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


   日期:2012/5/16 21: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

  我们先讲这头一句,『人能如我存心』,这是劝导大众要像帝君那样的存心。我们先看安士先生的「发明」这段,这段发明讲得很多,意思讲得非常的透彻,我们一段段的学习。他说「先要看明存心二字,然后讲到人能如我」,这一句六个字,分开两段,先讲存心,再讲人能如我。「又须先识心是何物,然后再讲存与不存」,你看存心二字还得分开两边,先讲心,心是什么我们得认清,这里头有大学问,然后再讲存和不存,存心,我们才讲这个存字。「如教人取宝,务要先知宝所」,这是存心二字,就好像教人去取一个宝贝,你得知道宝贝的处所在哪里,你才能够取得来。所以你要先知道心在哪里,心是何物,你才懂得怎么样存心。那我们来看这个心,下面说「人心道心之辨,吾儒千古以来,圣圣相传之真命脉也」。这是讲到人心和道心的分辨,这是儒家,吾儒就是我们儒家,安士先生他是儒释道三家都通了,所以称吾儒,我们儒家,千古以来圣圣相传,所传的是什么?真命脉。真命脉是什么?就是这个心,传的是心。

  另外下面讲,「道之大原出於天,不过依稀彷佛语,并非孔颜道脉之宗」。这里讲到很深的道理,道的这个大原,这是道的根本的源头,说是出於天,这句话它是有点依稀彷佛,好像有点朦朦胧胧、含含糊糊,实际上这并非孔子、颜子道脉的宗旨。「而世儒有意谤佛,凭空造出释氏本心,吾儒本天之说,戕贼自己心学渊源,独让镇家之宝於释氏,大可扼腕」。这个意思就是评论儒家一些半吊子的文人,他学的不通透,他悟的不彻底,他们还有意谤佛,你看他有对立,他心量狭小,不能包容,对立了,谤佛。那么他谤佛就把佛和儒分开、对立起来讲,凭空造出释氏本心、吾儒本天,他说释迦牟尼佛这个学问它是从心而起的。这句话实际上讲得是不错,可是他们理解有偏差。他说吾儒,儒家是讲天的学问,它渊源在乎天,把这个心和天又对立起来了,实际上不晓得这个渊源就是我们的心。所以这是戕贼自己心学渊源,这个心是人人本有,评论佛说这个心,认为自己这个道不是本於心,是等於把自己的心学渊源给糟蹋了。等於是只让佛家能讲,儒家不能讲,这大可扼腕,扼腕就是很痛惜,扼腕是痛惜的意思。「乃无识小子,竟有从而和之者矣。安得有大圣贤,起而正其谬哉?」这是安士先生感叹,说这个无识小子,没有知识、没有学问的人,听到一般世儒、小心量的人他们的这种评论,竟然附和,这是很令人遗憾,所以希望有大圣贤人出来正其谬,就是把这个错误偏差给扭正过来。儒释道三家本出一源,同一个源头,可以并行不悖的,互相之间没有对立矛盾,有矛盾的是人自己有矛盾,不是三家的学问有矛盾,这是需要有大圣贤、大学问的人出来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就像我们师父上人,他是儒释道三家贯通,能够圆融,所以他提倡让我们从哪学起?从儒释道三个根学起,用儒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三根你看来自於三家,但是道并行而不悖,真正这是大学问,能够这样提出来这个见地就不是凡人。

  下面又讲,「圣贤学问,不过要人求放心。但心既放矣,谁复求之?」这是讲到圣贤的学问,孟子的话来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圣贤人学问做什么?就是把放出去的这些心收回来。放出去的心是什么心?是我们的妄心,在这个六尘境界里面随波逐流,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这个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个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这一接触外面境界,心就跑出去了,就起妄想分别执著,现在要把它抓回来,收回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要起这些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做求其放心。下面说「但心既放矣,谁复求之?」心既然说已经放了,谁又去求它?这个问得很有禅味,你说那个心跑出去了,要把它抓回来,收回来,谁去收?放出去的是妄心,谁去收?这是讲「一放一求,似有两心」,你讲一个放一个求,就是放出去的心和要把这个收回来的心好像有两个心,这两个心怎么回事?怎么会有两个心?应该是一个心才对,但只一心。如果只有一心,没有两心,「若无两心,何云求放?」如果说只有一心,没有两心,既然没有两心,那何来求、何来放?这个味道很浓。

