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资粮:愿(菩提心、厌离心、欣愿心)


   日期:2009/5/6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菩提心

随顺自性,发大菩提心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qiān,“罪过”之义),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应该想到:我有生死的痛苦,要求出离生死,一切众生也都处在生死之中,也需要出离。他们和我本来是同一体性,都是我的多生以来的父母,未来的诸佛。若是不想普度他们,只求自了,那是在情理上就有所亏欠,于心就有所不安。况且菩提大心不发,对外不能感通诸佛,对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众生。无始以来的恩爱怎能解脱?无始以来的冤业又怎能消除?多生多劫以来的罪业难以忏去,多生多劫以来的善根难以成熟。在修行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道因缘。即使有所成就,也必堕入偏小。因此,必须随顺自性,发大菩提心。

————————————

发菩提心,天人惊喜

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①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优婆塞戒经》

[参考译文]

出家的人,发菩提心不算困难,在家的人发菩提心,可以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在家的人所处的环境,多被恶缘所缠绕。在家的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到色究竟天诸多天人,都大为惊喜,发生这样的赞叹:“我现在已经得到人天的导师了。”

————————————

皈依佛法僧,发大菩提心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礼佛大忏悔文》

[参考译文]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日发这样的心愿:不为自己求人天的福报,也不求声闻缘觉的果位,甚至不求大乘权教(藏教、通教、别教)菩萨的果位。惟愿依照最上乘的佛法,发大菩提心。愿与十方法界无尽众生,一时共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

发十种心往生佛国

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者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大宝积经》

[参考译文]

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如下的十种心,不是那些凡俗、愚痴、不善、烦恼重的众生所能发得出来的。是哪十种心呢?第一对一切众生,生起大慈,没有损害心。第二,对于一切众生,生起大悲,没有逼恼心。第三,对于佛的正法,不惜身命,有乐守护心。第四,对于一切法,生发殊胜的忍力,没有执着心。第五,不贪求利养,恭敬尊重,清净意念,安乐心性。第六求证佛的一切种智(即究竟真如智慧),在任何时候,无忘失心。第七,对于一切众生,尊重恭敬,没有下劣心。第八,不执着世间的议论,对于菩提道果,生决定求证心。第九,种植一切善根,没有杂染,清净的心。第十对于一切如来,舍离一切色相,生起随念心。这就叫菩萨所发的十种心。由于发起这样的十种心,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倘若有人对这十种心,随缘成就一心,愿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倘若不得满愿,那是没有这个道理的。

————————————

菩提心能生一切佛法

菩得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世间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

[参考译文]

菩提心犹如种子,能够生出一切佛法;犹如良田,能够长养一切众生的清净善法;犹如大地,能够保持一切世间资生事业;犹如净水,能够洗涤一切烦恼尘垢;犹如大风,普遍地游化世间而无有障碍;犹如炽盛的火,能够烧毁一切见惑烦恼。

————————————

行四种法,不离佛前

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前。何等为四?

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作往生见如来意;

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法;

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

四者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

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佛前,不离诸佛。

《大树紧那罗王经》

[参考译文]

菩萨修持四种法门,能常不离佛前。这四种法门是,第一,自己修持善法,同时也劝勉众生,都生起往生净土见如来的意愿。第二,自劝劝他,乐闻正法。第三,自劝劝他,发菩提心。第四,一向专志修行念佛三昧。具备这四种修行,则投生受生,常在佛前,不离开诸佛。

————————————

发菩提心是修道的要门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说明]

省庵:(1686——1734)名实贤,字思齐。早年出家,参念佛是谁,得悟,后于凤山梵天讲寺,屏绝诸缘,专修专弘净土。大众都说他是永明大师再来。临终预知时至,至期跏趺见佛来迎而化。被后人尊为净宗十一祖。

[参考译文]

我经常听到:入佛道的要门,关键是要发菩提心;修行的急务,首先是要确立大愿。大愿确立便可以救度众生,菩提心生发就能成就佛道。如果不发广大心,不立坚固愿,那么,纵然历经无量尘点劫,依然还在六道中轮回。虽然也有修行,最终只落得徒劳辛苦。所以,《华严经》说:“忘记失掉了菩提心,修持众多的善法,都属于魔业。”忘失菩提心,尚且得到这个结局,况且未曾发菩提心呢?由此可知,欲学大乘佛法,首先必须生发普度众生的菩萨愿,这是不可以延缓的。

————————————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已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久住故。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参考译文]

这个菩提心,是一切善中的至善。发菩提心必定会有因缘。现在我将发菩提心的因缘,概括为十种。第一,因为念佛恩深重;第二,因为念父母的恩重;第三,因为念师长之恩;第四,因为念施主之恩;第五,因为念众生之恩;第六,因为念生死轮回之苦;第七,因为尊重自己的灵性;第八,因为忏悔业障;第九,因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十,因为欲令正法得以久住世间。

————————————

菩提心就是无上佛道

菩提者,乃是无上菩提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

道绰大师:《安乐集》

[说明]

道绰大师:(562—645)唐朝并州汶水人。自幼出家,讲敷《涅磐经》。后来在石壁山玄中寺看到记述东魏昙鸾事迹的碑文,深有所感,于是专修净土,讲《观无量寿经》二百余遍,示诲道俗。

[参考译文]

菩提,就是无上佛道之名称,如果发心愿成佛,那么,这个心就发得广大,周遍整个法界;这个心就发得彻底,同虚空没有二样;这个心就发得长远,尽未来际没有穷尽;这个心就发得完备,远离了声闻、缘觉的障碍。如果一发起这个菩提心,就能倾灭无始劫以来沦落生死的罪业,将所有的功德回向菩提心,都能有助于成就佛果,功德不会失灭。

