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一集)


   日期:2012/5/15 15: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大家好!茂森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我们这个讲题是「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孝经》研习报告」。为什么我们用「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这个讲题?这是因为在《孝经.开宗明义章》孔老夫子为我们说明的,你看《孝经》,孔夫子对自己的学生曾参说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个先王就是古代圣贤的君王,他们有和谐世界的法宝,你看能够顺天下,能够使人民和睦,上下尊卑都能够和谐而没有互相抱怨,这不就是和谐世界吗?这就是我们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我们是很有必要从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讲述的《孝经》那里吸取圣贤的智慧。茂森承蒙恩师净空老教授栽培,多年来也在学习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典籍,对於《孝经》也是非常的喜欢,早在小学的时代我母亲就有教导我读《孝经》,这么多年来也在学习行孝,在行孝方面略有一点心得。今天承蒙恩师的慈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宝典,把自己粗浅的一点体会,对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些心得,向各位仁者来汇报、来请教。

  今天我们这是第一讲,讲一个概要,就是把整部《孝经》的主旨、思想,我们来进行分析、来研学,我们采用佛家里面的天台宗的五重玄义这种研究经典的方法来学习。自古以来儒释道,儒就是儒家,释就是佛家,因为佛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称为释,道家,这三家都是圣贤的教育。雍正皇帝,这是清朝一位很有学问的皇帝,他对三家的研究很深入,他曾经就写过一篇「上谕」,就是皇上的圣谕,皇帝的文字,他说到「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这是指三家的道理,他们的理都是出同一个源头,这个源头是什么?佛家讲的心性。道家和儒家都讲道,道是源头,换句话说,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诲、这些道理,统统都是从道、从心性流露出来的,而心性是人人本有的,道它是遍於整个宇宙的,无处不在的,可见得三家都是出於一个本源。

  当然这个道并行而不悖,这个道是它们的教学,可以在世间同时推行,互相之间不会有冲突、不会有抵触,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多元文化。如果我们自己觉得儒释道三家会有矛盾,它们互相的会起冲突,实际上不是三家的道理有冲突,它们的道理都是同出於一源,那是谁起冲突?是我们自己起了冲突,也就是对於儒释道三家的理解不够圆融、不够透彻。像我们的恩师在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上接受大家的提问,他老人家就说,儒释道,也包括世间这些种种的宗教,实际上也是理同出於一源,道并行而不悖的,我们看到它们互相之间有冲突、会对立,就好比看到一个手掌,这五个手指头它们之间好像是分开了,好像会对立,实际上我们只看到表面,没有深入,如果从手指深入到手掌心,你看看五个手指头都是理同出於一源,当然道就并行而不悖,五个手指就可以互相的合作拿东西、做些操作,就很和谐。

  所以世界本来是和谐的,只是我们因为自己在分别执著,把本来和谐的世界搞乱了,搞成对立、矛盾、冲突,那还是自己对於圣贤的道理理解不够透彻、不够深入,深入到根本、深入到源头,我们就真正体会到雍正皇帝这句话,真的是「道并行而不悖」。世间所有宗教都可以并行而不悖,何况是儒释道三家。自古以来儒家的学者没有不读《道德经》的,没有不读佛经的;道士没有说不看四书五经的,没有说不读佛经的;佛家的高僧大德你看他们也是在儒、在道上面很有造诣的。因此我们在这次的讲座当中,也来尝试著将儒释道三家的传统圣哲的教诲融合在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名典—《孝经》。不仅是在义理上可以互相的圆融,在於研究的方法上面也是可以相互借用。所以我们这里用的是佛家的天台宗里面的五重玄义的研究方法,专门研究《孝经》的体例、主旨。

  佛经的体例,这些研究分析的方法,可以称得上是登峰造极。这两千年在我们中国祖祖相传,总结出一套研究佛经的方法,天台宗有五重玄义,贤首宗(就是华严宗)用十门开启,还有其他宗派的,这两家是最有名的。五重玄义就比较的简单,它是从五个方面研究一部经的玄妙的义理,那就比华严宗的十门开启,就是从十个方面去分析,那就简单了。所以我们在这里就借用天台的五重玄义来研学《孝经》,这也是一种尝试。其实圣贤人他们心都是通的,说的道理真的是互相能够圆融,所以完全可以借用佛教的研学方法来学习儒典。今天我们这一讲是专门讲这五重玄义,也就是分析整部《孝经》的概要。真正对《孝经》有研究的人、有体悟的人,大概他对於经文的意思已经非常的了解,他们肯定讲得会比茂森讲得更好。所以他们来听可能就最喜欢听第一讲,就是看你是怎样子分析《孝经》,你对《孝经》到底有什么心得体会,就是听你的概要。概要讲完了之后,底下的经文那是比较的容易,很快的顺一遍,其实真正的造诣很深的人他就不需要,但是初学是有必要。我们今天先讲一个概要,也就是把自己学习《孝经》的这些心得首先和盘托出,开门见山给诸位仁者来汇报,然后从明天开始我们才学习正式的经文。

