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情到最深处,悠然见佛心


   日期:2009/5/1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情到最深处,悠然见佛心

作者:黄威南

一次朋友聚会,其中一位佛友谈起了另一位不在场的学佛同修曾经对他表示:当父母亲人去世时,他将不会落泪悲啼,因为既然学佛了,就应该明白生死无常是人所难免的,又何必徒然做无益的感伤呢?她对此感到疑惑:难道学佛就必须如此“无情无义”吗?由于那只是朋友间偶尔的闲话家常,各人随意谈谈自己的一些见闻感想而已,所谓见仁见智,自己当时并未做何表示,只是一个安静的聆听者。

最近在读尤雪行居士的《谈因》一书时,第二篇就有一则〈爱子死蛇〉的故事,内容原出自《佛说五无反复经》(宋居士沮渠京声译),由于故事中寻师访道的梵志也曾有此相似的疑问,不禁就回想起这件往事。读过故事後,又从电子大藏经中检阅出了原经文,细细品味,想起两位久已不曾谋面的朋友,凭文寄意,希望远在异地的他们能分别读到,彼此分享佛陀教法的浓浓法味。

经文记载:佛世时有一位梵志因为听说舍卫国的人民都慈爱孝顺、奉经修道,敬事三宝,怀着无限向往与仰慕学习的心,他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舍卫国。在这里,梵志“见父子二人耕地,毒蛇螫杀其子,其父故耕不看其子,亦不啼哭。”儿子被毒蛇螫死了,在一旁亲眼见到此情此景的父亲竟然没有哀号悲泣,让梵志难以理解、接受,因此忍不住问道:“此是谁儿?”难道这不是您的儿子吗?耕者答言:“是我之子。”梵志於是又问了:“是卿之子,何不啼哭?故耕如故!”你怎么可以这样子?儿子死了,您还不哭?在一般人眼光看来,确实觉得违背常理。其人答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善者有报,恶者有对。忧愁不乐,啼哭懊恼,何益死者?卿今入城,吾家某处,愿过语之:吾子已死,但持一人食来。”老农夫用他那洞察世事,睿智深邃的眼光看了大惑不解,甚至还有一点愤愤不平的梵志一眼,从容地诉说了自己的心境。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人类历史蔓衍了千秋万代,道不尽的悲欢离合,流不完的眼泪,归根结底,还是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如果冷静透视人生,除了喜怒哀乐、聚散离合,还是喜怒哀乐、聚散离合!然而一切的喜或悲,聚或离,都有其因缘果报,绝对不是无端、无故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农说的话好象很简单,很多人都听过,也会说,但有多少人真的亲切感受到,肯定地确认这个真实的定律呢?人嘛!有出生就有死亡,实际上整个人生过程就是在走向终点、走向肉体死亡的过程,谁个不是这样呢?为何在面对死亡时我们却还常常要感到“意外”呢?古往今来,又有谁曾见过不死之人?太阳底下几曾有过这等新鲜事!有的只是一些“未”死之人(写到这里,脑海突然浮现“讣闻”上的“未亡人”字眼,真是神来之笔,也是最真实的“写实”),或是一些“将”死之人(死期未定,或许还很漫长,但总有决定性的那么一天)。事实上,听了老农夫的话,我感觉他在提醒我们:与其为死亡而悲伤啼哭,不如为如何去“活”这段人生旅途,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警觉、而奋起!做父亲的平素履行父亲的职责,慈爱带领、谆谆教诲,为人子女的也是柔顺承欢、恭敬孝养,父子欢喜相聚,到了人生终了的时候,也就没有任何遗憾追悔,一切也就自然而然。所以我们并没有在记述中见到关于儿子在面临死亡时的慌乱恐惧,与父亲一样,死亡对他们而言,就和每天耕种过日子一样平常。因为:事实上,生老病死,本来就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也正在经历的平常事情。

