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见死不救 麻木不仁


   日期:2012/5/18 9: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见死不救 麻木不仁

作者:任天竞

遗弃街上有病的男子

末学任天竞要忏悔以往一些自私自利的行为。在超过二十年前,末学在街道行走,看见距离自己两、三个身位有一个约四、五十岁的男子,他的肤色沉黑,面无表情,呆若木鸡,用手扶着栏杆像蚂蚁般的在移步,其实很容易便知道他是有病的人。他甚至摇摇欲坠,彷佛快要倒下的样子。当时末学很害怕,害怕甚么?害怕要去处理这一件事情,不知道如何是好。

因为好像是末学首先发现他的困难疾苦,其它的路人又彷佛不知,自己是非常不愿意去面对这种状况。为甚么我会这样的呢?就是没有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只是一味想着处理这些事情是很麻烦的,又会浪费很多时间,只是自己「不小心地」发现了这位男子的状况,又不好意思不负责任的离开,当作甚么都看不见,所以心生烦恼,极不愿意去帮助他。

现在反省自己这个毛病,末学真是很缺德,这是「见死不救」,如同间接杀人。天有好生之德,皆欢喜人人能离苦得乐,虽然众生埋头造业,但上帝是仁慈的,总希望每个尊贵的生命能及早回头,远远的离开一切苦痛,那怕是短时间的暂离,也是称快的事。但我竟是严重的自私自利,完全是冷酷无情,不理他人死活,毫无半点恻隐之心,简直是冷血的动物。还记得在末学很想一走了之,视若不见之时,有一位女士发现了这个状况,便上前用手把这位男子扶稳,好像想帮他似的。末学当时只想到「真幸运,终于有人来帮忙了,不用自己添麻烦、搞烦恼。」于是末学便赶快离开现场,脚步急速的走得远远了。这真是懦夫的行为,麻木不仁,将来必感其同样的恶果,因果决定相应,丝毫不爽。

在此末学要向这位被我在意念里遗弃的病人忏悔,末学不仁,自私自利,见死不救,虽有人身,但无仁心,实在不是人。末学也很感恩那位当时出手帮助的女士,做了一个好榜样给末学学习,但可惜自己业障深重,愚痴暗蔽,当时未能醒觉,依旧痴迷,冥冥被削福而不自知。所谓「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一个人没有仁爱的心,见死不救,帮人渡过难关,真的不是人了。

遗弃街上受伤的猫

又有一次,都是超过二十年前的事。末学在街上行走,看见不远的路旁有一只猫。这只猫趴伏在地上,很明显可以看到一个大大的伤口裂开,都是红红的,看来这只猫刚遇到意外不久,在那里等待善因缘来帮牠脱离险境。但我竟然想到「我不懂处理牠,我是否要请兽医来处理呢?但我不知道附近有甚么兽医诊所,又没有时间去打听,而且这笔费用是谁负责呢?听说看兽医是很昂贵的,这么多麻烦,不如算了吧!可能会有其它人去照顾牠,反正都是一只猫而已,又不是人。」就这样末学便一走了之。

二十年后的今日,末学对这件事情仍是耿耿于怀,心里觉得很对不起这只猫,我又一次见死不救。《了凡四训》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动物与人无异,同是血气之属,都有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在此末学要对这只猫忏悔,是我对不起您,因末学之严重自私自利,毫无怜悯之心,几近冷血,才会见死不救,希望您能原谅当年的我,早日脱离畜生道,念佛修行,往生极乐。

遗弃被我撞伤的小孩

也是在超过二十年前。末学的父亲是一位做纸品生意的小老板,事无大小,都是他老人家一个人去处理,他常常肩膀上托着很重的咭纸,到处送货,汗流浃背,很辛苦地挣钱来养育他的四个子女。因为末学自小都是好逸恶劳,父亲常把我叫去帮他送货,劳动劳动。有一次,末学手拿着有半个人身高的咭纸板,既硬且重,正在赶时间送往一间广告公司,所以脚步急速,慌慌张张的在街上走动。当末学走至街边时,不知道从哪里突然走了出来一个小孩子,他在短距离之间迎面冲着而来,因为末学正在急快走路,便与这位小孩猛烈地互相撞击一起,当时他的鼻和脸正撞在我拿着的纸板边角上。但末学在那时候的生命阶段是非常怕事,很怕麻烦,更怕负担任何责任,所以当我做成了这个意外之后,末学便继续向前奔走,头也不回,当作没事情发生一般。在末学只顾「离开现场」时,听到旁边有人喊叫着:「哎呀!哎呀!哎呀……」末学心知一定是那个小孩出事了,可能他的鼻给撞至出血,可能他的脸给撞至受伤,又可能他被撞昏倒下,不省人事,更可能他……不要再想了,赶快离开吧!