  首先我们把研究的方法这些名目简单介绍一下。佛家天台宗这是一个宗派,它用的五重玄义,这是从五个方面来研学经典。这五个方面,第一是「释名」,也就是解释这部经的题目,名题,这是规矩,学一部经首先要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因为一个题目它是整部经的总纲领,宗趣之所在,所以看到经题你就知道全经的大意。第二个方面是「辨体」,辨体就是辨明这部经所依据的原理,它的体性是什么。第三是「明宗」,就是明了修学的方法,宗就是修学的方法。第四方面是「论用」,就是论述修学本经的这些功用、利益,学习它有什么好处。第五是「判教」,就是判定这种教学的课程,这部经在儒家里的地位,以及谁有资格学,这是指判教。就是我们现在像在学校里读书,教务长要把整个学校的课程要把它定下来,这门课在整个课程里头,教学的大纲里面它是属於哪一部分,谁来学。我们就一条一条的来进行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部分释名。本经的名题只有两个字,「孝经」,这两个字要分开的解释,然后再一起合起来解释。《孝经》,根据宋朝邢昺,这是一位宋朝的大儒,他为唐玄宗(也就是唐明皇)注解的《孝经》做了一部疏,疏就是注的注解,它是注解唐玄宗的《孝经注》,他写了一篇序文,「邢昺疏序云」,就说到,「《孝经》者,孔子为曾参陈孝道也」。这部《孝经》就是孔子,这是至圣先师,他为自己的弟子(学生)曾参(曾子)陈述孝道的这些含义,是这么一部经典。我们读《孝经》就了解,是有一天孔子跟曾子一起坐著的时候师生之间的谈话,一问一答之间把孝的这些道理、含义就给说出来,记下来就成为这部《孝经》。什么是孝?什么是经?我们再看邢昺的注解,这个序文里面说到,「孝者,事亲之名;经者,常行之典」。所以什么叫孝?孝就是奉事父母双亲,这就称为孝。经就叫做恒常的、我们要力行的这种典籍,我们说的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是它能根据朝代变化,或者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的,那就不能称为经典。譬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法律、规章、制度,一个国家有法律,一个企业有它的规章制度,这些是要根据时期不同要进行修订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不能称为经。经就是永恒不变,古今不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种叫真理。所以不是一般的典籍都能称为经,你看十三经里面,儒家的十三经,学子们必读的,不是每一部都称为经。《易经》是经,《孝经》也是经,其他的你看,《周礼》、《仪礼》、《礼记》,这些就没有称为经。为什么?因为这些礼是会根据时代的不同它会有变化,而经里所说的这些义理那是不能变的。

  经说的是什么理?说的就是道、就是德,古人讲了,道德,道它是德的体,本体就是道。这就是讲道它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它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宇宙它自从生成那一天开始,道就存在,甚至说宇宙还没有生成以前,道也就存在,道它是不随著宇宙的生灭而生灭的,这叫道。所以邢昺的序文里面有一句话说到,「道常在心,尽其色养,中情悦好,承顺无怠之义也」,这是解释孝这个字的含义。是什么意思?首先讲「道常在心」,这个道就是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有的是什么?《三字经》里面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不是说人最初的时候,刚出生的时候,不是,这样解解浅了。真正的意思,人之初就讲的人本来的面目,在父母还没生我们之前那个本来的面目,那是什么?性本善。性就是讲我们的心性,本善就是本来是善的,纯善无恶这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叫道。所以道常在,常在是不生不灭的,亘古至今都没有中断过的,它不会被破坏、不会动摇。

  我们现在学习圣贤之道,心里要存著道,存著道这就是跟本性本善相应。所以道常在心,心里常有道,所以表现出来必定是孝顺,因为孝也是本性的本善。孝的体就是道,就是本善,用我们现在话来讲,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爱心。这个爱心对父母表现出来,必定是后面所讲的「尽其色养」,色是我们的表情、脸色,我们的外表一定是什么?恭恭敬敬,对父母毕恭毕敬,真诚,对於父母纯净的孝心,以这样的孝心去供养、去孝敬父母。所以尽是毫无保留,没有夹杂,内心里面没有丝毫的不善、不敬、不诚,这叫尽其色养。「中情悦好」就是对父母要让他生欢喜心,让他高兴,悦亲,这是对他孝敬。所以孝敬父母不是说只拿点钱供养父母,孝敬父母买点吃的、买点用的,那固然可以说是孝,但是这孝得太浅,这太基本了。真正圣人希望我们行孝是色养,对父母恭敬,这是孝父母之心,买点吃的养活父母是孝父母之身。「承顺无怠」,承是承欢於膝下,顺从父母的意思,绝对不会跟父母起对立、起冲突,孝敬父母毫没有倦色,毫不懈怠。为什么?这是本性使然,不是造作出来的,如果造作出来的那会有懈怠的时候,如果是他本性的流露,就是本来就应该这么做的,就不会有懈怠,已经是个习惯,如果不这么做好像反而是怪怪的,反而会不舒服。这个承还有承传的意思,承传父母的志向,这就是养亲之志,父母希望我们做到的我们要努力做到,祖先他们的志愿我们要帮助祖先实现。这种意思就包含了三层意思,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这种孝意思才能够称为圆满。

