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二集)


   日期:2012/5/21 21: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孝经》,今天我们学习第九章,我们先把这章的经文念一遍: 

  【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这章经文比较长,里面说的道理也很深,我们来细细的学习。邢昺在《孝经正义》当中,他首先将这个章题以及本章的一个大意,很简单的一句话给我们提出来,我们先看他这一段的解释,这是他的《正义》,「《正义》曰:此言曾子闻明王孝治以致和平,因问圣人之德,更有大於孝否?夫子因问而说圣人之治,故以名章,次『孝治』之后」。这一段话是把承上启下的这种逻辑关系给我们说出来,他说这是曾子(曾参)当听到夫子讲明王以孝治理天下,达至和平,这是上一章「孝治章第八」中所说的,曾子听到夫子这样的赞叹孝道的这种伟大,以及它的作用真正能够使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这种作用也是相当的不可思议。因此曾子在这里就请问夫子,他问圣人之德有没有超过孝这个道德的?换句话说,孝道是不是圣人全部的德行?如果说圣人之德还有高於孝道的,那孝道并不是很高的,还有比它更高的德行。夫子在这一章当中就回答他,『人之行,莫大於孝』,圣人的德行没有超过孝道之上,换句话说,圣人的德行是什么?就是孝德。孟子说得好,「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都是古圣先王,圣人,他们的圣贤之道是什么?就是孝悌而已,真能把孝做到圆满这就是圣人。所以孔老夫子因曾子的询问,这章是曾子发问开头的,孔老夫子回答他的问题,就给他说出圣人之治,圣人能够自己力行孝道,把孝德推广至天下,能够使天下和睦、风调雨顺、灾厉不起、祸乱不生。所以在「孝治章」之后就为我们说出「圣治章」,以圣治为名,这个治就是治的意思,圣人治理天下他就是用孝道而已。 

  我们来一起研读经文,用唐玄宗的注为主来学习,同时我们也用北宋邢昺的注解唐玄宗的注它的一个注解,叫《正义》,用它来做我们主要的参考。请看第一句,『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这部《孝经》是孔老夫子假借曾子为他的应机者,说出这部《孝经》。古来有人认为《孝经》是曾子所作,实际上邢昺在《正义》当中给我们做了澄清,《孝经》并非曾子所作,而是孔老夫子亲手所作,就好像《春秋》这部书一样,都是孔老夫子亲自著作的。在《孝经》当中是假借曾子做为他的学生,以师生之间对话为体例写出的文章。我们可以想像到,曾子他是个大孝子,所以孔老夫子以曾子做为《孝经》的对机者,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经》的深刻的道理为我们说明。所以这章一开头,曾子问曰,也是孔老夫子假借曾子之口,实际上他要讲出一个大道理。所以曾子问,「敢问圣人之德」,这个敢问,我们可以看到曾子是非常谦虚的,对老师是非常恭敬的。这个敢问用我们现在话说,我很冒昧的向老师请教,自己是诚惶诚恐、恭恭敬敬、战战兢兢的来问老师,显出老师的尊严,这是师生之道。 

  曾子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他问得很好,圣人的德行有没有超过孝?因为前面一章「孝治章」当中夫子给我们开示,说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做为跟天地能够相齐的一种德行,所以曾子才会发问,圣人的德行还有没有比孝道更高的?唐玄宗他注解里面注得很简单,这句话也点出了这个意思,他说「参问明王孝理以致和平,又问圣人德教更有大於孝不?」参就是曾参,曾子他问明王,这是前面一章也讲到的,圣明的君王,都是圣人,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这一类的圣人,他们以孝来理顺天下,达至天下和平,他就问,圣人德教有没有比孝更大的。这里讲到两个字,德和教。夫子在《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是对自己而言,自行的,教是对别人,叫化他,自行化他。圣人他要推行大道,像《大学》里讲的,「明明德於天下」,首先自己要修身,以修身为本,正己而后化人,化人就是教。德也好,教也好,有没有说大於孝的?没有。你看《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得很明白,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谓百善孝为先,德也是以孝为本,教化也是以教孝为先。我们来看夫子是怎么样回答曾子的问题,『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这讲的第一句话,「天地之性」,这个性在邢昺《正义》当中解释是生的意思,天地生养万物,天地所生的万物当中以人为最贵。所以唐玄宗注解说,「贵其异於万物也」,所谓贵的意思就是人跟万物不同。不同之处在哪?后面给我们说明,『人之行,莫大於孝』,这是经文。这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天地所生的万物以人为最贵,所以人异於其余的万物,这是因为人之所行是他能够把伦理道德行出来,所以人他能够彰显天地的性德。性德当中什么为最大?这里讲的,「人之行,莫大於孝」,孝道是最高的德行、最大的德行。为什么?唐玄宗用《孝经》原文来讲,「孝者,德之本也」,德的根本就是孝。就好像一棵大树,大树有根本它才能够枝繁叶茂,如果是无本之木,树没了根,可能它长得很大,但是根断了之后很快就枯死。所以孝是最重要的德行,它是德之根。所以我们要修养品德从哪里学起?学孝顺,从孝敬父母开始。可以说《孝经》的落实就在《弟子规》里面,你看《弟子规》开头就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圣人训导那就是圣人的教诲,首重孝悌。如何落实孝道?整部《弟子规》都是,一条一条圆满落实孝道也就圆满。 

