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我们执着什么


   日期:2012/5/1 11: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执着什么

佛使尊者著 郑振煌译 

  

我们执着什么?我们拥有什么?我们所执着的是世界。在佛教里,“世界”这个名词的含义,比一般的用法要来得广。它指的是一切万事万物,什么都是。它不只是指人类、天神、神祇、野兽、地狱、妖怪、饿鬼、巨人或任何存在着的东西。这里所指的世界,包含所有一切。了解世界很不容易,因为世界的某些层面隐藏不露。我们大部分人都只熟悉最表层,也就是相对真理的层面、常人智慧所能理解的层面。因此,佛教才揭示各种层面的世界。 

佛陀有一个教法把世界分成两个层面:物质或物理世界,非物质或心理世界。他又进一步把心理世界或心分成四部分,如果把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合并起来计算,就是五部分了,佛陀称之为五蕴。五蕴组成这个世界,尤其是有情众生和人自己。在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将把注意力放在有情众生的世界上,尤其是人,因为人才是问题所在。五蕴在人的身上全部显现出来了:人的肉身就是色蕴,他的心理则可分成四蕴,我们现在就来做些说明。 

心法的第一蕴是受,可分为三类:喜乐、忧苦、无记。无记就是不苦不乐,这也是一种受。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时时刻刻都有受。每一天我们都充满了受。因此,佛陀指出“受”是组成人的五蕴之一。 

心法的第二蕴是想。这是认知的过程,有如清醒过来,与熟睡、毫无知觉或死亡正好相反。“想”是记忆,也是对感官印象的认知,包含了藉由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所产生的初级感觉,以及对于过去印象的回忆。因此,人可以直接认知某一件东西是黑的或白的,是长的或短的,是人或动物……,也可以借着记忆而回想到过去。 

心法的第三蕴是行,也就是主动的思考——想要做某件事,想要想说某句话,好的思想和坏的思想,刻意的思考,主动的思考,这些都是。 

心法的第四蕴是识,这是利用眼、耳、鼻、舌、身的意识,以及藉由心来认知了解的功能。 

诚如第四章所解释的,五蕴构成四种执着的场所。请回到前面,再读一次,想一想,如此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你也将知道,这些五蕴正是我们攀缘执着的对象。一个人也许会执着五蕴之中的任何一蕴为自我,其程度就依他的无明而定。譬如,一个小孩不小心撞到门,受了伤,就会觉得应该把门踢一脚,才能够泄恨和解除痛苦。换句话说,他执着那个纯物质的东西,也就是那个门,那个木头为自我。这是最低层次的执着。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身体发脾气,气到要槌胸、顿足或撞头,也是同样情形的攀缘执着。他把这些身体部位当成自我了。如果他稍为聪明的话,也许会执着五蕴之中的受、想、行、识为自我。如果他无法区分五蕴,就会把五蕴全部执着为自我,也就是把全部五蕴当成“他的自我”。 

色身是最容易被执着为自我的,其次是受,感受有乐、苦、不苦不乐三种。让我扪想一想那些会使感官耽迷欲乐的情境,尤其是有些情境会让我们产生感官上的快感,使我们对各种颜色、形状、声音、香气、美味和可感触的物体摄心勾魂。这些都是我们所能够经验得到的愉悦感觉,而我们所执着的,也正是这些愉悦的感觉。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把感觉执着为自我,因为没有一个人不喜欢愉悦的感觉,特别是肌肤相亲的触感。无明或愚痴也使一个人对其他三蕴盲目不知。他只看到令人喜悦的东西,于是执着为自我;他把那个东西执着为“我所有”。 

感觉不管是快乐或痛苦,其实都是苦的场所。就精神的角度来说,这些乐或苦的感觉都可以看成是苦的同义字,因为它们只会产生心理上的痛苦。乐会使心漂浮,苦则会使心气馁。得失、喜忧实际上是等于心理上的焦躁不安或混乱不定:它们让心转个不停。这就是所谓的“把感觉执着为自我”。我们必须仔细观察这个把感觉执着为自我、为“我们的”的过程,然后试着认清它。如果能够了解感觉是执着的对象,心就可以获得解脱,不再受感觉的左右。感觉通常都会控制心,引诱我们掉入后悔莫及的情境。在佛陀的修行法门中,他一再要求我们特别注意检视我们的感觉。许多人借着把感觉当成研究的对象,就因而开悟,解脱痛苦。 

“受”比起其它四蕴还容易变成我们执着的对象,因为我们的一切努力和活动,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受。我们用功读书、勤奋工作,是为了赚钱。赚了钱就拿来买东西:用的、吃的、娱乐的,乃至于性,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唯一目的是追求愉快的感觉,换句话说,让眼耳鼻舌身接受愉快的刺激。我们投资了一切资源,包括金钱、体力和精神,都只是为了快乐的感觉。每个人心中都很清楚,如果不是快乐感觉的诱惑,他绝不会把读书、工作和体力都投资在赚钱之上。因此,我们可以明白感觉并不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对于感觉若有认识和了解,将可以让我们能够控制感觉,让我们保持足够的清醒不受感觉的影响,让我们能够把事情做得远比过去好。 

