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勿坏人之名利


   日期:2012/5/15 19: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勿坏人之名利。】

  安士先生注解中说到,「名者,立身之具,利者,衣食之源。求之甚难,坏之甚易。於欲坏之时,想到求者之辛苦,忍乎不忍」?世间人当然都重名利,名是立身的工具。人都要讲究一个名节,正人君子也讲究一个操守,名不正则言不顺,都要正其名,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名声。利它是衣食的根源,我们一天的饮食,所用的这些,都属於利,这是人不可或缺的。求来名利是很不容易,但是破坏人的名利就很容易。特别是名,要知道,一个人一生能保持他的名节像白玉一样没有瑕疵,这真的是非常非常难。但是要破坏一个人的名节是很容易,可能就是一句闲言闲语、毁谤中伤,就把人的名节给破了。所以想到这个求名利的人他们的辛苦,得到不容易,我们怎么能忍心破坏?学佛的人不求名利,不求名利也不是说他就没有名利,他只是心中不向往之,他向往的是道,向往的是出离生死。而真正有德之人实至名归,有德自然就会有财利,《大学》里面讲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所以名利它是自然涌向有德之人,或者是有才干的人,这不是说我们希求就能希求得来的。如果对有德有才之人我们蓄意破坏他们的名利,那个造业就太重太重,因果报应就太惨太惨了。

  安士先生下面说,「逆风扬灰,往往先污其体,仰口唾人,有时反堕於面,理势固尔」。这是用个比喻来说明,如果你扫地,地上很多灰尘,你逆著风扫,把它扫起来,结果自己就会先玷污自己的身体。如果你仰口吐痰,向天上吐,你刚吐出去,没过一下,马上那个痰就掉下来,掉到自己面门。这个是什么?自然的道理。「是故坏人之名者,显然损自己之品望,坏人之利者,隐然消自己之福缘」。所以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破坏人家的名和利,其实正是破坏自己的名和利,蓄意的破坏人家的名声,自己的名望也就受损,自己变成个小人了。所以古人讲「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好讲人是非,好批评别人,损害别人的名望,这个人本人就是小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一眼就看清楚,像这种人就不能交了。破坏别人的利养,暗中,隐然是暗中,已经消毁了自己的福报,因为他内心里不希望人得利养,既然不愿意利养,他自己怎么会有利养?他的福也就因此而消掉了,这是最可怜的。实在讲,破人之名利真正就能够破得了吗?能破得了的固然是前生有因果,要知道,我起心动念造这个恶业,就会得到很惨烈的报应,真正受损害的倒不是那个被破坏名利的人,而是自己。有意破坏固然是罪恶深重,即使是无意之间造作的,他也有果报。

  下面安士先生就举了一个事例,是从《闱中共见》这部书里面提取出来的故事,叫「入闱偿业」。这个闱就是古时候考乡试考试的那个考场,譬如说春闱、秋闱,春秋两季的考场。这是讲到清朝康熙年间的事情,在我们这个安徽省合肥有一个人许某,他是出身於名望的家族,他的兄长也是在某省当官的,有一次有一个读书人给他送了两百金的礼,二百两黄金,就托他把这个读书人提拔到第三等。我们先不说这种做法对与不对,读书人总是为了他自己的名利。所以送这个钱请许某来帮忙,许某当时就收了钱,而且答应他,到后来事情太忙,也就把这事忘了,没有帮忙。到了考试揭榜,那个读书人看到自己竟然是六等,不是三等。他一想,这个名利都落空了,於是很气愤,想不通,就上吊自杀了。他的太太心情也是因此很郁闷,不久也病死了。你看这一下就两条人命。后来又过了几年,许某他自己去应试,当他走进考场的时候,突然就看见那个读书人站在他的考房里面。在古时候考场一人一号,一人一个小考室,就是教室,一个人一间小屋子,这么来考试的。结果他走进自己的那号房,忽然看见这个读书人,因为他知道这个读书人已经上吊自杀了,就是鬼。所以他当时就神经错乱,自己就解下考具上的一条红线,然后自己一根一根的把它接起来,就把它缠在自己的脖子上,就要在他的考场那里上吊。脖子上只有一根线,身体很重,竟然它这个线可以把他整个身体挂起来,两足都能够离地一尺多,舌头也随著吐出来。当时监考的这些官员看到这个情况,立即把他解救下来。他苏醒之后口里还说著些鬼话,详细的把过去怎么样得到这个读书人的贿赂,而且又误了事,这个经历说了出来,这显然是鬼附身。结果他回到自己的住房,别人把他送回去,就在他自己住房里面他居然又一次上吊,结果就吊死了。这个故事,你看清朝发生的案例。可见得无意坏人名利都难逃报应,接受人家的贿赂这本身已经错了,答应人家的事情又不给人去办,让人家忿忿而死,所以这个鬼魂当然不会放过他。

