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药师经法与人间佛教


   日期:2012/3/8 10: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药师经法与人间佛教

程思

 

佛教本为了生死之学,“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药师法正是一种立足于现前,解脱生死之大法。《药师经》是佛教的基本经典之一,自古以来在民间的流传就是非常广泛的。而药师经法在所有佛教的经典和法门当中又是比较特别的一种。释迦牟尼佛为解脱末法时代的众生,特别开示了两大法门:一为度亡之门,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另一则是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利生之门,它特别注重众生现生的利益和解脱,对于现代社会以及人类的发展状态而言,药师法门可以说是非常当机的一个法门。宏扬药师经法,不论对于佛教本身(如构建人间佛教等)还是社会大众(如养生保键,提升智慧等)皆有极大的利益。

一、药师经法的相关问题

(一)《药师经》简介

《药师经》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亦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经》等,属于佛教中净土宗的重要典籍之一。历史上翻译成汉文的《药师经》共有5种,其中南北朝慧简法师所译的《药师琉璃光经》已失传,仅在古大藏经目录中载有篇名。因此,实际传下来的《药师经》汉译本只有4种:1.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的《佛说灌顶拔除罪过生死得度经》;2.隋达摩笈多译的《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3.唐玄奘法师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4.唐义净法师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如来本愿功德经》。其中以玄奘法师所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最为流行,以义净法师所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如来本愿功德经》最为完整。而有关《药师经》的注疏,有唐窥基撰的《药师经疏》一卷;靖迈撰的《药师经疏》一卷;神泰撰的《药师经疏》一卷;遁伦撰的《药师经疏》一卷;憬与撰的《药师经疏》一卷;净挺撰的《药师经灯焰》一卷;灵耀撰的《药师经直解》一卷;附梵文神咒;善珠撰的《药师经钞》二卷;亮汰撰的《药师经纂解》四卷;新罗太贤撰的《药师经古迹》二卷等。到了近代,1934年太虚法师在浙江宁波阿育王寺曾讲过一次《药师经》;1954年印顺法师在台湾省善导寺也讲过一次;1981年演培法师又于新加坡佛教学院讲过一次。他们3人各有弟子记录成的《讲记》出版。此外,1934年上海佛学书局出版了何培著的《药师经旁解》。1990年11月,上海市佛教协会印出了金兆年、吴秋琴的《药师经白话解释》。1995年南怀瑾先生的讲记《药师经的济世观》出版。

(二)近代佛教高僧大德对药师经法的评价

对于药师经法的伟大价值和深刻内含,近当代佛教界的高僧大德都是无比赞叹的。南怀瑾先生认为:“‘药师经’和‘法华经’一样,属于大乘佛法中最上乘的秘密,是一切佛的秘密之教,不是普通密宗,是一切佛的最高秘密。”近代净土宗大师印光法师在《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亦写到:“药师如来本愿经者,乃我释迦世尊,憨念此界一切罪苦众生,为说药师如来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实,为究竟离苦得乐之无上妙法也。众生果能发慈悲喜舍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经此咒及此佛名号,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无明,圆成佛道,况其余种种果位,种种福乐乎哉。”“须知药师一经及与佛号,并其神咒,即释迦药师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凡至诚受持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也。故玉琳绣国师常持此经,及此佛号,以是禅教律净之总持法门。故受持者或生净琉璃世界或生极乐世界,待至豁破凡情,圆成圣智,则直契寂光,东西俱泯,而复东西历然。随愿往生,则与弥陀、药师同归秘藏,是名诸,佛甚深行处。”近代律宗的弘一大师举出了它的四大利益:“一、维持世法;二、辅助戒律;三、决定生西;四、速得成佛”,并认为“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上所述者(四大利益),不过是我常对人讲的几样意思。”“药师法门,惟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笔者认为从这些评价当中可以概括出两点:一是药师经法利益之广,功德之大难以言说,惟证者可知;二是药师经法内义甚深,直指成佛,非行者不能晓。