————————————

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参考译文]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很难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容易成就佛果。容易成佛则一生便可圆成佛果;很难入道则累劫难以真有成就。因而,往古的圣贤大德人人发愿往生,千经万论也处处指归西方净土。末法时期众生修行,没有哪个法门能够超胜净土法门的。

然而,《佛说阿弥陀经》开示:少善根、福德的人不得往生,多善根、福德的人才能生到净土。而所谓的多福德,莫过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所谓的多善根,也莫过于发普度众生的广大心。所以,暂时称念佛号的功德,便胜于百年布施的功德;一发无上菩提心,便超过历劫的修行。

念佛本来是为了成佛,如果不发菩提心,那么,虽然念佛又为了什么呢?发菩提心本来是为了修行,如果不能生到净土,那么,菩提心虽发也容易退失。所以,播下大菩提心之种子,必须以念佛的犁来耕耘,道果才会自然增长。乘阿弥陀佛的大愿船,进入净土之海,才能决定往生西方成佛。

————————————

念佛与智悲,相共助成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及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

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软;如身有香,自然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彼强援,必得免脱。

又若见他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以念佛故,生悯念心。虽依王法,当密作愿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皆心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即此意尔,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

遵式大师:《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说明]

遵式大师:宋代高僧,名遵式,字知白,真宗赐号慈云。天台宁海人,治定往生净土忏仪,请观音消伏毒害忏仪,金光明忏法。被后世称为慈云忏主。

[参考译文]

无论为公事还是作家务,处理诸多缘务,虽然忙碌而内心常不忘记佛,以及忆念西方净土。譬如世人有切身大事挂在心上,虽然交谈、去来、坐卧,以及做种种事情,而不会妨碍潜密忆念;那件切要大事历历分明,念佛之心也应当这样。倘若偶尔失掉佛念,应当赶紧将念头摄回到念佛上。这样,久久成为习惯,便会自然而然地忆佛念佛了。

这样的系心念佛,自然常会挡住一切恶念。假如念佛人企图作恶事,由于忆佛念佛的缘故,恶事便做不成。纵使为报怨而作恶事,心也常会柔软,如同身心染香,自然离臭。有时觉察到内心微起恶念,马上念佛。由于佛力的加被,恶念自会息灭。如同人遇难,呼求他人强力的援助,必定脱免灾难。

有时倘若看到他人遭受苦难,以念佛心怜悯当事人,愿望他脱离苦患。假若审理狱案,应以念佛心而生怜悯,愿他离开苦难。虽然依照王法执行,应当内心作愿:“我执行王法审理,并非我的本意,愿我往生净土后,誓来救济你。”

凡是历涉一切或善或恶的境界,都不离念佛。都应当心念作愿求生西方。所以,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说:“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就是这个意思,这样不间断地心心念佛,能够积累一切净因功德。

————————————

常发代众生受苦心

常人谓,净土宗惟是送死法门(临终乃有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以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

弘一大师:《净土法门大意》

[参考译文]

一般人常说:净土宗只是送死的法门(临终才有用),那里知道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经常抱持着积极的大悲心,恒发救济众生的宏愿。修净土宗的人,应当常常发代替众生受苦的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替众生受苦。所谓一切众生,不是限于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如果依照佛经的说法,这样世界的形状,还有不可说,不可说许许多多的世界。由于有这么多的世界。凡是这一切世界的众生,所造的种种的苦业,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惧其多苦,而请旁人分任。



--------------------------------------------------------------------------------

2、厌离心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参考译文]

世间人民共争无关紧要的俗务,在这个浊恶极苦的世界,勤劳身心,经营事务,求得自给自足,聊度一生。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等芸芸世人,苦心积虑,忧念重重,为妄念所驱使、奔波劳碌,没有停息之日。没有田地时忧田地,没有住宅时忧住宅。对于家亲眷属,资生财产,没有的时候,心存忧虑;拥有的时候,还是同样的忧患。攀缘竞比,极力要与豪富者齐等;稍微积累了一些财物,又担心遭遇横祸,不能常保。水灾、火灾、被抢、被偷等祸,以及过去世或现在世的怨家债主,都可能突然带来灾祸。如同火能焚烧、水能漂没、盗能劫夺、贼能偷窃,转瞬间全部的财物都可能荡然无存。世人的悭吝心非常坚固,一旦财物失去,心中便愤恨不已。一切世人临命终时,所有的眷属财物,不得不舍离,独来独去,孤独无侣。无论贫富贵贱,都同样的忧苦无尽。

————————————

一切时中,萦记心愿

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

[参考译文]

什么才叫作愿呢?每时每刻中都厌恶娑婆世界的生死悲苦,欣慕西方净土的菩提法乐。凡所作的事情,或善行、或恶业,随时审察。善行回向求生极乐世界,恶业则忏悔并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唯有这个心愿,没有别的志向,这就叫作愿。

————————————

欣厌具足,了脱生死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

《印光大师全集》

[参考译文]

念佛这件事,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求了脱生死;既然是为了生死,那么,对生死的苦患,自然应生厌离心;对西方净土的快乐,自然应生欣慕心。这样,信愿二法,在一念之间就圆满具足。再加上志诚恳切,如子忆母地念佛,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融彰现。犹如太阳当空,纵然有浓霜层冰,不久也会融化。

————————————

即尘劳而觉路

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耶?我有一法:汝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尘劳而觉路矣。

凡世间一切人我相、名利相、瞋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来,始为牵连尘网。但心上略带些子,即属障道因缘,尔须要明白。尔但身礼阿弥陀,口诵阿弥陀,心念阿弥陀,不涉分毫别想,便得洗涤干净,打破尘网,生极乐国。

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

[参考译文]

你们忧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吗?我有一个办法:只要发个远离尘俗、求佛度脱的愿,用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心,换掉日夜辛苦、竞求名利的心,这样便可转尘劳烦恼为觉悟之路。

