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一法师:龙蛇混杂


   日期:2012/5/5 14: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理》文摘62

龙蛇混杂 

有人因为看到佛教里出现的一些问题产生了种种苦恼和烦恼,其实大可不必。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建立对佛教的信心的问题。

生活里面烦恼总是不断,学佛之后一样不能避免,即便是出家也会有烦恼。我出家时已经准备好了吃苦,所以身体的苦没有让自己失去信心。心里的苦主要来自看到佛教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样的时候,当看到出家人违反戒律的时候,当看到出家人种种不如法的时候,这些都曾经让我退失过信心。

以前碰到这种情况,马上就会想起师父叫我们看的《坛经》里面的《无相颂》:“……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虽然感觉怎么会和这样的人混到一块去了,很是委屈,但是因为师父这么教的,所以还是用这些话来督促自己。

随着学佛用功的深入,我慢慢开始有了法喜,对佛教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修行的信心也慢慢增强了,其他人的修为好坏慢慢已不再影响我了。后来看了无著文喜禅师与文殊菩萨的一段对话后,我彻底不会被这些闲事所干扰了。

无著文喜禅师与文殊菩萨的对话情景是在五台山朝礼华严寺金刚窟时。文喜禅师碰到一位老翁,正牵着一头牛而行。那位老翁邀请文喜禅师到寺里坐一坐。刚进寺门,老翁便呼“均提”,随即有一位童子应声而出。老翁放下牛,引文喜禅师升堂就座。只见堂宇皆金色晃耀,老翁自于禅床上踞坐,然后指着一个绣墩,命文喜禅师坐在上面。

老翁问:“近自何来?”

文喜禅师道:“南方。”

老翁又问:“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文喜禅师道:“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老翁问:“多少众?”

文喜禅师道,“或三百,或五百。”

说完,文喜禅师反问老翁:“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老翁道:“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文喜禅师又问:“多少众?”

老翁道:“前三三,后三三。”

说完,老翁便呼童子上茶,并进上酥酪点心。文喜禅师品尝着茶和点心,顿感心意豁然。

老翁拈起玻璃盏,又问:“南方还有这个否?”

文喜禅师道:“无。”

老翁进一步追问:“寻常将甚么吃茶?”

文喜禅师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酬对。

这时,天色渐晚,文喜禅师便问老翁:“拟投一宿得否?”

老翁道:“汝有执心在,不得宿。”

文喜禅师道:“某甲无执心。”

老翁问:“汝曾受戒否?”

文喜禅师道:“受戒久矣。”

老翁道:“汝若无执心,何用受戒?”

文喜禅师一听,不得不告辞。

于是,老翁便令童子送文喜禅师出寺。

路上,文喜禅师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

童子便召唤:“大德!”

文喜禅师应诺。

童子问道:“是多少?”

可惜,文喜禅师此时尚未契悟其旨,又问童子:“此为何处?”

童子道:“此金刚窟般若寺也。”

文喜禅师一听,倍感凄然失落,此时他才突然明白,那位老翁原来就是文殊菩萨。回头再找那位老翁,已杳然不可见矣!于是文喜禅师便向童子均提稽首道:“愿乞一言为别。”童子于是说偈道:“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是文殊菩萨的一句“龙蛇混杂”让我开了窍。我的信心不足的问题,关键是因为我看了自己不想看到的东西,在我还没有得到免疫力的时候(看不得“蛇”的时候)看到了阴暗的东西。好在有祖师、师父的教导,要不然说不定也会半途而废。古时候有这样的问题,即便是在文殊菩萨的金刚窟般若寺那里也是龙蛇混杂、凡圣同居,何况是现在的佛教,龙蛇混杂是不可避免的。

佛教的修行讲究师师相授,现在我们的福报不够,得不到师父手把手的教导,所以就要自己去看书。这在古代的公案里面可以看出来。药山禅师不是不让他的徒弟看书吗?还搞出一个“只图遮眼”的千古佳话来。永嘉大师不是说:“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其他类似的还有很多,所以我们还是有师父来教导我们的。如果因为看到别人不如法的行为致使自己退失信心,那就太傻了。

佛陀教我们“善护念”是如何的重要,我们如果因为没有“善护念”自己的心田而失去佛陀这位老师,以后真正悲哀的是自己啊!何况现在大多数的出家人还是严持戒律、遵守清规的,更何况还有很多食唯一钵、衣唯一衲的古德先贤早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其实不必说得太多,我们只要做了就一定会有受益,就像吃了饭一定会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