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勿唆人之争讼。


   日期:2012/5/15 19: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勿唆人之争讼。】

  这句是帝君教导我们不要挑唆人互相发生争执,甚至是诉讼。安士先生注解当中说到,「争与讼有别,争者,仅形之於口角,讼,则直见於词状矣」。争和讼两者有一点区别,争,这是在口业上造的,发生口角,但是讼就是打官司,一直打上公堂,词状就是状纸。下面说,「从来善斗者必死,好讼者必亡。一经失足,身家荡尽,如蛾赴火,欲悔无由」。自古以来我们看到好斗的人、好争的人,他的下场必是死路一条,好争讼的、好打官司,最后必定是家破人亡的下场。正如古人所说的,「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强梁者,这是以为自己有强势,要跟人家争,要跟人家斗,都是不得其死。好胜的人爱跟人家争讼,必然会遇到他的敌手,可能是一生每讼必胜,但是最后必定会有一次失足,下场必定是家破人亡。所以这下面讲到,一经失足就身家荡尽,谁能保证每次打官司必赢?

  《朱子治家格言》里面说到,「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所以人一到打官司,下场必定是凶多吉少,他可能身会遭到牢狱之灾,家可能会倾家荡产,就像飞蛾扑火,争讼下去到最后是一发不可收拾,想要后悔也没有办法。我有一个姑姑在香港,她本来在香港工作、生活都算不错,有一次在工作当中受了伤,受工伤,结果她要去告老板,让老板赔偿大笔的医药费,老板他不愿意,就打官司。这官司一打就是二十年,结果我的姑姑真的是最后身心憔悴。我一开始就劝她不要打官司,宁愿吃亏,不要跟人结怨,吃亏是福,结果她没听,劝了很多次都不听,最后真的是欲悔无由。现在年纪也大了,身体也衰残了,真是很可怜。我就劝她不再跟任何人过不去,要把这个怨恨的心放下,要明了因果报应。这一生为什么他会对我这样?他不肯赔偿医药费,这明明是工伤,按照法律应该赔偿,但是他却千方百计请了很好的律师来辩解,最后他胜诉。这我们自己要知道,前生的因果,过去欠了他的,这一生就得还,逆来顺受,心就平了。早觉悟就少痛苦,晚觉悟那就得多吃苦。现在觉悟也不晚,要放下这个身心世界求往生,这个要紧。要是还要跟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有怨恨、有矛盾,不能够化解,这是自己障碍了自己,到最后真的是再来六道轮回的时候又是冤冤相报,那真的叫做如蛾赴火,欲悔无由。

  下面安士先生又说,「究其所以致此者,大抵非因田房起见,即为斗殴兴波」。诉讼、争斗的原因不外乎就是这个,一个是争利,一个是出气。因田房起见,田房是指财产,争财产就会有争讼,或者是因为斗殴,斗殴是因为发泄自己的瞋恚,所以不外乎贪、瞋两种原因,总结都是愚痴,争讼的人都是愚痴。「为田房者,无不爱惜钱财,岂知一经对簿,必致费尽钱财」。你看这是不是愚痴?为了这些财产去争讼,去争讼的人那肯定是爱财的,如果不爱钱财他不会去争讼。但是他爱钱财也爱不对路,用争讼的手段对簿公堂,那花的诉讼费,请的律师这种花费,还有自己人力、物力、心力的投入,那真的是耗尽了钱财、耗尽了精神,最后真的是即使是胜诉也已经输了。

  下面说,「为斗殴者,无不欲顾体面,岂知一跪公庭,翻成削尽体面」。好斗的人这口气咽不下去,这什么?把面子看得太重,这些一般愚夫所说的,我死都要争回这口气,这瞋恚,瞋恚的根就是愚痴。他用争讼的方式,打官司,出这口气,为了争一个体面,哪知道上了法庭就没有你体面了,法官、警察那是专门对犯人的,把你当作阶下囚一样的对待,古代是跪著上诉,你已经削尽了体面,所以这是不是愚痴?下面说,「彼讼而败者,固已烂额焦头,即讼而胜者,亦复惊心丧魄」。你看一打官司没有赢的,虽然在表面上有胜负,打输了的固然就是焦头烂额,打赢的也没好日子过,都是惊心丧胆。在诉讼的过程中,这个时间不定,可能是半年,可能是一年,可能是三年,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辈子,就打这一场官司,日夜都没有安稳觉睡,你说可怜不可怜!你要争的东西远远抵不上你所付的,你付出的不仅是钱财,而且你付出了你的精力、你的健康、你的青春、你的寿命,为什么要争这么一点点小利,出这一点点小气?

