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君子九思与生活中的修行


   日期:2012/5/8 9: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君子九思与生活中的修行

朱景东

如果你不能为你的妻子或丈夫、孩子、父母服务,你要怎么服务社会?如果你没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快乐,你又怎能期望为别人带来快乐?修行真的是要脚踏实地,要缩小范围,回到当下,回到自己,回到家庭,回到亲友,回到同事,回到自己所住的社区。要做到修行与生活的融合,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我们就要修持正念,把正念贯彻到生活中去。孔子在2500年前,已经清楚地指点我们,在生活中修行有九个要点。

一、 九思:在生活中修行的九个要点

《论语·季氏第十六》有一章,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君子要常常做九个方面的反省:眼睛是否看得明白,耳朵是否听得清楚,脸色是否温和,容貌是否谦恭,言语是否诚恳,办事是否认真专注,有疑惑是否向人请教,发脾气是否考虑后果,见有所得考虑是否适宜。”

儒家的学问,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这一章很重要,可以当成儒家修行的一个口诀,这是孔子讲真东西了,把修行的口诀都告诉了大家。“君子有九思”,这就详细地谈到了入世修行的九个要点。

儒家是入世的修行。所谓入世修行,即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无非是在待人接物上,磨炼自己的心性。这里很关键的一点,它是要求随时随地、每时每刻保持觉照,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功夫,也是“明明德”的下手功夫。

每时每刻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照,用佛教的话说就叫保持正念。一般我们讲,保持正念都是把觉照力放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观照自己的内心,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儒家是在待人接物上修行,不仅要觉知自己,同时要觉知到他人,这个难度就更大。

在待人接物当中,如何保持你的觉照力?这里,孔子就提到了九个要点,它有一定的次序,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境”,第二个阶段是“表态”,第三个阶段是“行动”。

李炳南老居士在《论语讲要》上,列出图表,说明这个次第:

「动作        视              色(颜)            言(语)           疑(痴)

      -对境-       表态                 出动                防非     忿(瞋)

次第」         听              貌(容)            事(行)           得(贪)

二、对境——“视思明”与“听思聪”

境,就是相对于主体的客体。待人接物,无非是人与人、人与事物的互动。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就是:“视思明”——看明白,“听思聪”——听清楚。

做过一点修养功夫的人就会知道,眼睛在看,但不一定看得明白;耳朵在听,但不一定听得清楚。往往是,你只看见了你想看的东西,你只听见了你想听的东西。

这是由于我们的注意力本身具有“先天的缺陷”,注意力本身只能观察到局部,而不能观察到整体我们在看、在听的时候,往往有偏见有局限,那么我们能不能意识到这个偏见局限的“有色眼镜”呢,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会看不清楚、听不清楚外部世界,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当我们在看、在听的时候,要注意观心,观看我们的内心有没有贪心、瞋心、慢心、疑心等等,这些都是“有色眼镜”。

下面是一位叫珍珍的大学生的生活记录:

有一次,我跟妈妈电话时,她问我最近在学什么,我说在学针灸。她说:“绝对不能在你自己身上试。”我一听就很生气,因为我们练针灸必须在自己身上试,不在自己身上试就去扎患者,是很不负责的行为。我说:“我们必须在自己身上试,这是老师要求的!”妈妈说:“那也不行,万一扎坏了你怎么办?”我说:“不会的,我们专门学这个的,怎么会扎坏呢?”妈妈说:“就是不行,可不能拿你自己做实验,本来好好的,别没事再给扎出病来。”她已经是命令的口气了,我没法再说下去,很委屈。我常常感到,跟父母是没法讲道理的。虽然我是学医的,这是我的专业,但是他们根本听不进我的话。

