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三


   日期:2012/4/8 23: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讲

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乙二、佛陀的加持力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在我们大乘的法门当中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它的特别之处就是说,它的功德庄严,是一种他力所加被成就的。我们一般的圣道门,你未来的功德都是我们自己的波罗蜜所成就的;但是念佛人,我们未来的正报的庄严、依报的庄严完全是弥陀本愿的摄受,这一点是非常特别,所以我们一般说是本尊相应的法门。因此,身为一个净土宗的学者,我们生命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跟弥陀的本愿功德感应道交。我们为什么要拜佛?我们为什么要念佛?我们为什么要持戒、为什么要修止观?就是成就临终的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当中的过程是包括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是心力跟佛力的交互作用,它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也就是说,感应道交不是佛陀要救拔我们他就可以救拔我们,牵涉到我们自己的内心的准备,这就是我们大乘佛教的净土不共于上帝的地方。大乘的感应道交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的条件的基础之下,而不是建立在他生、上帝说了算,不是这样子的。是我们内心当中的因缘来决定我们是不是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我们在念佛当中,我们自身的准备就变得非常重要。

当然很多人就问说,我们为什么要做准备呢?我们念佛就可以了,为什么我们要做一些准备呢?有一天,一个西藏上师他在回到他自己山洞的过程当中,他救起了一只冻伤的老鼠,这只老鼠经过长时间的饥饿寒冷已经昏倒。这个上师把它救回来,给它温暖、给它温暖的饮食,它又活过来。活过来以后,这个老鼠就跟着上师在山洞里面过着安稳的日子。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个老鼠除了跟上师以外,它旁边还跟着一只猫,这只老鼠看到猫就觉得浑身不对劲。有一天,它就跟它的师父说,师父啊,我看到猫我就觉得很不自在,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猫呢?上师用他的神通力把这只老鼠变成一只猫,所以它过了一段暂时安稳的生活。但是这只猫它出去外面的时候,到了野外,它看到一只很大的狗,它又恨害怕。回来以后就祈求上师,说上师你把我变成一只狗吧。上师用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狗,所以它又快活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它到森林的时候,看到一只老虎,它又很害怕。它回来以后说,上师啊,拜托你,你把我变成一只老虎,让我变成野兽之王。上师也满它的愿。所以它从今以后它觉得能够无所畏惧地活在世间上。但是这只老虎有一天回来,从门外进来的时候,它突然间一回头看到猫在那个地方,它吓得满身是汗。它就心中充满了疑惑,它说,我现在已经是一只老虎了,为什么我看到猫还害怕呢?它就请教它的上师。上师说,我能够做的只能够改变你外在的相貌,但是我不能改变你内在的思想。你内心的恐惧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你要自己去调伏它。

这个公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佛菩萨亦复如是。阿弥陀佛把无量的功德庄严摄持在这句佛号,但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佛号进入到我们心中的时候——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我们内心当中增长我们的福报力、消除我们无始的罪障,这个佛菩萨做得到,他的佛号的光明进入到我们的身心世界的时候,能够灭除我们的罪障、能够增长我们的福报;但是,佛菩萨有一件事做不到,他不能消除我们心中的颠倒妄想,这个他做不到。蕅益大师说,妄想是怎么回事呢——“既从心起,还从心灭”,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本来是没有,我们本来是清净、本来没有,自己捏造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靠自己的观照力把它消灭掉。所以,伟大的佛陀他可以把我们的身心世界成就种种的福德力,但是他绝对不能够把心中的正念送给你,这个地方我们要永远知道——修行是不能取代的。所以我们在念佛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具足一种智慧的观照,就是我们自己的准备。

