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见护法师:佛法与科学之印证及启示


   日期:2012/3/13 10: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与科学之印证及启示

 

 

 

 

前言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无疑的具有至为丰富深邃的哲理内涵。然而对正信佛教徒而言,佛法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道德规范或虔诚的信仰。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在亲自体验了人生究极真相之后,对人生、人心及世界真理的如实阐述,以及对如何修持成佛(离苦得乐、觉悟真理、慈悲度世)的教导。佛法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净化人心,达到自在解脱的道路。

 

科学之发展亦是致力于世间现象的了解及人类生活的改善,在近三百年中有惊人的成果。依科学定律所开展的各项科技工程,已永远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型态。

 

然而,此种种科技发展,是否真正带给人类利益,抑或灾难?中台禅寺开山方丈上惟下觉大和尚尝言学佛者应当“安住大乘心,善开方便门”,并提出“佛法五化”之方针:佛法学术化、佛法教育化、佛法艺术化、佛法科学化、佛法生活化,俾使佛法之智慧能在现代生活中有更积极的影响。故笔者藉此因缘,略为探讨佛法与科学之关系及未来发展。

 

科学与佛法在目标上可说有不谋而合之处(了解真相,改善人生)。然而此二者,一是讲究物理实证形而下之学问,一是心灵体验形而上之宗教,其内涵是否有所交集?二者皆以了解真相为目标,而其内涵能彼此呼应否?下文将对此作一初步之探讨,并由不同学术领域中选取十余重要的发现或研究成果,重点式的提示其与佛法之关系(第一节),佛法如何能对学术研究之难题提供启示(第三节),以及主张吾人若能由佛法的理念引导学术的发展,则是真正能利益社会大众(第四节)。

 

一、科学印证佛法之实例

 

二十世纪理论科学的长足发展(尤其是物理学),假以实验的证明,对世界的认知得到许多出人意表的结论。

 

1.   物质的结构——色不异空

 

所有物质皆由不同的原子组合而成,而不同的原子只是不同数量之质子、中子与电子的组合。原子所占之空间,百分之九十九皆是空,人所以见之为实体,乃是肉眼之错觉。

 

这符合佛法中,地、水、火、风本来不一不异的道理,如《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中言,“令地作水,水作地,风作火,火作风。如是诸大皆令转易。以一切法各无定相故。”而地(坚固)、水(湿润)、火(燥热)、风(流动)之相,皆是因缘暂现之假相,其本质皆是空性。

 

《般若心经》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般人恐难以接受。而爱因斯坦之相对论提出E="mc2(质能互换定律)之著名公式,物质与能量本为一体。物质似有生灭、垢净、增减,而物质不异能量,而能量正是无有形相色彩,“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则知肉眼所见乃是不实之表相,此则是科学为“色不异空”提出的力证。

 

能量的特性可帮助我们少分理解空性,但不能说空性就是能量(能量属于空,但空不等于能量)。般若经中,受想行识,皆不异空,皆即是空,则非物理学所能知。空性乃是佛法中至深奥之理,非世间一切哲学所知。虽然如此,若能透过科学更进一步了解色相本妄,则对世间假相之认知、破除物质之执著,不无助益。

 

2.   场论——色即是空

 

现代物理学对物质本体之研究,发现“粒子”的观念,有所偏差,而代之以“场论”(field theory)。以电子为例,一个电子并非存在于空间中某一位置的一个“粒子”或个体,而是一个抽象的“场”,此场没有界限,无量无边,而在某一特定因缘之下,其能量集中在某一点,故可侦测,但不可说此电子在此或在彼。场论更打破了“物质存在于空间中”的观念,代之以“物质即是场,场即是所谓的空间”,故“物质”(色)真正“即是空”,能即是所,无二无别。(按:如前项所注,此“空”仅佛法“空性”之少分显现。)

 

在场论的观点中,并无独立存在的个体,“物质”唯有在与其它“物质”(场)互相作用之中才可描述(“缘起性空”)。并且,“场”即是无有边界,其粒子的表现只是“局部的能量集中显现”,是则粒子之运动,实无来去;反观佛法中对实相之描述,常言“动静不二”、“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又如《信心铭》云“无在不在、十方目前”,实令人惊异赞叹。

 

3.   时间与空间

 

