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潘石屹:我对青年朋友的三个忠告


   日期:2012/3/29 14: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几年前,我的弟弟、妹妹、表弟、表妹、堂弟、堂妹中有一些还在上大学,当我去大学参加讲演时,看到在坐的大学生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几年时间过去了,突然发现我的同学和同龄同事们的孩子都上了大学,再去大学参加讲座时,看到在座的学生们就感到他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虽然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这些大学生们追问的问题却没有改变,还是比如如何才能成功?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作为我们这些过来人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忠告?等等这些问题。因为我看到他们时的心情不同,所以讲给他们的话语也有所不同。关于学习、工作、事业,以及如何在事业上成功,许多人都已讲过了,并且都讲得非常好,我也讲不出更新的东西了。于是仔细想一想,觉得在人生中有三件事情比较重要,在这里讲给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是爱情。在我的人生经历中,经常看到爱情在一些人身上发生作用,许多人因为有了爱情一下子变得漂亮了,精神焕发了,人也快乐、爱笑了,皮肤似乎都变得白皙细腻了,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爱情成为了他们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也成为了推动他们生命前进的动力。不过也有相反的例子,一些人恋爱后,反而从一个活泼可爱的人变得呆若木鸡,面无血色,反应迟钝……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反应呢?我觉得有了真正的爱情,双方就会真诚地互相关爱,互相理解,更多地看到对方身上的优点,给对方更多的是鼓励、肯定的语言,忽略和包容对方身上的一些缺点和不足,这样的氛围就是爱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人生就会得到积极的推动,因为当一个人受到精神上的鼓舞时,他(她)得到的力量就是一种向上的力量。相反,如果没有真正的爱情,或者是一方面的单相思,那就会得到相反的力量,是一种向下力量,这种力量会让人自卑。如个子矮小,长相,讲话的口音,家庭的状况,学习的背景等等都会成为对方挑剔、不满和指责的理由。在这种缺乏爱和欣赏的氛围中,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渺小,越来越自卑。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没有力气去做任何事情,自然也会一事无成,有时甚至会给对方和别人带来负担。自己本身没有力量,又如何能给周围的人以力量呢?

  年轻人在恋爱的过程中,要学会爱,学会表达自己的爱,上好恋爱这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并由爱情转变成为坚实牢固的婚姻。建立美满的爱情、婚姻,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在恋爱这一课中,要学会理解、爱、忠诚、宽恕这些美德,并把这些转化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这对他(她)的一生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生的很多方面都会因这些美德而获益。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粗俗的传统与真正的爱情是格格不入的,例如买卖婚姻、包办婚姻、换亲,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着童养媳的陈规陋习。我上学时,班上有好几位同学家里就有童养媳。记得有一次,村上一户姓李的人家从外村领来一位五、六岁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成为他们家儿子的童养媳,村上的人都到他家凑热闹,吃面条。我记得当时父亲非常气愤,说,什么年代了,这些人还搞童养媳。父亲还不让我去这家人家吃面条,我为此少吃了一顿不要钱的面条。

  其实,家庭的幸福是整个社会幸福的基础,没有家庭的幸福就谈不上社会的幸福和和谐。能把真正的情感、爱情放在第一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有太多的干扰:金钱的、社会地位的、传统习惯的……但没有真正的情感,基于其他各种因素建立起来的家庭是不稳定的,也是不幸的。

  第二是信仰。从小我们都受到各种各样的美德教育,例如要争做“三好学生”,要遵守《学生守则》,“八荣八耻”等等。家庭社会各方面都教育我们要做到诚实、团结、友爱,但是当人们慢慢成长之后,就会有一系列的发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如果这样做了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从长远来看,只有把这些美德升华成为坚定不移的信仰,整个的人生才会有方向,人生才会获得永恒的力量。有坚定信仰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都会有自己不变的原则和方向。

  在宗教信仰中,除了那些已经过时的,没有真实内容,只剩下空洞形式的迷信之外,真正的宗教信仰大致分两类:一种是教人向上的,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教人团结、友爱,推动人类向前发展;另一类是叫人向下的力量,制造分裂、仇恨与死亡。显然后者是我们应该远离的。在追求信仰的道路上,最大的干扰莫过于迷信,对科学的追求和尊重,对生命的沉思都有利于破除迷信,建立起真正的信仰。年轻人要有自己的人生信仰,并从中获得积极的力量,不要在被物质和利益充斥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

  第三是死亡。死亡并不仅仅指自己死亡的那一瞬间,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死亡这一现象。我们从出生以来,经常会看到电影、电视、小说中描述的死亡以及我们身边发生的死亡,其实我们对待别人死亡的态度也是我们对死亡的理解,这是最重要的事情。有本畅销书《西藏生死书》就是教人们如何学会面对死亡。在人的一生中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对死亡的恐惧,但死亡是无论任何人都必须面对的。鲁迅的作品《祝福》中,祥林嫂临死前曾问鲁迅“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得到鲁迅“可能有”这种模棱两可的答案之后,祥林嫂死了。其实只有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死亡,面对亲人和朋友的离世,包括自己的离世,才能够真正变成一个真实的、无所畏惧的人。

  从古到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对死亡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连串的发问一直跟随着我们。在考古过程中的发现,以及文献的记载中,从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这种发问从来没有停止过。半坡遗址中就发现有殉葬品,证明人们认为死后是存在另一个世界的;孔子的学生颜回在思考后,问孔子死后的情形如何,孔子只简单地说“未知生,焉知死”;牛顿在晚年寻找第一推动力;一直到今天的物理学家丁肇中组织了几百名全世界最顶级的物理学家在寻找他们想象中“反物质”等等。他们都是在不断地探求另外一个世界,只是角度不同。

  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是我们对未知领域的态度,已知的世界就如同黑夜中手电筒照亮的那一部分空间,其余的绝大部分还是未知的世界,我们对这部分未知世界的态度也决定了我们对死亡的态度。另一个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无从知道,但有敬畏的、探索的态度,就会让我们少犯错误,少一些后悔。

  以上三点看起来似乎是独立的,但其实是一个整体。爱情放大一点说就是博爱,人通过爱情学会了博爱,爱别人,爱世界。有了爱,人的心灵才能受到启发,眼睛才是明亮的;眼睛明亮,才能够追求真理、寻找到信仰;而有了信仰,承认了人的灵魂,才能坦然面对人的死亡。反过来理解灵魂、思想这些精神的东西,就能有更多的美德,有更大、更深的博爱。也就能从容地面对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问题和困难。

  从古到今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反映了人们对爱与恨,信仰与迷信,生与死的思考。我认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最有价值的、受到人们重视的作品,一般都是在这三方面的思考和认识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给人很大启迪的作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