那么什么样的智慧观照呢?上一堂课我们讲得很清楚,就是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念佛人你一定要具足空观的智慧。空观是干什么?破妄。我们无量生命在三界打滚,一次一次地投胎,累积很多很多的颠倒妄想,有贪欲的妄想、有嗔恚的妄想、有高慢的妄想、有嫉妒的妄想、有各式各样的妄想。这个妄想你不对治,临终的时候它一定会对你的正念产生破坏的作用。因为它对我们是熟境界,我们熟悉的朋友。那么空观它是干什么?它是观照生命的本体,告诉我们自己:何其自性本来清净,我们从空性而来,我们也将往空性而去,消灭我们的种种的颠倒妄想。我觉得一个人一天当中至少要修三次空观,你要不断地提醒你自己——你从空性而来、你也将往空性而去,人生只是一个过程,至少要提醒自己三次。通过空观的智慧我们慢慢慢慢把妄想淡薄了,调伏妄想。第二个、生起假观,我们开始思惟名号的功德、思惟净土的庄严,产生坚定的信愿,产生皈依的心。所以我们在忆念佛号的时候,你心中要有智慧的观照,所谓的以心灵的智慧来带动佛号,这个佛号才能构成真实的、完全的感应道交。我们上一堂课已经讲到这个观念。我们上一堂课讲到空假中三观所创造的一种强大的信仰、强大的愿力,心力不可思议,我们能够去创造生命,我们也可以去改造我们的未来,这个前面我们讲过了。

那么第二个我们介绍佛陀的加持力,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身为佛陀,在我们整个修学过程当中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加持力,这个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看讲义。

佛陀对我们的加持,最为简单的就是以他的名号来加持我们。我们都知道,佛陀的应化身是不能成就住世的。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他两千五百年前出世以后,他活了八十岁的寿命他就入涅槃,不跟我们在一起。所以佛陀他知道他不可能长久跟我们在一起,他必须怎么样——留下他的名号。所以,佛陀虽然不在了,但是他有一些跟我们接触的、感应的管道,就是他的音声,“南无阿弥陀佛”的音声留下来。所以,所有的佛菩萨在临终之前一定会把他的名号留下,当作我们跟他感应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当我们在忆念这个佛号的时候呢,对我们生命来说产生两种的加持力:第一个是他力门,第二个是果地教。他力门主要是偏重于现世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果地教偏重在来世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种究竟的解脱。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在我们念佛法门的传承当中其实是有两个部分。在早期,在印度的龙树菩萨在佛灭度七百年以后的传承,龙树菩萨提出了念佛的思想,他是偏重在他力门。所以早期,因为那个时候还是佛灭度一千年左右,还是一个正法时代,那个时候人的善根特别强。所以早期的念佛主要是以念佛来消除罪障、来增长我们的福报,并不是求往生。你平常修止观还修止观,但是我们怎么样呢?就是天台宗所说的“多障众生念佛观”,消除我们的罪障。所以龙树菩萨在他的《十住毗婆沙论》提到,他说我们修行有难行道、有易行道,假设唯靠自力、不求他力,这样子经过很长时间的修学,过程也非常困难,这个叫难行道;假设我们在修行当中仰仗佛力的加持 ,过程是顺利的,时间也比较短暂,这个叫易行道。这个地方,难行道犹如一个人步行,陆道的步行;易行道犹如水道的行船,轻松而且快速。所以在早期的念佛其实主要念佛是把它当作一个助行,修学圣道的助行,当作一个破障的法门,破除业障的法门,不是当正修。那么这个思想一直到,传到中国以后,北魏的昙鸾大师他提出一个往生净土的思想,他根据《净土三经》。他提出什么思想呢?他提出五浊恶世的概念。他说早期的念佛人因为都是在正法、像法时代,而时值五浊,我们现在到了末法时代、一个魔强法弱的时代,这个地方,一个修行人他面临着两种障碍:第一个、你内心的障碍,你面对着障深慧浅的障碍。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表示我们的善根是薄弱的,我们的烦恼障是比较重的,所以我们很容易产生退转。第二个、外在的障碍,我们遇到邪恶的因缘,邪师恶友的误导。我们在这个地方很多很多邪知邪见,我们分不出来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恶友,软硬二贼,有些人是你的冤亲债主,整天破坏你、诽谤你、刺激你、让你生气,有些人是用贪爱的烦恼来诱惑你,让你失去道心,叫软贼。所以,一个末法时代的众生,他本身善根已经非常浅薄了,又遇到这么多的外在因缘的刺激,他就有退转的疑虑。比方说一棵小树,它还没有长成之前就经历了暴风雨的摧折,这棵小树就一定会消灭掉。所以这个时候,在北魏的昙鸾大师开始提出了末法时代应该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那么当然后来善导大师也传承这个思想,到了印光大师就把龙树菩萨的他力的加被跟昙鸾大师的果地庄严两个结合起来,提出一个“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思想,就是把念佛应该包括了现世的消业障、增福慧,也包括了来世的往生净土、成就解脱,就是我们一念的苦恼的心忆念佛陀的时候,我们同时可以消业障,也可以同时求生净土,这样一个传承就比较完整。到印光大师的时候,念佛就是包括今生的安乐,也包括了出世的解脱。