大凡世间一切人我相、名利相、嗔恚相、欢喜相等等,不仅仅是在身上表现出来,才称为被尘网所牵制勾连,只是心中略微染上这些意念,就属于障碍道业的因缘。你必须要明白这一点。应当令身礼拜阿弥陀佛,口持诵阿弥陀佛,心忆念阿弥陀佛,不涉及丝毫其他的一切意念。真能这样做的话,便能将心垢洗涤干净,打破尘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

人身难得,急早修持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

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

《德森法师净土诗》

[说明]

德森法师:(公元1882一1962年)江西兴国人,三十一岁出家。卓锡苏州灵岩寺,专修净土。曾助印光大师创建弘化社。预知时至,临终时,连呼三声:“决定成佛!”而化。室有异香,火化得舍利甚多。塔于灵岩。

[参考译文]

人身难得,现在已经得到了;佛法难闻,现在已经闻到了。

这个轮回之身如果不在今生度脱,又还能等到哪一生度脱呢?

西方净土应当趁早急切地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待来日啊!。

窗外的日光,弹指顷倏尔而过;作为人身,还能有几多光景呢?

————————————

出离心是修净土的根本

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受),谈谈容易,做到很难。甚至有的出家人,虽然摆脱了世间的家庭眷属、名誉地位,可是内心仍夹杂着自己想当佛教领袖、群众导师。于是大占山头,大收徒众,重用亲信,宗派相争,生活享受如同富翁。这与释尊舍皇位离王宫,林间度夜,托钵乞食,真是鲜明对比。所以世间这些难舍之物,都像癌细胞,是万万不能发展的。所以首先要对这样难舍的东西能舍,不再留恋。

出离心不是消极厌世,恰恰相反,这是真正的大雄心。为了积极救世,就须轻装上阵。自己还在昏睡,焉能唤醒别人的酣梦?更切己的是留恋世间,正是最严重的执著;那么你的镜子就擦不干净了。首先要有一个出离心,这是个最根本的。

黄念祖老居士:《心声录》

————————————

求人天福报,难生西方净土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参考译文]

弥勒菩萨启问:“为什么这个世界有一类众生,虽然也修善积德,但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佛回答:“这一类众生缺少智慧,以为西方净土的快乐不如天界,所以不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弥勒菩萨说:“这一类众生如此虚妄分别,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修善虽得生天,但天福享尽,仍然生死轮转。他们怎么能得到轮回的解脱?”

佛言:“这一类众生所修的善行,只是贪求世间的快乐,人间的福报。不求佛的无上智慧,而深深贪着虚幻的世间快乐与人间的福报。虽然他们也广修福德,求人天的果报。到了果报酬偿的时候,一切衣食用具丰足,而不能出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牢狱,命终之后,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为这类众生忏罪诵经,希冀救度。但是,这一类众生受邪知邪见的业力所主宰,执迷不悟,所以永远堕落在生死轮回之中,不得解脱自在。

————————————

欣厌深切,方得往生

娑婆虽苦,处的已久,实不庸易离开;莲邦虽乐,概未曾到过,岂能遽往?必须真心彻到对于娑婆,深生厌恶;对于极乐,渴想甚深,方得往生。

《善导和尚集》

[参考译文]

娑婆世界虽然苦难,但是身处其中的时间长,实在不容易发个离开之心;西方净土虽然快乐,但是大家都不曾到过,怎么能够容易相信瞬刻往生呢?必须对于娑婆世界生出真切的厌恶心,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生出极深的渴想神往心,才能够往生。

————————————

厌离行与欣愿行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第十疑

[说明]

智者大师:又称智颉,隋代高僧。受止观于慧思禅师,创兴天台宗,亦兼修净土;临命终时,面西念佛而化。

[参考译文]

有人问:如今发愿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作什么修行,以什么为种子,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回答:要想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具备二种行愿,决定能够往生。第一,厌离行;第二,欣愿行。

厌离行是指:凡夫无始劫以来,被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遭受种种的苦难。如果不起厌离五欲(财、色、名、食、睡)的心,便不会有出头之日。应当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欲色、色界、无色界)的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西方净土的法性生身,这是厌离行。

第二,欣愿行含摄二种含义。其一,首先明了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义。往生西方净土,是为了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其二,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妙好事相,欣心发愿往生。经常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将布施、持戒等所修的一切善行,都回向一切众生,愿同众生一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能得往生,这就叫做欣愿门。

————————————

野狐狸的比喻

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于性命,仍复忍之。俄复有人曰,皮可补裘,狐大骇曰:若取我皮,必至断头剖腹,其可忍乎?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竞走脱矣。人在三界牢狱,无异厨房,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过。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若到桑榆迟暮,已将断头剖腹矣。苟非立弘誓愿,奋不顾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周安士居士:《西归直指》

[参考译文]

野狐狸黑夜偷入厨房,饱餐一顿后便睡着了。睡到天亮不能逃窜,于是野狐狸假装死亡,等待人将自己抛弃。不一会儿,果然有想抛弃野狐狸的人。旁有一人说,狐狸尾巴很好,待我割下狐狸尾巴后再抛弃。狐狸听着害怕,忍痛任人割其尾巴。一会儿来了一少年,要割取野狐狸的两耳。狐狸听到更为害怕,继而思忖两耳被割去,也尚不会致命,便仍忍痛受之。一会儿又有人说,狐皮可补裘衣。狐狸大惊道:倘若剥我皮,必至断头剖腹而死,这怎可忍受呢?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这样,这只野狐狸竞走脱了。

人在三界牢狱,无异野狐狸入厨房。现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可死里逃生。很多老人家已经错过强壮之时,犹如狐尾已被割去;倘若延误到迟暮之年,便是将要断头剖腹之时了!这样看来,如果不立大誓愿,奋不顾身,怎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呢?

