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然教法师:佛教与树的十大关系


   日期:2012/3/12 21: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然教法师:佛教与树的十大关系

我的徒弟今天出发去云门寺受戒,正赶上今天又是我国的植树节,想到佛教培养僧才其实就是植树,感慨万千,真心希望佛教的僧宝紹隆,正法久住。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佛教源于佛祖释迦牟尼的教化,佛陀的生平与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降生于无忧树下、得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娑罗树下、弟子首次结集于七叶树下……并且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也和树有着不解之缘。

一、降生无忧树下

尊贵的佛陀没有诞生在皇宫,而是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原因是古印度的风俗,妇女怀孕必须回娘家分娩。摩诃摩耶王后临产前夕,乘坐大象载的轿子回娘家分娩,途径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些旅途疲乏,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诃摩耶王后走到一株葱茏茂盛开满金黄色花的无忧花树下,伸手扶在树干上时,在无忧花树下生下了一代圣人——释迦牟尼。因此无忧树又被尊为圣树。

据《佛本行集经》记载:“彼园树木,翁郁扶疏,世间无比,其中多有种种华树,种种果树以为庄严。复有种种渠流池沼,种种杂树无量无边……然其园中别有一树,名波罗叉。其树安住,上下正等,枝叶垂布,半绿半青,翠紫相翚,如孔雀项,又甚柔软,如迦隣提衣,其花香妙,闻者欢喜。摩耶夫人安详渐次至彼树下。是时彼树以于菩萨威德力故,枝自然曲,柔软低垂。摩耶夫人,即举右手,犹如空中出妙色虹,安详频申,执波罗叉垂曲树枝……”

二、成道菩提树下

释迦牟尼通过五年参访六年苦修之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关于释尊成正觉时此树的情形,《修行本起经》卷下曾作此下之描述 ‘其地平正,四望清净,生草柔软,甘泉盈流,花香茂洁,中有一树,高雅奇特,枝枝相次,叶叶相加,花色蓊郁,如天庄饰,天幡在树顶,是则为元吉,众树林中王。’《佛本行集经》中说“尔时菩萨在于菩提树下坐已,时菩提树所守护神生大欢喜,心意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悉命诸亲及其眷属守护菩萨,恭敬俨然。尔时彼处四面林木无问大小,所有树神各从其树出身来到护菩提树神边……”

这是释迦牟尼佛悟道的环境,《十住毗婆沙论》卷三曾列出被视为菩提树的十六种大树的名称。其实每尊佛都是在树下成佛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中说:毗婆尸佛是无忧树、尸弃佛是邠他利树、毗舍浮佛是娑罗树、拘留秦佛是尸利娑树、拘那含佛是优昙跋罗树、迦叶佛是尼拘类树、释迦牟尼佛是阿说他树、将来成道的弥勒是那伽树(龙华树)。

 三、涅槃娑罗双树下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得道,弘法利生五十年,讲经三百余会,丗寿八十。在《佛遗教经》中说:“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 是说释伽牟尼完成自己的使命,在拘尸那城河边娑罗双树下涅槃。其树四方各生二株,故称娑罗林或娑罗双树。佛的生命转换,叫“涅槃”。涅槃是一种境界,是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  

四、佛教经典结集在七叶窟

七叶树是无患子目七叶树科的落叶乔木,七叶树种子可食用,但直接吃味道苦涩,需用碱水煮后方可食用,味如板栗。也可提取淀粉。木材细密可制造各种器具,种子可作药用,榨油可制造肥皂。七叶树树形优美、花大秀丽,果形奇特,是观叶、观花、观果不可多得的树种,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之一。

印度王舍城有一岩窟,周围长满印度七叶树,所以这儿又叫七叶岩,七叶窟,七叶园。是佛祖涅槃后其弟子们第一次结集,统一经法的地方,佛陀灭度后迦叶尊者于其处会五百贤圣,以阿难陀、优婆离、迦叶等为上首,结集经、律、论三藏,安居三月,完成佛所说法的结集。其意义重大。所以七叶树是佛树。

另外,在《大般涅槃经卷第二 寿命品第一之二》说“世尊,如七叶花无有香气。是身亦尔无我无主。我等如是心常修习无我之想。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无我我所。汝诸比丘应当修习。如是修已则除我慢。离我慢已便入涅槃”。

五、寺院建设离不开树

佛教传入中国,改变了早期佛教持钵行乞的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僧人们建寺而居,置地自种。寺院常建在这些山势奇特、林深木茂之处。魏晋以来,佛教兴盛。寺院建在幽静的山林之中,一方面利于僧人修行。又由于文人与僧人交游往来,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适意会少的生活,又可以超脱“红尘”,有利于文人“澄怀观道”,甚至还包括希冀延年益寿的生理需求在内。唐以后的禅宗,更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禅师们常常沉浸在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之中,领悟生命的真话。 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的五乳峰下,对少室山,群山环峙,众峰耸立,溪水环流,林木茂盛,景致幽雅。因其位处少室山林中,故称少林寺。正如清景日眕《说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六、丛林是寺院的雅称