  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说到,「一线而悬一人,岂复理之所有?而许某之事,固已万目共睹矣。乃知业果到来,报应诚有不可思议者」。这一个案例当中,你看这个许某人,在考场里面居然用一根细线把自己给吊起来,线还不断,这是不可思议。一般按常规的道理是讲不通,可是这个事情确确实实在场所有的人都看到的。这样才知道原来业果到来的时候报应是不可思议的,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安士先生说,「推而极之,末劫三小灾到时,人触草木,皆如利刃,尽遭其难。而世尊受木枪之报,以尺许之木,能穿破大青石,而且处处相随也,岂不益信」?这是把这个道理推广来说,佛经上讲的,末世会有小三灾发生,小三灾里面有刀兵劫,刀兵劫的时候这个地球上所有的草木都变成兵器、利刃,所以人的身体只要接触到草木就被利刃所伤。这是什么?业力使然,不可思议。所以《无量寿经》里面你看阿难对世尊说,「业因果报,不可思议」,确实是这样。这里还举出世尊受木枪之报这个公案,这是在《佛说兴起行经》里面讲到的一个故事。这是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罗阅只城乞食,遇到一个在劈木头的人,他拿著一个木片,长只有一尺二,就站在那个路上挡著佛,好像就要去报复佛一样。佛知道这是前生的冤亲债主来了,佛显现神通一下子跳到空中,结果没想到这个砍木头的人他手上的木枪竟然会飞出去追逐著佛,佛在空中上下的躲避,木枪都跟著佛,就好像现在发明的那种地对空的那种导航导弹,它能够追逐著那个目标,地、水、火、风四样东西都不能够障碍它,这里讲到的可以穿大青石,石头照样穿过。结果佛这时候马上回到僧房里面,回到房间把他的脚展开来,这个木枪也飞到了,他就把脚伸出去让木枪一下扎进来,穿过了佛的脚,扎伤了佛,等这个枪穿透了佛的脚的时候,插在了地上,大地还有六种震动。结果佛告诉弟子们这个因缘是什么,在过去生中,佛跟这个砍木头的人两个人都是船主,结果有一次海潮泛滥,两个船主就争船,其中一个船主就用长矛刺伤了另外一个船主的脚,结果那个人也就因此命终。行凶的这个船主是谁?就是佛当年,死的那个人就是现在在劈木头的这个人,所以他是来报复的。这个船主杀人之后,也就是佛前身,他堕到了三途受苦,这是无量劫前的事情,一直到今天他成佛了还有余报,就是这里讲的木枪之报。这个木枪一尺二长,可以穿透大青石,而且能够处处相随追逐著佛,你看这个业力不可思议。所以我们怎能够不相信业因果报?

  下来我们来看第五十七句:

  【勿破人之婚姻。】

  安士先生在发明注解这里面说到,「男家曰婚,女家曰姻」。婚姻的说法详细辨别它有不同,男称婚,所谓男大当婚,姻是对女方而言,女大当嫁。「婚者,取昏夜之义。言此礼但当昏夜行之,不可施之於白昼也。有惭愧之意焉」。安士先生把婚这个字义给我们解释得很清楚,男大当婚,男女长大,要结婚了,婚字是什么意思我们要辨别清楚,没有辨别清楚,糊里糊涂结婚,那真的是昏了。这婚字,你看女字旁,一个昏头昏脑的昏。所以结婚不可以昏。这里指昏夜之义。所以结婚它是都要在晚上举行,婚礼都要在晚上。自古婚礼没有说是在白昼,大白天结婚这个本身就是违礼。所以结了婚,晚上入洞房,这都是在晚上、午后举行。这也是代表什么?有惭愧之意,事情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来做,要在晚上举行。这代表什么?很惭愧,代表这个意思。所以结婚是令人惭愧之事。