  我们再看下面,也是邢昺的序文说到,「按《汉书.艺文志》云: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邢昺引用《汉书》里头的「艺文志」这篇文来说的,论述为什么这部经叫「孝经」。就讲到「夫孝,天之经」,经就是常的意思,恒常不变,就像太阳每天早上必定会起来,到晚上必定会落山,月亮晚上必定会起来,早上必定会落山。日月星辰的运作那是恒常而有规律,这是讲到「经」的意思,就是常。「地之义」,义就是利益万物,你看大地承载著万物,这样默默的承载,不管是山川河流,还是动物、植物,还是我们人类,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统统承载,毫无私心,毫无偏执,而利益万事万物,这是讲的地之义。这都是天地的品德,这就是圣人效法天地的品德而行出这些行为,那就是孝。「民之行」,民就是人,每个人都应该行孝的,因为这是本性本善的,本来就应该这么做的,不用问为什么就应该这么做,跟天地一样。所以经就是这样的恒常永久不变。

  因此我们看到古代的那些圣贤人物他们行孝的故事,你看四千多年前舜王他行孝,父母亲对他虐待,大家对二十四孝之首的舜的故事很了解,父母亲虐待他,甚至千方百计要把他害死,可是舜没有因此而对於父母有一点不好的颜色,心里也没有一点抱怨,还是这样的承顺,最后感动了父母,也感动了天地。在孝这个故事里面我们看到,你看大象都从山里跑出来帮助舜来耕耘,小鸟都帮他播种,尧王知道了舜的这种大德,聘请他出来治理国家,最后把王位也让给他。这是四千多年前的事,到今天我们依然讲到这个故事,对於舜的德行都肃然起敬。不仅是孔子、孟子最佩服舜,我们现在也是敬意油然而生。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你看每日三次向父亲问候,父亲有病自己都很担忧,一定要把父亲治好他自己才能心安。所以每天去问候,天天如是,终生奉行,这所谓「文王三省」。二千多年前的汉文帝,你看自己的母亲薄太后因病卧床,文帝三年侍奉於床前,对自己的母亲竭尽全力的孝敬、安慰。这些故事尽管是四千多年前、三千多年前、二千多年前的事情,可是到了今天,人们依然在传颂,真正有识之士依然在效法,可见得孝真是恒常不变的大道,古人行孝,今人也要行孝。

  继续看邢昺的序文,我这里摘抄了一些重点,因为全篇读没这个时间,我们就摘抄重点的文句来学习。这里讲「皇侃曰:经者,常也,法也」,这是解释经的意思。皇侃是梁朝,这是南北朝时代梁这个朝代的学者,也是一位大儒,他也曾经注解过《孝经》,叫《孝经义疏》,现在已经失传,可是他解释这个经就说是常、法,有两个意思。为什么叫常?因为经就是圣贤的教诲,圣贤的教诲我们要荷担,不能只把它当作学术来研究,研究得再好,没有落实到自己的生活,那不能叫成就。所以孔子劝我们行仁、行道,这是任重而道远,祖祖相传、代代相传,我们要把古圣先贤的道统去荷担起来传承下去,这是古代这些儒士真正所希望的。所以时代虽然有变迁,哪怕是金石,都可能被销毁,但是孝亲这种德行,它是永远不能够变迁的,所以叫常。这是从圣贤教诲这方面讲。「法也」,法就是它的这种方法。方法是什么?刚才我们提到《孝经.开宗明义章》,孔子说的,「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实现幸福美满的人生,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共建和谐和平的世界」,就这个意思,这种方法、这种教育就称为法,所以我们这次讲题称为「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这个经确实是里头的意思也是很深的。

  我们来看第二个方面,继续做研究,刚才释名已经讲完了,第二是辨体。辨体就是辨明本经所依据的原理,这部经依据什么为体,用什么做原理。茂森把它判为以道为体,所以道就是它的体,也就是它的本体。为什么这么判?这是有经文的依据,你看夫子在「开宗明义章」就说到「夫孝,德之本也」,这讲的孝是德行的根本。我们知道德的本体就是道,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体,既然说孝是德的本,换句话说,孝不仅是德,是根本的德,当然它是以道为体。茂森在去年二00七年四月份,承蒙我们中国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邀请,以及道教协会的邀请,参加了国际《道德经》论坛,这是在西安举行的。这个《道德经》论坛的主题叫做「和谐世界,以道相通」,接著是前年的杭州举行的佛教论坛「和谐世界,从心开始」,都有「和谐世界」这样的一个主题。茂森在会上做了一次演讲,提交了论文,也发表出来了。末学写的论文的题目叫「和谐之道,以孝贯通」,孝顺,这是从道家《道德经》开解对现代社会有些什么样的启示。