但是,面对这一幕的梵志却难以接受这位父亲面对儿子死亡的方式。他心想道:“此是何人?而无反复。子死在地,情不忧愁,而反索食。此人不慈,无有是比!”读到这一段,我不禁想起有一次陪着太太一起与岳母闲谈时,老人家谈起了她所认识的一对姐弟,弟弟突然患病去世了,姐姐非常伤心!岳母便问我们:“该如何安慰这位姐姐呢?”我恭敬地回答道:“只有给她说明人生无常,生老病死无可避免的事实!”岳母听了,叹息一声,说道:“那可是她疼爱的亲弟弟啊!那能不伤心?”我黯然,沉默:是啊!人非草木,手足情深,伤感也是很自然的事;学佛并非为了要将自己表现得超凡而与众不同,原非为了刻意标榜,只是伤心之余,保持理智,还有未尽的责任,还有应为之事,不必畏惧苦痛伤感的折磨,推己及人,生起深切的悲心,去关怀其他生命,也安心等待与亲人在轮回转世中的再一次相聚,再一次彼此扶携,欢喜重相聚,安然再离别,因为知道彼此已经结下好缘,一定会再欢喜相逢,就让我们在泪水中微笑等待:让爱永不止息,让彼此的生命旅程永远相互扶助,永不结怨,永远无悔。

且说心事重重的梵志入城後,“诣耕者家,见死儿母,即便说云:卿子已死,其父寄信但持一人食来。何以不念子耶?”儿母即为梵志说譬喻言:“儿来托生,我亦不唤;儿今自去,非我能留。譬如行客来过主人,客今自去,何能得留?我之母子,亦复如是:去住进止,非我之力,随其本行,不能得留。愁忧啼哭,何益死者?”孩子的母亲也是一样不见呼天抢地,哀哭悲号,她亲切地用譬喻回答了来客的疑问:人生如过客,随着各人的业力推动,演变一生中的一幕幕情境,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导演,同时主演着自己的悲欢离合。明白这一切,我们就会安心地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依据佛法、依照圣人的教诲,老实去做,依教奉行,绝对没有怀疑、绝对没有推托和抗拒,一心一意以佛为学习目标,以佛为我们制定的修学标准去一一逐步做到,因为佛的说法契机契理,既符合我们的根性,也符合真理,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听话,每天依据佛的教诫来改正、调整自己。佛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我们应当深信不疑,努力精进!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佛说我们可以,我们就应该确信不疑,努力去学习!

梵志似乎认定了一定要看到那种呼号啼哭的悲惨景象才算是“有情有义”?或许他并不明白何谓“情义”?“情”是真正的关心,是对对方真正有益的,能帮助对方提升进步的心意和举动;“义”是责任,是本分,是理所当然,份所应为的天职,因为他是我的兄弟、他是我的亲人,我就有义务为他服务,去帮助他、成就他,不讲求利益,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回报。这些显然与人死之后是否悲哀啼哭并无关联。但是梵志有他执着一边的看法,於是他又问死者的姐姐说:“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姐姐就为梵志又说了另一个譬喻言道:“我之兄弟,譬如巧师入山斫木,缚作大筏,安置水中,卒遇大风,吹筏散失,随水流去,前后分张,不相顾望,我弟亦尔,因缘和会,同一家生,随命长短,生死无常,合会有离。我弟命尽,随其本行,不能得留。愁忧啼哭,何益死者?”平时姐弟相处,姐姐自己身体力行,时时在做好榜样,心善、语善、行善,弟弟自小仰望姐姐行仪,耳濡目染,也是身口意具善,善因结善果,如今虽因一时疏忽击破蛇穴惊动毒蛇而被螫致死,死後去处必然是生善道。因而姐姐感到安心,调伏了自己的情绪,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

梵志固执己见,又对死者的太太道:“卿夫已死,何不啼哭?”这位认识佛法、明白佛法,认真依照佛法修学的妇女同样为梵志说了一个譬喻:“我之夫妇,譬如飞鸟,暮栖高树,同共止宿,须臾之间,及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饮食。有缘则合,无缘则离,我之夫妇,亦复如是。去住进止,非我之力,随其本行,不能得留。愁忧啼哭,何益死者?”记得以前曾经追随学习的一位法师常提醒我说:“各人因果各人了,各人造业各人担,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修行各人了!”夫妻情深,绝对不能不尽责任去彼此互相照顾,互相提醒、勉励,但是一旦大难来临,生离死别之际,各人也只能依凭自己的业力或平时积极修行所累积的道力,去随业投生或往生净土,彼此还是必须各自努力!毕竟这是一件无法代替别人完成的事!再恩爱,再关心,也只能自己努力做好榜样,鼓励、做“证转”加强对方信心,剩下的,真的到底必须自己认真努力革除习气,精勤向佛学习!可是我们自己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些在佛法修行上的进步的话,一定、一定要回报伴侣或眷属的恩德,要耐心、细心,永不厌倦地领导扶持他勇猛前进,刚健地走在菩提大道上。要知道自私是修行的大病,与滥情一样,都是偏执嘛!