  要知道,人类的先祖最早的时候是从色界光音天下来的,他们没有结婚的,他们也没有欲望的,男女之欲这是光音天人下到地球之后慢慢慢慢发展出来的。所以圣人为了防止大家做出越礼之事,就以婚礼来维系人类,而能够传宗接代,这是婚。姻是「取因人之义,言当因人以敦伦理,因人以为荣枯也,有从夫之意焉」。对女性而言就讲姻,女字边一个因果那个因。这个因是什么?因人,因人是依靠的意思,依靠人。这什么?依靠著人来敦伦理,敦伦理就是要处理好人伦的关系,敦伦尽分,尽自己的义务。因为有婚姻就有夫妻,有夫妻就有父母、儿女,父子关系也有了,随之兄弟关系也有了,君臣关系也有了,朋友关系也有了,所以五伦就随之发生,在这五伦关系当中就要敦伦尽分,这是姻的意思。还有一个是「因人以为荣枯」,这是古代讲的,女子嫁夫就随夫,跟先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绝无二心,忠贞不渝,这也是德行。所以姻字有这种意思。

  下面说,「婚姻之事,两姓合好,以之上承宗绪,下启后昆,中洽亲属,因缘非小。大抵此事,皆定於宿生。非独自己不能主,即两家父母,亦不能主」。婚姻事情是两姓的、两个家族的联姻合好,所以结婚的时候往往都会写上一些祝福的话,「百年好合、白头到老」这些好的话。这些祝福都是什么?希望上承宗绪,下启后昆。上承宗绪这是什么?为祖宗续后、续香火,世间人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代不是说只把他生了出来就叫有后代,更重要的是要教导他们,他们能够传承祖宗的家道、家风、家业,这才是有后。这个父母要负起教导儿女的义务,所谓「养不教,父之过」,这个父代表父和母。实在讲教育儿女,母亲的责任比父亲的责任更重,为什么?因为儿女跟母亲的时间长。所以结婚马上要想到续后的工作,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为这个社会培养出良民,培养出正人君子,培养圣贤。所以古人讲的,「至善莫过於教子」,有子不教那就是大过失。

  下启后昆,这个昆是子孙的意思,也就是讲到传宗接代。中洽亲属,这是我们同辈的,或者是现在在世的,上有父母、叔伯,平辈的有兄弟、有这些姐妹,夫妇两家的都有,这叔嫂、妯娌,都要处理好关系。两家的结合,这两个大家族联姻,要处理的关系多了一倍。所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家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缘非小,非同小可。所以如果结了婚没有能够互相合好,这个会夫妻闹矛盾,甚至闹离婚,对於两个家族都是损害,甚至对整个社会都带来损害。因为什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像一个身体一样,如果很多细胞都坏了,这身体也得完了。所以这可不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古代对结婚这个事情看得很重,婚礼那是一种大礼,礼节相当繁琐,相当的隆重。为什么?就是为了让结婚的男女二人知道结婚这个事情非同小可,你们要承担很重的义务,不可以草率、不可以任性,搞得不好这是罪业深重,这是有这样的一个用意。不是为了讲究排场显耀自己,不是,真的是让结婚的人他自己知道这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因缘,而且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使命、一种义务、一种承当。

  下面说大抵此事,这种事情都是前生所定的,正所谓姻缘前定,不是自己能做得主的,这个自己是说他自己的好恶。现在人讲究什么?自由恋爱,自由结婚。现在民主开放了,哪个不是这样?喜欢上谁了就跟他结婚,过两天不喜欢了又离婚了。有人结婚、离婚一辈子搞了很多次,把结婚当作儿戏。要知道姻缘都是前生所定,自己做不了主,两家的父母也不能做主。在古代婚姻多半是父母来决定,儿女是做不了主。相比之下哪个好?我们来看结果。是现在的社会当中的离婚率高?还是过去古代社会的离婚率高?这一比你就晓得了,哪个好?所以父母做主的婚姻往往能长久。像我的外公,他的婚姻,跟我外婆两个人的婚姻,都是父母做主的。他俩在结婚前没见过面,我外公的父亲看中了我姥姥,这个人做媳妇很好、很贤慧,就下聘。两个人结婚了,六十多年婚姻,真的是白头偕老,养育的儿女也都不错。这什么?父母做主的婚姻确实它能够长久、能够稳定,也能够让儿女幸福。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儿女终身得到幸福?父母的眼光当然比儿女有经验,真的是所谓过的桥比儿女走的路还多,阅历广,父母当然他做出的抉择比儿女要更有智慧。但是这里所说的父母亦不能做主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实在讲都是业力牵引的,逃不出因果定律,即使是父母来做主的婚姻,都是因缘果报,出不了因果。