在传统牛顿的古典物理学中,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世人对时空的了解。时间与空间是相对,而非绝对,是相依相恃,而非独自存在,故爱因斯坦称之为“Space-TimeContinuum”(时空连续体)。佛经中对时空的认知,更接近于科学的新知。

 

如《法华经》中,变一时为多劫,变多劫为一时;《华严经》言空间互摄互入,如大梵天网。龙树之《中论》讲“因物故有时,无物何有时?”确立时、空互依互存的观念(有空间中的事物的变化,方能有时间的成立,否则无时间可言),此则是对时空极深的洞见。

 

在属于唯识学的《百法明门论》中,“时”、“空”(空间称为“方”)归类于“心不相应行法”,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基本上即是由心而生,观察世间而立的种种观念(concepts)或对差别现象的描述,并无独立存在的实体与自性,属于“有为法”的范围。换言之,时、空乃人所设立之概念,吾人对时空的感受,因心因境而有所不同;并无独立客观存在之时空,是佛法所早已肯定之事实。

 

4.   能与所

 

量子力学打破了传统古典物理学“绝对客观观察”的迷思。量子物理学之基石,海森堡之“测不准原理”,发现在微小的量子世界里,观察者(实验者,佛法称为“能”)与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无法划清界限;实验者也在自己实验中,不可脱拔。如此,科学家引以为傲的“客观观察”实际上不存在,观察测量的行为本身就影响观察结果,故真相是“测不准”。这是万法一致的根本结果,于此,科学家实无计可施。

 

佛法中早已提出在“能”“所”相对之情形下,不可能了达实相。事实上,此一发现正证明了“能”“所”相待(一般人的世界),其实是假相,故佛经中处处言“无彼无此”、“无自无他”、“非一非异”。唯有在“能所一如”的体验中,方能证得实相,而此一境界则唯证乃知,非科学所能了知。

 

5.   神通之可能性

 

佛经中有“天眼通”、“天耳通”等超自然能力之描述,并言可由禅定证得,似是匪夷所思。科学证明,种种可见光,与肉眼所不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X-光、无线电波,其本质非二,皆是不同频率之电磁波。而可见光,亦即人类肉眼所见之世界,只是所有光谱中之极小部分。若动物的肉眼构造不同,或藉由禅定提高对电磁波或音波接收之敏锐度,天眼、天耳亦非不可能(科学仪器即是如此)。这虽不能证明“天眼通”、“天耳通”的存在,但在理论上并非不可能。今日之电话、电视、望远镜等,事实上即是科技界之“天耳”、“天眼”。

 

6.   逻辑、电脑与我执

 

一九三年代,数学家、科学家雄心勃勃,企图将世界一切现象量化、逻辑化、定律化(axiomize)。当代最著名之逻辑学家哥德尔(Godel)却以“不完整定理”(IncompletenessTheorem)证明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一切逻辑系统,不论多么复杂,都不可能导出所有定理,其本身必是“不完整”。此亦证明佛家所言,思惟辩证、言语文字,均无法描述实相。故禅宗主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能臻于实相。

 

与此相关者,在电脑理论中,有所谓的HaltingProblem(电脑无尽运算问题)或UndecidabilityProblem,任何复杂的电脑程式,皆有其致命伤,某一特定input能让此程式无止尽的运算下去,无法得到“是”或“不是”的答案(俗称“当机”!)此实质上与“不完整定律”是同一个问题。电脑即是一逻辑系统,故其设计软体再完整精密,亦无法完全预防程式错误及电脑病毒之入侵。

 

尤为有趣者,在佛法中,“我执”即是一切迷惑之根本。而哥德尔所谓“复杂逻辑系统”与过于简单之系统,其关键即在于此复杂系统能“refer to itself”(其系统有“自我”之观念),若然,则此系统中必然存在不可解决之矛盾。哥氏即是发现此理,运用极巧妙之手法利用系统中“自我”之观念而证明其系统之不完整性。

 

在《大智度论》中,有一外道长爪梵志挑战佛陀,言:“我一切法不受”(我拒绝承认一切观念、理论。)佛问:“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否?”(那么,你自己这个观念,接不接受?若接受,若不接受,皆是自我矛盾)。

 

