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口业之过(3)


   日期:2012/5/19 19: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瞻博迦华虽萎悴 而尚胜彼诸余华 

  破戒恶行诸苾蒭 犹胜一切外道众 

 

所以,佛说偈曰:“瞻博迦华虽萎悴,而尚胜彼诸余华”,“瞻博迦”可能是一种花名,虽然已经萎悴了,就是说这个花已经蔫了,已经不新鲜了,失去了它最兴旺的时期,而逐渐地萎缩了。

 

但是如果和其它的花来比,其它的花即使再怎么新鲜,还是瞻博迦花为胜。比如和草比,草永远是草,瞻博迦花永远胜于它。咱们都明白这道理,那花和草不一样,对不对?或是那个野花、小花和牡丹花比,你没法比。因为这牡丹它是花中之王。就是它坏了,它也是花中之王,它的名在那块,它有那个形象,远胜于草。

 

所以,佛就讲了,出家的比丘,有个别人虽然破戒了,但他还叫比丘啊!他从佛的王族里出来的,远胜于你这些凡夫,就是平民百姓(编者注:指还没有出家受戒的人)。

 

“破戒恶行诸苾蒭,犹胜一切外道众”,这些比丘虽然他破戒了,或者行了一些恶行,但犹胜于一切外道众。外道和那个比丘他没法比,第一个,比丘的形象,就已经超越了他不知多少万倍。就像你出家和没出家人一样。有的说我没出家能如何修行,但是你要知道,出家一天一夜二十劫不堕恶道。你在家再怎么修行,没法和出家功德相比。

 

何况出家之后,这个僧相已经成立,它必然种下了无量的善根。这个善根,是个究竟的善根哪!它不是普通的善根。外道离这种善根不知远了多少万倍!他连知道都不知道。他不知道什么叫僧啊、佛啊、法啊,连知道都不知道。他在世间混呢。你说他能比吗?就像我们没学佛之前,我们和僧根本就不靠边,什么叫僧,根本就不知道,你怎么能成佛?佛法连半句你也闻不到啊!

 

所以虽然他破戒了,但他终归是能出家,另外确实闻过佛法。而本身带的那个僧相又是佛法的一部分。虽有种种的过失和恶习,但终归胜于那些没有学佛的,那些外道啊!

 

这个我深有体会,你我都有体会。你看他(破戒比丘)说一句话,能说到佛法哪句话上。我们如果没学佛,那没法和僧人比,僧人最次的那个——就甚至那个居士,我们都没法比。人家能知道有佛,我们没学佛前连佛都不知道。所以说“犹胜一切外道众”,这个道理大家要知道。

 

佛告尊者优波离言:我终不许外道、俗人举苾蒭罪。我尚不许诸苾蒭僧不依于法,率尔呵举破戒苾蒭,何况驱摈?

 

佛不允许说这个僧人罪。“率尔呵举”,就是呵斥的意思,举是指摘、检举的意思。驱摈就是撵走啊、赶走啊。

 

当知有十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蒭,便获大罪,诸有智者,皆不应受。何等为十?

 

率尔,即轻率、随便的意思。佛讲了,不允许率尔去呵斥,就是责备,或检举破戒的苾蒭。说“你这个僧人如何如何,你太不像话了,你怎么这样”的话,那都不行啊。不允许僧人和僧人之间说这些话,也不允许在白衣(在家人)面前说这些话。

 

有的人在白衣面前,就说“你看看,师父,你看他(某个僧人)这太不像话了。”完了,在居士面前不能讲这话,僧人的一切过失不能讲。我们有时候不加小心,有时候一气愤了,“你看他这个做得也不对呀”,如何如何的。那千万不能去讲。因为本来挺小的事情,如果你这一讲,就变成大事情了。

 

首先要保护住别人的那个善根,有善根才能脱离苦海。那点小过失,他今天有了,明天就改掉了。人能一样吗?是不是?他不一样啊。

 

就像那个污染的东西,如这个衣服被墨水所污染了,你用各种的洗涤剂,洗洗能洗掉,这没问题。如果你说了比丘的罪过,会达到什么程度呢?就等于把这件衣服烧个大窟窿,你用什么办法也补不上。你用水洗能洗成原样吗,你怎么去补啊?它已经烧了,就毁掉了。你说过失等于毁掉这个衣服一样。你不能因为小的问题来破大的!

