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勿妒人之技能


   日期:2012/5/15 19: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勿妒人之技能。】

  就是不要妒忌别人的技能。安士先生在注解当中说到,「财产是夺得去之物,故用谋,技能则无所用其谋,唯有妒而已矣」。所以财产跟技能,一个是身外之物,一个是自己身上自带的技能,身外之物可以夺得去,所以这里讲谋人财产,它是可以谋夺得去的。实际再讲,谋夺也谋夺不去,前面讲的很多的例子,这一生暂时给你夺来的,来生还得还,一分一毫都没有差错。这里的技能更不能够夺取了,所以没有办法去谋的,别人学到的技艺,那真的是别人的,自己不懂就是不懂,自己不如人就是不如人。本来天生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古人也讲「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如果在这世间无有所用,无有福禄,没有福报,也不可能生到这个世间来。所以既然来到世间,我肯定有我立足之地,那我何必要去妒忌别人?妒忌别人的,以为可以把人家压下去,其实根本不可能的,反而是什么?增加自己的烦恼。

  所以这里讲,「究之妒人技能,於己何益?徒自增其烦恼耳」。究之就是我们仔细想一想,我妒忌别人技能,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妒忌人的才能自己也不能增加才能,反而损伤的是自己的道德,减损了自己的福报,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加重了自己的恶业,这也是愚痴人。所以佛你看在《华严经》上面告诉我们,要去三重障,三种重大的障碍,这三种大重障会让我们堕恶道。第一种是傲慢,第二种是嫉妒,第三种是贪欲,这三种都要放下,它是毒,贪瞋痴三毒。嫉妒、傲慢属於瞋。这统统都是什么?不知道宇宙本来一体,而深深的形成了一种人我的错误观念,把人和我对立起来,这对立之中还加上了恶念,一定要把人压下去,自己要超过别人,这就是妒忌。别人比我好,我心里就不高兴,别人有好事、有喜事,我心里就不自在,这都是妒忌,当我比别人好又生傲慢。所以傲慢和妒忌都是同根的,烦恼的源头都是一样的,就是深深的我见,这个很麻烦。所以儒家圣人教导我们,纵然不能够完全消除我见,也要做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不要有人我的这种执著,要把人我看成一体,至少要把人人看成自己的同胞、骨肉、手足,希望别人都能好,别人好就是我好。这就是佛家普贤菩萨讲的随喜功德,我随喜别人的好处。《太上感应篇》上讲的,「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个是什么?慢慢的形成人我一体的这种爱心,真正把人我对立放下,我见没有了,那就是转凡成圣了。所以佛家的圣人,你看阿罗汉就没有这个观念,没有人我的观念,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放下了。不要说阿罗汉,连须陀洹,初果的圣人,都没有这些相。所以放下妒忌心,这也是修道入门要把这个障碍消除。

  这里不妒人家的技能,「技能有二:有有益於世者,有无益於世者」,人的技能有这两类。「有益之技能,当敬而法之」。我们存什么心态?如果有益於世的技能,真的对百姓有帮助、有利益,那我们应该生起恭敬心,应该去效法、去学习,希望我也能够掌握这个技能为大众服务,这是善心,怎么还可能嫉妒他?自己不能够为大众服务,还不让别人为大众服务,这种心太恶。所以大凡嫉妒别人的人,下场都很悲惨,不是自己得那种见不得人的重病,就是导致自己家破人亡。为什么?因为嫉妒是心灵的肿瘤,心坏了,所以他的身、他的家自然会招致恶报。对於无益之技能?这个技能对世间没有什么好处的,没有什么利益的,我们「当怜而戒之」,要可怜他,并且要引起警戒,不要学习他,这是无益之技能,学来没有用,浪费时间。如果是有害的技能,那就要禁止,这是对社会带来危害的。这样子,「非唯不当妒,并亦无所用其妒也」。你看你把心摆平了,因为你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你想通了,有什么可以嫉妒?不仅不应当嫉妒,实在讲,没什么好嫉妒的。

