)

 

邠州有位姓安的屠夫,家里有一只母羊和一只羊羔。一天正准备宰杀母羊,把它绑在架子上。羊羔忽然两条前腿弯曲向他下跪,两眼泪流不止。安屠夫惊异了很久才回过神来,把刀放在地上,出去叫一个孩子帮忙一起宰杀。等他回来时发现刀不见了,原来是被羊羔用口衔着放在墙角的阴暗处,然后卧在上面。安屠夫找不到刀,开始怀疑是被邻居偷走了,忽然又一转身踢开羊羔,发现刀就压在下面。此时他顿然醒悟,解下母羊,把它和羊羔一起送到寺庙放生。自己不久也舍下妻儿,投奔寺里的竺大师,出家为僧,法名守思。

 

鹤子点评说:如同传来秋夜的钟声,请大家静静地想一想:这只羊羔看到母羊被捆绑时,是何等的心碎。向屠夫跪地求饶时,是何等的热血激涌。卧在屠刀上时,是何等的胆战心惊。随母羊送入寺中时,是何等的手舞足蹈。多么孝顺的羊羔!多么毅然的屠夫!

 

  诗曰:

  杀机一动几时休,羔跪屠前枉泪流。

  转眼擘开生死路,何人刀下肯回头。

 

东莞五乳犬(《孝犬传》)

 

这里说的孝犬,是指广东东莞县隐士陈恭尹家的母犬所生的五条幼犬。(注:陈恭尹,字元孝,著有《独漉堂集》。)

 

这条母犬身体白色,尾部赤色,四只脚为黑色。陈恭尹为自己的父亲死于国难而心中哀痛,立誓不再进入仕途,于是隐居山中,以吟诗饮酒舒发自己的情怀,不与世人交往。这条母犬跟随着他,片刻不离。每次出门时,它都要走在前面几百步的地方,像是一名向导。若遇上豺狼蛇虎,它就立刻返回,咬着陈恭尹的衣袂往后拽,不让他继续往前走。陈恭尹明白后就转身返回,这时它又跟在后面数十步远大声嗥叫,像是一名护卫。每次出门都这样,已经习以为常。到了夜里,它就在主人庐舍前后巡视,不时地吠叫,通宵达旦也不休息。

 

几年后,这条母犬一次生了五条乳犬,都是公犬。乳犬长大后,陈恭尹把它们分别赠送给前后左右的邻居家,它们也都能为主人看守门户,从不懈怠。刚分出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母犬每天都去各家探视乳犬一圈,好像是在训导它们。有了食物,乳犬总是让母犬先吃。等乳犬长大,母犬便不再前去探视,而几条乳犬则每天早晨都聚到陈恭尹家,前来看望母犬。

 

又过了几年,母犬患上癞病,身体瘦弱,好像就要死去。这几条乳犬每天都一起赶来,争着给母犬舐癞,母犬的病竟然好了。每到大年初一,五条乳犬都会一起赶来,绕着母犬摇尾,好像是在为母犬贺岁。后来母犬死了,五条乳犬都哀号不止。陈恭尹怜悯这条母犬,把它埋葬在后山。五条乳犬从此每天早上都一同前去母犬的墓旁哀号,很多年都没有间断。

 

  诗曰:

  劫火余生笑种瓜,仙厖卫主守烟霞。

  不惭独漉堂前走,孝子钟灵义士家。

 

孝义犬(《圣师录》)

 

唐朝的禁军大校齐琼,家里养了四条出色的猎犬,经常陪从皇上在广阔的皇家园囿里狩猎,齐琼总用最好的食物喂养它们。其中有一条犬在进食时,总是把食物填满嘴中,然后出去进到茂密的草丛里,吃完了又回来取食。齐琼觉得很奇怪,就让仆人前去察看这条犬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原来在北墙的一个枯洞里,有一条又老又瘦的母犬,身上长着疮,非常肮脏,是这条猎犬的母亲,猎犬在用口中衔来的食物喂养它。齐琼听后惊叹了很久,命令仆人用一个小箱子把这条母犬抬回,找来破旧的褥子给它当垫子,用剩饭喂养它。这条猎犬朝着主人摇尾巴,把头低下,好像心存感恩的样子。从此以后,每当在狩猎中遇到猎物,无论擒捉追堵,这条猎犬都行动迅猛,如同一员飞将。所以齐琼每次随从皇上狩猎,都能获得丰厚的赏赐。一年以后,母犬死了,这条猎犬更加尽力。后来齐琼去世,这条犬日夜都在嗥吠。停棺一个多月后,即将在郊外入土安葬,把这条犬留下看家。就在棺木入土的那天傍晚,这条犬独自跑来,不停地向棺柩叩拜,把身下跪出了一个坑,头上也流出了血。棺柩掩土尚未完毕,这条犬便死去了。

