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世间百态

 温州市民用爱心撑起9年“红日亭”施粥摊


   日期:2012/3/8 9: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温州市民用爱心撑起9年“红日亭”施粥摊

 

 

温州红日亭很出名

每天早上,这帮好心的人都在红日亭免费施粥

 

  浙江在线杭州3月7日讯(记者 潘杰)

  温州华盖山下,在周围高楼的包围下,背靠着一棵百年榕树的红日亭很不起眼。拆迁后重建的红日亭约70个平方,是用钢板搭建的棚,可这是温州夏天最“凉爽”的凉茶铺,秋冬最“温暖”的早餐摊。

  在温州,每个凉亭或者热闹点的地方,夏天都有老人们自发地煮茶供应。当年,一群住在红日亭附近的邻居开始在免费提供凉茶,这么一坚持就是四十多年。如今,红日亭不仅供凉茶,还免费施粥,民俗节日还能在吃上荠菜饭、粽子等。在擅长经商的温州人眼中,这里存有道德上的“温州精神”:同舟共济、乐善好施。

  80多斤白粥

  6日早上5点17分,78岁的王亚浓开始炒菜,咸菜豆干、花生萝卜干……5个炒菜,完成后再蒸上油豆腐,把装满酱瓜、花生、白糖的罐子准备好。

  6点40分,他拉开煮粥点的卷帘门,点上一根烟,舒了一口气。为了能早起,他昨晚8点就睡了。那之前,他刚把从下午四点开始熬的白粥放进3个不锈钢保温桶内,再盖上棉被双重保温。这80多斤的白粥是他用15个高压锅轮流熬好的。

  7点15分,帮工建光来到煮粥点,两人把热水和配菜装上三轮车,运到500多米外地红日亭。那里已经有近20个人在排队了。

  7点19分,在红日亭的孙兰香阿姨等开始把配菜逐一分到小碟子中,排队的人帮着摆放好了桌子、椅子。

  8点整,施粥开始,此时排队的已经有50多人了,4分钟后,第一锅粥见底;又过了3分钟,第二锅粥见底。

  8点17分,80多斤白粥全部分完。大家抓紧洗碗、装东西,一直忙到9点多。

  这样的忙碌和热闹,几乎每天都会在红日亭上演。负责采购的林志兴想了半天,一只手都没掰个确切数:“好像真的没有哪天是不开的,下雨下雪都不停的,只有遇到特别大台风才可能会停。”

  83岁的叶宝春是现在红日亭的负责人,供了十多年凉茶。9年前,他得知乐清老中医胡超免费施粥的故事后,和几个邻居一合计,决定要把这样的好事也做到温州市区,让那些外来打工者、乞讨人员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白粥当早饭。大家从退休金中我出一千,你掏几百地凑钱,走上施粥之路,就这样走过了9年的时间。

 

精心准备小菜

 

  40多年爱心

  目前,红日亭共有26位老人在义务参与,有3位年过80,56岁的林志兴算是最年轻的了。大家分工明确,16人分两班做服务,其余的负责协调、后勤采购、掌厨。

  除了供茶施粥,民俗节日是红日亭的老人们最忙碌的时候。端午节包粽子,买了700斤糯米,提前五、六天开始包裹;今年2月23日,是农历的“二月二”,温州有吃荠菜饭的传统,红日亭准备了600多斤大米,摆下五口大灶炒荠菜饭,当天吸引了近千人到场。

  为了能把这份爱心延续下来,不断做大,大家都在努力。做水产生意的林志兴每天开张后,等老婆下楼到店里就出门去买第二天的配菜;叶宝春拆迁后住进了8公里外的新田园小区,可每天早上他还是坚持和妻子坐公交车到亭里转转,一起帮忙,他说:“好事既然做了就要坚持做到底。”

  负责煮粥的王亚浓50多岁时就参与义务供凉茶了,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歇过一阵。11年前,因为煮凉茶的手艺好,大家请他再度出山。考虑之后,他还是选择了回归:“夏天,我每天要煮7、8吨凉茶的,很多都拿五六斤回家喝。”。如今,78岁的他住在15公里外的茶山,往来很辛苦。他一边给萝卜切片,一边笑着说:“看他们喝我煮的粥,我很高兴,不高兴就不从茶山赶来了。”

  两年前,孙兰香从华盖山社区退休,听说亭里有位老人身体实在不好,她便主动接下了老人的活。这之后,孙兰香便每天七点左右出门,两天换一次班,有时候遇上事多,中午也不回家。她开始义务参与施粥后,家里的早饭就顾不上了,于是国外的女儿打电话回家,丈夫总会在越洋电话里抱怨孙兰香去了红日亭,自己早饭甚至午饭都没着落。女儿知道后反而很支持:“我妈做的是一件好事,你不要打击她,要支持她。”

  “现在,轮到我来亭里施粥,他都会起床给我做早饭。”孙兰香笑呵呵地说。孙兰香说了个很让人感动的细节:虽然煮了这么多粥,但是义务服务的阿姨从来都不私下吃一碗,大家都是自己解决了早饭才到到亭里。