 

他有一个小过失,比如说有人,就犯了骂一句人的过失,你就将他枪毙了?骂人是不对,但在你量罪轻重的时候是不一样的。那个骂人的过失,只是责备他一句就完事了,说一说他,改了就完事了。他骂一句,就给他枪毙了,不能那样啊。

 

这也是一样,你不能因为僧人有点小过失,你就进行宣扬,破了所有的善根。他的过失小,你一旦说了,你犯的比他的罪犯得还大,得不偿失的事!你说我说时是好心,好心只能说是所犯罪重和轻的问题。所以说这个僧相不能破,这个是最主要的。有过失呢,都可以改。今天他犯了,明天他可能就改了,又成为一个好僧人,成为一个清净的僧人,他是可以忏悔的。但你要把别人善根破掉了,那就毁了,别人因此不信佛了,那才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可不能因小失大。

 

佛讲:何等为十?一者不和僧众于国王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蒭。

 

“不和”就是不得、不应该的意思。

 

“不能在国王前”,这个是领导啊、国王或大官来了。正好我们是僧人在一起,得了,我就说:“某甲啊,你怎么这么样的?”就故意要说给国王听,或是在国王面前来呵斥某甲,这不行。因为什么?就像自己家的事情,他是你的脸,你把脸给打破了,你怎么就得到光彩啊?那国王如果对佛法没有正信的话,听到就会怎么样呢?国王就会生气了,“这出家人,这里边这么不干净啊。”

 

他不说某甲不干净,而会说整个僧人里边还有不干净的话,会对僧人起反感,不护持僧人。这不护持一个僧人可以,不护持十个也行,他连整个佛法也不护持了。甚至采取了各种的手段,定了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对出家人进行制裁。由此而制裁所有的出家人,所有的出家人都受到限制,佛法还从哪弘扬呢?而且会使很多人失去善根,再也没有接受佛法的机会了。你说过失多大?所以说,家丑不能外扬。

 

另外,特别在国王面前更不应该讲,一定保持僧人的好,一问:“僧人怎么样?”“好!”因为是自己家的一点事,是不是?不能说出去。如果说了,国王一旦失去信心。他有权力呀,他要下一个错误的决定,就坏了。如果一旦说错了话,会使整个佛教受到重大的损失。所以说我们不应该在国王面前举比丘罪。

 

二者不和僧众于梵志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蒭。

 

不能在“梵志众前”,就是于修外道的面前。这些修梵志的,就是外道众的意思。就是像道教啦或是什么教啦,不能在他们面前说僧人的过失,或是呵斥都不可以。你一说,他那些人就瞧不起佛法。他本来应该改邪归正的,因为你呵举某个僧人,他就认为僧众不清净,失去了改邪归正的机会,会产生邪念,这不应该。

 

三者不和僧众于宰官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蒭。

 

也不允许在宰相,还有县官,包括那一些有权位的世间官人前,不能讲僧人过失。现在就成为一个大颠倒,有个别管宗教的人,才不管你那个呢。看到出家人有不足的地方,他是真说啊,真管你,什么话都敢讲。所以这都是大病啊!如果我们僧人在这个上,再给加个杠:“对,管得好!他这人呢,太不像话了,你把他制裁才行呢!”坏了,就算对他进行制裁了,实际上,他反过来也会对你进行制裁。而且,以后他对所有的僧人都要制裁,那时候佛法就要毁掉了。在他面前也不能讲。

 

四者不和僧众于诸长者、居士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蒭。

 

