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传统文化对我的教育


   日期:2012/5/11 9: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传统文化对我的教育

         作者杨月莺

 

末学叫杨月莺,家乡在福建厦门,现在居住在香港。末学非常感恩我们中华民族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五千年的文明和智慧,非常感恩师长大人慈悲地关怀着我们的成长,感恩协会领导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能在一起共修共勉,感恩老师细致讲解,传统文化的理念,慈悲耐心的善导,让末学明确了学习,改正错误的方向、方法和决心,尤其是各位学长真诚的忏悔,鼓励着末学,是末学学习的好榜样。

 

老祖宗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今天末学要忏悔自己的不孝。忏悔自己怀着瞋恨妒嫉的心,忤逆亲人,怀着麻木不仁的心,忘恩负义,怀着轻慢的心,对身边的人、事敷衍应付。

 

  冷漠父亲

末学自小就生活在母亲的爱护中,我看到堂兄弟他们不仅有母亲,还有父亲,就问母亲:「父亲在哪里?」母亲平淡地说:「你父亲在南洋谋生。」

 

在我十二岁那年,母亲告诉我:「你天天想的父亲,就要回来看我们了。」末学当时很激动,一放学,就跑到中国旅行社去等。记得末学问母亲:「父亲是什么样的,认错了怎么办?」母亲指着挂在墙上的相片说:「和照片一样的就是。」

 

一天下午,末学还在学校上课。保姆来接我回家,我看到门口堆了一大群人,都是邻居。大家都笑着对我说:「小妹,你爸爸回来了,快进去!」末学很紧张,往大厅一看,就看到叔叔伯伯们正围着一个人说话。那个人就穿着西装,长得和相片一样。他,就是我的父亲了。

 

我看到父亲身边还有两个大箱子,心里嘀咕:「箱子里面一定有我的礼物!」过了几天,母亲告诉我:「你父亲带过来的物品,没有你的份。你年纪还小,都给堂兄他们分走了。你父亲还留下一部自行车,让你二哥上中学用。」我听了之后,看着那堆东西,心里又难受,又妒嫉。我那不满的气愤,代替了十二年的想念,心想:「还是妈妈好。」

 

父亲在家乡住了一个多月,因为对父亲陌生,所以很少和他讲话。那时,曾经对于父亲那种依靠和想念心都已经不存在了。

 

到了八十年代中,我三十多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了。我们三十多年的父女,相聚的时间却不到一年!对父亲的离世,末学当时一滴眼泪也流不出来!

 

经过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末学明白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应该是相等的。母亲的爱是有形的,而父亲的爱是无形的。我们要深信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启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心无私的,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亲虽然不在我身边,但父母他们都是在共同担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父亲的克己待人,对自己兄弟的照顾,是友悌的表露。

 

再者,末学也应该学习父亲,心存安慰奶奶的孝心,末学应该懂得承传父亲孝敬、无私付出的家风。然而,末学心量太小,因为没有收到礼物,就多年漠然对待父亲,不懂得从深处去体谅和理解父亲的处境,因而犯下了忤逆大罪。

 

  对母亲念子之情麻木不仁

《弟子规》「入则孝」里面说:「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蔡老师在海南讲《幸福人生讲座》时,曾经说过他一个星期要打一次电话回台湾问候双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末学的老母亲九十二岁,家公和家婆都已八十多岁,三位都是高龄的长辈,居住在家乡福建。末学平常很少问候,经常忘记,还借口说时间过得太快,怎么又一个星期了。末学就是这样用巧妙的语言来掩盖自己对长辈念子之情的麻木不仁。

 

十年前,末学的两个女儿到美国读书。五年期间,末学是天天都在等待长途电话,很是放心不下。当年我在外,母亲在家乡,我觉得时间过得真快,来不及想到母亲的时候,就一周过去了。如今我在家,女儿在外,我牵挂女儿,让我感到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几位老师都有讲过一个例子,三代同堂在一个桌子吃饭,做媳妇的总是把最好的饭菜、水果给了自己的孩子。这样做宠坏了孩子,而不懂得在孩子面前做出孝敬长辈的榜样,契机去教育下一代要敬老,不能自私自利。上文所说的对时间的感受,对母亲和孩子的处理态度截然不同,这和老师讲的例子,事上不一样,理是一样的。

 

我们不知想念父母,纵然父母不会和我们计较,甚至连计较的念头都没有,但末学正做着本末倒置、麻木不仁、忘恩负义的行为,怎能够把下一代教好呢?末学上亏负了老母亲,下亏负了孩子,没能让他们得到最贴切的机会教育。

 

  对待夫家敷衍应付

记得三年前,末学刚巧回家乡探亲。家婆生病住院,末学买了一盘鲜花去探望,放在病床边的小桌上。家婆当时很高兴,马上对末学说:「医院不干净,你不必和妯娌们来轮流照顾我,你先回家吧。」末学听了后,马上松一口气,当时那种轻松,是一种傲慢心在支配着。我的母亲也住过医院,我哥都不舍得叫我去帮忙。现在是家婆,我作为媳妇送了花不就是表心意了吗?说实在的,当时真不想留下来。

 

虽然老人家很是高兴,买花送花也是件好事,但末学回想当年的那一刻,和《太上感应篇》一对照,就犯了「欺暗室」的过错。末学在送花的过程中,念头里面失去了真诚心。如果当时末学懂得留下来,照顾她老人家,尽了做媳妇应当的孝敬之外,更有意义的是代自己的丈夫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人家会更高兴,更安慰!