  所以这是安士先生几句话给我们开解,让我们放下嫉妒心。道理明白了,还要懂得因果的道理,这个事实。所以后面安士先生引徵了《迁善录》里面的一个故事,为我们说明嫉妒招致什么样的果报,让我们引以为戒。这是讲到「十子异疾」。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结果这十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好的,第一个儿子驼背,第二个儿子是瘸子,第三个儿子四肢萎缩,第四个儿子双足残疾,第五个儿子是疯疯颠颠,神经病,第六个儿子是痴呆症,第七个儿子是聋子,第八个儿子是瞎子,第九个儿子是哑巴,第十个儿子犯了罪,后来死在狱中。结果当时同朝的有一位朋友公明子皋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就问蒋瑗,就问他,说您平时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导致有这样的奇祸?你看十个儿子没一个好。蒋瑗自己反省说,平时我也没做什么恶事,只是喜欢嫉妒别人,胜过自己的人就嫉恨他,奉承自己的人就喜欢他,听到别人的善行就会生怀疑,听到别人的过恶就很相信,还很高兴,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好像自己有所失,看见别人有所失就好像自己有所得。你看他倒过来了,不是「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他是见人之得如己之失,见人之失如己之得。所以蒋瑗自己反省,我就是做了这些事而已。结果子皋听了之后很感叹说,大夫,你有这样的心态,那不得了,马上会有灭门之灾,你怎么竟然还无所谓,好像还没觉察到什么似的,你这十个儿子得的这些奇怪的病和灾祸,恐怕还不止这些。你看古人都懂得因果报应,知道嫉妒心这是最大的恶念,是会遭天谴。蒋瑗听到之后就大惊失色。子皋又说,天虽高远,却明察秋毫,如果你能够痛改前非,就一定能够转祸为福,现在改还不算晚。蒋瑗听了之后,很难得,真正改恶修善,从内心里面转变自己的恶念,对自己的嫉妒念头提高警惕,没有过几年工夫,他这些嫉妒的念头统统都改正过来,结果他的儿子的病一个一个的都好了。这就是佛家讲的正报可以转依报,依报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我们的这些亲戚眷属,也包括我们自身的身体,都算是依报。正报?正报是自己的心,当自己的心转善了,这个依报环境自然也就善。最怕自己的心坏了,把本来有的福报全部一个个的都减损了。

  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用春秋时期卫国人石祁的一席话说,转凶为吉。这一席话是什么话?这是当时,这也是个典故,在春秋时代,宋国有一个作乱的人,叫孟获,就逃到了卫国,结果宋国人就请卫国把孟获归还。卫国当时不太想归还,於是这个臣子石祁就说,不行,说普天下的邪恶都是一样的恶,在宋国作恶的人如果在卫国得到保护,这会导致国家的灾难,保护他有什么好处?我们不能够为了一个人失去一个国家,交结邪恶的人而丢掉了友好的国家。结果石祁这一席话,卫国的国君就决定把孟获归还给宋国,这样子也就使到卫国得到了安全,转凶为吉。蒋瑗听到了他朋友的一席话也转凶为吉。所以一言能够改变人的命运,所以善言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在平时待人接物当中要常存著一个度化人的心,启发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有可能对方因为你这一句话,从此改造了他的命运,那你这句话就功德无量。