(三)药师佛法门与阿弥陀佛法门兴衰之分析

从佛经上所指出的方位来看,药师佛是属于东方净琉璃廿士界,而阿弥陀佛是属于西方极乐世界,正好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从《易经》的道理来看,东方主生长,而西方主消亡。药师法门正为利生之法门,注重众生的现生利益;而阿弥陀佛的法门正是度亡之门,注重的是众生死后的超脱。两者本是生死平等,应该同样的为人们所重视。且药师法门更重现实民生,由此理推之,药师法门应该更加流行才是。但事实上,弥陀法门在民间的流行程度却远胜于药师佛的法门。世人有不知药师佛之名号者,但大多知道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那么,何以会形成如此现状呢?笔者曾就此疑问请教过一位修习净土宗的出家人,彼以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更加有缘答复于我。然此种答复并不能让笔者完全满意。

笔者认为现代药师法门不如净土法门兴盛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首先,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重死而轻生”的观念。“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生只是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寄宿,死后才是人们最终的归宿。因此人们更重视死后的世界而忽略了现世的修行。

其次,药师法门主张现世修持既得到佛法的利益,而由于人们修持的程度不够,很多人没有得到他们所希望得到的,于是便反过来将这种怨恨,失望发泄在药师经法上,认为它不灵验;而阿弥陀佛的法门是主张人们死后往升西方极乐世界,亡后之事少有人知道,人们便觉得很神秘,更易相信。南怀瑾先生亦认为:“大家对这本经典,对这位佛(药师佛),都没有很诚恳的念,不像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那么诚恳。因为阿弥陀佛究竟怎么样,搞不清楚,越搞不清楚的事,越有兴趣相信。已经告诉你是‘消灾延寿’,稍微了解一点意思,你就难以相信了。”再次,对于一般大众来说,小说,电视,电影也许是他们接触最多的文化传播方式了。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包括小说,电影等等对药师佛佛号很少提及。而人们对阿弥陀佛的佛号早已经是耳熟能详了。此亦是一大原因。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我们就不难得出药师,弥陀这两大法门在当今社会盛衰的原因了。其实不论药师弥陀,东方西方,一切平等,我们不用妄加分别,更不要强立高下。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西方净土的弘扬,一向为教界所重视,相关典籍可谓汗牛充栋;而东方药师法门却鲜少有人提倡,这方面的著述更寥寥无几。这一现象会使得社会对佛教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误会,“认为信佛但求来世快乐而不重视现世的人生,甚至认为佛教乃逃避现实的宗教。近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为改变人们这种错误认识,曾大力提倡人间佛教,并亲自讲解过《药师经》,认为可以依药师法门创建人间净土。所以说,药师法门的弘扬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

佛教认为,学佛之人,想要修行证果,了脱生死,必须发大愿,行难行。发愿时要把自己的身心投入进去,才能与法界相感应。“如果没有行愿,见地是不会彻底的;没有真正的行愿,修证功夫是不会进步的。但我们最易忽略的,就是行愿这方面,”所以要真正从药师经法中求得生死解脱,首先必须要认真体悟实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这十二大愿是: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己,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蹙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胃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鬓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以上十二大愿,每愿皆有甚为深广之含义,限于篇幅,本文不展开讨论。但是从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中,我们可以深深的感觉到它与一般佛教主张出世类的经典的不同。它特别关注现世人的生活,从生活中求解脱,与现在所提倡的人问佛教有很多相关之处,对于构建人间佛教亦有莫大的启示。吴立民先生认为:“药师佛的愿不但重衣服,饮食这些物质生活方面,而且还注意到了教育,健康正常的娱乐以达到我们全人类和乐生存。”“从药师十二愿我们也可以看到,学佛不是死后才有好处的,不是让我们等着死,等着往生,对现实不顾。佛法在现实的人类生活当中,就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曾有许多大德,包括太虚大师,赵朴老在内,都提倡人问佛教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佛法到今天,出世是根本精神的一面,但只有这一面不行,出世还得入世,世法,出世法要圆融。”“药师法就是要我们在现实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已经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发大乘心来修菩萨行,像药师佛那样发愿来利益众生。”