————————————

万缘放下,一念单提

我等都应在此生中讨个决断,不再拖泥带水,辗转六道。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后,要摄心专修。关键是摄心,不是挑环境。既是娑婆,焉有清静之处?所谓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随时随地都应歇。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所谓休歇者,“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也。

黄念祖居士:《谷响集》

————————————

真假信愿的勘验

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辩。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法念佛,果能于爱憎关头不昧此句阿弥陀佛,而现在日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烂。

紫柏大师:《紫柏老人集》

[说明]

紫柏大师(1543—1603):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门人尊称为紫柏尊者。著述甚丰。

[参考译文]

信愿念佛的心到底真不真?勘验关头,只是必定要在欢喜与烦恼两处中取得分晓。在这两种境况中,真心与假心就可以很明显地辨认出来。大抵真心念佛的人,于令人欢喜、令人烦恼的境界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都不能动摇他的心,那么,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可喜可怒的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抛到脑后去了,这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于爱憎关头不忘失这句“阿弥陀佛”,而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临终又不得往生的话,我的舌根必然破烂。

[编者注]

我们常常都说:“只要真信切愿,必定往生”。那么,到底何谓‘真切之愿’?紫柏大师开示,便是一种检验标准。请诸位不妨依此常自检点。

————————————

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我们在生死关头,唯有两种力量:其一,心绪多端,神识坠向心念重的方所,这是心力。其二,如人负债,神识首先被牵向负债多的方所,这是业力。业力最大,心力更强。因为业力没有自性,业力完全依心而起。心能造业,心也能够扭转业力。所以,唯有心力最重。业力强大,也能使神识转生。如果以势大的心修持净业,则净业的力量便强大。这样,念佛之心重、往生之业强,唯有西方净土是自己趋向之处。那么,他日命终,决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会生到其他的地方。

————————————

渡河逃命,十念相续

譬如有人,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纳,恐不得过;若脱衣纳,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唯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心,名为十念相续。

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经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昙鸾大师:《略论安乐净土义》

[参考译文]

比如有人在空旷无人的地方,遇到过去结下怨仇的盗贼。盗贼拔刀凶猛地要来杀害这人,这人见状赶紧逃命。奔跑中,只见有一条河横在前面,倘若能够渡过这条河,生命可得保全。那时,这人专志思索渡河的方法:我到河边,是穿衣渡河?还是脱衣渡河?倘若不脱衣服,恐怕游不到河岸;倘若脱衣服,恐怕耽搁时间被贼赶上。当时,这人只有如何渡河的念头,更没有其他的杂念。唯有思忖如何能过河,这就是一念。这样不夹杂他念,就叫做十念相续。

修行的人也同样如此。念阿弥陀佛,正如那人念如何得渡河那样,经过十念。或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念阿弥陀佛的相好,或念阿弥陀佛的光明,或念阿弥陀佛的神力,或念阿弥陀佛的功德,或念阿弥陀佛的智慧,或念阿弥陀佛的本愿。不间杂其他的心念,心心相继,乃至十念,这就叫作十念相续。

————————————

斩断世缘,早办前程

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会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什么事?

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居士今日要务,惟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

王日休居士:《龙舒净土文》

[参考译文]

如果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尽力提起,意欲脱离娑婆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难得成功的;若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想了脱生死是很难的;未能了脱生死,而想不堕到恶道,又是极难的。纵然一生两生不失人身,又能济得什么事呢?

不以念佛作为最紧急重要的事务,而以世间小善念念挂怀、日夜奔走;不把了生死大事放在优先地位,而把求人天福报放在优先地位;这是不明白轻重缓急。居士今日亟须做的,惟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兼以奉持斋持,尤为尽善尽美。一般说来,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悠悠散善便能到的。万劫生死,不是因循怠惰便能解脱的。无常迅速,死亡早晚便到,怎能不趁早预办往生的资粮呢!

————————————

生死无常,急宜念佛

昔一僧探俗友,劝以生死事大,急宜念佛;友谢以三头未了。僧问故。友曰:亲柩未举,男婚女嫁未毕。僧别不久,友忽亡,僧往吊,作诗曰:

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

周克复居士:《净土晨钟》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僧人探望俗友,劝告俗友说:生死事大,应当赶紧念佛。俗友回答:“有三件大事没有了结,目前没有时间念佛。”僧人问你有哪三件事没了呢?俗友说:“父母待送终、儿子待娶亲、女儿待出嫁。”僧人听了,默然而退。不久,俗友忽然亡故,僧人去吊唁,作诗一首:“吾友名叫张祖留,我劝他赶紧念佛,他回答说等到三件大事了却后再念吧。可惜阎王老子不管你大事不大事,三件大事没来得及了却便来将此人勾去。”

[编者注]

古人说“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又说“世事无穷,生涯有尽。”如此看来,若真正发愿念佛,精进修持,应当从今日开始,此刻开始,决不拖延!

————————————

至心念佛,如救头然

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内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世间一切极重的痛苦,都无过于生死之苦。如果生死不能了脱,必定将要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这样已是痛苦不堪,更何况没有跳出轮回,还难免堕落。一念之差,就会堕入三恶道。古德说:“三途容易入而很难出,地狱时间长而痛苦重。”一想到这里,能不忧心如焚?所以现在就应该痛念生死,像丧了父母那样痛心,像救头上火烧那样急迫。

————————————

拔除爱桩,乘愿往西

净土法门,千妥万当,不容拟议。且此一句佛,开口便道著,有何难念?然举世之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其故何也?只为娑婆念重故也。正如万斛(hú,一斛等于十斗)之舟,欲乘风张帆,有瞬息千里之势。你若向船头钉一桩,不肯拔去,其能进否?所以虽日日念佛,西方尚远,往生无分。今念佛人,若能得娑婆世界上一切恩爱、一切产业、一切怨债、一切欲乐嗜好,一刀两断,不复回顾,但专持佛名不舍,任运度日,则往生自然可必。

骆季和居士:《净土三要述义》

[参考译文]