我为这个事纠结了几周,觉得妈妈不可理喻,总是干涉我,而且不相信我。后来,我突然想到了“需要”,妈妈的需要是什么呢?我不知道她需要的是什么,我只知道她很担心我。下一次打电话时,当她告诫我不准在自己身上练针时,我突然不生气了,只是很平静地听着。我问道:“妈妈,你在担心什么呢?”妈妈了一下,说:“我就是担心你身体不好啊,万一扎坏了怎么办?”我这次突然明白了她的担忧,原来她不是要故意干涉我,而是担心我的健康。于是我回答:“其实你不用担心的,我们都是严格按照要求做的,老师在旁边看着,一点危险也没有……”我向她解释了我们的练习过程,她默然不语了,我想她是同意了。

珍珍第一次与妈妈交流时,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所以她会认为妈妈不讲道理、故意干涉她,于是就很郁闷;第二次交流时,是很诚恳地倾听,想要了解妈妈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了解妈妈的需要,于是她发现了妈妈对她的关爱。

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看清楚、听明白是何等的重要!那么,怎么才能看清楚、听明白呢?这就要做格物致知的功夫,随时保持觉照,内心里面要很宁静,不要带有偏见,不要带有情绪。

三、神态——“色思温”与“貌思恭”

在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神态表现至关重要,脸色是否温和,表情是否谦恭。之所以说待人接物的态度非常重要,是因为他人只能通过表面现象,才能判断你内心的活动。作为一个修行人,就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脸色和态度,保持温和、谦虚、恭敬。我们态度一傲慢,别人就不愿意跟我们沟通。所以我们在待人接物过程中的神色与态度,是能否有效沟通、能否有效处理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随时保持觉照。

1、仁与礼:满足人类的两种基本精神需要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除了物质层面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有着更深层的精神需要。而被爱、被尊重是人类的两种基本的精神需要,在儿童时期就已经表现出来。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们发现,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而这两项需求来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所有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

观察一下孩子的天真表现,那是很有趣的。

阳光照进客厅里,两三个孩子在嬉戏,妈妈坐在沙发里织毛衣。“妈妈!看看我!”一个孩子向妈妈跑过来,妈妈只要微笑着回应一下,或者抚摸一下孩子的脑袋,孩子便心满意足地又跑去玩了。如果妈妈走了神,没有及时回应,孩子便会使出他能想到的所有把戏,哭闹、撒娇、发脾气、装可爱……直到确认得到妈妈的爱与关注为止。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在孩子们努力追求归属感的过程中,他们很快便发现,如果想要得到关爱,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的价值。他们便会做出一些行为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父母关爱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不管他们有没有特殊价值,父母其实一直在关爱他们。

这种行为模式一直持续到成年人,小的时候,我们需要父母的爱和关注,成年后,我们需要社会更多人的关爱和尊重,为了获得爱和尊重,我们会追求事业、金钱、地位、名声,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被尊重的。站在这个角度看人类,我们其实都还只是个孩子。

儒家真是很慈悲,他发现人类需要被爱,便去爱世人,这就是“仁”;他发现人类需要被关注、被尊重,便去尊敬世人,这就是“礼”。“曲礼曰:勿不敬。”儒家提倡仁与礼,其实就像我们慈爱的父母,尽量来满足我们这些孩子的需要。

2、真诚的虚伪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当我们内心真诚地关心对方,我们的脸色才会温和;只有当我们内心真诚地尊重对方,我们的态度才会恭敬。

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脸色确实很温和,不过那是装出来的,不是出自内心真诚地关心对方,而是想让对方觉得我很关心他,从而获得对方的感激和关爱;我们的态度确实很恭敬,不过那也是装出来的,不是出自内心真诚地尊重对方,而是想让对方知道我很尊重他,从而赢得对方的尊重。我们认为必须要这么做,才能让对方觉得我们很关爱他、尊重他,于是我们很真诚地在演一出出虚伪的戏剧。很不幸地,这种“真诚的虚伪”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千年以降,我们民族被培养成一个被西方人所不齿的“虚伪的民族”。

