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严法师:四种净土任君游


   日期:2012/3/12 20: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圣严法师:四种净土任君游

 

 

今天为诸位讲净土的种类,从经论中所见者,综合来说,大略可分四类,那就是:人间净土、天国净土、佛国净土、自心净土。我曾于一九八三年出版的《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发表过一篇?净土思想之考察?,对这四类净土,做过比较详细的介绍,后来又将之编录在《牧牛与寻剑》,诸位如有兴趣,不妨找来参考。

今天我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谈这四类净土。

一、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的意思,是指我们现实的生活环境,就是净土。凡夫所处的大环境,佛经中称为苦难重重的「娑婆世界」,《阿弥陀经》等形容为:劫、见、烦恼、众生、命,都是不净的「五浊恶世」。不过,当我们听闻佛法,修行戒定慧,只要乃至仅有一人修行,那人即见净土,能有二人修行,那二人便见净土,许多人修行,则许多人都能见到人间净土;若因修行而体验身心的清净,净土就在你的眼前展现。

能持净戒,就不造恶业,所处的环境便不会因为自我困扰而变成苦趣的娑婆世界与五浊恶世。由于持戒,身口意三业渐渐清净,虽在人间,心里也不会害怕感受苦报,既然不怕,没有忧愁,不想逃避,此世岂非即是净土。

能修禅定,内心自然平安。所谓平安,便是不受环境困扰而起烦恼,不因环境的动乱而内心也跟着波动不安,心定能如止水,能如明镜,能如万里无云的一片晴空,则身体虽住五浊恶世,也不会使我们感觉到烦扰不安,就能将此混浊的世界,看成人间的净土。

例如有一次我们的汽车,正在高速公路行驶,突然发现后边有一辆车,飞快超过我坐的车,另外,后面又来了一辆汽车,加速紧跟,也想超入我们前面的车道,结果,使我们的这辆车,变成进退维谷,开快会撞上前车,开慢会被后车撞上。我的驾驶弟子,则一边大叫,一边吓得面色发青,心跳个不停,我坐驾驶座旁,始终保持沉默。当危机闪过之后,他问我说:「师父!你为何不怕,差一点就被撞死了!」

我说:「既然有师父在车上,还会撞车出事吗?」实际上那仅是安慰他的话。我又说:「要死,如非死不可,怕也没有用;不死,反正不会死,也就不用怕。以后你要学着用这样的心态,心平气和地谨慎开车。」

他回说:「师父,我尚无如此的工夫。」

我勉励他说:「你要学着每天打坐,保持心绪平静,再遇到如此的情况,就能够不慌不忙,该如何应对就如何处理了。光是临危大叫,不济事的。」

临急应变,切忌慌张,若有定力,便知天下本来无事,好好处理就是。

若能修智慧,便不起烦恼。无我的智慧,可从听闻佛法、体验佛理、反观自我、洞察人生中获得,也可从修行布施、广结善缘、常知惭愧、并修禅定中获得。有了智慧的人,便不会以烦恼心来处理自己的事,又能用平常心来面对当前的环境,心平气和,愉快自在。既会将人间视为修行菩萨道的环境,又能把善恶、得失、是非、利害,看成因缘所生幻起幻灭的现象,不需要欣喜欲狂,也不必痛不欲生。

有智慧的人,知道世间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若能以事前的努力及事后的补救来加以改善,当然极好,万一已经成了定局,那就放开胸怀来承担接受。怨天尤人于事无补,于人无益,何必愚痴,烦恼不已。

所以,有智慧的人,虽然生活于此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却能享受到佛国净土的无碍自在。

二、天国净土

修行十善,便生天国。天国尚在三界的范围,还是有漏有限的,由于积福,享受欲界天的欲乐,或修禅定,享受诸禅天的定乐,但在欲天的福报享尽之时,禅天的定力退失之际,又会从天国下降到人间或更向下而堕落到三涂恶道。所以纵然天国可爱,有朝一日,又成过眼的云烟。不过,能生于天国总有一段时间享受天福,比起人间之有种种灾难、种种困扰的现象而言,天国已是一片净土。欲界天中,没有脏乱,没有罪犯,没有灾变,没有疾病,思食得食,思衣得衣,飞行自在,来去自如,身轻如虚空,所求无所缺,伎乐随身,永无黑暗。因此就有许多宗教都鼓励信徒们求生天国。只是他们并不知道进入天国后的天福也会有享尽的一天,那时候便有五种衰相现前,纵然贵如忉利天主,亦会如《涅盘经》卷一九所说:「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故对一般人来说,天国就是净土,而对佛教徒来说,则宁愿生在人间修学佛法,却不想生到天国去享天福。