好,我们看整个修学的差别。在大乘佛法当中我们可以把修行人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偏重心力的修学。有些人他平常修行不念佛的,他完全依靠自己的戒定慧来修学,这种情况——入道多辛苦,因为你要用你短暂的一生的修学来抗拒你多生多劫所留下的烦恼障和业障,这个地方是很辛苦的。第二个、偏重佛力的修学。净土宗很多人是完全仰仗他力,自己的妄想完全不加以调伏——修道多障碍。我想我们要很诚实地面对自己,这是很重要的。比方说,我们这个房间有一堆垃圾,如果我们不去扫它,这个垃圾是永远存在的,即便我们不想去看它,它还是存在,它不会自动消失掉。我们的颠倒妄想亦复如是。我们现在从无始劫打妄想打到现在,我们都不加以处理,它不会自己消失掉。我们也可能只是一时的缘缺不生,因为没有因缘的刺激,它暂时在一种种子位,但临命终的时候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不对治烦恼、不对治我们的妄想,那它肯定是不断增长。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们没有创造一个让妄想消失的因缘,它就永远不会消失掉。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因缘生起,也不可能有一个东西它自动会消失掉,不可能。生起跟消失都是有因缘的。所以说我们一个人假设你只是念佛、不对治妄想,那表示你心中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念佛的力量,一个是对娑婆世界颠倒妄想的力量。你的心中一定两种力量都有,除非你是圣人转世。只要你是一个凡夫,你两种力量一定有。临终的时候真妄交攻,到底是谁出现就不知道了,你的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完全仰仗他力的人你要好好地想一想,什么叫做“诸法因缘生”,这个你要想一想。我们一定要很务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世界,要很务实地面对。第三个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这是最好的。我们一方面能够以心中的正念的理性的观照、空假中三观来调伏心中的颠倒想,一方面我们生起强烈的皈依的心、忆佛念佛,这样是事半功倍。末法时代,心力跟佛力的结合是最稳当的方法。提出这个观念的人包括宋朝永明大师、包括明朝的莲池大师、包括蕅益大师都提出这样的概念——以圣道门做基础、以净土门为究竟,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蕅益大师更提出了正助双行,以念佛为正行,以波罗蜜、戒定慧为助行,强调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这三个地方的修行的好坏我们比较过以后,我们看第三段,乙三、心力与佛力结合。前言的第三段我们就正式讲到心力跟佛力的结合。有三段,第一个是总述法要,第二个正式讲到感应道交,第三个讲到功德利益,有三段。

丙一、总述法要。净土宗的总述法要我们看,净土宗它的作意力就是忆佛念佛。忆佛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忆佛,要以《楞严经》的思想,我们在忆念佛应该是三种忆念:第一个忆念你的真如佛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因为你必须修空观,你才能够跟妄想产生一种脱离的作用,所以忆念真如、破妄;第二个、忆念弥陀;第三个、忆念净土。我们这次的课程偏重在忆念弥陀产生信心、忆念净土产生愿力这个地方的观照,我们这次的主题偏重假观。第二个、念佛。念佛当然称念佛名,以音声为所缘境,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是偏重在专注力。但是净土宗的修行是以观照力引导专注力。