同样情形,即使是社会团体内部所产生的问题,也都根源于快乐的感觉。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国家或敌对集团之间的冲突,就可以发现双方都只是受到快乐的感觉所役使。战争的爆发,并不是因为坚持某个教条、理想之类的东西。事实上,动机都是希求快乐的感觉。任何一方都在汲汲营营,舀取自己的利益。教条只是伪装而已,顶多只能算是次要的动机。一切纷争的最根本原因,全都是为了快乐的感觉。因此,认识感觉就是认识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罪恶、痛苦的重要根源。 

如果人类是这种情况,天界也好不到哪里去。天神也像人一般地受制于快乐的感觉,不仅如此,他们看起来也许比较好、比较精细,但比起人类还要更受自由意志的役使。即使是天神,也免不了贪欲和执着,也免不了要透过眼耳鼻舌身意追求快乐的感觉。在天界里比较高层次的神,感官的快乐有必要完全加以放弃;但即使如此,还有禅定的快乐无法解脱。心一专注,就会有快乐的感觉,然后就执着了。虽然这种快乐的感觉与感官没有关系,却也是一种愉快的感觉。比人类还低等的动物,以更粗糙的方式受制于快乐的感觉。知道感觉的性质,尤其是知道感觉并无一个自我,并不是我们应该执着的东西,在生活中有非常大的用途。 

“想”也是很容易被执着为一个自我或“一个人的自我”。一殷的乡下人喜欢说:当我们熟睡的时候,有一种他称为“灵魂”的东西会从他的肉体离开。肉体就像一根木头,不会从眼耳鼻舌身接受感觉。一旦灵魂回到肉体的时候,就恢复了清醒。许多人有这种天真的想法,相信“想”就是“自我”。但,诚如佛陀所说的,“想”并不是“我”。想只是一种认知和记忆、一种了别,当肉体继续正常运作时,“想”就呈现了。当肉体的功能有所阻碍时,我们称之为“想”的东西就改变或停止运作了。 

因此,即使一般人把“想”当成是“自我”,执着“想”为“我自己”,但真正的佛教徒却不这么认为。只要依照佛教的路线仔细检查,就可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想”绝非任何人的自我,只是一种自然过程的结果,如此而已。 

另一个可能执着的点是“行”——想做这个,想做那个,想得到这个,想得到那个,想好想坏。“行”再次升起强烈的自我观念。每一个人都觉得,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认同为“我”的话,最有资格的要素就是“行”。譬如,最近几个世纪以来,有一位哲学家(译按:笛卡尔)天真地说:“我思故我在。”即使是在这个科学的时代里,哲学家对于“我”的观念,也跟几千年来的人们一模一样,认为“行”就是我。他们把他们所谓“想的人”认为就是“我”。我们已经说过,佛陀否认“受”就是“我”,他也否认“行”(心中的思考)就是我,因为思想的活动纯粹是自然的事件。思想的升起,是由于各种事件互动的结果。它只是构成“个人”的各种因素之一而已,与“我”或“自我”无关。因此,我们认为“行”没有自我,跟上述的其它蕴一样。 

了解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因为我们对于心的认识不正确。我们只熟悉肉体——物质的元素,对于另一个心理或非物质的元素,却几乎一无所知。结果,我们就很难认识“心”了。这儿,我们只能说,佛陀对我们开示:“个人”是五蕴(色法和心法)的组合。现在,当我们称为“思想”的那件事发生时,我们立刻就做结论:有“一个人”是“思想的人”。我们相信有一个思想的人,一个灵魂,它是肉体的主人。但佛陀却完全加以否认。当我们把“个人”分析成五个元素时,就什么也不剩下了,证明“个人”只是包含五蕴而已,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为“自我”。即使是思想,也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可以称之为“我”。 

现在,让我们谈谈五蕴的最后一个蕴——识。识的功能,是充分觉察到由眼耳鼻舌身所接触的对象。它也不是“自我”。五官只是领纳颜色和形状、声音、香气、味道和可触摸的东西,然后以三个阶段升起对于这些外尘的意识作用。在眼睛的例子里,先清晰地意识到色尘的形状,不管它是人或兽,长或短,黑或白。清晰的意识以这种方式升起,是一种自动自发的机械过程。有人认为这是“灵魂”、“精神”在心中进进出出,并透过眼耳鼻舌身接受刺激,因此他们就称之为“自我”。佛教徒认为它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色尘和视神经完整的眼睛互相接触,“看”的现象就会发生,也就升起眼识。再也不必什么“自我”。 

