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寂静法师:《祖国-前沿》杂志:寂静访谈—发现财富


   日期:2012/3/20 14: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寂静按】

    2011年11月19日,我回到成都,在位于高新区高朋大道的四川龙蟒集团内的心灵花园文化传播公司,与诸多同修分享了行脚的心得,并同时接受了成都晚报《祖国-前沿》杂志社的专访。结合佛法,从企业管理、幸福与喜悦的原理、传统文化复兴等多个方面作了深入浅出地探讨。 

    以下是对《前沿》的转载。 

【记者按】

    财富历来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于财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平民而言拥有一定的金钱及社会地位就是最大的财富;对于疾苦之人而言,健康、健全的身体就是最大的财富……

   但是也许这些都不是财富,你真正的财富是什么?且听寂静法师,一位探寻人生的智士为你娓娓道来。记者采访智士之时,正逢他刚刚结束历时5个月,历程长达 2325公里的徒步修行。徒步2千多公里,该需要多强的意志,这是常人所不能体悟之志,在他的眼中人类的财富又是什么呢?企业的财富又是什么呢? 

  记者:您写了一篇探讨、思考苹果前总裁乔布斯天才与智慧来源的文章,目前中国有很多跨国企业和世界五百强企业,却没有像苹果一样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在您看来,中国的企业缺了什么,如何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寂静:企业的一切问题要从根本上去探寻——他凭什么存在这个世界,他最初怎么来的? 

  企业是因为我们想建立它就可以存在了?还是因为有利润它就存在了?这就是根本。 

  我在给企业讲课的时候就提到,中文的公司,英文叫company或者comporation。中文“公司”,“公”就是大众,“司”就是管理——大家一起来管理就成为了“公司”。在英文的“公司”一词中,company(同伴),Comporation(合作),意为一群人合作来做一件可以解决人们困惑或需求的事情,这就是公司的本意。 

  所以,一个企业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困惑,解决人们的需求而才在的。 

  为什么有很多公司都不能做大做久呢?就因为这部分公司丢失了“公司”本意,只考虑自己想要得到什么,而将他人需求置之度外。在这种运营理念下的公司必将夭折。因为他们不符合大道、规律,它没有了公司赖以生存的根本。只是一味地想着要做大做强,但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要做大做强? 

  有一些百年老店,长期得到人们的信赖与尊重。但在企业伊始也许就没有想过要做大做强,只是用心为大家服务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自然就做大做强了。 

    我个人认为,公司应该往高处做。之所以现在有很多公司做不好,根本原因有二个:一是,缺少核心精神,这个核心精神可以用二个字来概括——“灵魂”;二是,公司在做事的时候被事情淹没了,没有高度,看不清全局与未来。如同处在一个迷宫里面,若我们总是在迷宫里面找出路,这是很难找到的。但让一个三四岁的小孩爬到迷宫的高处就会发现,其实出路很简单。所以做不好企业的关键还是在于缺乏认识高度。 

  今天,不仅仅是中国的企业,全世界的企业都缺少企业的灵魂。只能说做得好的公司魂多一点,做得差的魂少一点。中国人讲人“三魂七魄”,具备“三魂七魄”的企业自然会做到不求百年而百年,不求千秋而千秋。企业表面看是人为的机构,其实企业和人一样,是活的。如果一个人缺失灵魂,这个人就将死去;若这个人灵魂强大,这个人就必将强大; 

    同样,一个企业尽管实力很强,但若没有灵魂,这个企业也强大不了。 

  记者:您提到了企业的“三魂七魄”,企业的“三魂七魄”是什么? 

  寂静:企业的“三魂七魄”,我们从外围讲到核心。 

  外围的“魂”:指企业的产品。产品是做什么的,能不能解决人们的需求?若产品不能解决需求,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就没有外围的魂。 

  中间的“魂”:指企业的团队。这个企业的团队在一起想干什么?是想获得最大利润,还是真正想服务社会把产品做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核心的“魂”:指企业的核心领导人——企业老板的精神世界:他做这个企业的精神是什么,他想把企业、这个团队带向何处?譬如宗教能延续存在几千年,其核心的魂就在于她不仅仅给人解决表象需求,还在于把人带向精神解脱。 

  我们今天很多企业所能提供的仅仅是满足人的表象需求,而市场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需求,要求在满足产品层面需求的同时,还要获得精神层面的需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分表层精神需求和深层精神的需求。 

  表层精神需求。人与人之间需要感情的关怀,企业需要给客户关怀服务;深层的精神需求,我们的“灵魂”要归向哪里,有没有一个精神家园?所以,在这里企业的灵魂和我们人的“灵魂”就想通了。所以,作为企业,不仅仅要满足物质需求,还要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让企业的产品作为媒介,向顾客传递企业的精神世界。虽然建立企业精神比较难,但这才是企业做长久的唯一出路。通过产品,我们去带领消费者的精神世界,帮助消费者建立他的精神世界。所以企业没“魂”怎么行,老板没“魂”怎么行?老板没“魂”,就没有办法使企业高层有“魂”,就无法把她的精神传递给高层,再传递给员工,若企业没“魂”,就不能通过商品把企业的精神传递给消费者。 

  可以说,今天的产品犹如电池,产品蕴含的精神犹如电能,如果产品缺乏精神,就犹如没有电能的电池,为人所不喜。  

  记者:中国企业要做成苹果一样的企业和产品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努力? 

