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累积福德与智慧的资粮


   日期:2012/3/15 8: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累积福德与智慧的资粮

 

 

1.佛法是有加持,但最重要的加持是由内心生起的,假使内心无法生起佛法真正的加持,从外境是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加持。

2.佛陀说:「我讲解脱之道,至于要走否由你自己决定。」因此佛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怙主,自己要当自己的皈依处。

3.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和蔼平静的人,和蔼并非是身、口的外相,最主要是调伏内心而产生。

4.何谓调伏内心呢?并非服药开刀,要在内心上生起智慧辨别,才能调伏内心,慢慢训练、渐渐调伏,我们的心识就会跟着改变。调伏,是由心来调伏,调伏的地点也是内心,调伏之后内心会得到真正的平息寂静。

5.心识有粗、细等等很多种层次,像我们现在轻松的坐着,内心应该很平静,以此平静为最粗的标准,直到最究竟成佛内心的平静,这中间有很多很多层次。

6.无论为了自利得到暂时解脱,或为了成就无上菩提圆满自他利成佛,我们目前要修习的就是使内心平静。

7.我们要如何使「道功德」增长?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又分智慧和禅定到彼岸,即六度中的慧度和禅度。

8.慧度是以智慧增长我们的道功德,如何以智慧往究竟的佛果前进?未知令知,知后再修行和串习。

9.真正的慧度至少要做到善心,「善」指大悲心,因由大悲心的方便法门,再修学智慧才能真正得到智慧波罗蜜多。

10.经典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具有大悲心的男人与女人。

11.未成佛之前有二种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大悲心是福德资粮,可证得色身(色身、报身),智慧资粮可证得法身。

12.福德资粮仍需智慧资粮相辅相成,福德与智慧是不可分而且需要双修。龙树菩萨云:「愿一切众生都能圆满二种资粮,得到二种最殊胜的果报。」因为大乘分福德(方便)与智慧二法门。

13.佛弟子要修习智慧资粮就要认识空性道理;想学福德资粮,就要见缘起、见因果,了解何谓「应修」及「应断」。

 

1.为使自己和他人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无论昼夜二十四小时都要行闻思修,平时念诵闻思修和以闻思修的心睡觉,方式虽不同,但我们是可以二十四小时都修行。

2.也可以用打坐的方式修学佛法,打坐时心缘十善业,虽然无法很专注缘念在一点,但至少使我们内心永远保持善心的境界。

3.无上瑜伽有讲到许多睡眠的修持方法,我们也可以依照佛经上所说的五十一种心所里的四意转:悔、寻、伺、眠来修学。

4.如果做了善事,起后悔心态,后悔本身变成不善;同样如果做了不好的事,因为产生后悔的心,这种后悔意识就变成善。所以「悔」本身没有善恶标准,是依其它因缘而变化。睡眠亦同,在未睡之前保持善心,睡多久就行善多久。

5.依静处是内心不散乱再加上外境不喧哗吵闹。在静处修学闻思修时,常会有世间八法来干扰,如此闻思修将变成烦恼毒品。

6.若为博取名声闻思修或为世间财物闻思修,表面上学佛,内心学烦恼,增长烦恼,如天成魔,甘露成毒。

7.这样的闻思修只为今生的利益,所思所行皆为今世的名闻利养,要特别小心世间八法,无时无刻不在伺机找你的漏洞侵入,因此尽量减低对今世的执着。

8.当我们在家时父母、亲人、兄弟姊妹或朋友,会对我们说一些家庭琐事或恩怨情仇等等,如此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成为闻思修的逆缘,所以尽量避免这些,才不使自己内心散乱。

9.如果为后世着想,今生的贪着自然会减少,你不会在乎别人唾弃、嘲笑、讽刺你,因为你觉得今生不过如此的空虚,不会动摇为后世着想的心。而且你会去行善,内心因而得到快乐,所以为后世着想,不只今生快乐,后世也安乐。

10.念死无常可减少对今世的执着,观想人生无常随时可能会面临死亡,这是观粗分的无常。

11.今生的利益毕竟是暂时,重要的是究竟利益,为断今生利益需要观粗无常,为断今生执着需修无常。

 