净土法门非常稳妥,非常便当,这是不容有丝毫怀疑的。并且这一句阿弥陀佛,开口便能念,有什么难得呢?然而,世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是什么缘故呢?原因就是对娑婆世界的贪念重。正如万斛之舟,如果乘风张开帆蓬,便有瞬息千里的力势;倘若你在船头钉一个桩子,不肯拔去,这条大船还能前进吗?所以,虽然天天念佛,而西方极乐世界尚还遥远,便不得往生。现在的念佛人,倘若能将娑婆世界上的一切恩爱、一切产业、一切怨债、一切欲乐嗜好,一刀两断,不再有丝毫回顾留恋。只是专持佛名,永不舍弃。这样(不再东攀西援的)任运度日,则往生自然必定成就。

————————————

念佛人不可贪生怕死

凡修净土之人,每念世间一切无常,成必有坏,生必有死。若不亲闻佛法,则舍身受身,轮转三界,四生六道,无解脱期。我今有缘,得闻正法;得修净业,惟佛是念,舍此报身,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乐。永脱生死,不受轮回。此乃大丈夫生平之能事也。

大凡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养成习惯。一边念佛,一边生死根株只听其潜滋暗长。则心成业熟,待至命终时,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心力被其牵引,而不能自主,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妄生计较。眼前境地,不加好恶贪恋之意。自然功夫纯熟,随其心之专注,而如愿以偿矣。

优昙大师:《莲宗宝鉴》

[说明]

《莲宗宝鉴》一书,全名《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念佛宝鉴》,十卷。元代庐山东林寺善法堂主优昙普度大师著。广述念佛之要旨,为珍贵的念佛策励之书。

[参考译文]

凡是修净土的人,应当时刻痛念世间一切人、事、物、情,终归无常。有成必有坏,有生必有死。倘若不亲闻佛法,那么舍此身、受后身,轮转三界(欲界、色界、天色界),流浪四生(胎卵湿化)六道,永远没有解脱之日。我现在有缘闻到正法,得以修行净业,专念阿弥陀佛,舍弃这个业报身,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莲花中化生,受用种种大乘法乐。永远解脱生死,不再轮回六道,这正是大丈夫一生最难能可贵的宏大事业。

大凡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可贪生怕死。倘若今日即死,今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怎么可以今日缘尽要死了,自己却心不情愿?既然贪恋世俗尘境,不能看破放下,便会因这贪恋之心形成障碍,养成习惯。一边念佛,一边听任生死根株潜滋暗长;那么,此心贪恋五欲境界的业果成熟,到临命终时,便会出现受生到善道或恶道的境象。境象现前,则心力必定被其牵引而不能自主。这样,平常都说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事,便只有落空了。所以,修西方净土的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随顺往昔的业力,不妄生计较心。面对目前的处境,不加喜欢、厌恶这些的贪恋(好恶终归属于贪)之意念。这样,功夫自然纯熟,随着这心念的专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必定能达到。

————————————

轻爱纯念 得生净土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二语,可谓刮翳①眼之金牌,活膏盲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以此书之于屋壁,铭之于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②。于娑婆之爱,日务求其轻;极乐之念,日务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果能如此,则此人虽未脱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虽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必矣。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

[说明]

幽溪大师,即傅灯,号无尽,明代高僧。戒行清苦,学识高超,后住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被誉为“中兴天台”的人,世称幽溪大师。著有《圆中钞》。

[注释]

①翳(yì):眼中有遮蔽视线的膜。②提撕:提醒、警觉。

[参考译文]

爱欲不重不会生到这个娑婆世界,佛念不纯一难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两句话,可以说是刮去眼内障物的金牌,是疗治绝症的圣药。凡是志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将这二句话书写在屋壁上,铭记在内心。时时庄重地诵读,念念警觉自省。对于娑婆世界的爱欲,每日务求其轻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念,每日务求其纯一。娑婆世界的爱欲,轻淡又轻淡,渐渐以致消除。发愿往生的心念,纯一又纯一,渐渐到达极点。果能这样的修持,那么,此人虽然尚未脱离娑婆世界,但已经不是娑婆世界的久客;虽然尚未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已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嘉宾。临命终时,正念现前,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将死字贴在额颅上

欲心不贪外事,专志念佛,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印光大师文钞》

[参考译文]

如想要心不贪恋外事,专志念佛,也没有什么奇特奥妙的方法,只要将一个“死”字,贴在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如果解脱生死的心真切,对于念佛往生之理信得及,不生一念怀疑迷惑的心,那么,这样的念佛人虽然现今未出娑婆世界,但已不是娑婆世界的久客;虽然目前还未生到西方净土,却就是极乐世界的嘉宾。

————————————

逆顺现前,不改往生之愿

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可谓切矣。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假若赤热的铁轮在头顶上旋转,不因为这个痛苦而退失往生净土的心愿。假若转轮圣王殊胜微妙的五欲享乐出现在面前,也不因为这种享乐退失往生净土的心愿。这些极端的忤逆与顺境,尚且不改移所发的往生之愿,何况世间小小的逆顺境界,怎么能引转往生之愿呢?能发这样的愿才可称为真切。


--------------------------------------------------------------------------------

3、欣愿心

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著世事,譊譊忧无常。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注释]①五趣:天,人,畜生,饿鬼,地狱。②无极:无尽之意,意同涅槃。因涅槃之妙理与万德周遍法界,无处不至,故称无极。另,此处“无极”也含有“净土法门乃极端的方便,不可穷极”之意。③譊譊:争吵;喧闹。

[参考译文]

佛劝勉大众:你们每个人都应该精进勤奋,依照经语,努力改过自新。这样必定能够超脱生死轮回,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一旦往生,便能横超五道,永不再堕三恶道。这个净土法门是凡夫疾捷成佛的殊胜大道,修学易而成功高;但由于多数人不相信,所以虽然容易往生但往生者寥寥无几。西方极乐世界中,往生者都能事事如意。

修因(信愿念佛、求生极乐为因)得果(往生极乐、证得菩提为果),自然可以往生到那里。所以,你们应当对娑婆世界生厌离心,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净无垢染,心如虚空。精进修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便能得到极长生,寿命无穷,快乐无边,见佛闻法,究竟佛道。你们为什么还要贪著世事,争竞喧闹,对空幻无常的世相,忧虑不已呢?