此即是不完整定理及之核心症结。当此系统能self-reference(有“自我”之观念)时,便会有不可挽救之矛盾存在。故佛法必得破除观念认知中之“我”(我执)方得证入实相。龙树菩萨在其“中观论颂”中,便是以种种论辩,导出众生由我执、法执所产生之种种观念,悉皆是自我矛盾,故不得成立。若吾人能冷静的、细密的思考,终当亦能了解“自我”之假相,进而得到解脱。

 

7.   潜意识与名字相

 

高运算功能之电脑促成了新兴的大量依赖电算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的科学研究领域,如类神经网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碎形(fractals)、混沌理论(chaos theory)、非线性动力系统(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等研究,皆有异曲同工之妙,亦与佛法多有互通之处。在类神经电脑网路中,所有的计算结果由许多简单的运算元素(“神经元”)共同完成,每一神经元皆有影响,而无一可称为核心或主导者。

 

若问此运算了知之CPU(心)在哪,实不在此,不在彼,亦非不在此,非不在彼,不即不离,乃众多因缘和合而成就。其神经元即是运算之因源,亦是其过程,亦是其结果,因即是果。

 

综观“类神经电脑”之运算过程,在其未得出明确结果之前,相似于人之潜意识;得出明确结果之后,似于明确意识观念之形成。而实际上所谓明确结果,与前(未明确结果)无别,只是主观观察者付予之名相。此即是《大乘起信论》所称“执取相”、“计名字相”;依此而作判断,即是“起业相”;而其果报,即是“业系苦相”。

 

8.   蝴蝶效应、互摄互入、缘起甚深

 

上述领域皆属于“非线性”“复杂”运算,而研究发现所谓“蝴蝶效应”之特别现象(一只蝴蝶扇动双翼可能引起远方暴风雨之形成,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之理论可能性)。佛经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于一念中,能造无量罪;于一念中,能灭无量罪。此即是自然界中非线性业力作用使然。

 

Fractals, Chaos之研究,对自然界之了解及工商业界之应用,皆有其可观的发展性。碎形打破了整数一维、二维、三维世界(integral dimension)之观念限制,以碎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运算之结果,以极简单的机制,得到与大自然界极为相似的图形。

 

又碎形与混沌理论中极重要的“奇异吸子”(strange attractor),其结构乱中有序,于任一小点中,若深入下去,能显出整体的结构,重重无尽。此与佛经“一粟米中藏世界”,及世界如梵天网重重无尽、互摄互入之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Neural networks, fractals, chaos theory皆属于非线性动力系统(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之理论范围,而此类系统之研究,复杂无比,殆今并无适当之数学语言及工具,更遑论了解。而现实世界,皆是无比复杂,时时在交互作用中之非线性系统。如佛所说,缘起甚深,纵使千万智慧如舍利弗者,亦不能了知佛智实相于万一。

 

以上略举数例,虽然零星散于各领域,仍可见二十世纪许多最先进之发现,也是令人惊讶之发现,在佛法中早已了知。仔细思考之,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任何一宗教或哲学理论,恐皆难以找出如佛法中这么多与现代学术相应之处。

 

二、佛法对科学之启示

 

不但是在佛法中,许多难解之观念,可由现代科学得一佐证;反之,佛法更能超越科学之局限,而对现今科学所面临之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1、基因、环境与业力

 

自发现基因开始,人类个别之性格行为,究属基因或属环境之影响,一直难以厘清。而从佛法来看,基因或环境,二者皆是业力。业力理论实为更完整之解释。业力者,即是吾人之行为(action),而任何行为必有其相当之影响及后果。

 

此行为及其因果,若纯属于物质面,则科学家能测量研究;若牵涉至心理层面之因果,则属佛法之范围。由此可知,佛法之因果说乃是具有科学基础,而比科学之范围更广泛。

 

业力影响,遍及过去、现在、未来,包括色身、心及环境。业力有共业与别业;一家人之血缘、基因相似,乃是共业所感;一家人命运不同,则是别业所感。共业或别业,基因或环境,其影响及限制,并非不可突破,若能了知正确的因果关系,则可适当的改变命运,故佛法实是最积极的人生科学。

 

      2、复制基因与生命尊重

 

现在最热门之基因改造工程、复制基因研究,也引起许多难解之伦理课题。以复制人来说,假使可能,从佛法来看,基因虽可复制,基因亦只个人业力之一部分,人一生之遭遇,则属于个人别业。复制人如同双胞胎,长相虽同,实是另一个个体,另一个生命,应当受到一样的人的尊重。