三、药师佛的修证法门

关于药师佛的修证法门,在佛教各宗派当中皆有不同。从大的方面讲有显教与密教之差别,而从小的方面说各种传承亦是有所不同。笔者简单的把它分为六大类,即:持念佛号,持药师咒,诵经,修药师定,礼敬供养,秘密法门等(或还有它法,此处不录)。以这六个方面的法门比较常见。限于篇幅,下面仅就持念佛号的法门和修药师定的法门做简略说明。

(一)持念药师佛圣号的法门

在所有修药师佛的法门中,以持念药师佛的圣号为最简易。弘一法师认为:“经屡云闻名持名,其法最为简易其所获之益亦最为广大也。”持名念佛也是显教常用的一种方法。弘一法师还根据《药师经》举出了念药师佛的十种利益:“一,速得成佛,经中屡言之。二,行邪道者令入正道,行小乘者令人大乘。三,能得种种戒,又犯戒者还得清净不堕恶趣。四,得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五,得无尽,所受用物无所乏少。六,一切痛苦皆除,水火刀兵盗贼刑戮诸灾难等悉免。七,转女成男。八,产时无苦,生子聪明少病。九,命终后随其所愿往生。(人中,得大富贵;天上,不复更生诸恶趣;西方极乐世界,有八大菩萨接引;东方净琉璃世界。)十,在恶趣中暂闻佛名即生人道修诸善行速证菩提。”

那么,简单的念佛何以有如此多的利益呢?人们多从宗教信仰角度出发来分析这个问题,或信而不论。实则此中大有奥义,非自身体证者难明其理。南怀瑾先生的在《净土究竟论》中的一段话可供有心者参究:“何以持名念佛,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净土?又何以佛光能来接引?欲明此义,须先取自然科学中之光学、力学,参酌佛法,自可会通。首须了解,佛之一名,涵有体用之义。佛之体,乃法身如来藏性,即宇宙万有之本体。佛之用,即报身、化身,如释迦、弥陀之各别应身。次须了解,如来藏性之为力为明。初有常寂光,此光无相无形,具含于宇宙万有法界之尘尘物物。世界形器有坏,此光不灭。净明初动,快速无比,乃发光明,于是有色之光得以生起。粗看无形,实则光波随时自在振动。其速度之快,科学家称之为光年。地球高空以外进入黑暗,然黑暗亦为有色光之一种,其振动当亦存在。唯速度之快,尚非今日科学所知。过此黑暗光层,必另有一色光之境。太虚之间,纯为光照。无论光色不同,其为光则一。光能发热,同时与力并具,而光与力,皆依本体这法尔(自然)功能所生,涵于常寂光中。万有众生之心身性命,皆为如来藏中之一环。此心具足力之与光。念念专精得至一心不乱,则光力专精统一,自可与佛之常寂光接流。加以自他二力互相忆引,临命终时,形器毁坏,常光现前……愿力相应,自然不消弹指之间,乘彼常寂心光之无比速度,往生净十矣。”

对于药师佛名号的念法,一般有两种,即:“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和“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弘一法师认为:“今人持名者皆日‘消灾延寿药师佛’似未尽善,佛名惟举“药师”二字未能具足。佛德惟举“消灾延寿”四字亦多所缺略,故须依据经文而日‘药师琉璃光如来’斯为最妥善矣。”南怀瑾先生则认为:“经典上有药师如来的咒语,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或‘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都可以,可是一定要结这个手印。诚诚恳恳地去祈求、去念。”(南先生所说的手印乃药师印。手印为密教身密的修法,其意甚奥,暂不论述)

笔者认为,比较来说,“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念法更加全面。但不论念哪个佛号,念佛之时皆不可带功利之心。重点即是药师经上所说的“至心受持”这四个字,惟至诚一心者,乃得深入。