当我们把“生命”分析成色、受、想、行、识五蕴时,我们找不到哪一部分是自我或属于自我。因此,我们可以完全否定有“自我”这个错误观念,结论是谁也不是自我,谁也没有自我。当一个人不再执取外物时,不再喜欢或憎恨外物时,就表示他已认识到这些外物并非自我。理性的思考,足以让一个人相信外物并非自我;但结果还只是信念而已,无法产生不把外物执着为自我的智慧。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三法印的基础上,研究和审察五蕴,从而发展出足够的智慧,让我们不再执着“自我”这个观念。有关五蕴的这种修行,可以开发智慧,消除无明。当我们已经完全消除了无明,就可以对五蕴看得清清楚楚,体会到没有那一蕴是自我,没有那一蕴值得我们去执取。一切执着,即使是自从出生以来就已经存在的执着,就完全消除了。 

因此,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彻底研究五蕴——自负的对象。佛陀在这方面的开示,远多于其它方面。我们可以很简短地做结论:“五蕴都不是自我。”不管我们把佛教当成哲学也好,科学也好,或宗教也好,都必须把这句话视为佛教的关键点。当我们认识了这个道理,以无明为基础的攀缘执取就消失了,任何种类的欲望就无法升起了,痛苦也就息灭了。 

这么说,我们为什么看不到五蕴的本来面目呢?当我们出生时,对一切事情都茫然无知。我们的知识,都是别人告诉我们的。他们告诉我们的方式,使得我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自我。相信有一个自我的最原始本能,是自从出生之后就有的,它的力量随着岁月而变得很强大。在讲话的时候,我们用“我、你、他、她”这些字,结果只是加强“自我”的观念而已。我们说:“这是张三,那是李四。他是王五的儿子,王大的孙子。这是某某人的丈夫,那是某某人的妻子。”这种说话的方式,也只是把人认为“自我”。结果是我们都不会意识到我们在执着自我,而且这种执着一天天在增强。 

当我们把某种东西执着为自我时,结果就是自私,我们的行为也就因而产生偏差.如果我们能够发展足够的智慧,把“自我”的观念看成虚假,就不会再执着“张三李四、高等低等、野兽人类”等种种观念了,也能够认清这些只不过是人们发明出来的社交用语。当我们明了了这一点,就可以说我们已经免除社会性的虚假。我们只要检查一下构成张三的所有因素,就可以发现张三只不过是色、受、想、行、识的集合而已。这是看待事物的相当明睿的方法,做到这一点,就不会被世俗的相对真理所迷惑了。 

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分析。譬如,肉身可以粗分为地、水、火、风四大;也可以依照现代科学的术语,分为碳、氢、氧……等元素。我们观察得越深,就越不会受骗。只要透视到表面之下,就可以发现,事实上并没有人,只有物质和心理的元素。如此观察,“人”就消失了。“张三李四、高等低等”的观念也消解了。“我的儿子,我的丈夫,我的妻子”的观念也立刻烟消云散。当我们以绝对真理的角度来看一切事物时,我们只能看到元素:地、水、火、风;氧、氢等;色、受、想、行、识。我们只要仔细观察这些元素,就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空性。它们都没有我们所谓“它的自我”。地、水、火、风只要观察得对,就可以发现它们空无自我。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把万事万物看成空。如此一来,攀缘执取就根本不会产生,已经产生的攀缘执取也不会再持续下去。它们将整个消解、褪去、灰飞烟灭,不留任何痕迹。 

因此,没有动物,没有人,没有元素,没有五蕴。什么都没有,只有空,空无自性。当我们不再攀缘执取的时候,痛苦也就不会产生了。一个人如果能够把一切都观成空,他就可以如如不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全然动不了他。这种智慧便是观照五蕴的真实性质,可以让我们完全放下前述四种不好的执着。 

总之,世间万法都可以包含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内。每一蕴都是虚假,都没有自我,却有引导人攀缘执取的诱惑力。结果,一般人都希望拥有什么东西,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不要有什么东西,希望不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希望都会产生痛苦,虽然不会明显表示出来,却都隐藏着。每一个人都应该勤修戒、定、慧三学,把对于五蕴的迷惑完全扫除。办到这一点的人,就不会再受制于五蕴的左右,就可以解脱痛苦。对他而言,生命就是毫无瑕疵的快乐。不管他活多久,他的心都可以超然物外。这就是观照五蕴的结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执着       世界)(五明学佛网:执着       世界)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三、世界新专佛学社恭请演 

 其它法师:一华一叶一世界(如本法师)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其它法师:七十二条铁证—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的贡献( 

 其它法师:世界真奇妙(圣法法师著)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圣轮法师:有机农业保健康 有机佛法清心丹─ 佛教的「有机 

 如本法师:一华一叶一世界 

 如本法师:性空世界 

 妙莲法师:护国护仁 二、用财有道福世界 

 黄夏年教授:抓住历史机遇 构建和谐世界 促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