————————————

深信之后,便要发愿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可无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可无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参考译文]

这样相信后(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便可了知娑婆世界就是自心所变现的秽土;而自心的秽恶,理所当然应当厌离。极乐世界就是自心所变现的净土;而自心的清净,理所当然地应当欣求。

厌离秽土,必须彻底厌离娑婆,决心横超三界,方可没有什么可再舍;欣求净土,必须彻底求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方可没有什么可再取。所以四明尊者的《妙宗钞》说:欣取净土与舍离秽土若能达到极处,便与无取无舍没有两样。假若不从事相上发愿,舍秽土取净土,而只是推崇理体上的不取不舍,这就是固执理性而废弃事修,既然废弃事修,理性也就不会圆通明达。假若明了所有的事相就是法性,那么,欣取净土就是法性,舍弃秽土就是法性。一取一舍,无不都是真如自性。所以,信的后面一定要说明发愿。

————————————

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舍利佛,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佛说阿弥陀经》

[参考译文]

佛又叫着舍利弗道,众生听到了上述西方极乐世界重重好处,应该都要发出愿心来,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什么劝人发愿心,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因为能够同了这样许多最上等的善人(一生补佛的大菩萨),都聚会一块的缘故。佛又叫舍利弗,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定要有有多善根、福德、因缘的。若善根、福德、因缘少,就不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发大菩提心、执持名号、求生西方,即为多善根、福德、因缘)

————————————

发愿往生者,永不退转菩提心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说阿弥陀经》

[参考译文]

佛又叫着舍利弗道,若有人已经发愿,现在发愿,将来发愿,要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的,这许多人,无论已经往生(已发愿者),无论现在往生(现在发愿者),无论将来往生(将来发愿者),都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并且还可一直修到成佛,不会退转。

佛又叫舍利弗道,所以舍利弗,你要晓得许多善男子善女,若有信心的,就都因该发愿心,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

念佛拔苦,永出轮回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缘。游步三界,无所挂爱,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亦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若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参考译文]

佛告弥勒菩萨:真实敬佛,即是无比的大善,应当老实念佛,截断狐疑,拔除爱欲,远离恶业,杜绝入恶道的根源。乘佛的威神游化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断除牵挂障碍。宣示净宗圆顿妙法,劝导苦海沉浮的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你们大家应当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无限久远以来,辗转于五道(天,人,畜生,恶鬼,地狱)之中,身苦心忧,无有尽。生时苦痛,衰老苦痛,病极苦痛。死亡苦痛。身体丑恶不洁,臭秽难闻。你们应当发决断心,断恶修善,洗除贪嗔痴的心垢,言行相符,心口如一。

倘若你们能够度脱自己,还应当辗转救度其他的众生,至心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虽然一生精进勤苦,但其实,待到往生之日,回首一生,也只如片刻。而命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妙乐无边,永远拔除生死根本,不再有苦痛烦恼的忧患,寿命千万劫,自在随意。

————————————

愿生清净的佛刹

时座中有四亿众,自知死此生彼,牵连不断。欲为之源,乐生无欲国土。佛言:西方去此无数国土,有佛名无量寿。其土清净,无YIN怒痴,莲华化生,不由父母,汝当生彼。

《十住断结经》

[参考译文]

当时,参加法会的有多达十亿的信众,他们自知在一处死去,又生到别处,牵连不断。贪欲是生死的根源,所以他们都乐意生到无欲的国土。佛说:“从这个世界往西方过无数国土,有佛,名无量寿。无量寿佛的国土清净,没有YIN秽,嗔怒,愚痴。那里都是莲花化生,不必受胎于父母,你们应当往生无量寿国。”

————————————

文殊大士发愿往生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

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文殊师利发愿经》

[参考译文]

但愿我命终的时候,灭除一切的障碍。

面见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生到阿弥陀佛国土后,成就圆满一切大愿,

阿弥陀如来,现前为授记。

————————————

不能自度,安能度人

有未入菩萨位①、未得阿鞞跋致②、受记别③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不能自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败坏,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④,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

龙树菩萨:《大智度理论》

[注释]

①菩萨位:菩萨修佛果因行之位。通常分十地,从欢喜地到法云地。②阿鞞跋致:不退转地,八地菩萨所证。③受记别:从佛受当来必当作佛的记别。④法位:真如的异名。真如为诸法安住之位,所以称法位。

[参考译文]

有众生由于没有证得菩萨位,未证得不退转地,未能受佛记别。这类众生如果远离诸佛,便会毁坏原有的善根,淹没在烦恼海中。没有能力度自己,又怎能救度他人呢?比如有人乘船,船到中流便败坏,试图济度他人,反倒自己沉入水中。又比如用少许热汤投到大冰池里,虽然当时消解了一点冰块,然而过不久,洒汤之处更成厚冰。菩萨未能证入真如实相,如果远离诸佛,凭自己微少的功德,又不具备方便善巧力,期望度化众生,虽然有少许的利益,最终反更坠落。

————————————

新发心菩萨应求生净土

新发意的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

[参考译文]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根机与悟解都软弱乏力,虽然说发心救度众生,但应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譬如小鸟,翅膀鸟羽还没有长成,不可以逼令小鸟高翔。小鸟首先应依傍树林,在树枝间学飞,等到鸟羽长成有力后,方可舍弃树林去高空飞行。初发心的菩萨也是一样,首先应乘佛愿力,求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等到法身慧命成就后,随顺机感回转娑婆世界饶益众生。

