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惜福法师:结夏安居


   日期:2012/5/6 8: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惜福法师:结夏安居

 

 

佛陀作有系统的说法,大都在夏安居的时候,因为在夏天约九十日期间的雨季,不便到外面去乞化度生,所以就集合各方弟子于一处,讲述修行法门及宇宙人生的真理。后来大乘经典的结集,大都是佛陀夏安居时所说的言教。

安居制度的制定,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这是由于地处亚热带的印度,气候燠热多雨,夏天的雨季长达三个月,虫蚁繁殖迅速,草木生长繁茂,出家人为避免出外托钵行化时踩伤虫蚁与草木之新芽,招引世人讥嫌,于是规定在雨季里避免外出,聚居一处,安心修道,称为“结夏安居”。在《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九等,记载佛陀与弟子安居修行的事迹。《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等,则列举佛陀于四十五年间坐夏的地方。

安居□的起止可分两种,通常视雨季来临的早晚而定,第一种为前安居、后安居。前安居开始于五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后安居开始于六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另一种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前安居开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开始于四月十七日到五月十五日,后安居开始于五月十六日。

安居时必须划定区域以为结界,僧众不必外出托钵,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徒供养。若无重大事故,不可走出界外,应集中一处,精进禅坐修行。安居的地点并无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据《五分律》规定,不可在无救护处、冢间、空树、露地处等安居,恐毒蛇、虎豹之类的侵袭。

中国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但并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变通之处。古德按气候及风俗民情的实际状况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而此时期正值中国的夏季,故称夏安居,又称雨安居□,或结夏□、坐夏、坐腊□、结制□等。

中国行安居的制度是开始于姚秦时代,其时由于《十诵律》、《广律》等的传译,都详细解说安居的作法,中国僧人乃依之而行结夏。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渐成为禅宗丛林道场的清规之一。此外,丛林寺院参照“结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间,也进行“冬安居”□。近代有些寺院道场更进一步实行 “结冬参禅”、“结夏讲经”的“冬参夏讲”制度。

结夏安居是僧众修行制度之一,在安居之始,得举行一定的法会仪式,以公告安居开始。元代以来,安居仪式都在安居开始前一天举办,由长老大德讲解各项礼仪,以令僧众于安居期内能专心精进修道。近代安居仪式大多订在四月十五日当天举行,先行“受筹法”□,其程序为:一、洒扫敷座□;二、晨斋预白□;三、鸣钟集僧;四、入堂恭摄□;五、受筹羯磨□;六、行筹白数□。受筹法圆满后,第二天为安居正式开始(四月十六日),也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如受筹法一样,要洒扫敷座、鸣钟集僧、行筹白数等,然后大众依序入座。首先由二位上座到别屋,互为答问,叙说安居事宜,其余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处说安居之事;说毕返回大殿,等所有僧众作法圆满,共同礼佛回寮,如此安居正式开始。

安居期中,如遇下列情形,始可迁移,否则犯戒。即:一、起火燃烧;二、毒蛇骚扰;三、水淹;四、国土不准处;五、盗贼;六、眷属骚扰处;七、有女难处等。

安居圆满则称为解夏□、解制或安居竟。据《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犍度》载,安居结束时应作自恣。即安居九十日的最后一晚,大家仍齐聚一堂,检讨各人在三个月期间,言行有无违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失。若有犯戒者,则要当众忏悔,这一天就称为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

佛世时,弟子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常随弟子,或因本身还无法独立,必须时常跟随佛陀学习;二是菩萨弟子,自己修学有成,能够住持一方,弘扬佛法,但仍须不断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参加夏安居,随佛陀共住三个月,听闻佛陀说法,与同参道侣互相切磋,交换修行心得。在这段期间,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夏安居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工夫,也是养深积厚,自我沈潜的修行。

中国古代的丛林律寺,一向注重安居生活。尤其在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以前,禅僧大多居住在律院中,禅门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坐禅,因此可以说天天都是安居。乃至今日,一般佛教学院的生活,每日阅藏读经、禅修念佛,实质上也就是一种的安居修行生活。

[注释]

□ 据《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载:“形心摄静”为安,是指将身心收摄于静的境界;“要期在住”为居,是指将身心安于一处。