梵志又对死者家中的仆人道:“大家已死,何不啼哭?”你的主人死了,你怎么也不哭?仆人为梵志说譬喻道:“我之大家,因缘和会。我如犊子,随逐大牛,人杀大牛,犊子在边,不能救护大牛之命。忧愁不乐、啼哭懊恼,何益死者?”主人本身修行佛法,以身作则,家仆接受熏陶,依教奉行,是真正的以主人之心为心,终身奉行主人教授的佛法,不论主人在面前或不在,甚至已经离世而去,追随主人风范,恭敬学习的忠诚之心永无变迁,品德令人敬佩!对于自己没能预先提醒主人注意田里可能出现的毒蛇,也未能及时得讯救护主人,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也只能默默忏悔期许未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去救护、扶持其他生命,不是胜过没有意义的哭喊哀鸣吗?

梵志听了这一家大小的话,难以接受,只感到“心惑目冥不识东西”,心想:“我听说此国孝顺奉事恭敬三宝,所以才远道而来,想要求得学问。没料到既来到此地,了无所益!”感到颓丧失望之余,他准备亲自去向佛陀本身问个分明,於是又问路上行人:“佛在何许,欲往问之。”行人答曰:“近在祇桓精舍。”梵志即来到佛前,稽首作礼,却住一面。一时之间,百感交集,满肚子不是滋味的他竟不知从何说起,只是忧愁低头默默无语。佛知道了他的心意,便问梵志:“你何以低头,忧愁不乐呢?”梵志道:“不果所愿,违我本心,是故不乐啊!”佛问梵志:“有何所失而令你忧愁不乐呢?”梵志道:“我从罗阅祇国来,想求佛法的真实学问,谁知到此见到五无反复:五个无恩无义的无情人!”佛陀问他是何情形?梵志便将前面的经过情形说了一遍。

佛说了“不然!不如卿语。此之五人,最有反复。知身无常,财非己有。往古圣人,不免斯患,况于凡夫,大啼小哭,何益死者?世间俗人,无数劫来,流转生死,迁神不灭,死而复生,如车轮转,无有休息,背死向生,非忧愁所逮。”梵志听了之后心开意解,更无忧戚,欢喜地形容自己的心情道:“我闻佛说,如病得愈,如盲得视,如暗遇明。”最后,梵志向佛稽首作礼,感谢老师的教导,受教而去。他终于明白了,徒然情绪上的发泄,埋怨、懊恼、自责、追悔,皆无补於事,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学习、改正自己,在一切的人生遭遇中检讨、反省自己,善待他人、谦卑自己,履行职责,心怀感恩,警觉“一寸时光、一寸命光”,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住流逝着,如流水、如轻风,在飘、在经过,我们只能认认真真地去过日子,去说好每句话、做好每一个动作,留下的是对别人的伤害、对自己的破坏而最后还变成对自己的报复,又或是总在服务、总在惠及他人、利济万物,成全了自己的职责、自己的德行,也成全了别人的欢喜,成全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群体,成全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一切言语造作,带给我们自己的感受是美好或苦痛,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切就看自己怎麽做了。

到底甚么才是真正的情义?甚么才是真实的报恩?人生路上如何拿捏?明知道人生无常,明知道不免生离死别,在这一段彼此共同相聚,一路同行的人生旅程中,我们到底打算如何对待?就让我们细细沉淀、细细思量、细细重新调整脚步吧!唯有忘却自我,用情直至最深时,唯有悲哀深彻,痛到谷底仍关怀,切切无私心、念念却己意,起心动念都看到别人的需求、别人的无奈、别人的彷徨,而自己的整颗心、整个愿,只有服务、奉侍,诚心诚意想要成就、完成对方,那儿的风景说不上是苦或是乐,只有无怨、只有承事,在那水流花谢的无常风景里,佛心的光明处处绽露,感觉自己像随时睡入了佛陀的怀抱里。悲欢岁月里,不畏生死苦,念念为利乐、心心求觉悟,情到最深处,悠然见佛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无常       生死)(五明学佛网:无常       生死)  

 圣轮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息诸生死门─ 当下解脱说「佛法 

 其它:佛陀说无常(张家提) 

 其它:坦然面对人生的无常(张家提) 

 唐思鹏居士:佛教的生死观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三、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让心自在于生死 

 圣严法师:欢喜看生死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无常经 

 惟觉法师:如何看待生死的奥秘? 

 惟觉法师:解脱生死之意义 

 惟觉法师:助念安心 超脱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