  下面又说到,宋景公三言火星转移的故事。宋景公是春秋时候宋国的国君,有一年有一个火星,大概是天上的陨石,掉下来了,刚好落到宋国这个地方。宋景公就很担忧,请了会看星相的臣子子韦来看。结果子韦就说这是个灾星,最好把这个灾祸转移到宰相身上。宋景公就说,宰相好比我的胳膊、大腿,我怎么能够转移给他?子韦又说,那可以转移给百姓。景公又说,国君所依靠的就是百姓,怎么能够嫁祸给他们?结果子韦又说,那可以转移到年成上,一年的丰收与否,转移到这上面来。景公又说,年成歉收,百姓会困苦,我这当国君的怎么能够坐得安稳?所以也不愿意转移到年成上。结果子韦后来说,上天他很高明,能够觉察人的心理,你这三句话可以说堪称明君,这个火星我看不需要转移它自己就会走了,结果过了没多久果然见到这个火星就转移了。这都是说明什么?依报随著正报转,人心从恶转为善的时候,这个境界马上就转善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真肯转。要转先从最重的烦恼转,最重的烦恼就是刚才讲的,傲慢、嫉妒、贪欲,贪欲就是前面讲的,谋人之财产,这属於贪欲,妒人之技能属於嫉妒,从这里去检点内心,看看有没有这些心态。如果有,立即改过来,因为不改过来,它会让我们命运产生很多坎坷。正如《太上感应篇》所讲的,「或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你要改了,一改的话,那就是「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从古到今历史上嫉妒产生的果报那都是惨烈的。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这是孙膑与庞涓的相争,这个故事脍炙人口。孙膑跟庞涓都是同一个师门出来的,他们的老师鬼谷子深通兵法,教给他们这些学问。结果庞涓他的才华、能力比孙膑要差,心里就暗暗生起嫉妒心,但是这个人他是非常的狡猾,内心的阴暗面从来没有让自己的同门师兄知道,表面上都是非常的恭敬,非常友好,好像是患难兄弟一样。孙膑人心是比较善良,也没有觉察庞涓的嫉妒心理,所以两个人关系非常好。结果后来两个人学成了,就准备要为天下做一番事业。正好这个时候魏国正在广纳贤士,庞涓是魏国人,所以他就先下山,告别老师,告别孙膑,并且临走的时候还挥泪说,我此行如果真正得到魏王的重用,我一定向魏王推荐你,让你也来跟我一起做一番大事业,於是下山了。庞涓确实有一定的才华,所以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聘为大将军。当他成为大将军之后,他就想到自己对师兄孙膑有过承诺,可是孙膑确实才华出众,比我要高,如果我把他请来了,将来他骑到我头上怎么办?你看妒人之技能。如果不请他,将来孙膑被别的国君请了来对付我们国家,那我们不就更惨了。所以思前想后,最后决定向魏王做个介绍,但是他没有很好的介绍,他就把孙膑请来了,请来之后,孙膑当然以为,同门师弟,信守诺言,就很高兴的就来了。结果在庞涓家里住下,住了一个多月都没有任何说要去见魏王的机会,孙膑有点纳闷。结果没几天突然他就被一群兵士绑起来,然后送到一个官员那里,这个官员就判他,给他安了一个罪名,就把他的两个膝盖骨给挖掉,而且还在他脸上刺了罪人的印记,这个印记表明他这一生都要蒙羞,而且他膝盖骨给挖掉了,成为了残废,不能走路。孙膑这才醒悟,是他这个师弟妒忌他,来害他。

  因为变成残废,以后就不是庞涓的对手了。所以这个时候孙膑就想了个法子要逃跑,怎么办?他就装疯,然后在一个猪圈里面,庞涓命人把他关到猪圈里面,他就在里面一天到晚就在猪粪里面打滚,人来了之后,还把猪粪往口里塞,装得是疯疯颠颠的样子。庞涓看到这个情况,知道孙膑确实是疯了,他心也安了,知道天下没有人再跟他成为对手。结果后来有一次齐国的一个使节来了,孙膑他知道了,他就抓紧机会,表达了自己受屈辱的这个状况,而且愿意到齐国效力。刚好孙膑也是齐国人,於是齐国的使节就把孙膑偷偷的就运走了,带到了齐国。到齐国之后他投奔大将军田忌,刚开始因为他是残废人,大家对他也不是很重视,结果孙膑有一次帮助田忌赛马。这什么?田忌他很喜欢跟齐王赛马,但是他的马不如齐王的好,每次都赛输,一连三场都赛输。结果孙膑就给他一个建议,说你这样子,这三场是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来比赛,你第一场用你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你输一场,然后你再用你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果然田忌将军,赢了两场,输了一场,就获胜了。齐王就觉得很奇怪,你每次都是输给我的,这次居然赢了,就问,你用什么计策?田忌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他,说是孙膑的主意,於是乘机就向齐王推荐孙膑。