————————————

取大悲船,入生死海

譬如二人,俱见父母眷属没在深渊。一人直往,尽力救之,力所不及,相与俱没;一人遥走,趣一舟船,乘来济接,并得出难。菩萨亦尔,若未发心时,生死流转,与众生无别。但已发菩提心时,先愿往生净土,取大悲船,乘无碍辩才,入生死海,济运众生。

龙数菩萨:《大智度论》

[参考译文]

譬如有二人,同时见到父母眷属淹没在深渊里,一人直接跳入深渊,竭尽全力搭救。然而,力不从心,与父母眷属全都沉没在深渊。另一人见父母眷属陷溺在深渊,赶紧到远方寻到一条船,乘船来济救,便与父母亲属们一道出离苦难。菩萨也是这样,倘若没有发菩提心时,与众生一样流转生死之流。但已经发菩提心时,应当首先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取得大悲船,乘无碍辩才,入生死海,济运众生。

————————————

凡夫菩萨,须常不离佛

问: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斯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

[参考译文]

有人问:诸佛菩萨应该以大悲为事业,如果愿欲救度众生,就应当愿意生在三界内(欲界,色界,无色界),在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上途(血途,刀途,火途)中救度苦难众生,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图得自身的安乐你呢?舍离众生,便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碍菩提道。

回答:菩萨有二种。第一种,久远以来修行菩萨道,已经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这类大菩萨如果舍离众生,那么,以上责必备,实当成立。第二种,没有证得无生法忍而会退转的菩萨以及初发菩提心的凡夫菩萨,应须常不离佛,成就忍力后,方可处身在三界内、在恶世中救度苦难众生。所以,《大智度论》说:具足烦恼缠缚的凡夫,有大悲心,愿意生在恶世,救度苦难众生,是绝对办不到的。

————————————

净宗十六字诀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誓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

《彻悟禅师语录》

[说明]

彻悟禅师(1737——1880):清代乾嘉时人,名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为临济三十六世。栖心净土,主张莲宗。被推尊为净宗十二祖。年七十岁,面西合掌,端坐念佛,见佛垂引而化。

[参考译文]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誓愿,持佛名号。”这十六字是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如果学佛的人,真正为了解脱生死的心不发;那么,对他所说的一切开示,都将成为戏论;只是听听而已,不起真正作用的。

————————————

幸闻佛法,顿生信愿

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得人生,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若非无量劫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顿生真信,发愿求生乎?

《印光大师全集》

[参考译文]

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现在,我们幸运地得到人身,生在了中国,闻到了佛法。所不幸的是,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无力速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了生脱死。但是又幸庆自己闻到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的大权善巧、异常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的净土法门,实在是莫大的幸运。如果不是无量劫来,深植善根,怎能一闻到这不可思议的法门,便顿时生起真信,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

欲求归宿,应修净土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漓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行远途。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事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王日休居士:《龙舒净土文》

[参考译文]

譬如人到大城市中,必须首先安顿好住宿,然后才出外办事。这样到天暮昏黑的时候,便有投宿的地方。首先安顿住所比如修行西方净土;天幕昏黑比如死亡到来,有投宿之地即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托生莲花中,不再堕落到恶道。又比如阳春时节去远方旅行,必须首先具备雨具,暴雨突然来到,便不会有淋漓狼狈的忧患。先准备雨具即是修行西方净土,暴雨忽然来到即是大命将尽;没有淋漓的忧患,即是不会沉沦恶道遭受诸多苦恼。况且首先寻觅安顿好住所,并不妨碍办事;首先准备雨具,并不废弃远方的旅程。可知修行净土的人,全不妨碍一切世务,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去修持呢?

————————————

念佛当生四种心

念佛当生四种心。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门,当生忻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此四种心有一,净业即能成就。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念佛人应当生起四种心。一、无始劫以来造业到现在,当生惭愧心。二、幸而闻到这个净土法门,当忻庆心。三、由于无始劫的业障,很难遇到这个殊胜的法门,当生悲痛心。四、佛是这样的大慈大悲,当生感激心。如能具备这四种心的任一种,就能够成就净业。

————————————

未能往生的原因

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佛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西方无有我分,止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

莲池大师:《莲宗诸祖法语集要》

[参考译文]

有人问:今见世人,念佛的人多,往生西方净土成佛的人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口里虽然念佛,心中却怀恶意,由此不得往生。第二,口里虽然念佛,心中胡思乱想,由此不得往生。第三,口里虽然念佛,心中只愿求来生的富贵,或者说我这样的凡夫,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我的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这些意愿不契合佛心。佛指引你往西方极乐世界,你却自己不愿意往生,由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的人,应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得疑惑。

————————————

精修净业,预办盘缠

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眨眼便过。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阴,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功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终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

天如禅师:《净土或问》

[说明]

天如禅师:元代临济宗禅僧,又称维则。吉安永村(江西吉安)人,俗姓谭,号天如。幼于禾山剃发,后游天目山,得法于中峰明本禅师,为其法嗣,大宏临济宗风。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及金襕衣。注楞严经会解二十卷,盛行于世。复穷究永明之教旨,兼弘净土教,著《净土或问》,破除净土教之疑惑,策进修行。

[参考译文]

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应当思惟: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真是像石火电光,一眨眼间,便过去了。因此,应该趁现在未老未病之前,抖擞精神,把世事看清淡些,能得一日光景,就念一日的佛名;能得一时的功夫,就修一时的净业。不管它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的车旅费已预先备办好了;我的前程已经稳当有把握了。如果不这样做,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

以娑婆之苦,遥观净土之乐

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这样相信了以后,愿意往生的心就会真切生起来。更进一步将西方净土的乐,来对比我们娑婆世界的苦,自然就会升起深切的厌离心,就象远离坑厕,逃离牢狱那样;将娑婆的苦来遥想西方净土的乐,自然就会起欣乐的心,就像回归故乡,奔向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想良药,如婴儿思慈母,如避冤家持刀相迫,如堕水火急待援救。如果真能这样恳切的话。那么,一切世间事缘,都不能引转他了。

————————————

直指迷源须念佛

娑婆苦海泛慈舟,此岸能超彼岸不?