 

动物之复制亦然,复制动物亦是有情之众生,亦有痛苦之感受,如同其它动物,应受到生命的尊重。基因改造,如同许多科学发明,其不良后果往往需要十年二十年方能发现,实应极为审慎,不可将生命当儿戏。

 

      3、医药与病源

 

医药之发达,日新月异,然而一病未平,一病又起,治疗始终赶不上病菌的脚步。可能有一日将人类的病完全消除吗?佛法言,病由业生,业由心生,病乃是由心中之贪嗔痴,转为伤人伤己之行为(造恶业)而起。

 

故虽然从前难治的疾病得到控制,人之恶业未停,则新的疾病一定会层出不穷。治身病是标,治心之三毒(贪嗔痴)方是治本。这也是为什么,行慈悲、做善事、修禅定(心平静则减少贪欲嗔恚)能对健康有所助益。

 

      4、心理学与唯识学

 

现代心理学自弗洛依德开始,试图以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病状,之后虽有容格等一二著名学者,数十年来并无真正决定性、突破性之发展。若以佛法观之,以凡夫心来观心,谈何容易,心之研究乃是世间最复杂之学问。如科学家须以显微镜方能观细菌,心理学家须以“禅定”之显微镜方能看清人心中之微细心念。

 

故一千年前,唯识学对意识、色、心已有相当完整、有系统之研究,迄今西洋心理学仍望尘莫及。若心理学家皆能修持禅定及研究唯识,必能在此领域有所突破。(现今陆续有一些专书探讨佛法与心理学,然仍只触及唯识之皮毛而已。)若言佛法实为心之科学,实不为过。

 

     5、心理与生理、禅坐与健康

 

许多心理、精神、忧郁治疗研究目前仍大多局限于生理研究,由色身之不正常分泌或失衡,只求找出人之精神问题之生理症兆,进而以药物,甚而electric shock therapy(电击震撼以麻痹神经)以求暂时扼止病情。这是否有真正长足的疗效尚未可知。

 

相反的,诸如禅修、念佛、礼佛、梵呗唱诵等,让心灵得到平静,得到安抚;行善布施,消除业障,乃至于学习放下,慈悲宽容等,方是根治之生机。

 

西方已渐渐重视“自然疗法”等“另类疗法”,其中发现禅坐、礼拜、唱诵、持咒,以及positive thinking(积极思考)等,对如高血压、焦虑症、失眠等各种病情颇能有正面之影响,甚而对绝症亦可能有起死回生之效。此中实有甚深之身心不二的因果关系。

 

时代杂志(Time)曾刊登“禅坐的科学”(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证实禅坐对身心确有疗效,能增加人体的抵抗力,禅坐者也较乐观快乐。著名医师如Schwartz将佛教禅修法门发展为治疗“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病人陷入一种无意义、重复不断焦虑性的想法与行为当中无法摆脱)极为有效的疗程,并在证明心志转移训练能改变脑神经线路,为学术界重要发现。

 

美国科大神经学教授Austin之八百页钜作全面探讨禅与大脑、意识之关联并一再推崇禅修的重要。美国许多知名学府,如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皆积极从事禅坐研究,并有相当正面之成果。禅修研究已渐渐为主流学术界所重视。西洋的医院、学校、公司,甚而监狱皆逐渐开始提倡禅修。

 

      6、名字相之根本及心物界面问题

 

哲学中一著名课题是所谓的“symbolgroundingproblem”,亦即人所藉以认知沟通之所有语言及观念,皆是一种符号或形表(symbol),如语言即是由符号所组成的表意系统。

 

而此符号又是建立于更下层的符号上,如单字由字母组成。我们所认知的事物,如“车”,是由“车轮”、“方向盘”、“发动机”等等组成,而何谓“车轮”?此又是一复合概念,由轮、轴、车胎等组成。

 

如此重重无尽,乃至于万物由原子构成,然而原子亦仍是复合概念,亦不是最根本的单元,如此重重无尽,万事万物之根本为何?只是无尽之符号概念,或有其根本之单元?这在西洋哲学是无解的问题,而二千年前在佛法中已有详尽讨论。

 