  没有收入,放弃休息,时常还要顶风冒雨,可大家都很快乐。这么多年来,除了一位因为身体原因实在难以支撑的阿姨,没有人说累,没有人提出离开这个群体。

 

40多年风风雨雨,善举从没停止过

 

  众人携手打造温州慈善地标

  在红日亭喝粥的人群中,很多都是在附近的外来务工者、环卫工人甚至是路边乞讨的人。52岁的孙阿姨就在附近负责环卫,每天早上和丈夫一起来红日亭喝碗热腾腾的粥是件很暖心的事。怎么看这群热心的施粥人?她想了很久,就蹦出了两字:“好人”。

  从创办之初被质疑作秀甚至牟利,到现在被广泛认可,这群老邻居“乐善好施”的举动也赢得了越来越多温州市民的认可,捐一两百块的耄耋老人比比皆是,捐几吨大米的单位也有。2011年10月27日,90岁的谢彩弟老人把子女准备给自己过寿的3万多元捐了出来,在红日亭连续施粥9天,与700多路人分享自己的长寿面。

  受此影响,温州夏送凉茶、冬施热粥的公益慈善点也越来越多,“红日亭”也已衍化成温州民间慈善的代名词,很多人领略了“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也充分感受了一把温州的大爱。

  今年的温州“两会”上,政协委员郑翠苹《关于打造“红日亭”温州慈善地标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备受关注,她希望由政府牵头建造一个功能完善、设施配套规范的红日亭,并把红日亭景观打造成为温州慈善地标,让“红日亭”精神继续得到传承弘扬。

 

温州“红日亭”施粥摊为路人送上温暖。 黄宏 王荣 摄

 

  早晨6时多,位于温州东门附近的“红日亭”施粥摊前,来喝粥的困难群众已排起了长队,几名老人已经忙碌开:熬粥、煮菜、施粥……

  这个简易的施粥摊,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别样的温情:9年来,20多位老人坚持免费为过路人送上热腾腾的粥。

  老人们告诉记者,开始决定施粥,是因为看到周边一些孤苦老人、拾荒者和失业民工,在寒冷的冬天吃不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餐,所以几位老人自己筹钱购置锅碗瓢盆,自发办起这个施粥摊。

  很快,老人们的善举感动了越来越多的温州市民,来红日亭献爱心的人也多了起来。“熬粥用的米,是市民们捐的;买米和买小菜的钱,也是他们捐的……这里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大家的爱心。”老人孙兰香一边用铲子搅粥一边说。

  的确,正是有无数位“活雷锋”热心相挺,才让温州的红日亭施粥摊办得红红火火。

  记者多次见证这样温馨的场面:一个冬天的上午,一辆面包车在施粥亭前停下,司机和一位穿着格子衫的中年女士从车上跳了下来,一人扛一包大米走进亭内。“这米捐给你们。”女士交代了一声,就准备离去。一位老人上前,询问姓名,她微微一笑说:“一点心意,不说名字了。”说着便驱车离去。

  “我要代表6个人,捐3000元钱。”一次,一名以前住在附近的老人来捐钱,他说,他和5位朋友,以前是住在这里的邻居,后来大家都搬走了,前两天有人提议,每年每人捐500元给施粥摊,大家一致同意。

  “这个社会上还是好人多。”67岁的黄碎娇是参加施粥的老人之一,对市民的热心,她深有感触:喝粥的人很多,费用很大,以前还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每天总会有人送钱送米来,这“下顿”总有着落。

  这个声名远播的施粥摊,在温州市民支持下,已坚持了9年。“施粥摊一般一天要花费三四百元,这笔开支全是靠大家的捐助,我们才能办下去。”老人叶宝春感叹。

  无数市民参与进来,传递着爱心“接力棒”。“有一位好心人,觉得我们这里要一个年轻力壮的帮手,就和我们商量请了个人来帮忙,由他每个月给帮手600元补助。”叶宝春说。

  很多捐赠者,其实自己也不富裕。“常常看到来捐款的市民穿着很俭朴,捐了钱也不愿留名字。”吴秀霞老人说。(记者 黄宏 报道组 王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施粥       关爱)(五明学佛网:施粥       关爱)  

 宽运法师:佛教信仰与创建关爱家庭的关系 

 木渎施粥厂敬代饥民呼吁,德森法师補述缘起 

 印光大师对德森法师的信任与关爱 

 嘎玛仁波切:对于亲人,需要去关爱,前提是必须放下执著 

 嘎玛仁波切:对于亲人,需要去关爱,前提是必须放下我执 

 黄柏霖警官:灾荒施粥救人命,福佑子孙保性命 

 嘎玛仁波切:对于亲人,需要去关爱,前提是必须放下执著 

 尊重生命,关爱女性健康,反对堕胎 

 嘎玛仁波切:对于亲人,需要去关爱,前提是必须放下我执 

 嘎玛仁波切:对于亲人,需要去关爱,前提是必须放下执著 

 关爱留守儿童奉献爱心慈善 净觉法师慈悲步履 

 尊重生命,关爱女性健康,反对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