 

  诗曰:

  病母衔恩豢养丰,赤心报主死生同。

  岂唯孝犬人间少,更有棱棱国士风。

 

都押衙犬子(《玉堂闲话》)

 

秦州都押衙石从义的家中,有条母犬生了几只幼崽。其中一只送给了节都使琅琊公,它从小到大再也没见过母犬。一次,节都使率领将校们一起到郊原打猎,这条犬忽然与母犬相遇,欣喜的样子难以形容。打猎结束后,母子二犬各随主人返回。从此以后,这条犬每天到节度使家的厨房偷偷取肉,衔到衙将家给母犬。有时甚至衔着牲畜的头、肚、肩、胁等,摆得满满的,衙将家几乎没人知道。

 

李斯义点评说:母子之情是一切众生的天性,长久分离后偶然相遇,心中的欣喜自然超乎寻常。看到这里不禁心生感触,叹息不已!

 

  诗曰:

  宋鹊韩卢蹴阵云,乍逢母子两欣欣。

  何劳考叔尝羮请,不似东方遗细君。

 

 

稚犬毙虎(《警心录》)

 

村民赵五家的母犬生了幼崽,才两个月大,随母出门,母犬被老虎所吃。赵五赶紧招呼村里的青壮年,拿着长矛去追赶老虎。幼犬飞奔上去,紧紧咬住虎尾,老虎挣脱不掉,只好拖着它逃走。幼犬一路上被荆棘挂住,身上的皮毛都快掉光了,却始终不肯松口。老虎因为有拖累,行动迟缓,终于被众人赶上,死于刀下。

 

李斯义点评说:幼犬为报母仇而奋不顾身,完全出自它的天性。可见天下大奸大恶的人虽然猖狂,如果肆行暴虐,令平民百姓切齿痛恨,就一定会遭到应有的惩罚,死于非命。因此恶事不可妄为,弱小者不可欺侮,天理从来就是如此。

 

  诗曰:

  犬衔虎尾疾飙驰,虎怒咆哮犬不知。

  雪滚刀光虎头落,孝心天亦与扶持。

 

三孝犬(《圣师录》)

 

淮安城中有一户人家,把养的母犬杀掉吃了。剩下的三只幼犬,把吃剩丢弃的母骨衔在一起,用土掩埋,然后伏在地上不停地悲鸣。邻里左右的人见了,觉得这三只幼犬很不一般,都说它们是孝犬。

 

鹤子点评说:孟子曾说过:“人们若是见到自己的父母暴尸野外,被狐狸所食、蝇蚋围绕,肯定会额头冒出汗,转过脸不敢正视,迫不及待地设法掩埋。”由此可以想见三只幼犬忍着悲哀,口含母骨匆匆用土掩埋,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啊!

 

  诗曰:

  争相衔骨妥荒隅,伏地悲号泪血枯。

  人子愈多亲愈苦,一抔何处待青乌。

 

乌反哺(《禽经》)

 

慈乌是乌鸦的一种,又称为孝乌,长大后都要衔食喂养自己的母亲,嘴小而白色。

 

鹤子点评说:《运斗枢》说:“慈乌属阳性,禀受天地的仁和之气,所以会反哺自己的母亲。”秉性仁爱,自然会孝顺母亲,这完全出于它们的天性。

 

  诗曰:

  为雏衔食羽毛摧,雏长酬恩老渐催。

  爱日无多休错度,何能反哺到泉台。

 

长兴孝鹅冢(《寰宇记》、《人谱类记》)

 

唐代天宝末年,长兴的一个姓沈的人家养了只母鹅,在孵化幼鹅时肠子漏出而死。所孵化的幼鹅声声悲鸣,什么东西也不吃,啄来破旧的草席盖在母亲身上。又衔来茅草,陈列在前面,像在做祭奠一样,然后向天悲鸣而死。沈家觉得很不寻常,就把它装殓在一个盒子里埋葬了,后人称为“孝鹅冢”。

 

李斯义点评说:刚孵出不久的幼鹅,就知道孝敬自己的母亲,那么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又该怎样呢?曾见有人一边饮酒食肉,开着玩笑,一边研读《礼经》,自以为洒脱,其实是完全没有人心。这些人要是读到这则故事,真应该羞愧而死!

 

鹤子点评说:母亲去世,竟然如此的悲切。不知母亲若在世,又该是怎样的依恋啊!