  茂森在这篇文章中就分析了道和德,最后结归到孝,所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和谐之道就以孝贯通。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道?这个道,《道德经》上可以说是阐述得最圆满。这个道是不可以用语言说得出来的,甚至是不可以用思惟想像推测得到的,所谓不可思议。佛家也有句话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道德经》上一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讲到这个道真的是无法说,也不可以想像。能说得出、想得出的那就不是道,不是常道。所以道是什么?宇宙的本体,老子说的是天地之始。所以只是给它安一个名称为道,其实名可名就不是常名。老子在他《清静经》中也有说到,「大道无名,生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是讲得很清楚,真正的道是什么?没有名字的,你见不到、摸不著,甚至想都想不到,但是它是生养万物,也就是宇宙都是从道那里出生的,它是宇宙的本体,「吾不知其名」,老子不知道应该怎么样给它起名,「强名曰道」,勉强的就用个道字来说明。所以这个道是玄之又玄,为什么?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器官没办法接触到,眼见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舌尝不到,身体这些器官触摸不到,甚至意念都想像不到,它却是宇宙的本体,生成了天地万物,又蕴含在万物之中。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天下万物就是讲我们宇宙,古人认识的宇宙范围小,所以老子给我们说的小一点,让我们能够比较容易体会,只说一个天下,实际上老子的本意是指整个宇宙,生於有。有是什么?生於无,这个无就是道,是一种不得已的说法。这个无不是我们一般概念想到的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叫无那就很好理解了,这个无它能生有,所以有生於无,证明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那种状态。这是佛家里讲的法性,概念是一样的,所谓「法性空寂」,虽然空寂,能变现万物,《华严经》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跟这个道是一样的,它是宇宙的本体。这个道,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有一段话可以说把道描述得也很清楚,这是唐朝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会下大彻大悟,提出一个心得报告,说了五句话,五祖听了以后就给他印证,你已经开悟,你就可以传承衣钵,这就称为禅宗六祖。这是惠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是空寂,就是老子说的无。「何期自性」,何期就是说想不到,真的是「道可道,非常道」,说不出来的,想不到的。「本不生灭」,不生也不灭的,本来就有,没有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人人都有,而且是物物皆有,天地万物哪一样都有,就是老子讲的这个道生成万物,又蕴含於万物之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它没有动过,没有动的时候就叫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也就是老子说的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不管你用什么名,你体会它的意思,不动的时候那叫道,一动那就生一。佛家讲的什么动?念头动,念头不动的时候那就是道,那就是自性。一动那就生起宇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种种的万物就出生了,现在科学家说的宇宙大爆炸,突然就爆出来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生起这个宇宙。所以自性虽然空寂,没有任何的一物,所谓「本来无一物」,但是它能生万物,这是真正道的含义。

  道的存在我们没办法去用我们的器官触摸到、接触到,《道德经》上讲到,这是「大象章第三十五」,「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这是讲的看是看不到,听也听不到,说老实话,我们的六根,包括我们意念,都想不到。这种状态好像我们很难理解,其实在自然界当中也有这种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譬如说我们讲到磁铁和磁性,一块磁铁它有磁性,磁性你看到了吗?看不到,视之不足见。你听到了吗?听之不足闻,听不到。可是用之不可既,它的作用可大了,你放一根铁针、钢针在旁边,它就被吸进去了,这是它有作用,这作用很大。你看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电能、发电机,怎么来的?就是在磁场里面转动一个线圈,这个线圈在转动当中自然就有电流。这是哪来的?磁性的作用,它能发电,你看所有的灯、电脑、设备,所有的现在我们能够使用的电器,都是靠磁性的作用,用之不可既,那个范围很宽广。所以这是宇宙的本体,不可思议,却又确实存在,妙用无边。

  德是什么?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体。道我们看不见、摸不著,想也想不到,可是它能显现出来,显现出来叫德。所以用在人类上面,我们说把道人格化了,是什么?那就是儒家讲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这是人格化的道。还有伦理化的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人伦,怎么体现道?五伦十义,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伦理化的道,把道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德。打个比方说,好像大海里头,水是道,水是大海的本体,那个波你能见得到,水波起来了,你看见波就知道那是水,波是德,波能显现水,水是波的体。因此我们行德就能证道,我们能够做的、能够看到的、能够用到的那是德,知道德里头就是有道。德的根本是什么?是孝。所以孝亲是大德、大道,不用人教的,自然而然的,这叫道。像我们看到前不久有报导说,一位十九岁的大学生刘霆,他母亲患了尿毒症要换肾,结果家里很穷,没有钱治疗,刘霆考上了浙江林学院,结果自己不愿意读书,知道读不起书,要在家里侍奉在病床上的母亲。他自己说,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自然要力所能及的回报。可是母亲见到他这样子,跟他讲说不行,你一定要去读书。在母亲的这种强烈要求下,刘霆就决定背著母亲到学校,也不能够住学校的宿舍,太贵了,在外面租了一个很小的宿舍,一个小公寓,也便於照顾母亲,跟母亲一起住,白天读书上课,晚上回来做家务、照顾母亲。

  而且他决心要把自己的一个肾献出来,献给自己的母亲,让母亲能够存活。我们看到他的这张相片,他自己说,「妈妈,你一定要活著,只要你活著,我就能坚持下去」,鼓励他母亲。这种孝心没有人教他的,自自然然就是这样的,这是道显现在他身上。所以他这种孝行、这种德行,就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我们称为叫天性。结果他的这种孝心感动了很多人,这些热心的人士纷纷解囊相助,拿钱来帮助他,帮助他母亲治病,而且上海的一家医院也就决定免费帮他母亲做换肾手术,而且免费捐一个肾脏,不需要刘霆自己本人捐肾。你看看一颗孝心就唤起了无数的孝心,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人的心都是同体的,当一个人在行孝的时候他能与道相通,因此他就能感动所有的人,所有人的孝心也跟著显发出来,这是因为体是一样的。所以佛家讲众生同体,儒家讲的仁,仁爱的仁,这都是讲到同体的爱心,既然是同体,就能互相的感动,互相的传递、开发这种孝德。所以我们说孝的本体就是道,辨体就是以道为体,这就是夫子开宗明义在本经所说的,「孝,德之本也」,这个意思其深奥无边,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的去体会、去力行,才能够真正领会圣人的意思。