儒家的思想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孔子当年所批评的虚伪的“色温”、“貌恭”,反倒被后人理解为儒家思想的精华,也真实匪夷所思了。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一个人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表达自己,不自我欺骗,也不欺骗他人,这才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可惜我们却一直“真诚”地欺骗自己,“真诚”地欺骗他人,生活在“真诚的虚伪”之中。

3、爱与需要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为了得到对方的认可和尊重,而表现出关爱和尊重对方,这种关爱与尊重其实是有条件的,有目的的,其立足点还是自我,所以是不真诚的,在本质上是自己的需要。当我们向他人表达这种“爱”的时候,其实是在表达“我需要你”,这种装出来的关爱是“虚假的爱”。

什么是爱呢?爱是无条件的。我们并不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认可与尊重,而是真正地对对方感兴趣,而自然地流露出关爱与尊重。其立足点是对方,是真诚的。在这个真诚地表达自我的过程中,自己得到极大的喜悦,对方也得到了真诚的关爱与尊重,从而得到极大的满足。这种关爱是“真实的爱”。

当我们错把需要当成爱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真诚的虚伪”之中;当我们真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真实的爱”,也就是“仁”,“色思温,貌思恭”也就自自然然地做到了。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桩事情,当我们需要对方的爱和尊重的时候,我们其实得不到真正的爱和尊重。而当我们停止向对方索取爱和尊重的时候,却会惊讶地发现,我们一直生活在爱和尊重之中,我们就有能力真正地爱自己、尊重自己,也就有了能力爱别人、尊重别人。

我们真正明白了“仁”与“礼”,爱与尊重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流动起来。世界便自然充满了爱与尊重。

四、行动——“言思忠”与“事思敬”

行动,无非是两个行为,一个是怎么说,一个是怎么做。言语是否诚恳,办事是否认真。

1、“言思忠”从不妄语开始

“言思忠”就是要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不要自欺欺人。“忠”字从中从心,心要不偏不倚,合乎中道才叫“忠”。诚意正心的功夫做到一定程度,才能合乎“忠”。比较容易的下手处,可以从不妄语开始。

不妄语包涵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不欺骗他人,二是不欺骗自己。而不欺骗自己尤为重要,因为欺骗自己的人一定会欺骗他人。所谓不欺骗自己,就是如实地面对自己,如实地表达自己,对自己的念头要观照清楚,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被自己的念头所欺骗。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自己的念头所欺骗,而不自知。

怎么样才能不被自己的想法所欺骗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觉照力,做格物致知的功夫。

我有一次到上海,从火车站坐出租车到下榻的宾馆。司机是一位50多岁的上海人,出租车开出一刻钟左右,司机忽然对我说:“这个时间段,走这个路线比较堵车,不如换一条路线。”我顿时警觉起来,是要宰客吗!马上有一种冲动,想要指责司机。幸好佛菩萨加持自己,还有一点觉照力,即时觉照到是自己的疑心生起来了,司机真实的意图我此时并不知道。看清楚自己的念头后,我很自然地告诉司机:“我不认识路,您是老司机,有经验,听您的,您只要把我送到宾馆就行!”没想到老司机很感动,他说他开车很多年了,自己的一番好心往往被人误解,很少听到这么信任他的话,更多的是怀疑和指责。一路上我们交谈的很开心,成了好朋友。

不欺骗自己还包括要勇于表达真实的自己,包括自己的想法、情绪、需要等等,这是儒家所提倡的“直道”。

2、善意沟通的四个要素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总结出非暴力沟通模式,归纳出善意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一方面要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去批评、指责;另一方面要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先看如何诚实地表达自己。

譬如,面对满地乱丢臭袜子的现象,善意沟通的方式就是:

第一句(观察):当我看到你把袜子又丢在地上(要平静地述说事实,不加任何价值评判)。

第二句(感受):我觉得很不舒服(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第三句(需要):我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

第四句(请求):你以后可以把袜子放到洗衣袋里,(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

再看如何关切地倾听他人。

还是举前面珍珍同学与妈妈的沟通。

第一句(观察):妈妈,当您听到我在自己身上练习针灸。

第二句(感受):您感到很担心,是吗?