依据佛经,天国有两类:一是有漏凡夫所生处,一是补处菩萨所居处。例如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的最后身菩萨,便居天上,同时也介绍有一尊当来人间成佛的弥勒菩萨,如今便在欲界第四高的兜率天,准备到人间成佛,该天分作内外两院,外院是欲乐凡夫所居,内院是弥勒的化区,真正是清净的天国净土,那儿跟凡夫的欲天所不同者,乃是见到弥勒法相,亲闻弥勒说法,不为享受天福,而是修行佛法。所以要劝大众,如果急着想生天国者,必须选择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等到弥勒下生人间成佛之时,兜率内院的众生,都会追随弥勒降生人间,都成为佛的弟子,围绕弥勒尊佛,共同修行,净化人间,龙华三会,凡是会众,人人可得解脱。只要生到弥勒的兜率内院,便已得到毕竟解脱的保障。因在《弥勒下生经》中说到弥勒将在龙华树下:「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三会之中度脱一切有缘众生。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从东晋的道安法师开始,经唐初的玄奘大师、窥基大师,近代的太虚大师,到在台湾圆寂的慈航法师,都是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天国净土。

三、佛国净土

佛国在何处?是指以诸佛的福德智慧及本誓愿力所成就的国土,此有两种作用:一是示现佛的功德果报;二是接引化度一切有缘的众生,修学佛法,同成佛道,便称为佛国净土。

释迦世尊在此秽土世界成佛,但在《大般涅盘经》卷二四说:「莫说诸佛出现不净世界。」《法华经》卷五也说:「印度的灵鹫山即在净土中。」可见凡有佛处,便是佛国净土。但在诸经论中,综合而言,佛国净土分有自性的法身佛所居,自他受用的报身佛所居,应化身佛所居。故有三身四土之论。例如唐代的法常、智俨、道宣、道世等诸师,有法性、实报、事、化的四种净土说;法身佛居法性土,自受用身佛居实报土,他受用身佛居事净土,应化身佛居化净土。天台智顗则主张:1.凡圣同居土,如西方极乐世界;2.方便有余土,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圣人所居;3.实报无障碍土,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所居;4.常寂光土,是诸佛如来所游处。四土配三身,则为以应化身佛居于同居及方便二土,报身佛居于实报土,法身佛永住寂光土。

从《阿弥陀经》可看到的六方诸佛净土,以及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若以智顗所见,都是应化身佛所居土,实际上有无量无数的十方诸佛净土,跟我们最最有缘的应该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净土。仗佛本愿,凡夫即能往生佛国,其余三等净土,均当自修福智,始得现前。非常奇妙的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往往在活着时求药师佛,希望长寿不死,消灾免难,却未想到要去东方的琉璃光净土,准备死亡来临时,求阿弥陀佛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像这二尊佛,一尊是寿星,一尊是死神。此种观念是把净土信仰弄偏差了。其实如印顺法师的《东方净土发微》中说:「东方净土的摄化此土众生,不但死后得安稳,现生也能免除种种灾难危厄。」又说:「求往生西方而不能成就的,也能承琉璃光佛的威光,于临命终时,为八大菩萨所摄引而到达西方。」印顺法师又说:「佛与净土,是我们的师范,理想世界;但同时,并非向外驰求,而是内在德行的体现。」又说:「如觉了法性清净,究竟圆满,是琉璃光佛。」可见修药师法门,也可与西方的阿弥陀净土相通。功浅障深的凡夫,修东方净土及西方净土,均得往生佛国;若系功深障少的众生,不论专修那一种净土法门,都会亲见自性的弥陀如来、法身的琉璃光佛。