  第三个方面,五重玄义第三「明宗」,宗就是修行、修学的方法,我们来怎么样明了这部经教导我们的修学方法。茂森判本经的经义孝是三层含义,事亲、事君、立身。经文上说到,「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这就是教我们如何行孝,如何修学这部《孝经》。这里讲的孝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父母双亲的奉养、孝敬,这事亲,这是起始。那还不够,不能停留在这个高度,还要把孝心扩展,对父母尽孝,也要把这个孝心对待人民。事君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为人民服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古代是君主制度,所以大家是事君,为君主、为皇帝就是为国家,皇帝是国家的代表。现在是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没有皇帝了,所以君也得换了,换成人民。所以事君就是国家领导人胡主席讲的八荣八耻头两条,「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你看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这就是事君。所以经文要懂得用现代的解释,不能够说看到事君,这是封建,这是古代皇帝来统治、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你这么一说,把圣人的教诲统统给封杀了,自己得不到利益,所以要懂得活学活用。因此孝要扩展,不仅对父母,还要对所有的人民,乃至对整个地球的人类,地球是一家人。「终於立身」,这又高一层次,终极的孝,是什么?立身行道,也就是成圣成贤,做圣人了孝才能够圆满。这就是夫子在《孝经》里面给我们指示的行孝的修学方法。

  茂森在修学孝道方面真的从小得力於母亲的教育,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她第一个教导我就是念「游子吟」。我们都知道唐朝孟郊的「游子吟」,这是劝孝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讲到一个游子要出远门,可能是因为他出去工作或者出去留学,要辞别母亲之前母亲给他缝制衣服,密密的缝。为什么要密密的缝?因为母亲担心孩子出远门衣服要是破了,带来生活不方便,你看母亲对孩子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所以诗人说「谁言寸草心」,这小草蒙受太阳温暖、照耀,成长了,想要报答三春晖的恩德,能报答尽吗?这首诗是我在还没有会讲国语(普通话)之前,我母亲就在家里的门板上教导我的,她用粉笔在房间的门板上写下这首诗,教我念,当时我是很笨,这首诗妈妈说教了我一个多月才把我教会,普通的孩子,聪明的可能背上十五分钟就能够背得很熟,证明我的资质是很差的。但是资质差没关系,只要有良好的教育,还是能够成才。所以母亲教导我从孝入手。

  我们家里有所谓的家庭文化,就是每个节假日,当我们的老人生日的时候,或者是春节、假日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我是独生子,我母亲有兄弟姐妹,他们的孩子都一起跟公公、姥姥欢聚一堂,在家里孩子们都要表演一个节目,或者是朗诵一首诗,或者是读一篇文,献给老人家,家里的悦亲活动,这是培养孝道。培养孝道要真正做,不是只会念书,念《孝经》,倒背如流,但是未必能够真正行孝。当时我在一九八四年的春节,这是很早,我才十一岁,妈妈让我写一个小短文,在老人家春节聚会的时候做一个献辞。当时因为学习了《孝经》,就写了一个小短文,叫「怎样孝敬父母」。我当时当然领会孝的含义是很粗浅的,但是在这里也把它念一念:「怎样孝敬父母,《孝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敬父母,一方面是物质上的孝敬,要让他们丰衣足食,按时给他们一些零用钱,经常给他们买一些可口的食品。尤其当父母患病时,子女应尽全力照顾好老人,也为自己的子女树立好榜样。更为重要的就是精神上的孝敬,我们要关心老人,要尊敬他们,有事同他们商量,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精神上感到愉快。」这一小段文就是十一岁的茂森在家族的春节会上的献辞。这些文字,我妈妈也很有心,都收集在我们家庭的一个文化箱里,现在二十多年以后翻出来看看,都觉得很有味道。

  所以我母亲对我培养是很注重的,虽然家里并不是富裕,但是教育确是很留心。父母含辛茹苦把我教养大,我从小尤其是得力於母亲的教导,母亲常常啓发我立大的志向,要做有用的人,所谓「读书志在圣贤」,立大志向做圣贤。当我上了大学以后,由於母亲的这些培养教育,小学、中学都非常顺利,成绩也非常好。当时我记得在小学毕业的时候,是以在广州市,我家是住广州,黄浦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当时的重点中学华南师大附中。然后在这个中学里面成绩也很优秀,很顺利就考上了中山大学,当时中山大学也是,现在也是,全国的重点大学,著名的高校,我是读国际贸易经济的专业。上了大学以后,我母亲就鼓励我要出国留学,要学好本事,将来成为一个社会有用的人,而且母亲跟我讲「我要做博士的妈妈」,在大学当中,因为母亲的这个志向,所以也一直的在做准备。所以在一九九五年,二十二岁,就很顺利的衔接到美国留学,大学一毕业就去美国攻读硕士,接下来就是读博士。在临行前想到在孩童时代,三岁的时候念的「游子吟」,这回真的自己做了游子,就跟母亲安慰她说:「妈妈,您好好的在家里保重,等我七年。」当时我母亲已经跟我父亲离异,所以一个人生活,我是跟母亲相依为命,但是母亲并不因为自己的离异而放弃对儿子留学的这种志愿,她愿意成就我,甘受寂寞。茂森也体会到母亲这种心,所以跟母亲保证,说您等我七年,因为七年的时间可以把硕士和博士完成。在美国一般来说,读一个硕士要两到三年,读一个博士要四到五年,所以七年可以拿下来,正常的话。