  这个时候正好魏国的庞涓率兵攻打赵国,因为赵国来向齐国求救,齐王就问孙膑的建议。孙膑就说了,现在最好是什么?直接出兵去攻打魏国首都,因为重兵现在都被带去打赵国,魏国里面国力它的兵力空虚,我们不要直接去救赵国,而应该去打魏国,这样子就迫使他们侵犯赵国的军队要赶快回来,而且是奔波劳顿,这个时候我们以逸待劳,必然能打胜,出了这个主意。结果齐王听了就很欢喜,於是就这么做。这就是有名的叫「围魏救赵」这种兵法。结果果然一攻打魏国,朝廷马上班师回朝,命令庞涓立即回来救护。结果庞涓带著兵日夜奔赴回到首都,结果回来之后,正好遇到齐军伏兵,打得个落花流水。所以那场战役齐国是大胜,而且把庞涓都捉住了。孙膑他心还是很好的,他就没有杀庞涓,没有报仇,反而把庞涓给放了。后来十年之后又有一次战役,这是魏国攻打韩国,齐国还是围魏救韩,结果在这个战役当中,庞涓的兵最后也是被打得落花流水,庞涓就自刎而死。所以从这个历史的故事我们看到,庞涓以小人之心妒忌孙膑的才华,结果自己也是落得个不得好死,这是很可怜。所以真正君子要大心量,绝对不能够妒忌别人的技能,而应该善用别人的技能帮助社会、帮助国家。别人有一技之长,他去做这个好事,不等於我做一样吗?为什么一定要我自己去做?这是勿妒人之技能。

  在妒忌里面一般来讲多数都是同门之间会产生妒忌,或者师生之间会有妒忌,如果没有这样的缘分他也无所妒忌,你看不同门的,他就不犯这个比肩。所以在同学当中我们一定要懂得随喜人家的善事,随喜人的功德。譬如说见到别人修行进步,我们要由衷的欢喜,看见别人得到名闻利养,我们也不能够生嫉妒,而应该随喜他,而且祝愿他在名闻利养当中不要堕落。你看这是善心。刚才讲的庞涓妒忌孙膑的历史故事,妒忌人最后自取灭亡。

  在外国也有相同的故事,这是一个老师妒忌学生的故事。这是在欧洲丹麦,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当时欧洲的科学发展得很迅速,发明电、电动机那都是在一八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事情。丹麦的皇家科学学会,当时会长叫大卫,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这方面的贡献都很大。他有个学生叫法拉第,法拉第就是著名的发明电动机的科学家。当时大卫看到自己这个学生法拉第很快就表现出在物理学上的天赋,却没有去扶植他,反而嫉妒他。法拉第当时已经可以独立的去做电的实验,但是大卫却处处去阻碍他,总是把他摁在一个只是助手的这么个位置,不让他独立的工作,限制他的才华。后来法拉第就靠自己努力,终於发现了通电的线圈在磁场里面可以自己转动这个实验成果,然后他发表了论文,这是电动机的原理。结果大卫心里就很不高兴,而且还发表一篇论文说,这个实验其实是他另外一个同事早就已经看到的,换句话说,法拉第他这个实验是一种剽窃,就给法拉第戴上黑帽子。当时也引起了一些科学家们的不平,就纷纷联名要推选法拉第做为皇家科学学会的成员,他当时还不是成员,只是大卫的助手。结果大家都很赏识法拉第,结果投票选举,只有一票反对,这一票就是他的老师大卫投的。法拉第后来真正做了成员以后,也受到他老师处处的限制,一直等到大卫去世以后,法拉第才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发电机的研制实验。所以这使整个科学的发现进展晚了十年之多。