末学就是一个冷血动物,自己闯出来的祸自己不愿意承担,害怕面对事实要去补救,真是懦夫的行为,父母祖先也因为有了我这个后人而蒙上极大的耻辱,我真是大不孝的罪人。

这件事虽隔了超过二十年之久,但末学总是放不下,总是间歇性的自责、后悔,那位小孩子是否会因自己的卤莽而造成了不能弥补的损伤?会否影响着他将来的生活日子?而末学一向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过错,总是逃避,但怎知这个做人态度更令自己增加了心灵上的痛苦,天涯海角,无处容身,内心的自责是很痛苦不安的。

末学在此深深地向这位尊贵的小孩子道歉,是末学的卤莽大意令您承受了相当的痛苦,更为了逃避责任而不顾您的死活,末学太残忍了,想必天帝已经早早削除了末学的福禄。在此末学真诚的祝福他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不要因此而留下任何痛苦阴影。感恩能有这个机缘吐出多年来内心的不安,更希望诸位仁者能以此为鉴,要作天地间之大丈夫,铁肩担道义,仁手救众生。行步举目,都能禀承圣人之正气,则祖先定必欣然鼓舞,父母更能沾光受敬,才是大丈夫的所为。

忏悔后的转变

忏悔之后末学能把这三件事情释怀了,没有像以前般放不下,不会在心头上后悔不已。因为这个阴影好像是消失了,所以觉得较为舒坦,减少了挂碍。而且,更令末学想到修行就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能见死不救,泯灭慈悲心而不自知,否则便离菩提道远,成佛作祖,有何希望?

佛法是出世间法,常听师父说,出世法的善根只有一条,就是「精进」,但它必须要建立在世间三善根的基础上,就是「无贪、无瞋、无痴」,故世间善法非常重要。我们华夏祖先承传下来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实是世出世间的大根大本,如这些德行科目不合格,来生有可能留级,境遇不顺,甚至苦难居多。如果是严重缺德,分数极低,就一定是降级,很可能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古德常言:「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末学做人,怎能不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呢?末学自当不断努力,改进自己,去除不良习气。虽言改变自己,但对于拔除根深蒂固的习性实不容易。究其原因,是没有良好的传统道德扎根教育。末学必须要从《弟子规》、《德育课本》、《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和古来大德仁者做人处世的风范等书籍下手,长时读诵,深入体会,并要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实习,令慈悲仁爱之心,从小微起向外涌现,还须持之以行,不令间断,方得成効。在此,感恩一切善知识在旁指导,末学不能辜负佛菩萨、父母、老师和同修之谆谆教诲,无尽地感恩!

末学 任天竞顶礼遍叩

【编后语一】

仁者爱人,爱人者一定自爱,不自爱者不能爱人,那个爱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的殊胜,它是一切都由自性建立,这是真的,自爱而后才能爱人,自觉而后才能觉他。这些话都是总纲领、总原则。人必须自觉,他才会爱父母、爱祖先、爱本族,就是家族里面的长辈,敬爱存心,这就是圣贤,这就是佛菩萨,我们不能不认真的学习。爱他就是爱自己,爱自己就是尽孝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是世出世法一切善根福德因缘里头最主要的因素,这两句要是没有,不孝父母、不敬尊长,其它的都是假的。菩萨修德、积德,迷惑的人败德、丧德,从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他的德都流失得干干净净,过去现在所修的全保不住。怎么知道他保不住?细心观察他,贪瞋痴慢疑这五个根本烦恼他统统具足,不孝父母的人具足,不敬老师的人具足,世出世法他都不会有成就。

现在若有一点小成就,那都是过去生中培的福,这一生当中所造的业习还没有开始报,而是前生福德营护,就是经营、保护他,还没有衰败。但是这个福报享尽,他不善的业就起现行,恶报起现行。他不知道修善,纵然修善,因为不孝不敬他没有根,无论怎么修,善不能增长。现前修积种种善,因为没有根,这个善是假善、伪善,说得不好听是自欺欺人,假的,他不是真的,所以他得不到善报。善恶不在事,在存心,因为心是因,事是缘,没有真心就是没有真因,缘再足不能结果。佛菩萨慈悲,在经教里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细心还得是用真诚,没有真诚、没有恭敬,再细的心也体会不到。为什么?真诚有感,有感有应;没有真诚,样子做得再好没有感,所以也就没有应。

不应该造作的决定不造,什么东西是不应该造作的?为自私自利就是不应该造作的,为名闻利养是不应该造作的。真的彻底放下名闻利养,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为惠以一切苦难众生真实之利,这是该做的,应该做的;你没有福报,佛菩萨支持你。没有真诚心,做的些假的也有人支持你,不是佛菩萨,妖魔鬼怪,他来成就你,他来帮助你,最后身败名裂。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业因果报的道理、事实真相都在我们面前,细心去观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总报。(恭录自净空老法师《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二集)

【编后语二】

《感应篇汇编》教导:「慈者万善之本。即仁心也。慈有二义。一是济贫拔苦。一是戒杀放生。玩于字。当从及物上说。言积德累功之君子。不但亲亲仁民而已。于慈心所至。又将及于物矣。」佛者清净慈悲,众善之根本就是仁爱之心。若失掉拔苦与乐的心,必定容易沦为自私自利、良心麻木的小人,其所言行,一举一动,又必定为利是图,对于贫苦大众,则冷眼旁观,不愿付出点滴之力。这种冷酷无情,致令整个社会,人人见死不救,善事不为。小至亲属朋友,大至国家世界,何能互相帮助、共存共荣?言慈悲之心发起,根本又在于孝道。真心亲爱自己亲人,无私奉献,呵护备至,克尽本分,才能容易感受他人之伤痛,起怜悯心。从至亲开始,扩展到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再遍及一切动物,都能悲心救济,与乐拔苦,甚至有情无情,山河大地,一草一木,懂得爱护珍惜,乃得为仁人君子、贤圣豪杰之类。救济灾难,成人之美,上合天心,福报不可言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悲       忏悔)(五明学佛网:慈悲       忏悔)  

 一名小三的忏悔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惟觉法师:忍辱与忏悔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慈悲心喜舍行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四、戒杀素食慈悲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