  所以下面说,「与其身亡家破,始悔横逆之当容,何如理谕情饶,先绝公门之片纸」?与其打官司打到家破人亡、心力憔悴、倾家荡产,那个时候才悔悟,真的假如当初让他一步,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悲惨景象。对方虽然是横逆,虽然是难忍,但是你只要能够稍微宽容一点,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何至於今天这么凄惨?当初如果能够理谕情饶,就是能够明白一些道理,在情感上能够饶恕对方,宽宏大量一些,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方人他也是「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一念糊涂,才做糊涂事,何必要跟他计较?放大心量,这是有智慧,把这个公门的状纸就收回来了,这个真是百忍成金,能忍得过这就是有福,这是消业障。

  所以下面说,「忍耐者,方为智士,唆人者岂是良民」?我们能够忍住不去跟人争讼,这是有智慧的,自己绝对不要去告别人,宁愿吃亏、宁愿上当、宁愿受屈辱,知道这是还前生债。佛告诉我们人生本来就是酬业而来,除了酬业以外没有别的事情,酬业就是还债。他来贪我便宜的,他来欺骗我的,他来侮辱我的,他来甚至杀害我的,要知道,他起心动念要这么做,正说明我欠他的,如果我不欠他的,他不会有这个念头要这么做,所以还他。古代有一位高僧住在山野当中,人家送给他一对新鞋子,他把这个鞋子就挂在门口,那个地方很多强盗,常常偷东西,可是这个鞋子挂了一年,那个供养的人再去看他的时候那鞋子还挂在那。那个人他就问老和尚,为什么这鞋子你挂在外面这么久了,居然没有人拿你的,而且这里强盗这么多?老和尚说了一句话,说因为我前生没欠他的,挂在外面他们也不会拿。你看深信因果者心是安的。真的,前生没欠他的,他就不会起心动念来损害我,他损害我,正说明我前生欠他的,那就得还。还到什么时候为止?他觉得满意了,他不再损害我了,他就收手了,那个时候债务就了结了。我们自始至终不要生怨恨,一生怨恨这个冤冤相报就没完没了,这是智慧之人。我们不要告别人,别人告我们,我们也绝不要跟他对辩,不上法庭,学佛的人如果还要上法庭跟人家争,这已经有损佛门形象。我们有时候想不通,别人告我们,他无理,我们不要对辩公堂吗?世间人是要对辩公堂,真正学道的人,一切逆来顺受,不用上公堂,不用对辩。明知我有理,也不去辩解,他如果真的因此而胜诉,我败诉了,也是我要还债,如果我没欠他的,他不可能胜诉,他告不倒,要这样想。这个忍耐真的是里头的学问极深极广。

  过去曾经读过一位祖师的故事,这个祖师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他在年轻的时候住在一个寺院里,结果寺院旁边有一位女子,因为犯了邪YIN所以怀了孕,结果这个女子她不肯承认自己的邪行,反而诬赖寺院里面的这位法师,说是他强暴她的,让她肚子大了,你看这样污辱人。这种事情发生了,这法师在寺院里还有面子吗?立即声名扫地,大家都歧视他,都骂他破戒。可是法师一句话说道,我没这么做,说完之后也不辩解。后来孩子生下来了,他就把这孩子收留、抚养,在这寺院里面整整十六年。你想想十六年遭多少人的白眼,遭多少人的毁谤,可是法师忍耐,深信因果,过去欠了别人的,过去可能就是这样毁谤人、污辱人的,造谣生事,无中生有的编一些这种毁谤、陷害,这一生才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丝毫瞋恚都没有。十六年过后,突然有一天那个女子良心发现,向大众忏悔,说自己是诬赖这个法师,是自己造了邪YIN,不关法师的事情,法师是清白的。这样大家才知道这十六年冤枉了他,真相大白了。所以要真学佛,要以这样的法师、这样的祖师为榜样。要知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个世间是梦幻泡影,我们不要执著它,不要把这些事情当真,全当作梦。梦里受多少苦都无所谓,反正是作梦。受的苦是因为有因果,因果不空,酬偿前生债。幸好这个债它是梦,不是真实的,你真正明了你心不会苦,理得心安。所以学佛人绝不要跟人争讼。