  所以你看老师嫉妒学生,虽然嫉妒他,对於这个学生来讲,确实给他心理上有打击,实在讲,损害他事小,损害人类事大。这个大卫他由於这样嫉妒,他五十岁就去世了,短命。本来五十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可以干一番事业的,但是他福享完了,这个福被他的嫉妒心给破掉了,所以他变成短命,他的成就就没有那么高,所以他的名声倒不如他自己学生法拉第那么高。这是科学技术,你看嫉妒都会产生这样的果报,如果是正法,如果是嫉妒去障碍正法的流通,那个果报那种惨烈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得到的。佛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就讲到这个故事,这是在很久以前,释迦牟尼佛没出世之前,有两位说法比丘,两位出家人,法师,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结果有一群持戒比丘,这些比丘他们是持戒很精严,但是心里烦恼放不下,见到了这两个说法比丘法缘殊胜,大家供养得多,名闻利养很充足,那群持戒比丘心里就不平,生起嫉妒心,於是就编造了一种谣言,说这两个说法比丘破戒,这样子听法的人对法师失去了信心,结果因此断掉了法身慧命。那持戒比丘最后,他们这一群,总共五百人,一起干的这个恶业,那一生结束以后就堕到阿鼻地狱。从阿鼻地狱出来又到等活地狱,然后黑绳地狱等等,在不同的地狱里面辗转受生,受尽苦报,总共按人间的年头数算,一千八百万年,罪才受满。然后从地狱里出来,投胎做人,也是什么?身盲无目,六根不具,残疾,残疾人。还有余报,一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他们又回到人间来,这才遇到佛法,而且还有一些余报,当生不能成就。到了末法时期又来到人间,这个罪报算是都受满了。受满了之后遇到净土法门,这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时期,末法时代,说不定我们就是其中一个,就在这里面学佛、念佛,发心求生净土,最后佛预言统统也能往生,到极乐世界。

  但是这个罪报那真的是漫长,你看就是当时因为嫉妒心,嫉妒说法的法师,编造谣言毁谤,对这两个法师来讲没有什么损害,因为法师不求名闻利养,有缘就做,就为众生说法,没缘,没缘就走了。所以对法师而言对他们损失不大,这个结罪是对那些听法的众生来结罪的,本来听法的众生可能就在那一世统统都能够觉悟,甚至能够了脱生死,可是这么一障碍,法缘断了,慧命也跟著中断,所以这些众生不能够在那一生得度。断人身命罪小,断人慧命罪就大了,所以果报都在阿鼻地狱。这些比丘当时听到佛跟他们讲这宿世的因缘,痛哭流涕,知道自己嫉妒心,太不对了。嫉妒心,以为能伤害别人,其实根本不能伤害别人,只是最后伤害自己,伤害不了那两位说法的法师,只能伤害那些信众,而自己要承受这个果报。所以他是在这个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的会上向世尊忏悔,发愿改过,永远不看人过失,永远敬重说法的人,永远不能够以自己修行有一技之长生傲慢,永远不能够看到别人比我在哪一方面要好就生嫉妒。所以佛听到他们的忏悔,赞叹他们,给他们授记,将来必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言之,如果心里面有嫉妒烦恼、有傲慢心,傲慢和嫉妒是连在一起的,有这些烦恼的话,往生就成了大障碍。所以佛反覆强调放下三重障,贪欲、傲慢、嫉妒,这三者也是连在一起。你看这群比丘为什么毁谤?根本在於贪欲,贪图名闻利养、贪图别人恭敬,自己得不到,看到别人得到他就生嫉妒,自己持戒精严生傲慢,毁谤别人不持戒,这三者都是连在一起。所以文昌帝jump君在此地为我们讲,「勿妒人之技能」。确实这个虽然是语言很简练,可是这里面的道理、因果、事实真相那是极深极广,我们要认真的依教奉行。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