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中国政法大学俞学明:随缘更需悲智愿行


   日期:2012/5/2 8: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随缘更需悲智愿行

中国政法大学俞学明

 

编者按:2012年4月25日至27日,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和谐世界同愿同行”。来自世界各地、三大语系的高僧大德、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千余人出席此盛会。论坛期间将就佛教现状与发展等诸多话题举办多场分论坛。中国政法大学俞学明老师在论坛期间发表了题为《随缘更需悲智愿行》的论文,就看破和随顺的关系以及与信仰结合在一起,成为民众日常价值观的组合部分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全文内容如下:

“随缘”成为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之一,是佛教智慧发致日常妙用的经典案例。在日常语境中,“随缘”是应对“求不得”的豁达和淡然态度,往往反映人们遭遇逆境、行事不顺时的超越:随其机缘、不加勉强、且待来日。随缘与“有求必应”的菩萨信仰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民众日常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缘”形似于无可奈何时鸵鸟式的逃避和放弃,因而有时往往成为怯懦的借口,但二者其实如孔子与阳货,貌似而神差万里。真正的随缘,需以“看破”为前提,并根据具体的机缘,以宏大的愿力和深广的智慧随顺因缘、积极应对。看破和随顺,唯有在日用家常中随立随遣、随遣随立,方能以大慈大悲大愿大行得一个了无挂碍。

一、看破为随缘发用之根本

“看破”,看什么?破什么?看诸法实相,破烦恼执著。并非世人单独有个离开事相需破的烦恼,也并非有一个离开事相而独存的实相,而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僧肇说的“立处即真”,看破即看“实”,即如实谛观,也即自净其意。

“看破”的基础在于佛教的缘起说。缘起是佛教认识世界的视角,是佛教的理论基石,也是佛教法轮长转、广为传布的根本内容。在佛教看来,这个视角并不是佛教自身创造出来的,而是佛陀对于这个世界的真实把握,是契入了世界的实相,也就是揭示了真理。当年释迦牟尼放弃迦毗罗卫国太子的身份出家修道、放弃苦行在菩提树下觉悟,所觉的就是这个缘起的世界真相;《妙法莲华经》中所说佛为了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为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知诸法实相,这个实相就是诸法缘起的道理。因此,《杂阿含经》卷十三中,佛陀称说此缘起法为“第一义空经”。

仔细分析,佛教缘起论而看破的四层意思:其一,诸法因缘和合而生,故彼此依赖,无独立自存之实体,据此为缘起性空;其二,诸法因缘而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作因必受果,此为业报轮回;其三,诸法因缘随生随灭,因而流转迁变,无有自性,此即无我无常;其四,诸法因缘和合故空,因缘和合故有,离空无有,离有无空,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空有相即,不一不异,是为性空妙有。缘起论既解释说明了世界和人生命运何以如此,又指明了人努力的方向和道路。

因此,看破即契入诸法因缘生因缘灭的真实,也即通达生死流转的原因和了生脱死的根据。顺观十二因缘,即知轮回之生生不息;逆观十二因缘,即明人生之瞬息机缘。看破即明诸法即空即假即中,明了诸法即性空即缘起。看破方能于相而离相,达到个从容自在。

是否以“看破”为随缘之根本,就如同百丈与野狐之间“不昧因果”和“不落因果”的区分,“看破”了方能“不昧因果”,度脱野狐身;未达而为达,则如增上慢人,法华会上入宝山而空手归,与自在插肩而过。

二、对机是随缘发用之基础

随缘从根本上说需悟入诸法实相,贯彻到日常妙用即是了知具体事物的前因后果、和合方式,就是真实、具体、细致地把握和合生法的因和缘,知其然、所以然以及未然、将然,看破因果相续、因缘和合,也就是需对机随顺。

佛教从理的层面说,第一义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但佛教之所以为“教”,是因为“目中有人”,即当佛把自己觉悟的内容教化众生时,内容的表达与教化的对象之间就建立了相应关系。因其“目中有人”,故需八万四千法门来作为应“机”之径,才有浩瀚经藏以应对不同对象之需。又因教化对象存在于现实的时空中,故对机意味着对“此时、此地、此人、此事”,随缘发用,也就应该契合这“四此”,否则不异于对空赏花。

契机之“机”,包含根机和时机。

1.根机

根机又含根性、病机、事机。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提到的“随其所堪”即是根据听法受教人的根性。灌顶《天台八教大意》中说:“前佛后佛,自行化他,究其旨归,咸宗一妙佛之知见。但机缘差品,应物现形,为实施权,故分乎八。”这里的“机缘差品”即是对象的根性。此根性千差万别。机教不契,即使美若天花,也是如聋如哑,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又说的“(如来)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即病机,龙树在《大智度论》卷中所立统摄经藏“四悉檀”中,各各为人悉檀乃佛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对治悉檀则进一步指出了经教的效用只在对治法范围内,超出对治无实性,“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