  下面「唆人者岂是良民」,教唆人争讼的人,那你就想想他这种存心多么险恶,哪里是良民,可以说真的阴德丧尽。自己争讼都不可以,怎么可以教唆人去争讼?安士先生把这个勿唆人争讼的道理分析得很透彻,下面为我们举出三则例案来说明这里面的因果。第一个例案是「累世未讼」,出自於《师古编》。这是讲到唐朝雷孚,这个人天性仁慈,於世无争。他的先祖很早那一代一直都是忠厚传家,到孚这一代已经十一代,没有跟人家打过官司,没有告过状,不简单!一代算二十年,十一代,二百二十年,这个家族没跟人家打过官司,所以后福无穷。雷孚后来考上了进士,做官又很清廉,一直升到了太子太师,这是一个极为有威望、有地位的官位,所以大家都知道是这一家积德行善,有这个美好的果报。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说到,「未克有容,先学忍耐,忍耐之久,度量自能宽和」。要想培养我们宽宏大量的品格,首先要学忍耐,忍耐的功夫做久了,这个度量也自然就能够宽厚,气色也能够祥和。所以能忍是福,百忍成金。从前有个人叫谢逑,他天性就不爱告状,不爱揭发人,有一次邻居夺了他的地盘,别人都劝他要告这个邻居,他笑著说,他能霸占我的土地,难道可以霸占我的上天吗?所以根本不跟对方计较。量大就福大,量小的人儒家里面叫小人。

  安士先生讲的第二则案例叫「见机免祸」,出自於《汇纂功过格》。讲到在和州有一个村庄,有一家人养了一百只鹅,有一天这些鹅吃了邻居家的稻谷,邻居很生气,一下子就打死了五十多只鹅。鹅的主人的妻子看到了,当时就很生气,可是马上转念一想,如果现在要去告他,按照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告赢,如果一定要告赢,那就要请讼师,就是律师,可能要花费很多,而且这个事情如果让我丈夫知道,他肯定怒火冲天,大打出手,会惹出大祸,现在她丈夫喝醉了还在睡。所以这个妻子想到,不如暂时忍耐一下。结果她就把这些被打死的鹅统统都捡回来,回来腌制做鹅肉。结果第二天一早这个打鹅的邻居突然就暴死了,丈夫也酒醉醒来,后来听他太太这么一说,捏了一把冷汗,说如果昨天我要是知道这个事情,我肯定会乘著醉意打人,那今天可能家破人亡的是我不是他。所以你看这些都是懂得因果的人,明理,虽然是农民,但是过去人都受过因果教育。所以在难忍之处忍一下,就能够避免很多的祸患。

  安士先生评论当中说到,「人於忿怒之时,忽作退一步想,便可保全身家性命,消释烦恼怨家」,确实如此。所以人在气愤的头上能够回光返照,做退一步想,忍他一忍,让他一马,没想到这个可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且能够化解跟冤家的仇恨,这种功德就无量。所以这一位妻子,虽然是一个村民的妻子,但是就在这种该生气的时候忍了一下,得到的利益你看多少。所以从前范文正公说到,这是范仲淹先生,「心中忿怒不如休,何须经县又经州,纵然费尽千般计,赢得猫来输去牛」。这是范文正公劝我们忍耐,不要争讼。争讼往往都是心有忿怒,有忿怒的时候停一停、歇一歇,转移一下注意力,让心平下来,一看问题,倒并不是想像当中那么难解决,何须要又去告官,告县的官、告州的官,现在讲到县一级人民法院、市一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法院,甚至闹到中央,何必呢?纵然费尽了心思,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你赢了,你赢得一只猫你输了一只牛,得不偿失!