  到了美国留学,因为时时刻刻都想到要报母亲的恩,实现母亲的志愿,读书也很用功,成绩都很优秀,一般都是全班第一名,在学校也拿到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对我是有很大帮助,因为没有奖学金确实很难支付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有了奖学金,我记得每个月能拿到八百美金,这算是不错的了,对一个留学生来讲,这收入是可以维持得很好。我记得当时为了省钱,生活也很勤俭,我把这个钱分成三份,就像当时我母亲教导我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是断齑画粥,自己的生活很简单,在书院里面读书,一天就煮一锅粥,冻成块,切成一块块,每餐吃一块,就点咸菜,咸菜叫齑,切一点咸菜,断齑画粥。我就把这八百块钱也来断齑画粥,分成三份,两百美金给母亲寄回家,寄一百美金给我父亲,他成立了家庭,但是我对他依然是孝敬,另外剩下五百块钱再继续分,五百块钱,除了自己的生活费、学费,能够每个礼拜给自己母亲打一次长途电话,有时候打起来一个多小时,长途电话费是我支付最多的开支。再省些钱每年可以回来见母亲,回来探望父母,这是路费、机票。所以当时就这么一点钱,就租最便宜的房子,在房子里不舍得开暖气,冬天冷也不开暖气,夏天热不开空调,为什么?为了省钱。好多的留学生,我们中国过去的留学生一起住。冬天冷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我带过去留学的行李有限,只带了一张毛毯,在美国也不舍得去买棉被,因为棉被在美国的价格比中国高。所以冬天冷的时候,毛毯不够盖,把所有的衣服都压上,甚至把书本都压上来。我记得刚刚去留学的时候,有一位师兄,毕业了,他用了一个高压锅已经用了好多年,用旧了,他准备扔掉,因为那个高压锅已经不高压了,高压上面那个重锤子都不见了。我就跟他讲,我说你别丢掉,你就送给我。我就拿著这个不高压的高压锅做菜、做饭、煮汤都用它,一用就用了四年。同学们看我这么省,又看到我有两样东西不省,一个是打电话,一个就是每年必定回家探亲,不省路费,他们都跟我半开玩笑的说,说你要是把这些钱都省下来你能买一部汽车,买部二手车是没问题。我没有买汽车,上学骑著一部小的自行车,冒著风雨上学,但是心里很踏实。

  所以在留学当中心里就只存著一个目标,赶紧完成学业,能够有很好的工作能够孝敬父母、奉养父母。所以为了专心的学习,我给自己定了七条戒律,所谓「七不」,第一是不看电影、电视,第二是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钱,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所以你看,生活看起来是很枯燥的,但是在这枯燥的环境里面反而人的进取心很强,因为志向非常坚定,所以学习很顺利,成绩也很优秀,结果四年就把硕士和博士的课程全部完成,原来跟母亲承诺是七年,我四年就完成。当时我们学校的这些老师,包括我自己本人的博士生导师都很赞叹,说「在我们学校像你这么快速完成硕士、博士的,你还是头一位」。因为成绩也很优秀,做的研究、出的成果也还不错,很显著,因此在导师的有力推荐下很快的找到了工作。博士毕业一般是在大学里教书,当时是在德州大学一个分校做助理教授。所以博士还没毕业工作就已经确定了,这是让很多留学生非常羡慕。当时博士毕业前夕,我特别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母亲接到美国来,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那是一九九九年,茂森是二十六岁,当时一些合影,穿著博士服,手捧著毕业证书,母亲非常高兴。母亲她的愿望是希望我做一个博士、做一个教授,我也在很好的落实。

  在美国一起生活了三年多,真的是生活也很愉快,因为工资也是算比较高的,在美国也算是一个中上水平的收入。二十六岁的茂森走上了美国大学的讲坛,台下有很多的学生年纪都比我大,这是自己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成绩?思前想后,不是自己的聪明过人,不是资质很好,我都跟大家讲过,原来很笨的,念一首诗念了一个多月还不会背的,但是有今天的一点点成绩,真的,如果说有积过德,可能是心里有装著父母,孝心确实是帮助我们成功。所以德的本是孝,古人说得好,「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水它有源头,树木它有根本,如果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很快就枯竭了,很快就灭亡。我们的本是什么?父母,尽孝才能够使自己的事业成功,孝心的推动这是最好的事业的动力。所以事亲、事君,事君是什么?自己的事业,要为人类做贡献,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世界有用的人。当时我跟母亲在美国就一直跟随我们的恩师净空老教授学习,老教授今年已经八十二高龄,他一生奉献给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事业,他对儒释道三家都是圆通的,尤其著力在佛教,现在每天在讲佛教的根本法轮《华严经》。当时我们在美国很希望追随恩师来学习,恩师就劝导我们到澳洲去,澳洲我们建立了一个学院,你可以过来跟我们一起学习。澳洲当时各方面条件是远不如美国,要跟随恩师学习就意味著要放弃自己的优越的生活和工作,但是我跟母亲一商量,我们还是决定要追随恩师,於是就舍掉了美国。当时美国政府刚刚批下来给我杰出教授和研究人才的绿卡,结果我也没要它,就到了澳洲。