  这里讲到,婚姻有善缘、有恶缘,「从善缘而来者,其和好之念,不遂不休」。如果两个人前生是有善缘,这两个人就会非常的和谐、融洽,真的是终身都能够和谐,我们说幸福美满、白头偕老,这是善缘。要想到如果我们要有这种善缘,那得处处跟人结好缘才行,要懂得施恩於人,才会感得有报恩的人到你身边。现在问题是恶缘多、善缘少。「从恶缘而来者,其毒害之情,不结不止」。夫妻双方都是什么?讨债的、报怨的,互相都会起仇恨,通过最初的恋爱那种火热之后,结了婚互相之间就开始起怨恨心,这我们见得太多了,尤其是现在社会。我们没做过统计,但是我们通过这种观察,可以这样想,可以这样说,一百个家庭的夫妇,大概九十个家庭都是恶缘,我们自己想想。

  我认识有一个朋友,他不太学佛法,我有时候跟他说一点佛法,过去说过一些佛法。他对於夫妻之间的这种恶缘他就不太承认,他说我要结婚,看看这是不是恶缘。结果结了婚,开头的那一、二年还挺不错,夫妇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愈到后来愈不行,结果没几年,他们还生了一个儿子,好像是四岁,结果闹离婚,后来离了。这不就是恶缘来的吗?真正是恶缘,毒害的这种心理不得逞他不休止,太可怕了,原来朝夕相伴的竟然是一个来报怨的罗刹。所以这个真的是业因果报,来临头上了那是没办法躲避。所以「固非人力之所可破也」,善缘也好、恶缘也好,这种婚姻不是人力可以破的,人力要是能破那没有因果了。不能破,我们还要起心动念要破,这是造业,其实改造不了对方,实在讲自己造了无量的罪业。

  所以「要其所以欲破者,不是出於挟仇,即是起於嫉妒。无论破於未成之先,或破於既成之后,其罪一而已矣」。如果起了恶念要破坏人家的婚姻,拆散人家的家庭,这种人是什么?多半就是两种,一种,心怀著仇恨要报复,可能是过去,或者是前生、或者是今世,遭到对方破坏家庭,心怀著仇恨,所以这一生遇到了,要破坏他,这是来报复的。另外一种是嫉妒,可能是贪别人的家产,或者是贪别人的配偶,嫉妒的念头生起来了,所以造作出破人婚姻的罪行。无论破坏成不成功,这破坏可能是在没有成功之前就破坏,或者是在已经成功之后破坏,未成是指婚姻未成,譬如说男女两人已经订婚了,但是因为自己嫉妒,蓄意破坏,把两个人拆散了,或者是婚姻已经成了,让人家离婚,所犯的罪业是一样的,都同属於破人婚姻。这里讲到破人婚姻他的罪过。

  下面是讲慎择配偶,安士先生说,「有意破人,固是不可,然而相女配夫,相夫配女,则又不可不慎」。有意破坏别人婚姻这当然是罪过,不可以造的,但是虽然说姻缘前定,逃不出因果业力,但是为人父母者为自己的女儿找夫婿,或者是为自己的儿子找媳妇,这个嫁和娶都要非常的慎重,为什么?因为这个事关重大,因缘非小。我们所希望的是能够结得善缘,不要结得恶缘,结得善缘这一辈子幸福美满,如果不慎结到恶缘,那这一辈子可就惨了。特别是女方,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择偶不慎那遗恨终身。所以父母要帮助儿女选择,首先父母要懂得从小教导儿女,帮儿女树立良好的德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有很好的德行,就自然能够感召有德的君子、淑女相配,假如他没有德行,或者他甚至放荡YIN逸,那怎么可能会遇到良好的夫婿或者媳妇?这不对应,总得要讲究德行相匹配,这是最主要的。