1.人身难得,有能力、有权力而且有因缘,能自在学佛的人是有大福报的;无能力、无顺缘可学佛,或是自己有权力想要学佛,但外在因缘不具足,所以无法学佛,这也是一种不圆满的人生。

2.轮回之因的恶业就是十不善业,有能力断除十恶业的根本要尽量断除,假使无法马上断除,也要使自己尽量不受十恶业控制,以忏悔力量作忏悔,以后悔防护的力量减少十恶业的罪行。

3.以初学者而言,能避免十恶业当然最理想,假使欲念太强在造十恶业时,最好有警惕心和后悔的心态,不要造业时心生欢喜。

4.造业之后马上生起后悔的心态,以四力(破坏力、依止力、遮止力、对治力)作忏悔,为了消除这些罪业,可以做大礼拜,持咒绕佛,这是四力对治的现行对治力。

5.最快消除罪业的方式是持不动明王咒语,经由强力忏悔的力量,无论任何罪业皆可断除。

6.佛教徒不管何时都可与仇人(烦恼)打仗,刚开始虽无法战胜,但至少要有守护力保护自己,不受烦恼控制,因此守护自己不让十恶业控制很重要,这是初学者的第一步。

7.为了不堕三恶道,首先要断三恶道的因(十恶业),其次断我执,接着断除所知障。由于烦恼留下的习气很深,所以不只是烦恼断除还要断除烦恼留下的习气。

8.避免以及断除恶业的层次分三阶段,因此行善也分三部份:

一、守十善业戒,行十善道。二、为断我执修三学。三、由菩提心的摄取,加上空证智慧正对治烦恼的习气。为了解佛所说,所以跟随佛陀,但首先必须先皈依佛陀。

9.修此三阶段都要以皈依发心来契入。

一、由皈依畏惧三恶道的痛苦行十善;二、由皈依畏惧轮回的痛苦,串习断我执的智慧;三、由皈依了解堕入寂静自利有何过患,畏惧此过患,行广大利益众生事业。以上是为了究竟利益,究竟快乐而行的次第。

 

1.佛弟子的究竟目的是解脱,从三毒中解脱,三毒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要战胜三毒。因此真正的皈依对象、皈依处,是直接可对治三毒的法宝,就是道谛。

2.道谛是烦恼的正对治,所以道谛与离开烦恼的灭谛是最究竟的皈依处,是真正的皈依对象。

3.真正能使我们得到烦恼的解脱,唯有自己内心的道谛以及灭谛。因由道谛与灭谛就可永断烦恼,离开三毒的控制,所以法宝是最究竟的皈依处。

4.所以我们要认识什么是皈依的对象,假使确认他有能力救拔我们而且不受烦恼的控制,就应该把身心一切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这才是真正的皈依处。

5.我们应效仿大乘的皈依,作行皈依,把道谛和灭谛认为是最究竟的皈依处,而去努力学习。真正的皈依处是在内心,未来所证得是自己内心。

6.皈依的学说很广泛,佛法的精髓,最主要的根源皆从皈依开始,所以皈依可以引申很广,涵盖许多法门。

7.有了皈依还不够,必须学习皈依的学处。佛陀是我们的老师,但无法控制我们快乐或痛苦的感受,快乐或痛苦是由自身所作来决定。

8.佛陀只是教导我们应如何做,实际去做的人是自己,佛陀教我们认识快乐的因以及痛苦的因;因此去除痛苦的因,祈求快乐的因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要做的,这是佛陀所讲皈依的学处,皈依学处最主要讲到因果的道理。

9.假使自己若未调伏怎能调伏他人呢?佛陀说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同事不止教导别人止恶行善,自己的言行也要一致。

10.依止善知识比爱自己还重要,一般善知识是教导你的老师;佛学的善知识是他的行为,可增长你的三业功德,去除你三业的过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HT法师       资粮)(五明学佛网:HT法师       资粮)  

 净界法师:资粮方向在哪里? 

 吕澄居士:菩提资粮论颂讲要 

 净界法师:你要知道你的资粮方向在哪里?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一节 

 蔡惠明居士: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 

 梦参法师:修定的资粮 

 海空法师:密宗资粮道要义 

 亲佛法师:佛七开示 第三讲 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曾琦云居士: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七 净土资粮:信、愿、行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八章 净土资粮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利乐有情是往生净土的重要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