事机则显示当下之因缘和合。每部佛经开端的通序均有“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六种成就”的叙述方式,表明佛陀的每次说法都是有具体语境的,都是针对具体的因缘在这“一时”具足和合的。

2.时机

太虚法师指出:“时机乃一方域、一时代、一生类、一民族各别之心习或思想文化。”“机”是听受佛法的众生,由于众生是在时空中生存的,因而,必然要考虑到地域、时代、众生品类、民族、个体等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所契之“机”是具体的、个性化的。太虚法师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即是说佛的教法虽是佛智证明的真理,而存在世间则是观察众生之机宜事实而施设的,所以佛经是‘契理契机’的法。不仅合乎个别的千差万别之机,另外还有时代机境;要针对当时一般的思潮而随顺摄受或破斥,这才有佛法。”

教机相应,随缘也是如此。随缘需根据具体之时、地、人、事,把握当下的因缘和合、把握因缘之瞬息万变,随顺漩涡和浪涛,把握行舟之道,随波逐浪,“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佛教发用于当代社会,把握时机更为要紧。

三、随顺之把握是随缘发用之保证

倓虚大师说“看破,放下,自在”,这里的放下和自在是一种境地,同时,也是一个修历。从根本上说,佛教是教人做人的宗教,它强调的是:如何在做人的时候修行,也就是把“人”视作修行的机遇、把人生作为修行的结果和过程。因而,它一直在教导人如何把握人生。

有一个灯下找钥匙的故事广为流传:深夜,一人在灯下低着头仔细搜寻。路人问:“您在干吗?”答:“找钥匙。”问:“是丢在这里吗?”答:“不知。”路人好心建议:“您干嘛不到别处也找找?”答:“只这里有路灯。”对此故事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也可以这样体贴多层意思:其一,知道光亮的界限,这是大智慧;其二,灯(理性照耀的范围)是人认知的界限,人只做人能做的本份事;其三,人还能做的,或许是拓展灯的光亮,把黑暗(理性无力的地方)留给信仰。随缘是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做实在人,行本分事,该做即做,该行即行,点到为止,无拖泥带水之滞。

如何“随缘”的问题,需着力于“随顺”两个字的体贴。我们当下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缤纷复杂、多元依存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繁荣”,抑或“扰攘”,就在人之一念间。“随顺因缘”,可含以下多个层面的意思:

1.和合离散皆是缘,缘生缘灭,世上竟无可执著之人、亦无可执著之事。

2.得失在心,迷悟在心。站在窗口看花园,看到的是玫瑰、抑或是垃圾,只在于如何看,玫瑰还是玫瑰,垃圾还是垃圾。

3.自作因,自受果。流转世间,招感受报,坦荡于承受和消解以前造作之业,更需谨慎于造作未来担当之因,“不做”并不意味着“不作”,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惜善缘,把握当下之修行,此方是正道。

4.随缘之“随”,不是等待缘之生灭,更是积极创造善缘、增长智慧、积累心力,所谓积德行善、念佛供养、亲近善知识、修行六波罗蜜等均是,念念生当下即念念修。

5.心净则国土净。不昧因果,方能不滞因果,本来无一物,无尘可染。

6.随缘不仅是“随波”,更是“逐流”。波水相即,离了“波”即无“流”;但“流”才是“势”,才是标的。不断超越水波荡漾之迷惑,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懂得发菩提心之妙用。

7.随缘并非言语,更是实践。只有当“随缘”不再停留于遇事缩头的消极怠工状态,才能焕发出大丈夫气,真正放下自在。

随缘如上,则积累心力,清净自心,了无挂碍,若《妙法莲华经》中之长者对穷子,悲心深厚,智慧通达,随顺因缘,从儿子“舍父逃逝”时的四处寻求、“对父不识”时的方便“诱子”直至“心相体信,入出无难”时的付诸如来家业,游戏神通,如牧心牛,步步引入,一气呵成。对人如此,方是真正菩萨道;对己如此,方得成就波罗蜜。

故,真正的随缘,需具足悲智愿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随缘       悲智愿行)(五明学佛网:随缘       悲智愿行)  

 普献法师:随缘?还是消极? 

 圣轮法师:看透人世间 欢喜生活禅─谈「随缘自在」的欢喜人 

 王雷泉教授:随缘销旧业 任运着衣裳——王雷泉教授访谈录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张秉全居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四篇 随信安住心灵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三篇 随缘经营家庭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二篇 随兴培养心情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一篇 随处都在学习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序 

 韩焕忠博士:天台智者的应机随缘说 

 仁焕法师:发心和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