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念佛与境界


   日期:2009/5/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潜修密证,切勿张扬

嗟今之人,或有修而无效者,盖彼信根浅薄,因地不真。未曾立行,先欲人知,内则自矜,外欲显曜,使人恭敬供养,冀有所得。甚至妄言得见净境;或见小境及梦中善相,未识是非,先欲明说。此等卑下,必为如上魔侣所惑,愿行退失,还随生死苦趣,可不慎哉!

是则行人还当审谛,密实自行,内怀惭愧,勿露其德;至到家时,不被如上强软二魔所惑可也。中有宿障欲灭,微见好相。如其不能蕴德,闻人之耳,则其行必覆。

妙叶大师:《念佛直指》

[说明]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两卷,明代妙叶大师所作。(本书收入《净土十要》卷七)。“宝王”,佛陀之尊称也。佛以诸功德为庄严,故云宝王。“宝王三昧”,指超越凡圣,不住于生死、涅槃之无事禅,系一切三昧中之最上者,故称为宝王三昧。念佛三昧乃最高最上之三昧,故也称之为宝王三昧。

[参考译文]

感叹现在的人,或有修行而无效果,其原因在于他们信根浅薄。修行的动机不真实。还没有作多少修持,便首先企望他人知道。内则自我骄慢,外面欲显荣耀,使人恭敬供养,意有他图。甚至妄言见到清净境界,或者见到小的境界以及梦中善相。未曾识别是非真妄,首先便张扬出来。这样的卑下心理,必定被如上的魔侣所迷惑,愿行退失,还随生死苦趣轮转,不可不慎重!
由此,修行人还是应当仔细审察,潜密踏实地自我修行。内怀惭愧之心,不要轻易显露自己的功德。直到修证到家,不再被如上强软二魔所迷惑时,方可透露一二。修行过程中,出现宿障即将除灭,或者稍微见到好相,如果自己不能蕴藉其德,而张扬于他人耳目,那么,此人的修行必定前功尽弃。

————————————

妄求境界 即被魔转

近来修行者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胜境,一生贪着欢喜等心,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是胜境界。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不生欢喜贪着,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不为魔转,即能上进故。

《印光大师文钞》

[参考译文]

近来修行的,多有着魔的事情发生,这都是由于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是魔所现,即便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贪着欢喜之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对修持不会有丝毫的利益,又何况多数境界未必都是胜境啊!

假使对佛法有涵养的人,没有躁妄心,见到了各种境界,不加理睬,如同没有见到一样,不生欢喜贪着,或恐怖惊疑的心情。那么,不要说胜境的出现对他有益,就是出现魔境也是有益的。为什么呢?因为不为魔转,就能顺利上进了。

————————————

不可贪恋执着境界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着,即难上进,或至退堕。

《印光大师文钞》

[参考译文]

修净业的人,不贪求种种境界,因而也就不会发生什么境界。假若心中专欲见到境界,则境界便会多起来。倘若不善于用心细察,或会导致受损。要明白修行的大目标,否则得小益而必定受大损。不要说这种境界,就是真正获得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尚且必须置之度外,方可获得漏尽通。假若一贪恋执着境界便难上进,甚或导致退堕。

————————————

勿以躁妄心求感通

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印光大师文钞》

[说明]

弘一律师致函印光大师请教闭关念佛的法要,弘一律师给印光大师信中说:自己已发下大心,决心刻期闭关,誓证念佛三昧。印光大师回此函以答。

[参考译文]

自忖座下(指弘一律师)这种精进之心,真实不可思议。然而闭关用功,应当以专精不二为主。果真得一心不乱,自然会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未得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得一心之后,必定感应相交,感应道交后心将更为精一。如同置放在台座上的明镜,形来映照,形去则空。外境纷纭杂沓,与我(明镜)没有关涉。未得一心而迫切求感通,即这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况且以躁妄心格外企望境界,有时容易引起魔事,破坏清净心。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净念相继,证得佛法的正受,这是第一的妙法”的开示,在此转述给座下(指弘一律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境界)(五明学佛网:念佛       境界)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