 

  诗曰:

  事死何如及事生,仰天泣血涕纵横。

  为儿舍命身难赎,泉下谁闻恸母声。

 

 

蝙蝠识母气(《警心录》、《昨非庵日纂》)

 

眉州的鲜于氏,为了配药方,将一只蝙蝠碾成碎末。在和药的时候,有几只小蝙蝠围聚在上面,眼睛都还没有睁开,只因为闻到母亲的气味而来。鲜于氏一家不禁为之落泪,立誓从今以后再也不用动物配药,还要多做放生的善事。由于所发的善心特别殷切,药还未服,病就痊愈了。

 

  诗曰:

  藐孤双睫未曾开,哪识遥寻母气来。

  缕缕断魂犹恋子,药铛烟外影徘徊。

 

同母牛(《异谭可信录》)

 

家在宣城的王氏兄弟二人不和,分家后还是常闹矛盾。哥哥家的母牛生下一头牛犊,卖给了一个亲戚。后来这头母牛又生下一头牛犊,然后母牛就死了。前面生的那头牛犊,亲戚又把它卖给了弟弟。弟弟便把它放在牧场里,和哥哥家的牛犊一起吃草。到了晚上,两头牛犊一起住进哥哥家的牛栏里。弟弟想把自己的牛犊牵走,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从此以后,两头牛犊轮流在两家过夜,从不分离,好像知道自己是同母所生。哥哥对弟弟说:“牛犊兄弟间都能这样,难道人还不如动物吗?”弟弟感动地哭了,从此兄弟二人友爱如初。

 

鹤子点评说:两头牛犊依依不舍,这是动物天性中的灵光在闪动。兄弟情谊怦然而起,这是人性中的灵光在闪动。

 

  诗曰:

  愧杀操戈共室人,相倾相轧忽相亲。

  看渠兄弟温存意,也似姜家布被春。

 

犬痛同怀(《建宁志》)

 

咸溪有个人叫童镛,家里养了两条狗,一条白狗,一条花狗,同为一母所生。两条狗都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后来白狗忽然失明,没法再到狗圈里进食。主人便铺上草垫,让它卧在屋檐下面。花狗每天把饭衔过来喂它,晚上则躺在它的一旁守候。白狗死后,主人把它埋在山麓间。花狗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要去绕上几圈,像是在哭悼。然后卧在白狗的墓旁,总要过很长时间才离去。

 

鹤子点评说:作为父母的亲骨肉,兄弟间的手足之爱弥足珍贵。这条花狗在白狗活着的时候照顾它的饮食,死后又能竭诚尽礼,真无愧于兄弟的情义!

 

  诗曰:

  釜中豆泣更燃萁,犬性缠绵乃若斯。

  含饭伤心黄土隔,夕阳孑影下山迟。

 

羽声合刻(《因树屋书影》)

 

有一位在福建做官的人,带着两只鹦鹉回到江西。两只鹦鹉朝夕相依,像亲兄弟一样。他把其中一只送给了陈右骅,另一只则送给了韩人谷。陈、韩两人原本就是关系很好的亲戚,经常相互来往。两只鹦鹉每次陪同主人见面的时候,总是互相问候“哥哥好”,非常融洽。可是没过多久,陈右骅养的那只鹦鹉在书斋中被一种奇怪的动物搏杀。陈右骅非常痛惜,便将它安葬,请韩人谷赋诗哀悼它。诗写好后,韩人谷拿着诗前来拜访,他养的那只鹦鹉知道了这个消息,便不停地在架上跳叫着:“哥哥死!哥哥死!”哀伤不已,并且不再进食,过了一天也死了。两位好友因此广为征集名家诗章,追念这两只鹦鹉,江西、三吴一带有名的文人都很感动,写下了不少诗文。两人将这些诗文汇集成书,名为《羽声合刻》,邓左之为此书作序。原来动物之间的情谊,竟也如此的深厚。

 

鹤子点评说:相见时互相问候“哥哥好”,说不尽分别后的眷恋之情。听闻噩耗时哀叫“哥哥死”,说不尽此时撕心的哀恸!

 

  诗曰:

  同来闽峤乐如何,谁料参商饮恨多。

  旅雁分飞云水断,几曾芳讯到哥哥!

 

舁无足蟹过簖(《阐义》)

 

松江幹山人沈宗正,每年深秋都要在池塘设下蟹簖(一种捕蟹用具,状如竹帘,横置水中以断蟹的通路),捕蟹来吃。一天,他看见两三只螃蟹相互挤靠着往前走,感到很奇怪,走近了一看,原来是一只螃蟹八条腿都没了,无法行走,另外两只螃蟹正抬着它翻越蟹簖。他不禁感叹道:“人是万物之灵,可是兄弟朋友之间还要相互争斗,甚至趁对方危难加以排挤陷害。想不到这些微不足道的水族动物,同辈间却有如此的情义!”于是就令人拆除蟹簖,从此再也不吃螃蟹了。

 

鹤子点评说:动物的真性到了极处,可以感动人心。人的真性到了极处,可以感动天地。

 

  诗曰:

  欲行且止倩谁扶,一蟹蹒跚八腕无。

  安稳中流向前去,余生相傍老菰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