没有一个法门是可以没有智慧观照的,没有一个,只要是大乘佛法。佛法根本思想跟外道差在哪里?外道也拜佛,他们也礼拜他们的神明,外道也做慈善事业,那么为什么外道的慈善事业不能称为波罗蜜,只有佛教的善法、我们的布施持戒才能叫波罗蜜?因为我们在修善法我们的心态跟他们的心态不一样。我们在佛堂扫地跟外道在扫地产生的功德是不同的。在民国初年有一个文学大师叫林语堂,他曾经做北京大学英文系的系主任。他带一个大学部的时候,他上英文的第一堂课,他拿了一个很大的手提包进去。大家以为今天上课要发很多资料,结果不是。他拿一大包带壳的花生。他说我们今天第一堂课不上课,大家吃花生。一个人发十几颗,大家坐在那儿,大家吃花生。他说,我们很多人都吃过花生,但是我们不一定知道花生真实的味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缺乏吃花生的过程。他说你想把这种花生的味道吃出来,你要吃带壳的,剥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所以带大家慢慢把这个壳剥掉,然后一颗一颗地吃。诶,果然味道不一样。他讲完这个花生的道理以后,他说,学英文亦复如是,过程是很重要,你那一副用心、那一份虔诚的心是很重要。所以他希望大家,他说,我不期望你们英文考试有多高,但是我们希望你们尽量能够来上课,过程是很重要。结果他上课,学生很少缺席,也带出很多的人才。

其实他这种过程的思想正合乎佛法的概念。佛法也是强调诸法因缘生。你看佛教讲因、缘、果、报,因缘是过程,果报是最后的结果。诸位知道佛教是重视果报、是重视因缘?(答:因缘)对!佛教是重视过程。同样一件事情,你用不同的因缘、用不同的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同样一句佛号,你用颠倒妄想的心去念,跟你用空假中三观的智慧的观照来念,它所产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句佛号进入到不同的心中,它产生无量的差别,因为每一个人他心态准备不一样。所以,我们自己的理观会决定到底阿弥陀佛给你多少东西。阿弥陀佛本身是一个平等的法性,他是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但是他赐给众生的功德,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他可能给你一分的功德,他也可以释放出三分的功德,它也可能给你十分的功德。有些人念佛只有消消业障,有些人念佛除了消业障还增福报,有些人念佛的时候可以往生净土、成就佛道。这个跟阿弥陀佛没有关系,阿弥陀佛的心是平等的,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准备不同,我们心中产生的观照力不同,所以产生的感应的力量是不一样的。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观照力是任何修行的一个根本法门。念佛,这个音声,其实它是枝末,所以蕅益大师很清楚地讲出来: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你念佛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坚定的愿力,那个佛号是个空壳子,那只是消你的业障、增长你的福报,如此而已。所以,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所以我们要永远知道,佛教什么是根本法门、什么是枝末法门。事相的修学,只要是事相的,外在的因缘都是事相的、都是枝末的,你内心的状态、你的菩提心、你内心的观照力,这个永远是根本法门,这个是关键。《法华经》是佛教最圆满的思想,对不对?《法华经》里面佛陀在最晚年讲的思想,最晚年讲的一部经,临灭度的时候讲的。佛陀就公开地宣说,我出世的时候讲了很多法门,讲三皈、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到底我出世的真正的目的在哪里?佛陀出世的本怀只有一个,主要的宗旨只有一个——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把我们凡夫的知见把它教育成佛的知见,主要是这个目的,其它的事相的修学都是方便。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经》的时候,汇三归一,佛陀说我所说的法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启发我们内心的觉悟,就做这件事情。这个目的你没有达到,你就没有达到佛法里面真实的功德,你还是门外汉,你跟佛法只是结缘。也就是说你修学佛法,你没有做改造思想,虽然你也布施、你也持戒、你也忍辱,但是你跟佛法你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你还是在门外欣赏佛法,如此而已。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念佛亦复如是。你心中的依止智慧的观照产生的信仰,相信你一定可以往生,第二个、你产生愿力——我一定要往生,这个信愿是很重要的。

