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教儿教女先教己


   日期:2012/3/26 13: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来源:大方广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若教子”。许多父母都希望能教育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却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的坏毛病,难以教化,却不知道,自己的日常言行,已在无形中引导了孩子,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生活中,有些父母喜欢打牌,孩子便常会凑过去看;有的父母喜欢看电视,孩子也会坐在一边跟着看;父母喜欢打游戏机,孩子从小便也会打游戏;父母常常高声说话,或是讲粗话,孩子便也学了去;同样,父母身上的优点,孩子也会模仿,我们在孩子的身上,不难看到父母的影子。

    记得在读高中时,有一回学校大扫除,当我们都在地上忙着拔除杂草,清理石阶时,却突然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这里,还有这里,要弄干净了。”听到时不免心中一惊,是谁?抬头一看,竟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只见他两只手背在身后,仰着头,有些趾高气扬的样子。我有些奇怪,他在跟谁说话呢?没料到,小男孩走了过来,用那小小的手指到处指一指,严肃地冲着我们说:“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都要扫干净了。”我一看,都很干净啊,不一会,他又指着另一处,说这边也要弄干净,见我们没反应,又连续指了好几处,我才发现,原来,这小男孩是闹着玩的。

    终于有一个同学受不了,站起来,对孩子说:“来来来,你来做一下给我们看,要不然我们不知道怎么弄干净。”孩子一听,马上吓得逃开了,可是不一会儿,竟又跑回来,继续指手划脚。

    我很纳闷,问同学,这孩子怎么回事?怎么说话动作,像老师教学生似的。同学这才笑着告诉我说,孩子的父亲是一位初中老师,他经常跟在他爸身后,看他爸教学生,一下就学去了。

    没过一会儿,我便看到孩子的父亲过来了,双手背在身后,那神情,与孩子刚才的样子真是相像,孩子此时就跟在父亲的身后,也仍背着手,一前一后,真是一对父子。

    我当时便很惊讶,孩子的模仿能力这么强,父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形中都被孩子学了去,学得那么像。之后,当我学习了传统文化才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平常的言语行为,就在教育孩子。

    曾看到一则报道,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考试都是名列前茅。而这个孩子,不但成绩好,品德也很好,性格文静、和善。可奇怪的是,当记者去采访他的父母时,父母却说,从来没有教过孩子!没有叫孩子读过书,也没有为他请过家教,孩子好像天生就很乖,不用教似的。后来,记者才发现,原来孩子的父母都是很喜欢读书学习的人。每当他们下班回家后,吃过饭,大家一起收拾完家务,父母便都到房间里去学习钻研去了。虽然家里有电视,但从来不看电视,因此,孩子看到父母那么勤奋好学,自然而然就去读书,根本不用催。这真是身教的力量!



    而这对父母,除了平常好学之外,彼此还很和睦,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架,互相尊重,互相礼让,整个家庭因此充满着浓厚的学习氛围与和睦的磁场,孩子天天在此熏陶下,不仅学习成绩很好,品德也像父母一样,和善而端正。

    当我看完这则报道,便非常敬佩孩子的父母,他们用自己的立身处事,给予孩子最好的榜样,在无形中,就教化了孩子,使他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反之,父母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便会对孩子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有位朋友告诉我,一个孩子,他的父亲教他说:“如果有人打你,你就狠狠打他,不要怕,打出什么问题,有爸爸在,爸爸负责。”

    于是,这个孩子在学校特别坏,老师都管不了他,怎么教都不肯听,因为父亲先入为主,就这样教他的。然而试想一下,从小让孩子养成好斗的习气,长养的不是孩子的宽容心、仁爱心,反是一颗暴戾、无所畏惧的心,想用武力征服身边的人,那孩子一生,会走向哪个方向?

    在眼前看,好像孩子不吃亏,却看不到,对孩子一生而言,确是吃了大亏了。强暴的性格,会使孩子在人生中,更易与人结下怨仇;遇事不能忍耐,争强斗胜,遇到比自己更强暴的人,恐怕孩子那鲁莽的态度,会将自己推向绝路;不能克制自己的性情,急暴易怒,也会使他在人生中遇到更多的挫折与障碍;不能宽容,喜欢打斗,别人对他也会敬而远之,当遇到困境,便少有人愿意帮助他;而若真的将别人家的孩子打出问题来,父母真会心安吗?长大后,孩子无法自控自己的行为,一旦触犯了法律,难道不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吗?
 
    有时我们以为是在爱孩子,实际却是在害孩子。在孩子生下来后,幼小时期,心中是没有是非标准的,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此,会自然地将父母的话当成行为准则,一旦误导孩子,便会给孩子一生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怎么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呢?

    “养不教,父之过。”抚养、教育孩子,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教他们正确为人处事的态度,才能让孩子一生立于不败之地。《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敬人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关爱与敬重,同样,也会让孩子在遇到挫折与低谷时,得到他人的善意相助,这样对他的一生才真正有帮助。

    因此,父母就像是孩子的领航人,是要带领孩子越过茫茫大海,到达光明幸福的彼岸的,但倘若连父母自己都认错方向,又如何将孩子引到幸福的对岸呢?故有言“教儿教女先教己”,能用正确的立身处事,给孩子最好的示范,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带领孩子走出一条光明幸福的大道来,这便也是“以身作则”啊!为人父母,又怎能忽视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教育       父母)(五明学佛网:教育       父母)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