另一争论不休之哲学问题乃是心物一元或二元论。若是一元,是物?是心?若是物,如何解释心?若是心,如何解释物?若是二元,心、物如何沟通交流(how mind and body interface/interact)?此称为“mind-bodyproblem”,亦是无解之难题。佛法对此亦有阐明,心物非一非异,如光谱之两端,X-光与无线电,是一是二?又水与冰,是一是二?《楞严经》言:“色(物质)是坚固妄想”,实为了解此一问题之根本洞见。

 

概略而言,欲了解此二问题之根本,必须了解空性与缘起之道理。色空不一不异,唯心所现。不异者,空性也,但由心念分别所起,实无根本自性,故曰万法皆空,皆无实性,此就真谛而言。不一者,以因缘和合,而有种种差别相,而此种种相(所)又依观察者(能)之业力而现,依因果缘起法则而建立,此就俗谛而言。了解佛法中所谓“二谛”──真谛与俗谛,则能圆满交待symbol-grounding与mind-body问题。

 

      7、Non-locality

 

量子力学中一至今令人困扰不解之现象是“超长距作用”。以传统物理学及相对论来说,物质彼此之作用,包括讯息传递,遵守“定域性原理”(localityprinciple),不可能超过光速,然而爱因斯坦等人却发现(称为“EPR悖论”),根据量子理论,有可能两个粒子,在宇宙之二端,能立即得知对方之改变,彼此影响。此问题在科学界至今仍无圆满之答案。

 

以佛法来看,其根本问题在于以为粒子(物质)乃是存在于时空一点之个体(定域性),其实所谓二个粒子,乃至一切物质,非一非二,所谓“无在无不在”,如前所言“色即是空”,物质与空间本是一体,不可视为独立存在之个体,如此当可了解其中症结所在。

 

     8、波/粒子现象

 

量子力学中另一令人大惑不解之现象是“wave-particleduality”,构成物质之元素,既是波,又是粒子,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是彼此矛盾的。

 

可是理论与实验皆证明如此。由佛法来看,波亦是一概念,非实有之物,粒子亦是一概念,亦非实有,二者皆是models,是人藉以了解自然之抽象模型,自然界中根本没有真正之纯“波”或“粒子”,二者皆是“实相”之一面。

 

如佛法中著名之譬喻“瞎子摸象”,物质之实相如“象”,科学家说是“粒子”或“波”,皆是大象之一端,不可言对,不可言错,看似矛盾,实无矛盾。吾人对世界之认识,若停留在观念认知中,皆如瞎子摸象,执己为实,产生无谓之烦恼,甚而彼此就意识型态而争执,如许多宗教战争、种族歧视皆如此,造成人类之残害。

 

      9、或然率与因果

 

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为二十世纪最成功之二项物理理论,但爱因斯坦至终不肯接受量子力学中“或然率”所扮演之角色。【极小粒子之位置,由一个或然率波动程式(probabilitywaveequation)决定。】爱氏深信万法必有其因果,怎可能取决于或然率,故其有一句名言为“上帝不掷骰子”。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可融合否?亦是现今科学家所致力之方向。佛法自是深信因果,万事之发生,并非偶然。但量子力学已经证明的种种结果亦不可忽视。这二者之中,当有另一未发现之影响变量(variable)。

 

今以佛法观之,此变量正是心之作用。而心能影响物质,尤其是量子级之微小物质,其作用当更明显。此变量未能在量子力学之方程式中,故不得不以或然率代替之。而根据佛法,心之作用,亦不离开因果,这是为何虽有微观之或然率,而宏观量子程式仍符合因果。故此一认知,容或是调解融合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所需之桥梁。

 

我们甚而可将量子之或然率视为“自由意识”之结果,粒子下一秒中,是在东或是在西,乃由自然之力量(业力)与众生之意识共同决定。此是笔者依据佛法原理所推演之理论,之后发现著名西洋物理学家中,亦有不少不避众讳,大胆推测“意识”应当在量子力学(也就是物理现象)中所扮演的角色,如Bohm, VonNeumann, Stapp, Wigner, Squires等。

 

     10、科学认知之限制

 

物理学中,前已提及,“能所对立”及“不完整定律”,皆实际的显示了科学或逻辑理念所能认知之根本限制。甚而现在的主流学术思想,已不认为科学能描述自然(describenature),而只是描述人所能知的自然(describe what men can see about nature)。而佛法中所谓超越言诠,万缘放下,能所一如,方能契入究竟实相,殊为我等达于实相所必经之道路。

