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六根清净,养生的最高境界


   日期:2012/4/30 8: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根清净,养生的最高境界

 

我国着名中医名家谢子衡,今年93岁,但依然满面红光、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自如。很多人请谢老先生谈一下养生秘诀。而每次他都说没什么秘诀。今年10月份,中央电视台特为他做了一次专访。他开始还是那句话:“我没什么秘诀。”而后一句话是:我的人生观就如同“大雁过河”。意思是,生活中遇事就像大雁过河一样,过河的时候,河里有大雁的影子,大雁飞过去了,河里的影子就没了。换句话说:事来而人始见,事去而心遂空。这也充分表现了一代名医的大智。

另外,还有个寓意,“大雁过河”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悟得深,看得远。这也让人让人联想到,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清心淡泊,随遇而安”。如今,人们对古人修身养性的事,知道得并不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挂符,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不少人以此书挂于厅堂,但很多人只是将古训名言成为一种装饰。古往今来,中国人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别有厚爱。

“淡泊以明志”,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淡见天真”,则又是艺术的理想境界;“大羹必淡”,是品味知味的老饕们的美食之谈;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则又是谦谦君子们的交友之道了。有道是“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东坡居士在给其侄儿的信中,曾将此阐释得十分透彻:“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其实,人生中的“淡”亦是与之相通的。在痛饮了人生的三道苦茶后,自然就体悟到了“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走进谢子衡老先生的书斋,迎面是唐寅的一首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这是谢老先生的座右铭,也正是这种“清心淡泊”的处世理念,成为谢子衡“业精于勤,乐亦忘忧”的人生追求,也是他长寿的根本所在。

传统养生学常讲:健身贵在度,养生贵在悟。换言之,健身需把握“适度”,养生应修炼“感悟”。老子讲,自可“无为”,自可“悟空”。“无为”是定力,“悟空”为净心。没有神智定力,就不能主导净心。“悟”的表现则为虚实兼顾。虚是心要空虚,排杂念、静心气、勿焦躁,实为心要专注、拼斗志、求真诚、循渐进。以达养生的最高境界。

佛家有“六根清净”之说,“耳不听恶,心不想恶,眼不观恶,鼻不闻恶,舌不尝恶,意不念恶。”能做到这六条,首先就要排除感官诱惑。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要做到“清新淡泊”实不容易。所以,加强净心意念修养,建立高尚精神境界,深刻认知“大雁过河”的哲理,避开欲望和贪婪,是生命获得自然延伸,长寿百年的秘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六根清净       养生)(五明学佛网:六根清净       养生)  

 圣轮法师:─师徒吃茶去─ 意境高妙,养生助道的「茶禅」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养生治病谈汤药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佛家养生之道 

 魏德东教授:养生贵养心,生活即养生 

 道坚法师:佛教养生学 

 圣严法师:六根清净怎么讲 

 耕云先生:耕云心药录——保健养生篇 

 圣辉法师:茶禅养生 社会和生 

 菩提法师:赵朴初的“养生信” 

 法清法师:四季养生 

 济群法师:六根清净方为道 

 心律法师:素食养生有助于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