中国的寺院又成为丛林,和树有密切的关系。《大智度论》卷三:“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后泛称寺院为丛林。从宋代起,丛林即有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敕差住持院三种之分。甲乙徒弟院,是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甲乙而传者,略称为甲乙院。十方住持院系公请诸方名宿住持,略称为十方院。敕差住持院,是由朝廷给牒任命住持者,略称为给碟院。甲乙院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剃度丛林或子孙丛林。

七、以树接引众生

宋仁宗年间,禅宗青原系下福严来此住持,曾率寺里僧人种杉树十万株,福严寺也因他而得名。种树爱树,自古就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以树来舒服内心的境界,最著名的公案就是五祖弘忍门下神秀和慧能的偈颂。弘忍禅师准备传法给门人,验其功夫,于是就命大家写出体悟的境界。神秀大师写的是: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六祖感觉悟禅不彻底,于是他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临济宗义玄祖师当年也在寺周围种了许多树,人问:“深山里种许多树干吗?”义玄答:“一为山门添景致,二为子孙树榜样。”

八、寺院以树命名

庐山“五大丛林”中,有一座以树命名的寺院,这就是万杉寺。万杉寺在唐代原名庆云院,至宋景德年间,诗僧大超任寺中住持,他在寺院周围种下了万株杉树。尔后宋仁宗便将此寺改名为万杉寺,并赐了御书“金佛宝殿”的题匾。从此以后,万杉寺名声大振,殿阁巍然,僧徒济济。万杉寺成了文人墨客必游之地。以树命名的寺院在中国还有很多,比如重庆双桂堂、广东六榕寺、河北柏林寺、长沙松柏寺、石家庄白果寺、天津蓟县桃花寺、成都白杨寺等。

九、修行和树有关

佛教的修行也和树有很密切的关系。僧人们习惯在树下经行,树下打坐,甚至睡觉。

在佛教的行持中有头陀行,即修治身心、除净烦恼尘垢之十二种梵行。头陀,修治等意。又作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头陀十二法行。十二头陀之行者,称十二法人。《四十二章经》中佛告诫修头陀行的比丘:“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头陀行者一向是不住房子,只是坐到空气凉爽,而且可以遮风蔽雨的大树下修行。修道人,以天地为庐、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住。这个树下,既可以避雨,又很凉爽,所以在树下住;可是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能超过三天,只可以住两宿。为什么不可以超过三天呢?因为真正修道的、清净的比丘,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有人认识他,而来供养他;所以在每一个地方,住两宿就走了。这是因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养,所以在树下住。

十、树代表智慧

在佛教的经典中经常出现树,不仅因为佛的诞生、成道、涅槃都在树下,而且树代表的是智慧。

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也离不开树。在《佛说阿弥陀经》中说:“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极乐世界的树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

为什么称作极乐世界呢?《佛说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七重栏栒,七重椤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看来之所以称为极乐世界的原因,有一个重要的就是有‘七重行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此处的树说的是智慧。极乐世界的树都长得很高,代表智慧很高。有智慧即高,没智慧即矮,非身高而是智慧之高。有智慧即为七重行树,无智慧只如‘七重行草'。草会将你的心阻塞住,变愚痴了,一次次重复讲仍不明白。

所以树与佛教有甚深的因缘,让我们大家都关爱树木,多多种树爱林。最后用我以前写的一首,关于佑胜教寺院子里一棵国槐的诗,作为节日礼物赞美天下所有树木。

《佑胜教寺国槐》

无情亦有佛性在

为挡夏日叶成荫

多少众生槐下过

唯赠清凉不留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然教法师       )(五明学佛网:然教法师       )  

 洪启嵩居士:回到龙树本怀—从修证立扬来谈《中论》 

 其它:试论二谛义为龙树学的核心思想(张化蒙) 

 净界法师:把生命的树慢慢往西方倾倒 

 徐文明教授:龙树的时代略考 

 杨惠南教授:龙树‘回诤论’中的“空”之研究 

 张秉全居士: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 

 明奘法师:树立正见 

 体方法师: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二章 龙树及其论典 

 传印法师:共润菩提树 盛开友谊花——在纪念法显西渡斯里兰 

 妙量法师:佛学问答(吉林榆树永慈念佛堂开示) 

 妙量法师:玉树 我们在一起 -- 为玉树兄弟姐妹祈福超度 

 其它法师:从龙树性空学探究轮回主体(普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