  另外要选择,选择配偶最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有德之人通常是你的善缘,因为他不会做恶事,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也不愿意做损害别人感情或者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有德君子或者是窈窕淑女,窈窕是指德行美好这种贤慧的女子。择偶首重德行,德行里面首重孝道。你看这个人,你嫁女也好,你娶媳也好,关键看对方是不是个孝子、孝女,你不要看他对你自己儿女怎么样,你要看他对他自己父母怎么样。假如他一天到晚,一个男生追你的女儿,天天能够到你家门口为你的女儿送花,买了很多好东西供养你们家,非常的热情,这个时候你得冷静一点,不能说他对你好就是好。你要怎么看?要看他对他父母好不好,你看他回家里是不是每天能够给他父母送一枝花,是不是天天非常热情、非常孝顺,常常买回供养,让他父母开心,是不是这么做,如果不是,那你得提高警惕了。《孝经》当中有一句话讲得好,「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你看对自己父母不爱、不敬者,叫做悖德、悖礼,违背道德、违背礼义。这种人能把自己女儿嫁给他吗?嫁给他了,他得到了之后恐怕面色就变了,比那个《聊斋》里面画皮变得还快,翻脸就不认人了,这种我们所说的白眼狼,社会里有得是。这是择偶不可不慎,事关儿女终身大计,这也是为人父母要想到。最重要的,要把这种理念传授给自己的儿女,让她自己有这种观念,因为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父母想要帮助儿女,儿女未必接受,这就很麻烦。他如果任情、任性,你根本没办法管他。最好的方式,让他也来学习圣贤教育,懂得如何看人,懂得如何择偶,那你就可以放心。不学这个伦理、道德、因果,那很可能会出现危险。

  这里安士先生简单提了几条如何择偶要注意的问题,「或年齿悬殊,难必齐眉偕老,或贱良各别,并非户对门当」。这里是讲到男女双方如果年龄相差悬殊的,譬如说相差二十岁以上,这就很难白头偕老,这是明摆著的事实。如果是贫富贵贱相差太大,又是不能够门当户对。这个门当户对确实不可不讲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人他从小到大在一个家庭里面成长起来,必然是受到这个家庭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他做人做事的看法、想法、做法,都已经基本定下来了,要改变是不容易,要花很大的力气,可能会有很多的摩擦。如果两个家庭文化背景相差非常远,这就很难门当户对,这就会出现开头的时候热,慢慢的就凉了,慢慢就会起摩擦,最后以离婚告终,现在很多也是这个情况。

  所以怎么样子解决?最好是家家都来学习传统文化,都学习伦理道德,大家都有共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去就不会太远。至於说家庭的贫富、财产的差别,不是主要的问题,关键是要看他的德行、文化的差别。所以「是亦未可草率」,不能够草率的行事。「至於室家之贫富,相貌之妍媸,则非所当计矣」。这是讲到不要重家产之多寡、家境之贫富,这个不是主要的,也不要计这个女子相貌长得好不好看,那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还是一个德行、一个是文化背景。

  好,下面安士先生讲了两则故事,第一个是出自於《孙侍郎记事》,叫「得书改过」。孙侍郎他叫做孙洪,他在少年时候就跟一个同窗(就是同学)一起读书,互相都约定,如果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互相不要隐藏。这两个同学很要好,真的是无所不谈的,都是公开的。有一天他的同学收到一封家信,就把它隐藏起来不给孙洪看,结果孙洪发觉了,就追问他。他朋友就说了,这是因为家信里面有些话不太适合给你看,怕你看了不太高兴。孙洪说有什么不能看的,非得要看。这个同学没办法,只好把他父亲的信拿给他看。原来信中说到,是他父亲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官府,上面有公布出考取人员的名录,他说你跟孙洪两个人都在上面,但是孙洪的名下有一行红字,有一行注解,这红字写到说某年某月某日孙洪替某姓人家写了一个离婚协议书,因此上天责罚他取消名籍。

