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我们要跟佛陀感应道交,唯一方法是一心归命!


   日期:2012/4/1 15: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界法师】【四十八愿导读54】我们跟佛陀感应道交,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修一心归命!

    我们要跟佛陀感应道交,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修一心归命!

    净界法师

    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印光大师说是他力门、果地教,也就是说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修学者,我们不管是今生的离苦得乐、或者是来生的功德庄严,主要还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所成就的,这样的一种特色,当然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就有所不同。

    我们一般的圣道门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主要是仰仗你内在心灵的力量,来断惑证真;净土宗的修学,在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是要让你的心力跟佛力产生交互的作用,我们叫做感应道交,所以感应道交是整个净土宗的修学宗旨,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学的目标,你必须要用尽一切的方法,让你心灵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感应道交,这个是净土宗的最高目标。

    那怎么样达到感应道交的目标呢?它的一个根本的宗旨是什么?在这样一个修学的传承当中,最早提出感应道交修学方法的,就是印度的祖师天亲菩萨,天亲菩萨在《往生论》当中提出了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认为我们凡夫要跟佛陀感应道交,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修一心归命。

    那怎么修一心归命呢?天亲菩萨提出了五个法门,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作愿观察回向,就是身口意的相应,这样子能够把你的心,慢慢慢慢跟佛陀的心,两个就心心相印感应道交了,所以最早提出净土宗修学宗旨的是天亲菩萨一心归命的思想。

    这种思想传到中国以后,善导大师把它发挥出来,善导大师根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说:其实第十八愿是整个修学净土宗的主要宗旨,所以叫做愿王。十八愿当中的根本思想就只有八个字,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他认为这八个字是整个净土宗当中修学的成败关键。

    净土宗它不怕你烦恼重、它也不怕你业障重,但是你要感应道交必需要具足这八个字,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那这八个字怎么解释呢?太抽象了。

    所以善导大师说这八个字其实就是顺从本愿的意思,这句话就把整个净土宗的中心思想挑出来。就是说你一个念佛的人,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是最恰当的呢?

    就是你这一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不能够有任何的妄想,你不要说我这个人业障深重、我是福报不够,这样子就叫做抗拒本愿。你内心当中念佛的时候,只有一种想法,顺从本愿的想法,这个就是后来蕅益大师延伸出来所谓的真实信心。

    其实我们看名相一再改变,或者到最后印光大师叫老实念佛,其实都是这个道理。老实念佛也好、真实信心也好、顺从本愿也好、一心归命也好,就是弥陀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这个地方的问题点就是你对净土宗要产生一种强烈不共的信心,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很深厚的疑惑烦恼,所以我们必须要透过教理的学习,来拔除你内心的疑根,你疑根未拔,你很难顺从本愿的。

    比如说你念这一句佛号,让你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我看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们必须透过教理的学习,成就大乘的正见,从对四十八愿的学习当中,慢慢慢慢的拔除你内心的疑根,未来我们念佛的时候就能够顺从本愿、一心归命,就这个道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界法师       感应道交)(五明学佛网:净界法师       感应道交)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八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七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六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五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四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三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二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一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九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八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