(二)药师定的修持方法

药师定的修证方法亦是药师法门当中一个殊胜的方法。“定”即“祥定”也。禅定的种类很多,《瑜伽师地论》卷十一《三摩多地》中将之归纳为四类,即“静虑、解脱、等持、等至。”“静虑”,为梵语“禅那”之汉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之意。静虑有四种,就是通常所说的四禅。(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解脱”类定,包括了八解脱(有色观诸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想受灭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无边、识无边)三种。“等持”,梵语“三摩地”。即平等持心之意。此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有关“等持”,《瑜伽师地论》卷十二中说有十种,文繁不录。)“等至”,梵语“三摩钵底”,是等引(指胜定地,离昏沉、掉举等,平等能引诸功德)之果,故名等至。此通指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包括了五现见等至、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定、二无心定(无想定和灭尽定)等。以上四大类型的禅定,其中四静虑是最基本的,它遍通于有漏无漏、大乘小乘,又是其它三类禅定的基础。

药师定,即药师佛修法之定,是此类药师修证法门的根本。吴立民先生认为:“药师法的本质就是药师定。药师经是药师法的说明,药师法是药师定的作用,而药师定的本质就是色、息、心法。人为色、息、心之一具,修药师定者,教人明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顶天立地之人也。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所以药师经法是教人生活做人之大法,是教人即身认识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生之大法也。释迦为人问之本师,药师为人道之本尊,大日为天道之本尊。修密教者,修人道也。而修药师法者,是正修人道,以人合人,以人合天,天人合一也。故药师经法,是人间佛教正信正念、正知正见、正定正命之正法也。”吴先生认为,禅定的修法,不外乎色法,息法,心法三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摄之不外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三大类。如来禅以安般入手,都摄六根,较侧重于息法;祖师禅以观心为本体,较侧重于心法;秘密禅以六大四曼三密为体相用,较侧重于色法。故如来禅为破惑证真之禅,祖师禅为明心见性之禅,秘密禅为即身成佛之禅。”而“色,息,心”在生活中即对应“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由此可见,药师法正是为我们现实的人生所立,非常的平易但又深不可测。“会做人生活者,会通药师法。而不会做人生活者,必不会药师法。所以修学药师法必需做人第一,学会生活。”

吴立民先生的《药师经法研究》把药师定的修持要点归纳如下:“一、上座推开尾闾(色法)  单、双盘为好,鼻吸口呼数分钟。二、诵咒大咒一遍,心咒七遍。三、视鼻端白(心法)  内视,用神照顾一下鼻头,心息相依。四,安那般那(息法)数息1,2,……10,1,2,……lO,1,2……鼻吸鼻呼,呼吸匀静、细长。防止:①散乱:攀缘心;②昏沉:打瞌睡;③无记:失念。五,下座鼻吸口呼数分钟(与上座时间相同)。”此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息法。

药师定包括色法,息法,心法,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但重点还是在息法中。息法在四大(地,水,火,风)中属于风风大,是交融体内物质(比如骨骼,排泄,消化等)和精神(如思维等)的地方。我们的消化,排泄,循环都靠呼吸(息)来推动,所以息法是修法中的枢纽。“药师定的功法在息,药师定的本体在色,药师定的妙用在心。”“息是色,心的交融点,心是息色的生化机,色是心息的依止处,这就是药师经精要的地方。”

四、简短的结论

佛教号称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为了对治人们的八万四千烦恼。生死问题正是人们的一大根本烦恼。药师经法在解脱人们的生死方面不仅自成体系,而且有其独特的一面,即在现世求解脱,在生活中解脱,不尚空谈,立地起修。这是它殊胜之处,正是非常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当机法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必将越来越认清它的价值。药师佛之十二大愿,犹如琉璃光一般,照耀着我们的世界,净化着我们的灵魂。近代大德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我们人人都发药师大愿,行药师法门,转此娑婆世界为人间净土。药师经法的宏扬必将给人类一个光明的未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药师经法       佛教)(五明学佛网:药师经法       佛教)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心理学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教的认识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