  在澳洲很顺利的在昆士兰大学任教,昆士兰大学在澳洲是属於八大名校之一,它的工商管理MBA硕士班这个项目在澳洲是排行第一的。我当时过去是在商学院教金融的科目,它在亚洲排第六,像我们北京大学好像也在同一个排名当中,排第二十三。在澳洲,因为在美国也一直工作都很努力,因为原来的学习习惯都养成了,所以这「七不」,都一直在守著这七个戒律。所以学习是很顺利,工作也很顺利,在美国连年的获国际会议的这些最佳论文奖,也出了很多的论文,到了澳洲也连年的获得昆士兰大学的最佳的优秀的研究奖,两次承担国家研究的项目,在发表文章方面也都是属於全学院当中一百多位教授里面也属於佼佼者。因为成绩还算比较优秀,就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以及很快就获得终身的聘用,在学术界我们都知道叫tenure,拿了tenure意味著你终身都有保证,中国人一般讲的铁饭碗,只要你不辞掉工作,学校不能辞退你。拿tenure,拿终身教职不容易,一般人是拼死拼活拿到了就松下来了。像我这样年轻,三十四岁成为澳洲的昆士兰大学终身教授,当时也是最年轻的一位。

  所以有一天在澳洲的时候翻出我们家里的家庭文化箱,看到了我母亲在一九九二年,说话是十六年前,她给我的一个生日贺卡,她对我这一生的希望都写在这个贺卡里面,我先想要跟大家把这个贺卡分享一下:「茂森儿:祝贺你十九岁青春的年华!这是你迈进大学的第一个生日。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只有失去时才知道它的价值,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个智者,身置庐山之中,而知庐山之美。你已经成年,今天和你谈谈我对你人生的总体策划:假如环境没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争取到当今世界发达的国家学习和工作;成家要晚,立业在先,遵循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养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三十岁前,学习,积累,打基础;三十岁至五十五岁,成家立业,干一番事业;五十五岁后收心,摄心,总结人生,修持往生之道。这样,当你回顾往事的时候,可以自慰的说:我活著的时候很充实,离去的时候很恬静。永远爱你的母亲,一九九二年五月。」这是我在十九岁的生日上得到母亲的这一个贺卡,母亲这份贺卡当中确实把我这一生的人生道路都指明。回顾这十六年走过的人生路,也可以安慰的说,母亲对我的很多的志向已经实现,譬如说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发达的国家工作,也满有成绩,这些是属於事亲、事君的部分。

  但是母亲对我的志向绝不止於这样,她说到要「遵循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圣贤人的志向,圣贤人的事业,确实是让茂森终身奉行的。所以母亲的这个贺卡也体现了《孝经》里修行的方法三个层次,事亲、事君和立身。正当我很高兴的跟母亲表态,说妈妈,你的志愿我已经成就了,你想做博士的妈妈,你想做教授的妈妈,都已经成就了。而且当时,这是说话二00六年的年初,我刚刚获得终身教职的时候,马上有很多的大学就来聘我过去,包括澳洲、包括中国。当时我和母亲就想到有意想追随恩师回到祖国来,为祖国、为人民来服务,来报答国土之恩,所以想回到祖国来。厦门大学当时正好筹建财务金融的研究所,聘请海外的著名的学者、教授来做首席的教授,当时就给我发了聘函,希望我过去。它是以年薪八十万人民币,还加上五十万元的研究经费,以及免费提供住房和吃饭,基本上你不太用钱了。

  当时这个很好的机会,母亲就想请教我们的恩师释净空老教授,看看是不是用这种渠道回到祖国来继续教书。可是恩师对我的希望不是仅止留在学术界,而是希望我能够真正走上圣贤教育之路。所以当母亲有一天在澳洲陪著我们恩师在散步的时候,就抓住这个机会向老师请教,母亲问,说茂森现在已经获得厦门大学的聘函,恩师您看是在澳洲工作好,还是回祖国工作好?结果恩师回答说:要做圣贤!这句话回答好像答非所问,我母亲问是回中国好还是在澳洲好,那时候老师说要做圣贤。这句话真的有点像禅门的机锋话,师父点弟子,看那个机锋话是答非所问,但是我母亲一下子就觉悟。真的,我们想来想去都是为自己打算,有没有为天下人民去打算?现在的世间不是缺一个金融教授,缺的是圣贤教育的师资。中国传统的文化,圣贤的教育,经过历史的摧残,到现在已经到了快要断的边缘,太少人发大志、立大志来承传古圣先贤的道统,学者很多,但是圣贤人太少。