□ 安居的时期,刚好是印度的雨季,故安居又称为雨安居。到目前为止,南亚、东南亚各国的佛教,仍然称之为雨安居。

□ 夏安居的开始阶段,为结夏,时间在每年阴历四月十五日。

□ 又作法岁、夏腊、戒腊等。指僧侣经过一个夏安居,出家就算又多了一岁,亦即以安居来算法腊。

□ 即团结起来共同奉行佛陀所定的制度之意。 □汉化佛教仿照雨安居的办法,每年从阴历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在丛林中也结制安居,叫做“冬安居”。冬安居在体制、形式上与夏安居相同,安居期间除病丧外,僧人一律不准离寺外出,同时不招待外地的云游僧。但冬安居的修行内容、方式,与夏安居不同,各有特色。

□ “筹”,梵语音译为“舍罗”,是指以木制成的计数器物。行受筹法即指集合大众,清点人数。

□ 于大殿或戒场内,洒扫洁净,依照上、中、下座与东、西两序排列座次。

□ 早斋或午斋结束后,由维那师向大众宣布翌日安居事宜。

□ 大众齐集,礼佛梵唱等,然后入序就座。

□ 指僧众依照僧律进行受筹之事,一般由担任羯磨师的上座主持。

□ 指由维那师行筹、收筹、上座清点,统计人数。

□ 为夏安居结束,圆满解除之意。一般在阴历七月十五日。

□ 即夏安居之圆满日,僧众举出各自言行所犯的错失,于大众中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

□ 结夏安居圆满,僧众精进修行有成,十方诸佛心生欢喜,称为佛欢喜日。

-------------------------------------

结夏安居受筹仪轨

安居前一日应在显处挂牌,上书:“今日受筹,明日安居”。

受筹仪轨

集众法

1. 打板集僧,东西单坐垫相称,排成圆形状。上面左隅敷和尚尼座。

2. 维那呼:展具。礼佛三拜。问讯。

迎请法。

1. 维那呼:为首者六人出班,一人执香,同寮师打引磬迎请和尚。

2. 和尚尼入大殿,敲三声大磬,起香赞 ( 上、下引磬即可 ) 。和尚尼拈香。

3. 维那呼:上香。问讯。复位。

礼拜归位法

1. 维那呼:大众师向上排班。

2. 和尚尼云:至诚作观礼拜,求诸佛菩萨慈悲加被,九旬之中,精勤办道,无诸魔障。(和尚一说大众礼佛一拜,如是三说三拜,问讯已。)

3. 维那呼:大众师一起向下排班。

4. 维那呼:大众师闻磬声至诚问讯韦驮菩萨。

和尚尼云:至诚问讯,愿为拥护,使我等内魔无扰,外障潜消。 ( 和尚三说,大众随和尚言语三问讯。 )

5. 维那呼:大众师一起向上排班,顶礼和尚三拜。

6. 和尚尼云:礼佛一拜。众答:阿弥陀佛!

7. 维那呼:起具。问讯。

8. 和尚尼云:各序坐。

9. 和尚尼开示结夏之意。 ( 略 )

10. 和尚尼云:今差某大姊、某大姊行筹,某大姊、某大姊收筹。我今集僧后,次第作法。

集白差使法

律云:应差具五德者行筹,五德:即不爱、恚、怖、痴、知行未行。

作前方便 ( 和尚或上座问,维那师答 )

僧集否?已集。 ( 以下是羯磨文、略 )

白行舍罗法

作前方便 ( 羯磨师问,维那师答 )

僧集否?已集。。。。。。。

持欲者向上一拜。长跪。合掌云:。。。。。。略。

行筹者,出位礼佛三拜,归位坐已。行筹者合掌白云:。。。。。。略。

作白已,同收筹者俱起坐,整仪,居中向上。行者前立,收者后站,前后两行,齐礼一拜,问讯。

先行香水、手巾。

偈云:

八功德水净诸尘     灌掌去垢心无染

执持净戒无缺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按戒腊一一作完。

行香水已,各人擎盘,行者前行,空盘后随,俱至佛前,左右对立,要恰好。不得太近佛桌,身背和尚尼; 亦不得太远,使行者手不相及。

正行筹

行筹者以筹盘放空盘上,至诚礼佛三拜,问讯、长跪。取一大筹,双手横捧,高声报云:

行筹者云:岁次某某年,夏三月,安居会上 _ 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受第一筹。

白已,将筹放在香炉上,一拜起立于傍,持自筹盘。收者以空盘放彼筹盘上,礼佛三拜,问讯、长跪,双手收筹置空盘内,再礼佛一拜,然后持盘。

行者,先行和尚尼,次至第二上座前,收者,近和尚尼前。和尚尼将筹置空盘内。再行大众,分其左右,从上座起,次第而行。受者长跪取筹。

偈云:

金刚无碍解脱筹     难得难遇如今果

我今顶戴欢喜受     一切众生亦如是

受已,受者起立,收者随具长跪。

偈云:

具足清净受此筹     具足清净还此筹(此时还筹)

坚固喜舍无缺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如是大众僧次第受筹竞,行筹与收筹者者各各相对受筹。 ( 说欲者别人代取筹 )

若有式叉尼,沙弥尼结夏,待众僧受筹竟,令彼进来。

维那呼云:诸式叉尼、沙弥尼次第而入

式叉尼、沙弥尼闻已,整肃威仪,至作法处,向上排班。

维那复云:闻磬声顶礼三拜。问讯。长跪。

随各人受筹已,往末行序坐。

安居者受筹竟,行、收筹者俱往韦驮前,左右对立。行者,仍以筹盘,放收筹盘上,至诚三问讯,如前双手,执一大筹,行筹者高声报云:

岁次某某年,夏三月,安居会上,护法韦驮尊天,受最后筹。

说已,放在炉上,再一问讯,然后自捧筹盘。收筹者,以盘放行者筹盘上,向韦驮三问讯已,双手取筹放盘内,再一问讯。俱到屏处数明受具戒者,式叉尼、沙弥尼若干人数。

收筹者前行,行筹者在后,至大殿中央。为首收筹者,高声报云:

岁次某某年,夏三月,安居会上,座中比丘尼几百几十人,式叉尼若干人,沙弥尼若干人。

报已,各以盘放桌上。行者仍在前立,收者,照旧后立,礼佛一拜,长跪。行筹者复云:

为僧行舍罗竟。

和尚尼云:善。

行、收筹者齐答:尔。一拜归位。

和尚尼开示云:同居大众,各人收摄身心。九旬之中,努力为道。受筹竟,念偈回向。

回向:

受筹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和尚尼礼佛三拜问讯已,二引磬再引去韦驮菩萨前三问讯,归位。

维那呼:大众师一起向上排班。展具。顶礼和尚三拜。

和尚尼:礼佛一拜。

维那呼:迎请者出班,同寮师送和尚回寮。

和尚尼云:免送。

维那呼:大众师一起向上排班,礼佛三拜。起具。向下排班。至诚向韦驮菩萨三问讯。

转身对面排班,次第出堂。

-----------------------------------------

四月十五,早殿后,在大殿举行了安居前受筹仪式。

四月十六,早殿后,在大殿进行了“对首安居法”。此次安居,共有三十二位僧人,其中比丘十七人,沙弥十五人。

安居期间,大悲寺僧众集中在山上内院(大悲殿以上的范围),不与外界接触(僧中执事处理必要的事务除外)。与平时的修行基本上一样,早晚课诵、半月布萨、坐禅、念佛、听法、学戒、诵咒、出坡等。另外,计划要打三个七:比丘戒七、梵网菩萨戒七(日夜不停地诵戒十四日),安居结束前一个念佛七。

结夏安居

佛制规定,出家僧众,在每年的四月十六——七月十五这三个月期间,必须进行结夏安居。结夏即在固定的地点(寺院)居住,三个月内,学习戒律,安心精进办道。没有重大事,禁止外出。即使允许出外时,也必须作“受日法”。

结夏安居是每个僧人每年必须进行的修行制度。出家人受具足戒后,每年需参加结夏安居,在每次安居圆满后,增长一个戒腊,即增长一岁。僧中的大小次第,全以戒腊多少为标准,戒腊小的比丘应顶礼戒腊多的比丘。