好,我们看第二段,丙二、感应道交。净土宗我们前面说过它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所以我们必须跟阿弥陀佛的功德产生感应,就是转他成自,把弥陀的功德转成我们自身的功德。那么感应的整个过程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这个地方有两段经文,首先我们看第一段: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是一个譬喻。佛陀对感应道交先讲出一个譬喻说,比方世界上有两种人,有两个人。一专为忆,就是说某甲他不断地忆念某乙的好处、某乙的功德,一直希望能够再跟某乙再一次地相逢;但是另一方面,某乙早就把某甲完全忘得一干二净,他心中想其它的事。那么某甲忆念某乙,某乙却把某甲忘掉了,那么这两个人未来的因缘未来会产生什么情况呢?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若逢”就是说彼此间都能够听到对方的名字、生长在同一个地方,乃至于彼此不但能够听到对方的名字、还能够彼此见过面,那么也就是说呢,若逢而不逢;即便是“见”而“非见”,也就是说即便两个人生长在同一个地方,比方说住隔壁,而且经常见面,也都是当面错过,不能产生一种交互的感应作用。因为人跟人之间的因缘不是单方面的过程,我不断忆念你,你不把我当回事,我们两个不可能产生感应。

那应该怎么办?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二人相忆”就是说两个人把工作做完以后偶尔地去忆念对方,某甲偶尔忆念某乙,某乙也偶尔地忆念某甲。这样的因缘也是有,但是比较浅,它会创造一生的因缘。就是说,你们两个在一生当中偶尔地有一次两次的相逢,然后就离开一段时间,离开一段时间以后又偶尔地相逢一两次,又离开了好几次。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两个彼此忆念是有间断的、不相续的,不坚固的忆念。但是,“二忆念深”,如果说某甲用一种很坚定的信仰、很坚定的愿力来忆念某乙,而某乙也以很坚定的信仰、坚定的愿力来忆念某甲,那么这两个人呢就会生生世世都在一起,“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永远不可能再分开,因为他们心中忆念的力量太强了。

那么这样的譬喻,佛陀到底想要讲什么道理呢?我们看第二段,请合掌: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佛陀这个时候道出他内心的心声——身为一个佛陀,佛陀是干什么呢?佛陀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佛陀的心安住在一切法空的寂静当中,但在一切法空当中佛陀有种大悲的愿力来悯念一切众生,就好像慈悲的母亲平等地忆念儿子一样,如此地至诚恳切。但是,身为儿子假设离家出走,也不再忆念母亲、也不想回家,那么母亲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构成感应的作用。反过来假设儿子也能像母亲一样地来忆念母亲,那么这样子,母子之间的关系,多生多劫相逢在一起。

那么这段经文讲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讲到佛陀的心情,佛陀对我们的心态是什么。美国有一个总统叫杜鲁门总统,他的政绩做的不错。有一天记者去访问杜鲁门的母亲。他说,女士你真的是很伟大,你看你生出一个美国总统,又这么优秀,你应该为他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他母亲说,是的,我为杜鲁门感到骄傲,但是我同时也为我另外一个儿子感到骄傲,我另外一个儿子在田里面现在正在挖地瓜。在母亲的心中,不管他做总统、不管他挖地瓜,母亲的心情是平等的。当然世间人他会从一种功利主义来看,但是母亲的心态不会因为他有多大的福报、多大的差别而产生差别。所以,佛陀的加持力对我们是平等的。也就是说,身为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佛号,它对我们的加持力,其实它的本质、它本身是没有选择性的。名号的功德并没有锁定对象,这是第一个我们要知道的。