  寂静:我觉得很简单,企业不能仅停留在外围洞察,而是回到深处,洞察人们心灵深处的需求。越是深层的需求就越有杀伤力。 

  拿一瓶矿泉水举例,我们很多企业会觉得用户需要好的水质,然而这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需求,因而企业也只洞察到了物质层面的需求,难道消费者不愿意通过这瓶水获得精神需求吗?我想不是的,只是我们今天的商品没有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只满足了物质、生理上的部分需求,并没有引领用户的精神——通过产品将思想和文化传递给消费者。 

  记者:您曾经说过,如果发展会破坏和伤害他人,那不是发展,发展是完善自己利益他人。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而不惜想到攻击,相互倾轧,破坏生态环境,今天,我们的企业如何做才能营造一个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生态和平共处的生存局面? 

    寂静: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人类要往何处走? 

  为什么有破坏?是我们还停留在物质层面,我们认为物质多,物质发展就叫发展。实际上应该以人为本,更确切的说是应该以生为本,人只是亿万种生命的一种。所以,我们讲以生命为本,一切都为了一切生命的美好,若以这个为指导思想来看,我们今天的发展显然是后退。若按照西方的割裂的局部的发展观念,这也算是发展。 

  曾经在敦煌,一企业家问我,企业怎么发展? 

  我就问他,当你家小孩一岁时,手是不是很小很短? 

  我问他想不想用“科学”的方法让小孩的手长到我的手这么长。  

  又问他,如果他小孩的手长成我的手这么长,他敢不敢把小孩带回家? 

  他回答说很害怕。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身不长,手长了就是畸形。只有身体与手一起成长才是正常。同样,如果我们不用整体观去对待这个世界,我们的发展就是畸形的发展 

  所以企业要怎么成长?举个例子:老板是身子,企业是手脚。当老板长了,企业自然就长了。同样,当生命长了,其他的科技物质自然就长了。 

  若我们想方设法让我们企业成长而不关注环境,那我们就是在培养畸形的企业。 

  若我们的发展把生命放下了,把精神放下了,把爱放下了,只要长科技长物质,这是畸形、狭隘、灾难的追求。  

    记者:前不久,味千拉面因涉嫌夸大拉面钙含量被罚款20万元,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看了是大快人心,不仅仅是味千拉面,这些年来,三聚氰胺奶,楼脆脆等系列食品、服装、房产等安全事件,让大众对企业产品提高警惕,不再轻易信任。今天,企业该怎么做才能挽回大众对产品的信心? 

  寂静:我看不应该是挽回,挽回是发生了,应该是他一开始做企业就应该明白的。为什么人会这样做,这些人缺乏的是整体观念,因为这些人都生活在黑暗中,他们以为只要能赚钱,扩大夸张也无所谓,但是他们忽略了自己与消费者是一个整体。 

  好比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抢一张钱,左手拿着钱时右手不满意,右手拿钱时左手不满意,彼此抢夺。最后都以为自己抢到了,而实际上他们没有意识到抢的钱是这个人自己的。作为企业,与消费者是一个整体,当企业损害消费者时,就是损害企业自己的利益。 

  引起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教育、精神境界和文化的问题,这不是人的本性。只要这些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了,长出了智慧,自然就会明白这些道理,问题自然解决了。包括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不安全感,这些都必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也是今天我们国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因。要建立文化强国,必须先建立文化信仰。 

【附录】这是我2012年1月在北京发的两条有关商业与财富的微博。 

    1、客户表面是在购买产品,其实不是,是在买他心中的需求与价值。也就是说在买他内心的喜悦、满足、爱与希望这种终极消费品。一个产品的这种终极消费品含量越多,顾客的购买力就越强。所以,任何产品(包括教育与宗教)的推广,都必须首先了解顾客(众生)的表象需求、附加需求、潜在需求和人性的深层需求。 

    2、今天商家的最大死穴,是了解人性的浅表需求,而不了解人性中高灵的根本需求,从而无法在销售基本产品的同时给予提供、引导和满足。一切的产品计划,必须要符合宇宙的计划,才会最终回归圆满与解脱。这就使得企业主必须要修炼与开悟,走上灵性之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