  安士先生第三个案例讲到「贵子忽夭」,是《感应篇》里面出来的故事。这是在苏州有一个官吏叫做何应元,他生了一个儿子叫何绅,这个孩子四岁的时候就到外祖母家去,路上经过凌家山,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看见远方有灯火人马来,来到这个孩子住的地方就马上回避说,这是何家的少爷在这里,我们应当回避,说完这些人马都从另外一条路走了。结果他奶妈回来把这个事告诉了何应元,何应元听了之后很欢喜,认定他自己的儿子一定是一个显贵的人,你看鬼神都敬重。结果到了何绅十七岁那一年忽然间双目失明,何应元就非常的忿怒,怎么会是这样?结果就请来一个道士来招神,希望鬼神指点一下。结果神就附在一个人身上,这就是所谓驾乩扶鸾,这神就附身来说,说你的儿子本来会考中,做官的,只因为你在做官的时候曾经接受人的贿赂,使无辜的人入狱,所以上帝就下令断绝你的后代,这个孩子是个贵子,你没有福享有,他将要投生到别的有德的人家里。结果真的没有多久何绅就死了。所以没有德行留不住贵子。

  安士先生在后面评论中说到,「与我有缘,方为子孙,有缘之中,贤愚毕备,存乎人之自召耳。赫赫贵胄,竟以一款单杀之,可哀也已」。所以儿孙投到我家来的都是跟我有缘,不仅是有缘的,而且是跟自己的德行相匹配,贤愚都会有,贤是贤德的人,愚是愚蠢的、根性差的,甚至是心地恶的人。儿孙的贤和愚都是自己召来的,真的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儿孙也是孝与不孝、贤与愚,统统是惟人自召。我自己是贤的、是有德的,自然有贤德子孙来投生,我自己如果无德,那么自然也有那种无德的子孙来投生,人以类聚。所以这个例子里面真是可惜,赫赫贵胄,这个胄就是贵族子孙的意思,很显赫的、很有福报的后代投到这个何家,结果何应元竟然为了一点点贿赂,贪取这么一点点钱财,而把自己的赫赫子孙断送掉,这太令人痛心了!这是说的什么?唆人争讼另外一种是贪赃枉法,《感应篇》里讲的「弃法受赂」,这都是这一类,心里没有公道,凭著私心、私好去裁决,去冤枉人,那果报都是很惨。

  做这一种行业的一般是做官的,譬如说在法院里的法官,还有一种是做律师。执法人员如果没有公道之心,以自己私自的好恶来裁决,那个因果就重了。这个因果是什么?虽然可能给你蒙混过关,阳间法律没有办法制裁你,但是自己会得一个断子绝孙的报应。做律师的,我就认识一位律师朋友,他很难得,他说他学习传统文化,虽然做律师的行业,但是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他不希望人家打官司。人家来找他当然都是因为有案子请他诉讼,但是他尽量的来帮人调解,化解双方的矛盾,希望和解,不要对簿公堂。本来律师会希望你打官司,我有诉讼费,可能都会这么想,但是他不是这么想,不教唆人争讼,要息人的争讼,息事宁人,这就有阴德了。从这个律师的行当我们推而广之,不管做什么样的行业,都要重义轻利,不要把利字看得太重,看得重往往会因为一点小利,自己吃的因果自己扛不了。律师为了挣得诉讼费教唆人争讼,或者是医生为了挣多一点医药费,故意让病人来多看几次,或者开一些昂贵的而没有疗效的药,或者是老师他不能够认真的上课而误人子弟,或者是为了多收学费而用种种的手段来招揽学生、欺骗学生,这都是最损阴德之处。所以勿唆人争讼说到底,还是要先把我们的私心放下,存著公心,这一切都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