第三句(需要):妈妈,您在担心什么呢?

第四句(请求):其实不用担心的,我们都是严格按照要求做的,老师在旁边看着,一点危险也没有……

这种沟通方法很有效,可以化解很多纠纷。但是,必须要有高度的觉照力,实修格物致知一段时间的以后,才能使得出来这个功夫。

3、“事思敬”从专注开始

什么是敬呢?就是要人们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要随时保持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这种态度是超越功利目的之上的一种自然感情的流露。

我们洗碗是想快快把碗洗干净。洗干净是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心就已经不是敬了。如果洗碗只是洗碗,把心就安住在洗碗上,而不是为了把碗洗干净。当你洗碗只是洗碗的时候,这个敬就能体现出来了。把心放在当下,自自然然的碗就能洗得干净。因为他就没有存把碗洗干净的心,这就是儒家讲的敬。这个也要从功夫当中去体会。当你存一个心,存一个目的,就已经背离敬了。

做事培养敬的精神,可以从培养专注的觉照力开始。当我们把心放在当下的事上,专注地去做的时候,很快便会体验到一种深深的喜悦。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称之为“劳动的喜悦”。

一位朋友讲到他在日本搬家的事情。那些搬家工都是小伙子,穿着整洁的制服,搬家前要恭恭敬敬地对房子鞠躬,对所搬的家具鞠躬,然后细心地把家具用布包好。搬到新居后,还要对房子鞠躬,对放好的家具鞠躬,卫生也打扫得干干净净。从始至终毕恭毕敬,就像举行宗教仪式似的。朋友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们说这是公司培训的流程。“那也没必要这么认真啊!”朋友说道。这些年轻的工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很乐意这样做,这样做我们可以体验到快乐!”

这是“事思敬”所带来的利益。可惜的是,现代人的劳动观念已经发生极大的改变,很少有人认为工作是快乐的。普遍观念是,劳动是为了挣钱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没有快乐可言。只有休闲才能带来快乐,所以大家都在想方设法用最少的劳动赚取最大的报酬,都在争取每周的工作时间再少一点。当然,这样一来,也就很少有人能够体验到“劳动的喜悦”了。

五、防非——“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要随时随地防止我们被内心的有色眼镜所蒙蔽与欺骗,就要从这三方面入手,这叫防非。“疑”来自于愚痴,“忿”来自于瞋恚,“得”来自于贪心。贪瞋痴三毒就是三个有色眼镜,影响了我们做人做事,影响了我们的觉照力,所以要随时保持警醒。

“疑思问”,有疑惑就不要轻举妄动,首先要反省,要思考,如果还不清楚,就要向善知识请教,这个疑惑就能破除。“忿思难”,发脾气要考虑后果,一考虑后果,注意到发脾气不好,气就消掉了。“见得思义”,见有所得,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是否有贪心。对境、态度、行动,这是我们待人接物的三个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里面,都会不知不觉的带上这三个有色眼镜。

贪瞋痴三毒,在儒家被称为“物欲”,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功夫来消融。

1、何为格物致知

“格物”的物,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第一类是对主体(我们自己)的观察,包括观察我们的身体(身),情感情绪(心),思想观念(意)等;第二类是对客体(外境)的观察,包括家,国,天下。

要想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符合事实,而不是臆测和妄想,这就要身临其境,直接和各种现象“面对面”。格物就是与事物“面对面”进行直接的观察和体验。格物的下手处从观察自己开始,即内观。具体下手处从观心或观身开始均可,然后逐渐过渡到对外境家国天下的观察。

致知,就是在深入观察中逐渐清除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认知,生起真知灼见,看清事情的真相,看清生命的本质。真知灼见最究竟的地步,就是观察到“天地万物为一体”。格物致知的目标,就是要看到生命现象,以及万事万物的真相,了解我们的生命,乃至于万事万物的运行方式。