但是药师佛净土的目的,在于激励人间、净化人间,当系事实,故在《药师经》中,也赞叹西方净土。由于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上中下三根普被;不论上智下愚,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愿生西方净土,即蒙慈悲摄受,接引往生。因此释迦世尊,在各处经中,力赞阿弥陀佛的愿力宏深。尤其使得许多自信不足、毅力不济的众生,都能因此而获得了往生佛国的保障。此对于人心的安定、信心的增长,有大功德。不管自己修行的程度如何,只要具足信仰弥陀的本愿力,乃至十念佛号即可往生极乐国土。足证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有其独到的殊胜之处。

四、自心净土

所谓自心净土:即是说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不论凡圣,本具佛性,也就从来未曾离开过佛国净土。昨天谈到深心,众生的心既与佛心相同,众生所处世界便与佛国无异。不过众生的心尚有烦恼覆障,无法见到清净不动的本心,也就无法体会到生活于佛国的净土。若能穿透烦恼尘网,往心的深处看去,就会发现佛心即是自心,此界即同佛国。因为心若清净,所见世界就是净土;心若不清净,生活的环境就是无边的苦海。

《华严经》的「华藏世界」;《梵网经》的「菩萨心地法门」;《法华经》的「灵山净土」;《维摩经》的「真心」「深心」是「菩萨净土」,又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等,都是指的自心净土。到了中国宋代的天台家大学者知礼及元照,元代的惟则等诸师,都主张唯心净土的思想,倡导「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而谓:「十方微尘国土者,唯吾心中之土也。」又云:「极乐独非唯心净土乎?」明末的蕅益大师也主张「是心是佛,自心作佛」以念佛三昧而竖出三界者,便见唯心净土,以他力方便而横出三界者,则生西方净土。此则与禅宗《六祖坛经》所云「迷人念生彼国,悟者自净其心」相近。

如何自净其心?一般人不易体会到,当然也做不到。若修念佛法门者,正在念佛时,将心中所有一切杂念放下,只管专心念佛号,此心即与佛相应,那时的心中,便没有恐惧、怀疑、贪、瞋、骄傲等的杂念起伏。若能更进一步,一时之间,全部杂念离你而去,此时便与佛的净土相应。一念相应一念见净土,二念相应二念是净土,念念相应念念住净土。

虽在凡夫阶段,不可能念念与佛相应,不可能念念住于净土;但你如果念念念佛,念念基于信心、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就会渐入佳境。天下本无事,妄想从何起,念念都把念头贴在佛号上,持之以恒,时间稍久,就可修成念佛三昧,自心净土,历历展现。功浅者可见感应的西方净土,功深者则见方便土及实报土,至于常寂光净土,唯佛与佛能游能见。

我有一位弟子在深山中修行,白天都很好,晚上打坐时就听到很多众生在附近搬家、开会、吵架,打开门察看究竟,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当他再度坐下,则又听到了。他心想:「现在我是心随境转,应该是境随心转才对。」于是他观想这些骚扰他的声音,都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在念佛、念法、念僧,听到众多的声音,就像自己身处西方的极乐世界。如此观想,过不多久,什么声音都听不到了。

另一个例子是出于这阵子的议会文化,有一位现任的政府高级官员,才刚学佛不久,但却学会了〈准提咒〉,当他每次到议会备询时,议员们都会用种种言词来激怒他、侮辱他、批评他。本来他很容易生气,甚至考虑辞官不干了,如今他已能神定气闲地列席议会了,他的降魔术,便是默念〈准提咒〉、默写〈准提咒〉,一边听议员指责,一边心念一边手抄,议员们责骂他时,还以为他正在很认真的做记录,挨骂时既不反驳,又有涵养的微笑。议员们骂完他后,他只须站起身来说声:「谢谢某议员,我都听到了。」如此一来他自己少了烦恼不说,议员们也对他客气起来了,真的达成了境随心转的目的。

以此可见,若能不受环境所动,自心之中便是净土;自心净土虽不在心外,外在的环境也会随你的心转。这是很有用的,不妨试做做看。

念佛便见佛,心净国土净。

(一九九三年三月三十日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第三晚开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