 

3、科技时代佛法之角色

 

佛法与科学,皆欲解开宇宙人生之奥妙,此二者方法虽然截然不同,而其实事求证之精神则一致。由以上二节之讨论,可见佛法禅定、内证所得之智见,往往能超越当时世间之见识,乃至三千年后之现在,科学似乎仍在努力证实佛法。因此学术界实应重视佛经之道理,相信许多佛法之见解,亦能在未来得到科学之印证。所谓真理,当是放诸四海而皆准,这是与科学研究同理的,以此而言,佛法自应禁得起考验。

 

科学与科技之发达,对人类确是有不可磨灭之便利与贡献,此处无庸赘述。然而亦有其严重之缺失:

 

  (1)、科学目前只能权威的述说物质界之因果,而不能有系统的研究或了解人生苦与乐之因果。科技发达长足的促进物质之享受,却不能达到心的宁静、满足。人类对真理之渴求,幸福人生之向往,精神层面之提升,道德观念之迷惑,似乎并未因为学术之发达而得到圆满的答案。

 

科学未能了解与强调心之知足即是常乐,对禅定禅悦之乐亦茫然不知。而佛法由对人生之苦与乐为症结点而出发,秉持如科学般实事求是之精神,进而达到身心圆满解脱之途,则是现代社会人生所亟需之良药。

 

(2)、学术研究必定为形(符号概念)所困,而不能超越形表。专业科学领域只能研究片面之因果原理,而不能融贯全面。因此,往往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挖肉补疮”的现象。

 

(3)、科学有一根本之作法,即是对太困难无法解决的问题,转而以较简单的假设来研究,或转而研究较简单的问题。如心理现象太复杂,则研究物理现象;物理的因果复合作用太复杂,则研究较简单的线性(linear)系统。在此领域,科学得到了空前未有的成功。

 

然而,此种成功也造成了极端偏差的想法:以为此简单的假设结果,能代表原来的事实;或以为物理现象为唯一真相,而不敢谈论心之影响,甚而认为心只是物理现象的副作用。

 

这种唯物主义已成为三百年来科学思想之主流,而忘记了物理研究之成功,不代表科学家了解心理现象;未能以科学方法研究心理,不代表心理现象不重要或不存在。

 

相反的,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心理作用,而非脑神经细胞的电化作用。佛法言“心是根,法是尘”,佛法之正确性,正证实了佛陀不畏困难,勇于研究心的真相,进而了悟到心物一体,故对于物质界也能有正确的认知。

 

(4)、学术研究偏向于纯知识之探求,而不能对其应用适当与否置喙(如爱因斯坦为和平主义者,而其科学发现促成原子弹之制造,为终生之悔恨)。科学之工具为各种人所用,各遂其求,有善有恶。科技愈发达,其善恶影响亦更广更深。相对的,佛陀只谈对人生解脱有用之知识。

 

近年来高科技犯罪,严重的生态污染,杀伤力极强的武器等,亦皆是拜科技之赐。科技知识只是工具,而如何善用此工具以造福而不是造恶,实是更根本、更重要之课题。科技的力量愈大,其为善、为害影响之层面亦越大,而人心道德良知之培养亦更为重要。

 

  以佛法观之,纯学术研究,为研究而研究,是不足取的,一切研究知识当是为促进人类众生之和平安乐。修智而忽略慈悲,是偏向且甚而可畏之发展。吾人当以佛法中平等、慈悲之理念为前导,深入了解人生苦乐之因果,如此学术研究及科技发展,方能真正利益大众,净化人心。

   

作者:见护法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见护法师       印证)(五明学佛网:见护法师       印证)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略述禅宗的印证心法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录 垟山印证录 

 宋智明居士:禅悟的直指 禅宗公案印证点评 

 雪漠:用行为去印证你的心灵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B 1270经~1 

 宣化上人:邪师的六种印证 

 嘎玛仁波切:现代科学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一点一点印证佛陀 

 父亲临终前讲述种种异像,印证佛经所言不虚 

 宣化上人:开悟要印证才算数 

 神奇因缘,传奇经历,再次印证佛号不可思议 

 净土法门法师:他用六年时间印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真 

 冯冯:印证佛说宇宙成坏及诸法因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