2、对待烦恼的四种态度

贪、瞋、痴是三个有色眼镜,也叫三毒,是人类的根本烦恼,对待这些物欲烦恼,归纳起来,有四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是“随”,贪瞋痴的烦恼一旦起来,完全被它们控制,没有丝毫自主权,随着这些烦恼漂流而去。

二是“拒”,烦恼生起,用意志力去对抗,竭力压制。这样做并不总是成功,往往会有反弹;并且久而久之,这种压制的心态会导致身心的疾病。

三是“避”,顶不住只好逃避,不敢再次面对烦恼。都市里的宅男宅女,酒吧歌厅里流连忘返的人,其中很多人其实是在逃避。

我们提倡的是第四种对待烦恼的态度,即“不拒不避”。这是一种全然接纳的人生态度,对待烦恼先接纳,然后运用智慧去观察,去发现它们的真相。

3、以譬喻来说明格物致知

第一个譬喻,黑暗体验。

在黑暗处感觉紧张是个普遍现象,只要放松下来,适应一会儿,便会发现在黑暗中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的。黑暗譬喻我们的烦恼,只要放松下来,以接纳的心态包容它们,观察它们,便会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第二个譬喻,云雾体验。

云雾远看似有,近观实无。远远看去,遮蔽视线;靠近观察,却了无所得。烦恼亦复如是。

第三个譬喻,主客体验。

烦恼幢幢往来,不会长久安住,所以是客人;而那个知道烦恼来去的,是主人。阳明先生谓之“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主人。

第四个譬喻,高空观云。

云层譬喻烦恼,晴空譬喻良知,当我们陷入情绪之中的时候,就好像从地面仰望高空,只能看到乌云;而良知觉察到我们陷入情绪时,主人便回来了,主人归位,客人便不再喧宾夺主。乌云就成为可以欣赏的景致,烦恼原来是菩提。

4、格物致知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是觉知。

例如,我们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某个人的言语行为刺痛了我们,我们心中生起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有一种想要反击的冲动。这时我们要及时觉知到这种情绪。

第二步是命名。

觉知到情绪之后,要对其准确命名,这种情绪叫“瞋”。一方面体验、观察这种情绪,同时心中给这个情绪贴标签,默念“瞋,瞋,瞋……

第三步是观察。

情绪的变化必然带来身体的变化,瞋心生起时,肌肉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等,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觉受上,我们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身体平静下来,情绪也烟消云散。

第四步是真相。

我们看到了烦恼的真相,它是无常的,它不是主人,而是像云朵一样飘来飘去。我们以前错把客人当主人,错把杭州作汴梁。

第五步是“知行合一”。当我们观察到烦恼的真相,烦恼便丧失了控制能力,我们便从业习之中走了出来,一种解脱感、轻松感会自然生起。内心的温柔、慈悲、喜悦会自然涌现,此时是良知呈现的状态,不再是被逼迫的状态,良知自然会引导我们的行动。

这便是格物致知的五个步骤,初开始练习时,要严格格式化,每一个步骤都不要省略,要一步一步严格做完。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会品尝到味道,产生喜悦,进而乐此不疲,智慧、慈悲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显发出来。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道理。

六、总结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是孔子修行经验的总结,是儒家入世修炼的口诀。我们把它背下来,认真体会,落实在生活工作之中。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就可以少犯很多很多的过失。与人沟通,交流,做事,效率就会提高。

九个要点总结出来只是一个要领,就是随时随地的立足于当下,所谓心要“在焉”,使良知起觉照的作用,对当下的身心状态、内外境界保持觉察。这不仅仅是儒家修行的要领,对我们佛教徒,乃至任何一个宗教的修行人来说,都是修行的要点。对自己当下身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保持清清楚楚的觉照,这是最重要的一桩事情,这是修行当中一个最核心的要领。

来源:2011年第6期《净土》杂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君子九思       修行)(五明学佛网:君子九思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