佛陀以母亲的心情来做比喻,就是说身为佛陀的加持力是平等的。但是身为众生的感应力是有差别的。这个地方的“忆念”包括什么?主要是什么?心中的想象!你对弥陀名号的功德的联想。我们的想象力,诸位如果学过唯识你会知道,我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厉害。比方说,我们同样有福报,我们过去生修福报,但是当这种福报、善业转成一种果报来受用的时候,它又会有不同的相貌出现。你看有些人他的福报表现在房子,他买很多房子,他没什么钱,他房子特别多,为什么?因为他对房子产生一种功德联想,他用最美好的名言来赞叹房子,所以他生命当中跟房子的法产生感应、产生一种联系。有些人福报表现在车子,他特别喜欢买车子,因为在他的名言当中他用美好的功德想来忆念车子,所以他生生世世经常会遇到好车,他会把所有的善业往车子方向走。很多人你看他没什么钱也没什么车,但衣服特别多、名牌包包特别多,因为他心中的想象力就是把它想成功德相。所以,诸位要知道,你今生的物质哪一个地方偏多,跟你前生的想象是有关系,你对它产生美好的想象,所以当你造作善业的时候,它就往那个方向跑。你今生跟什么人结婚、你今生会受用什么物质,除了你的善业力以外,来自于你前生的想象,你前生打什么妄想打得特别重,它就会出现。很多人都问我说,师父,你看我会不会出家?我都会问他一个问题,你现在静下来,你生命当中跟不跟出家这个法相遇,那你想到出家的时候,你第一个直觉会想到什么?你说出家很不错啊、很寂静啊、没有挂碍啊,出家是享清福啊,世间人是享洪福,洪福是带业、带有尘劳。如果你对出家法是充满了一种美好的想象,即便你今生没有出家,你来生一定有因缘出家,因为你用美好的想象来忆念出家法。反过来,你说哎呀,出家真是很可怜啊,在山上住很孤独,我宁可在人群当中行菩萨道。那我告诉你,你今生不可能出家,你来生也不可能出家。当然这个没有对错,只是说为什么有些人,这个法、这个人会在他生命中出现呢?因为他长时间地忆念,他产生一种美好的想象。

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出的。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今生就出现;你今生打什么妄想,来生就会出现。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把我们今生的妄想都就集中起来,投入到对名号功德的想象、对净土庄严的想象。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当你的身口意创造一个音声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你想象一下,你会产生什么联想?“我都没有什么感觉”——那糟糕了!呵呵,那糟糕了!你要相信它可以救拔你啊,产生一种救拔的联想,产生一个往生的联想啊。你对它没有产生联想,你就不能产生坚定的信仰。信仰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否则就叫迷信。迷信是没有力量的。没有一种坚定的信仰,你不能产生一种坚定的力量。有些人念佛的时候说,哎呀,我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会不会救拔我?你看——疑惑!因为你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你平常还没关系,临终的时候,你念佛的时候心中还存有疑根,那就糟糕了。疑根未拔,这是一个障碍。我们必须要对阿弥陀佛的名号做出很正确的想象,我们才会在临终的时候放下一切,全心全意地一心皈命、通身靠倒,把身口意全部交给阿弥陀佛这个音声,才会追随弥陀的脚步走,否则你临终的时候你就犹豫不决。所以我们是需要透过教育的,透过思想的教育,把我们很多很多妄想集中起来,一心皈命到佛号上,这个就是我们这个课的主题。我们不可能整天想着阿弥陀佛,要面对现实生活,我们也不可能整天想着净土,但是你必须要把对名号功德的想象、对净土的想象变成是你内心思想的主流思想,这很重要。要大家整天想阿弥陀佛,强人所难。我们没有成就三昧,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世俗的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一定要把你往生净土的思想变成主流思想,强者先牵。所以唯识学上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一定有很多妄想,但是念佛的妄想,念佛的想象,念佛不能讲妄想啊,念佛的想象是最有力量的,你必须要把它训练成是最有力量的想象,才能够构成强者先牵,这叫带业往生或者叫随念往生,用强大的愿力来引导你的业力。那么这个力量的栽培当然要透过学习,闻思的学习。

这个地方就说明,感应道交,感应道交的决定权不在阿弥陀佛身上,我们这段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就是平等地释放他的关怀。所以,感应道交是操之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准备、我们对弥陀名号的功德的想象、忆念。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