 

这就是末学怀着轻慢的心,表面形式的应付着身边的人和事。作为一个女儿,作为一个媳妇,几十年来,除了结婚那一天,给几位长辈捧过茶,到现在从没有再去做过。一年回家两三趟,家人一直把我当成客人来接待,特别是在我先生事业有一点成就时,末学的傲气更是浓浓的加上一层。家人更不敢怠慢,把我当成了贵宾。末学的脚步声刚走到门口,家里已把热汤饭菜准备好,还都是末学最喜欢的家乡菜。末学非常惭愧,感到必须检讨自己的心行。

 

其实每一条的过错,都是来源于那颗瞋恨、妒嫉的心。这个妄心在细微地延续着,并不是随着末学父亲的过世而画上句号。末学一定要好好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教育,改正错误,遵照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导,力行孝道。

 

孝是在无形中,孝是在生活的点滴中,只要有真心,即在一切处,就看你懂不懂去把握,去真干,拿出真诚心。《太上感应篇直讲》说:「每日思量亲恩未报,父母年纪将衰,要急急做出报亲的孝来。每日思量,父母对我们付出点点滴滴的爱。」

 

末学细细回想,从小到大父母的关爱。过年的时候,母亲一定会一针一针为末学缝一件新棉袄,还要加上两件外套,每一个学年的开始,母亲也一定为末学做一个新书包(那个年代,没有像现在那么方便,上街就可以买得到,多数是家长自己为孩子做),感冒发烧的时候,母亲会到家的后花园采一些车前草,加白菊花、金银花,再加茶叶,熬给末学喝……

 

记得末学六岁那年,我们住在上海,二哥和我被传染到白喉,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很严重的传染病,必须马上隔离住院。医院在上海市的郊外,那时的交通工具,只有电车和人力车。母亲天天从市区到医院来回四五个小时,就为了从窗口看一眼,末学的病是不是有好转。末学住了一个多月院,出院的时候,母亲远远的看见末学让护士牵着走出来,急着跑过来抱我,摔了一跤,把里外四条裤子全磨破了。母亲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历历在目。只因为自己长大了,生活安逸了,自私自利的念头,障碍了自己真心本性,把父母为我们献出的爱都给忘记了。

 

  改过迁善尽孝心

前几天,碰巧是末学的生日,末学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向母亲表一表孝心。一早起来,我马上拨通电话,正好是母亲接的电话,老人家一听是我的声音,就说:「小妹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们这边中午煮面,为你庆祝!」末学听到母亲这么说,心里感到非常惭愧,眼泪刷的一下全流出来,然后向她老人家忏悔:「妈妈,五十多年来,每年在这个日子里,我不懂得去感念你的养育之恩,反而是你老人家年年为我煮面。女儿不孝,很对不起你老人家!我们协会这段时间学习传统文化教育,让我明白了自己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请你原谅!农历新年快到了,我会早一点回家乡过年,再去探望你。」老母亲听了很高兴,比我专诚为她做生日还高兴!母亲问我:「小妹,你现在还做义工吗?」末学回答:「是!」老人家接着说:「当义工好,当义工有学习好!」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对话,末学以愧疚的忏悔心,对老母亲作出了真心的忏悔。我感受到,站在电话那一头的老母亲和我一样,都沐浴在天伦之乐的喜悦中。

 

我这通电话,验证了《太上感应篇》上所说的「是道则进」,这是件很必须要做的好事情,要赶快去做。要明白父母亲对我们无私的疼爱,一直没有提出自己的要求,其实他们是在原谅中等待,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把孝道落实。想到一点,做到一点,父亲虽然不在了,我身边还有三位老人家,可以让我去行孝,来弥补自己的过错,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后悔就来不及了。 

 

【编后语】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德行之本,所以圣贤教诲无出其右。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为人子女勿记父母之愆。

 

《孝经》引孔子的话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厌恶;「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敢轻慢别人。又说「人之行,莫大于孝」。中华民族历数千年而不衰,盖皆赖此以孝道为根本的仁爱精神之发扬光大。

 

爱敬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举《弟子规》的例子,《弟子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小朋友的时候就学了。你到老的时候,八十岁了,你的爸爸还在,一百多岁,他叫你的时候,你是不是还是应勿缓?是!这句话把意思引伸,对待任何一个人,用爱敬!《梵网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般人喊你,是不是也要应勿缓?是。为什么?这是对人尊敬。圣人的教诲,一句话,生生世世受用不尽,就这个道理。我们对父母要爱敬,对一切众生都要爱敬,一样的心态、一样的方式来对父母、对一切众生,这就对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传统文化)(五明学佛网:       传统文化)  

 竺摩法师:世出世间孝道之比较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洪修平教授: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 

 萦绕心头千年的孝思(盂兰盆经) 

 董群教授: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 

 正如法师:岭南第一大刹光孝寺 

 潘桂明教授: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开愿法师:孝道的真实意义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八)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