也不能在长者,就是有德的人才。就所谓的世间人,比如在这一族,这个人是最高的,有德行的,家庭环境比较好的,这个叫长者。在长者面前,或是居士众前,也不能说。我们有时候,老犯这毛病。居士在道场住着,在居士面前,有时候不管这些,就说了:“你怎么回事儿?某甲沙弥,你这样子的?”这不能讲,这讲了都不行啊,在居士面前绝对不能讲。或是跟居士在一起干活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呵斥僧人的过失。

 

另外,还得注意什么呢,依教奉行。在居士面前,比如师父或是别人安排活的时候,你可千万小心,别引起矛盾。你比如师兄弟之间,可能是某沙弥告诉亲某了,说:“你,亲某,去把那个墙上的洞好好砸一砸。”亲某不能说:“我不去。”就算亲某如果说:“我还有别的事。”你不能再说:“你看你这个人,我告诉你干点活,你什么都不干。”这种话,两人都不能讲。他不能顶嘴,你也不能去再把这个事情扩大了,这个事就得忍耐下去。

 

这某沙弥我得说你了,上回砸墙上的洞,(你坐那,没事,我是举例子说)砸洞的时候,我说:“你这怎么……”我是怎么说来着,我告诉你这个洞如何的砸法。然后我走了,你就在那说:“师父还叫我这么砸呀,你看这我能砸得动么?”吵吵几句,那林工就过去了,林工说:“那我来砸!”

 

那林工虽然是去砸了,好像替你解忧,实际上,他想维护师父这句话。但同时这里都有过失,埋怨的话叫白衣听了不行啊!我都没敢跟你顶嘴。因为这个环境不允许我再说——我找你算帐,我说:“你干吗,师父说话,你还敢这么样的?”我都没敢找你,我都扭头就得走,这就赶紧回避了,不能造成矛盾。

 

后来林工去了,我告诉亲某,我说:“你上去,你把林工替下来。”是告诉你了?还是告诉他了?上去把林工赶紧替下来,得这么处理。你这一句话给我吓坏了。你看我有权力吧,但是我也不能在这时说你们。你们也不应该在居士面前,就是不论这个我安排得对错,或是师兄弟安排得对错,都不能顶。你顶,到时候造成的这个印象不好,会说咱们僧众不和合。我给你说,干活事小,咱僧众和合的那个僧相事大。

 

所以这个大家要注意,咱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就在这。因为居士中,有很多他要出家的,他是我们的后备力量。如果你说多了,看毛病看多了,他不出家了。就像王工似的,一天没事儿就尽看僧人的过失,看来看去把自己看没了。本来我最同情他,一个是年龄大,另外他有点技术,这倒是小事,关键是年龄大也没啥去处。让他住在这里,也能有口吃的,至少可以护持三宝。但是,嘴不好,老说僧人过失。最后说来说去,就把自己说跑了。就算我不挑你,自个就不行了,龙天护法就不护持了。

 

所以说,有很多人为什么退道了?就是因为不断地说僧人的过失,居士说僧人的过失,僧人自己说僧人的过失,这样退道的。

 

很多发心的居士本来很好,来了以后,说:“师父你看那个怎么办?”处处都请教你。等你与居士两人处的时间长了,熟了,就不加小心,不加防备了,你和僧人之间说话也不分场合地点了,居士在旁边时,就说:“你看看,这个亲某他也不听话呀,他老迷迷糊糊,怎么回事呢?原先可发心,现在怎么这样呢?”  

 

这话不能讲啊!你俩说话是这么说了,觉得没什么。但是旁边的人听见心想:啊,僧人也这样。我原先寻思,那个僧人形象不知道是多么光荣啊,我将来还要出家。原来你们这个僧团也不清净啊,得了,我走吧!就退道了。这里不出家上哪去呢?还是在家当居士好。

 

现在为什么很多的居士不上寺院?就因为有人赞成在家当居士好,不赞成僧人,而说僧众的过失过多。所以就造成这种现象,使居士失掉了信心。另外我们僧人之间又不加小心,不知道损失掉僧相的害处,不知道僧相的利益。僧相一旦损失了,这个害处那是无量无边,那是叫人堕落地狱。