  所以我母亲也想通了,我也想通了,就决定要改变工作。在那年(二00六年)我母亲给我写了一个生日贺卡,这是在世间人看的所谓也算功成名就之时,母亲贺卡中是这么说的:「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终是终极。所以真正大孝之人是以德来济世,正是古圣先贤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我们环顾这个世间,海内外都一样,由於缺乏伦理道德圣贤教育,所以人们为所欲为,纵欲、损人利己,导致这个社会有种种的乱象。我们国家领导人英明,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但是理念落实,怎么落实?中国《礼记》当中有一篇可以说是古代圣贤的教育哲学—「学记」,有一句话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要用教育来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教育正缺乏的是有圣贤品德的师资。与其我们要希望别人来做圣做贤,不如自己直下承当,我们要来做。做不做得到那是一回事,但是要有心去做,甚至是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所以我们母子就决定辞掉澳洲昆士兰大学的终身教职,来走上圣贤道路。母亲她对我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我为母亲能说出这样的话感到非常的感动,我们母子相依为命三十多年,现在她的辛苦终於得到了成果,可是她没有把成果留给自己,而是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圣贤教育的事业。

  翻出三十多年来的这些相片,想到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这些经历是历历在目,母亲的谆谆的教导如同就响在耳边。这里看到的相片,一张是我在小时候,很小的时候跟母亲照的,一张是在近期。感恩之心充满了自己的心灵,发起报恩的心,报恩就是要养母亲之志,母亲的志向是希望我立身行道,传播圣贤教育。所以母亲就跟我一起到恩师座下正式拜师,请老师收留我,来细心的指导我,我愿意全心全意的跟著老师学习圣道、弘扬圣道。在拜师之后,这是二00六年年底,我给母亲写了一个生日贺卡,写了一首诗,叫「感恩慈母颂」,愿意跟大家分享:「春秋六秩转瞬间,育儿辛苦三十年。昔有孟母勤策励,而今家慈不让贤。不恋高薪教授衔,唯希独子德比天。从来豪圣本无种,但以诚明度世间」。这首诗大意就是说,父母六十多年辛苦转瞬之间,教导孩子也三十多年。母亲的心志如同当年孟母,希望培养像孟子一样的圣贤。怎么样去做?只要放下世间名利的追逐,不贪恋高薪、教授的这些名衔,只希望什么?自己的儿子德行能够效法天地、效法圣贤。所以立志是圣贤,能不能做到?从理上讲每个人都能做到,孟子说得好,「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就是说人皆可以为圣贤。所以「从来豪圣本无种」,没有说天生某个人就一定是圣贤,一定不是圣贤,每个人都可以做圣贤,只要自己肯承当。怎么做?但以诚明度世间。古德有说「圣贤之道,唯诚与明」。《中庸》上讲的,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圣人本性真诚而有智慧,这叫「自诚明」,这是天性,这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道。「自明诚」,是明白以后,觉悟了,要效法圣贤,养我们的真诚,这就是教学,我们学习圣贤教育。所以谈到《孝经》的宗,就是修学的方法,茂森也很有感触,得力於父母、师长的教诲,才有今天的觉悟。愿意真正落实《孝经》的修学,不仅是事亲,还要事君,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要立身行道,成就圣贤,回归本善,这是讲到第三个方面。

  第四是论用,就是你学《孝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能得到什么利益?这利益太大了,这是我们师长的话,恩师的话,「宇清,国安,家和,人乐」。这个宇清是整个宇宙都清、都太平,是圆满的利益,国家也能得到安乐,这是和谐社会,「家和」是家庭和顺,人也得到幸福美满快乐。怎么得到?行孝。所以以孝治身,以孝治家,以孝治国,以孝来平天下,这是《孝经》教导我们的功用,它是非常的圆满。所以古代很多的帝王都注《孝经》,为什么?他们意识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重要,而《孝经》是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你看看古来的历史,很多帝王他重视《孝经》,包括汉文帝,他当时用《孝经》来考核官员,东晋元帝作过《孝经传》,宋武帝、宋文帝曾经讲过《孝经》,还有梁武帝亲自写过《孝经义疏》,还有唐玄宗亲自做了注解,包括清朝,我们说不是汉族的,满族的人,你看顺治、雍正都亲自注解过《孝经》,康熙诏请百官做过《御定孝经衍义》,这是很大的,在《四库全书》、《四库荟要》里面都有,所以这是帝王的和谐世界之道。

  第五个方面叫判教,这个我们就简单的说,判教就是判定教学的课程。是什么?圣之根,人之行,圣贤的根本就是孝道,人人都要去行的。邢昺的序文里面讲到,「按《鈎命决》云: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孔子他自己说,我的志向表露在《春秋》这部书里面,而我的行,就是我的真正的行持、力行,在哪里表露?在《孝经》当中。所以这个确实是孔子至圣先师为我们做的榜样,要成圣成贤,根就是孝。成圣成贤也不外乎是孝道的圆满而已,而孝是本善,每个人本来就具足的德行,人人都应该去行的。今天我们就把五重玄义,《孝经》的概要跟大家介绍了一遍。还有一些的经文,我们也采用了,但是今天时间到了,没有时间来进行解析,明天下一次我们跟大家继续做一个详细的报告。不妥之处请各位仁者多多的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8/5/10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