筹的说明:

梵语“舍罗”,此译为“筹”。为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

《五分律》卷第十八:

佛言:应用铜、铁、竹、木等作筹。短应长并五指,长应长拳手一肘。粗不过小指,细不减[木*著]。应漆(涂以颜色),以筒盛悬著布萨堂上。

佛言:应行筹收取数人数。一人行筹,应别使一人收筹。行筹时应手授。收筹已应数,数已应唱。唱云:比丘若干,沙弥若干,出家合若干人。

“筹”可用于计数、表决、分物等多种用途。

例如,僧团中如果有人行不如法事,要进行制止,可用两种不同的筹作表决用,类似现在的投票表决。用现在话讲,是一种“民主制度”,让全体大众都明辨是非。有研究佛教的学者说:现在的议会制度,其实在三千年前的佛教就早已经存在了。

但有一点不同的事,受筹的表决,完全是以佛的戒律为依据,没有无意义的争论。

安居受筹

安居时的受筹,主要是计数,查点道场内共有多少位僧众安居。也有一种发愿的含义,表示自己誓愿在此参与僧团的安居。

按戒律规定,四月十六安居,在四月十五受筹。受筹日要悬挂一牌,上写:“今日受筹 明日安居”

“筹”上覆以鲜花供养,佛所制定的法器,今日能得见闻受持,应生敬重心,难遭遇想。

行筹前要以香汤(檀香水)洗手。

偈曰:

八功德水净诸尘

盥掌去垢心无染

执持净戒无缺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行筹时由两人进行,其中一个人(行筹师)端着盛筹的托盘在前面走,另一个人(收筹师)端着空托盘跟在后面。

行筹的时候,第一根筹敬给本师释迦牟尼佛,表示佛的法身也跟僧团一起安居,摄持僧团。

然后按僧中戒腊的大小,次第而行。每位参加安居的比丘,都由行筹师给他一只筹,说偈以后,放在收筹师的空托盘里。沙弥也按以上的仪规进行。

等至最后一根筹,要敬给护法韦陀菩萨,表示韦陀菩萨一起参加安居,护持僧团。

最后查点托盘中的筹,计算参加安居的比丘和沙弥数。

受筹时偈曰:

金刚无碍解脱筹

难得难遇如今果

我今顶戴欢喜受

一切众生亦如是

还筹时偈曰:

具足清净受此筹

具足清净还此筹

坚固喜舍无缺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十六安居时,要进行“对首羯磨法”,即两人相对,一人为要安居的人,另一人为证明,要安居的人说安居的词句,与证明人问答后,作法完成。其他人也都如此次第而作。

羯磨:羯磨是梵语,可翻为业。恐有人认为道俗通有此业,所以翻译的时候保留羯磨的梵音。是佛所制,正被比丘,比丘尼,属一种作法。

-------------------------------------

结夏安居的制戒因缘是为了惜护生灵,而其真正旨趣却是在用功修道,克期策进,体证大道。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夏安居。

佛陀时代,由于印度夏季雨期长达三个月,为禁止出家人外出而聚居一处以精进修行,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夏安居期,称为僧安居。安居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日称为解夏,故称「结夏安居」。

  

安居又称禁足,安居的僧众严禁出入道场,因为安居期间,正是雨季期间,亦是草木、虫类繁殖最盛、最多时,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举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举行者,称为结冬安居。安居的地点不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不过,不可在危险、没有救护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是自我沈潜的修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惜福法师       结夏安居)(五明学佛网:惜福法师       结夏安居)  

 湛如法师:敦煌结夏安居考察 

 传喜法师:体验结夏安居的出家生活 

 其它法师:诵戒开示(惜福法师) 

 虚云老和尚:结夏安居开示 

 传喜法师:结夏安居的意义 

 今日起僧人开始结夏安居 

 虚云老和尚:出家人结夏安居有三大原因 

 惜福法师:为什么佛陀称这五种人为非人呢? 

 惜福法师:过午不食的利益究竟有多大 

 出家人为何「结夏安居」 

 惜福法师:摧毁自私自利和傲慢之心的方法 

 惜福法师: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