直指迷源须念佛,横波径度免随流。

千生万劫长安泰,五趣三途尽罢休。

纵使身沾下下品,也胜豪贵王阎浮。

梵琦《西斋净土诗》

[说明]

梵琦(1296——1370):字楚石,又字昙曜。明代“第一流宗师”(智旭语),梵琦继承了禅宗自心觉悟,不求知解的思想,甚或呵佛骂祖,门风高峻。临终时示微疾,沐浴更衣,跏趺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置笔,对梦堂说;“师兄,我去也。”梦堂说:“何处去?”梵琦说;“西方去。”梦堂说:“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梵琦乃震威一喝而逝。这位曾云“念佛一声,漱口三日”的禅师却著诗推重西方净土,令人寻味。

[参考译文]

慈舟飘泛在娑婆世界的苦海中,

生死的此岸能否顿超到解脱的彼岸?

释迦佛直指迷惑的根源,劝告我们念佛,

念佛度生死,横截业力流转。

可得千生万劫长久平安康泰,

五趣三途的恶果也全都休止。

纵使下下品往生西方净土,

也胜过在娑婆国土作富豪权贵。

————————————

一切功德回向往生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印光大师全集》

[参考译文]

日常生活中,所有一丝一毫的善行,以及诵经礼拜的种种善根,将这些功德,全都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能这样做,那么,一切行门都可作为净土的助行,犹如聚集众尘而成大地,汇聚众流而成大海,广大渊深,谁也不能穷尽。同时,必须发菩提心,誓愿度众生,所有修持的功德,普为四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死众生),以及十法界的众生回向,则如火添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也能迅速成就自己的大乘殊胜行愿。倘若不知这些奥义,则是凡夫二乘(声闻乘、缘觉乘)自利的见解。虽然修持妙行,所招感的道果却是卑劣的。

————————————

二种类型的回向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说明]

昙鸾大师(476—542):元魏时期人。少出家,苦节力学,穷究佛典,兼通外籍,号为神鸾,倡导净土法门,临终往生瑞相昭然。

[参考译文]

回向有二种类型,第一类:祈愿共同往生极乐净土回向。第二类:还入娑婆广度众生回向。第一类回向是以自己的所有功德回向施给一切众生,发愿与一切众生共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二类回向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证得正定智能,成就善巧方便力后,便倒驾慈航,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同求证佛道。或共同往生回向,或倒驾慈航回向,都是为了拔济众生,渡过生死苦海。

————————————

磁石吸针,心感佛愿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

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但当深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傅灯大师:《净土生无生论》

[注释]

①僧那:梵语,意指弘誓。

[参考译文]

我心祈感一切佛,阿弥陀佛即刻遥相呼应。众生与佛天性相联,譬如磁石吸针,互摄不舍。

诸佛与众生,同一种觉悟的本源;虽然迷与悟悬殊很大,但理体却永远平等无二。正是由于理体平等,天性相关,所以,阿弥陀佛可以不假造作地拔众生的苦,施众生的乐。何况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曾发过四十八大愿,誓愿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摄受接引十方世界有缘众生。

如今阿弥陀佛早已成就了佛果,圆满了大愿。所以,我们不必担忧阿弥陀佛不来接应。只要我们深信阿弥陀佛,忆念阿弥陀佛,经常发愿,誓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话,便如同磁石自然吸针一样任运乘佛大愿往生西方。然而,磁石能够吸铁,但却不能吸铜;针能够契合磁石,但却不能契合玉石。犹如阿弥陀佛能够救度有缘的众生,但却不能够救度无缘的众生。众生容易感通阿弥陀佛,但却不容易感通其他的诸佛。这不正是说明众生与佛的誓愿力相关互应吗?由此可知,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信、愿、行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

一一莲花见佛身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何当百亿莲华上,一一莲华见佛身。

李商隐:摘自《莲花世界诗》

[说明]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青少年时热衷仕途。中岁丧妻,折心向道,寄寓僧寺,斋戒如比丘。寿四十六,依僧礼葬。

[参考译文]

无由离开苦海与迷途,东方佛刹离这有几多微尘佛土。怎能比得上西方净土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敷开即见阿弥陀佛的金身。

————————————

来者皆菁英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

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

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

颓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

谢灵运:摘自《莲华世界诗》

[说明]

谢灵运:刘宋时期文学家。幼负芳名,好学博览,工书画。诗文之美,江左第一。幼皈三宝,深入经藏,尝从竺道生游,服膺顿悟之教。

[参考译文]

法藏菩萨曾在王宫作国王,怀抱道心弃国出家至诚修行。

发了四十八大愿,弘誓拯救群生。

西方净土是何等的神妙,来生这儿的都是精英人物。

我在颓暮之年期冀安栖极乐世界,乘时游化,得以清旦供养十方佛。

————————————

一句弥陀,消遣光阴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拔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莲池大师:《莲宗诸祖法语集要》

[参考译文]

人生七十古来稀,活百岁的能有几人?如今已到暮年,正应该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世间幻相有什么真实呢?只宜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将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我的本来家乡,我现在专心念佛,日后必然往生西方净土。这是何等的欣慰啊!应当发大欢喜心,不生烦恼。倘若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即刻拔转心头,急急提念阿弥陀佛。同时回光返照,往心里想一想:“我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中的人,为什么要与世人一般见识呢?”于是,消除嗔怨,生欢喜心,一心念佛。如能这样做,就是智慧中人所行的大安乐大解脱的法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五明学佛网:念佛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