 

就像一个大法船似的,人家本来要乘这个船,可以渡过苦海。你硬在旁边拦着,说:“不行啊!这船走一半,船就得漏,你看那块坏了,那块掉漆了。你走到半道上……”老是去诅咒。正好大船走了,这个人只好乘一个别的小帆船,大风一来了,可能这人就掉到海里淹死了。因为他的小帆船过不了苦海。只有这个大船能救他,但是你又给拦住了,不许他登这大船,你说你不是害人吗,是不是?你有意也好,无意也好,终究是害人。

 

所以你不能那样,不能拦着人家不让登大船。本来他就够危险的,在苦海里挣扎着。好不容易知道有三宝,我们应该去教他恭敬三宝,将来好出家修道。本来是鼓舞信心的,因为我们自己无知,不知道这个厉害,由于说僧众的过失,而令人最后失掉信心。这等于把他这个人又推进大海里,推到生死苦海里。这就是见死不救了。

 

五者女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蒭。

 

也不能在女人众前说僧人的过失。这个女人,有两种女人,有一种信佛的女人,恭敬僧人的女人;一种还没有信佛的女人。如果她恭敬僧人,你却在她面前说僧众的过失,她会失掉信心。因为女人成佛必须得转男身,因此女人必须得恭敬男子,最后才能成佛的。一旦她失去了对男子、男身这种好相的恭敬,而失去信心,会使她堕落,永远不能脱离女身。

 

另外,女人容易嘲笑别人。有一种女人,就是暗中嘲笑。如果你要是说了这个僧人的过失,她心中暗暗嘲笑,一旦嘲笑,坏她自己的法身,坏她自己的心。

 

而且女人再一个就是两舌的多,她会辗转地唠嗑,和别的女人唠嗑,“哎呀,那天怎么怎么的了。”那长舌总去讲,说三道四的。本来是不大点事,她给夸张得那么大。最后弄得满天风雨。

 

另外女人好嫉妒,有很重的嫉妒心。你说某人了,她就会起一定的想法,在里面就挑拨是非了,“你看谁又说你了,你可得加点小心啊!”她去告诉那个人,那个人以后就对你起了嗔恨心。本来没有啥事,都是一时的气话,或是一时的小问题,最后由于女人的辗转,使很多人失去了解脱的机会,造无边的口业。

 

另外有个别的女人,也会有空可钻。她那个眼睛啊,像毒蛇似的,像针似的,看谁有过失。咱这个僧团就像铜墙铁壁似的,她就像什么呢?就像是小虫子,就是到处找窟窿去,找你里面的漏洞。她要把你给吃了,要把你给拉下水。如果你这里有一个漏洞露出来了,她就心中暗喜,“噢,可算在这清净之中找出一点不足了。”这一是满足她的心愿,另外她要下手,从僧众下手。

 

比如说,你说一个人不好,她就可能知道这个人有点什么弱点了。妥了,她就开始做这个人的工作了。大展其能,就是来引诱这些男人,最后达到她那种卑鄙的目的,最后叫你在僧团里整个地坏下去。你说多厉害啊!那女人可了不得!所以她见缝就钻!千万不要说僧众过失,要远离女人!特别不要在女人面前讲,无论她信佛不信佛,都不能讲。如果你不在女人面前讲,她对僧人有一个这种真正清净相,她将来会得到解脱。就算有了过失,你不讲,她也会得到了一定的正见。因为啥呢?她不知道你有过失,她对你还恭敬,恭敬以后,实际上还是成就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祥法师:口业之过       妙祥法师)(五明学佛网:妙祥法师:口业之过       妙祥法师)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九 五宗平等弘扬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八 诵大悲咒无附加条件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七 发心出家要真实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六 出坡也是修行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五 不为剃度而剃度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四 少睡增定慧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三 过斋亦修行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二 行堂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一 菩提三心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 抓住牛鼻子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九 恭敬心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八 无念才是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