  孙洪一听就很惊讶,同学就问他是不是真有这个事?孙洪就回答说这真的是最近发生的事情。他说我在有一个地方遇见一对老夫妻,天天吵架离婚,又没有人给他们写离婚书,他们都找我,我就给他代写了。写的时候自己还没有在意,没什么想法,他们叫我写我就想帮他们写吧。结果他同学就说了,是这样子,大概是我爸爸作梦,也并不是真的,就安慰他,他说像你这么有才华的人应该考得上的。结果后来考试结束了,果然公榜之后,他的同学考中了,孙洪落榜了,这他俩才能相信这梦不是假的。孙洪心里就很不高兴,闷闷不乐。他同学就告诉他,你也不要担忧,等我回去的时候我替你劝劝这两个老人家复婚,怎么样?孙洪一听也就觉得这个事情还是有补救。於是他的朋友就先到二老的地方,二老已经离了婚,还没有结婚,於是这同学就把孙洪的事情,考不上的事都告诉他们俩,而且安排了酒席来给他们和解,劝他们复婚。结果这事情做过以后,这朋友就写信告诉孙洪,孙洪也非常的高兴,也非常感激这位朋友。结果后来孙洪以太学内舍生的名义免除了考试,他不用考试了。你看虽然一开始因为替人写离婚书的过失金榜除名,但是一改过,马上不用考试就一路青云直上,一直做到了侍郎,侍郎就是现在讲的副部长,很大的官。孙洪在任期期间,每到一处,凡是遇到离婚的事情,都想方设法来调解,所以保全了很多的家庭。这是什么?改过依然能够得福。

  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说到,说宋朝末年在临川有一个人叫王某,他的妻子被元兵给抢走了,结果这妻子不屈从,於是就自刎而死。过了几年,他丈夫因为失去了妻子,就想再娶,但是怎么娶也娶不成功。有一天夜里就梦见他这位亡妻就对他说,我现在已经出生在某家,今年已经十岁,十年过去了,他太太说,再过七年后就要嫁给你,成为你的妻子。结果他的丈夫第二天早上真的就派人去寻找,按照梦中他这亡妻所说的去找,结果果然就找到了这户人家,於是这个丈夫知道这就是他的妻子投生的。所以就先下了礼聘去求婚,结果对方也答应了。所以你看看夫妇的姻缘真的是前定的,怎么可以随便的破坏?

  下面安士先生举出「离书现果」这个案例,出自於《劝惩录》。这是在顺治戊戌年,有一次科举考试,在点名的时候,有一位考生他的笔筒里面被人发现有一张离婚书,结果考官看了之后大怒,把这个书生打了一大顿板子,撤销了他举人的资格。后来查问原因,原来是他的同窗,他同学想要夺人的妻子做为妾,这个书生就出谋画策。首先造谣中伤那个女子,使到他的丈夫发怒,要休她,然后又从中替这个同学做媒,还代这个女子写好了离婚书,结果这个离婚书藏在笔筒里面,被人发现了,当下就挨了板子,撤销了他的考试资格,这是现报。所以安士先生在评论中说到,上天是最痛恨破坏别人婚姻的人。古人学了伦理道德,都是这样的一种观念,已经结婚以后,不能够轻易的让人离婚,没有结婚以前,如果名义已经定了,也不能够随便变更,这都是事关阴德的事情。

  在民国时代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徐志摩,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他曾经做过北大的教授。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很爱他,给他娶妻生子,送他到英国留学。结果到了英国之后受到了污染,看到别的女孩子,就生起爱慕,嫌弃他自己家里的妻子,结果后来逼著他妻子离婚。后来他追求的那个女子又跟人结了婚,他没办法,最后回到北京。结果又追求陆小曼,陆小曼已经是有夫之妇,结果他又跟陆小曼很亲密,最后让陆小曼也离婚了,这俩人后来结了婚。结果徐志摩父母非常生气,断绝了给孩子的供给。徐志摩当时在北大教书,也是没办法,靠教书维持生活,他的新的太太陆小曼又是一个奢侈的人。后来还到了上海,过著糜烂的生活,让徐志摩非常的生气,两个人天天吵架,结婚才五年,吵架都不断。最后徐志摩从上海回北京的路上,他因为去北京去看他过去所追求过的那个女子,你看都是这个YIN欲心,结果在路上这个飞机,那时候民国的飞机是很差的,就失事了,结果徐志摩就结束了他三十五岁的生命。你看看,自己破坏自己的婚姻,还破坏别人的婚姻,下场就是这样子。他的老师梁启超对他也是责骂,梁启超骂他,你这个人性情浮躁,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心不专,以至於离婚再娶。所以「德有伤,贻亲羞」,让父母师长都生气、愤恨,那下场当然就是这么凄惨。所以破人婚姻怎么能够去做?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