  「此处当研之又研,不可草草」,这是功夫要提升,这些道理我们要弄清楚,要反覆的来参究,这个研是参究,不是世间人讲的思惟研究,思惟研究你还是用意识心,还是动了妄心,那你的心还是放出去,没收回来。这里要紧讲参究,参究是不要动妄心,不起心、不动念那种心才是真心,换句话说,我们学习这个,听讲,听得懂就懂,听不懂千万不要老想、老寻思,这个往往就是放心出去,放了出去收不回来。这是让我们认真的来做这个功夫,不能够草率。下面讲「吾儒论心,到虚灵不昧,具众理、应万事之说,精醇极矣」。这个吾儒就是讲儒家,儒家论心,可以说真正的大儒他们把这个道理也能够讲清楚,他们也能够懂这个心是虚灵不昧,也就是心性永远都不会磨灭。这个虚就是它没有实体,六根接触不了,眼见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舌尝不到,身触摸不到,连意都想不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办法攀缘它,叫虚。灵是指它有见闻觉知的能力、这种作用,它灵,就是一有感它就有应,这是灵。不昧就是永远不会被埋没,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不随著我们身体的生死而生死。具众理,应万事,就是具备一切理,一切理、一切事都含容在其中。所以心是本源、是主体、是本体,它能现一切法。讲到这个道理,儒家也讲到,这个说法精醇至极,精是精确,醇是完美,太好了,讲得太圆满了。

  底下讲「但此意本出之《华严》、《楞严》诸解,孔、孟以后,周、程以前,儒家从无此语,朱子发之,不可谓非有功於儒矣」。这里是讲这个意思本来是出自於《华严》、《楞严》这些大乘经典,佛法里把这个道理讲得最透彻,佛法是论心的学问,任何一家学问都比不上。《华严》、《楞严经》,古代的这些佛经,其实读书人都看,古代读书人儒释道三家典籍都认真学习,不会有门户之见,因为佛教本来不是宗教,儒家、道家也不是宗教,都是教育,所以好学之人肯定都会去学习。所以这里讲到心性的学问,你看孔、孟之后,就是孔子、孟子之后,周、程以前,这个周、程是指宋朝理学家,周是指周敦颐,程是二程,一个是程颢,一个是程颐,这两个人是兄弟,都是周敦颐的学生。后来朱熹继承了二程的学说,朱熹他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形成了理学派,所以后人也称程朱学派。在周敦颐和二程之前,宋朝(北宋)以前儒家还没有谈到这么深的心性的学问,朱子(就是朱熹)把它发明出来了,开解出来了,这个功德确实很大,对儒家学问的提升确实很有贡献,这是朱熹他做的。朱熹本人肯定是读过佛经,而且对佛经是深有研究,譬如说他编的《四书》,学、庸、孟、论(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是朱熹编的。他编这个很可能,这我们师父上人讲的,很可能是参考《华严经》,因为《华严经》里讲到有理论、有方法,最后还有表演。《华严经》你看前面讲了一大段,有理论、有方法,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入法界品」,它是善财童子给我们做表演,如何把《华严经》的理论、方法落实,这是圆满的哲学。朱熹编《四书》,你看《大学》、《中庸》,《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和《孟子》是孔子和孟子的表演,把《中庸》的理、《大学》的方法表演出来,这个同《华严经》的结构相似。这都是儒者从佛经里面吸取的智慧,这里也包括这里讲的性理之学,程朱学派发展出来的性理的学说,这是跟佛家讲的心性学问是很相似,这都是受佛法的提升。所以儒释道三家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这段还没讲完,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