  本章的经文当中,孔老夫子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来讲孝治天下也是圣人的治理,他是用周公祭祀祖先、祭祀天地这个例子。我们看经文说,『孝莫大於严父』,孝行要落实,最大的孝莫过於尊严其父,这个「严」就是尊严,做父亲有父亲的尊严,儿女要尊重父母,尤其是做父亲,他要有那种尊严和威严,母亲还多一分的温柔关怀,但是做父亲往往是以尊严比较多。所以古人把父亲比喻做天,母亲比喻做地。在《易经》当中天地是用乾坤来讲的,所以也可以把父亲称为乾,乾坤的乾,把母亲称为坤,乾父坤母。唐玄宗注解里面说到,「万物资始於乾,人伦资父为天。故孝行之大,莫过尊严其父也」,唐玄宗说到,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且不论他后来沉溺於酒色,迷在杨贵妃身上,他在中年以前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上钻研很深的,而且治理国家也相当好。他讲到「万物资始於乾」,这是天生万物,万物资始於乾,乾就是天,这个意思就是讲到万物由天而生。「人伦资父为天」,人伦关系上,我们讲五伦,所谓父子、兄弟、君臣、夫妇、朋友,这五伦关系最重要的就是父子,父是做为天的角色,为什么?因为只有父母才能生育儿女,没有父母也就没有儿女,也就没有其余的四伦关系。所以他这里讲人伦资父为天,天是能生,起始的意思。 

  在《尚书》里头也有一句话说到,「《尚书》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是异於万物也。这是讲到人为什么为贵?因为他异於万物。天地就如同父母一样,它是万物之父母,而人又是万物之灵,所以人为贵,父母又是我们人伦之始,所以夫子才讲「孝莫大於严父」。唐玄宗讲到「万物资始於乾」,这句话是出自於《易经》,《易经》当中讲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就是讲到天,乾元是天,大哉是称赞,极赞叹天的这个功能,能滋养万物,生养万物,所以万物从兹而起。玄宗继续解释,「故孝行之大,莫过尊严其父也」。这个逻辑关系一层一层下来的,万物是由天地所生,人又是万物之灵,人为最贵,而人伦当中又以父母这一伦为起始,所以我们要行孝就莫过於尊严其父,所以夫子才讲「孝莫大於严父」,他是有这个意思。如何来尊严其父?尊严其父在古人眼中好像对天那样的去尊重。所以夫子这下面说,『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要把我们的父亲推到最尊严的地位,莫过於让我们的父亲跟天配在一起,这是讲到祭祀。这种做法是周公首先开始的,所以说「周公其人也」。唐玄宗的注解说到,「谓父为天,虽无贵贱,然以父配天之礼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这是讲到在人伦当中,这个关系里面,父亲好比是天,所以我们要尊严我们的父亲。虽然人不分贵贱,我们都要尊严其父,不是说天子的父亲才是最尊严的,一个老百姓、平民的父亲就没那么尊严,不是,对於每个人,不分贵贱,都是将父亲摆在最尊严的位置,这就是孝道。但是把父亲这个尊严、地位跟天配起来这种做法,这种礼是始於周公。我们都知道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也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是大,周公是老二,所以王位就由文王传给武王,周公辅佐武王。可是后来武王他驾崩,去世,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但是成王年纪很小,周公摄政,他辅佐成王来治理天下。在周公摄政这个期间,周公就设立了这种祭礼,就是用配天的方法,这个是在周公以前没有的,在夏商两代这种礼是没有。下面会说到,祭礼里面有两种,一种叫郊祭,就是在郊外祭祀,祭天,一种在明堂里头祭上帝,都以祖先来跟天、跟上帝相配,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把人伦当中的父亲摆在最尊严的地位。所以人没有分贵贱,都把父亲称为是天,这是唐玄宗讲的「人伦资父为天」的意思。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一段的经文,『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这句里头提到「后稷」,后稷是谁?唐玄宗的注解给我们讲到,「后稷,周之始祖也」,他是周朝文王、武王他们的始祖,周家的祖先。后稷是何人?在《周本纪》这部书里面讲到,《周本纪》也就是周家王朝他们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家族史。这里面提到,后稷他名字叫弃,抛弃的弃,他的母亲叫姜嫄,这个母亲有一次出外,在野外看到巨人的脚印,心里就起了一个念头,就想把脚踩上去试试看,就把脚踩到巨人脚印上面来,结果这一踩,身体一震动,她就怀孕了,这是一个周家《周本纪》里面记载的故事。怀孕以后就生下一个儿子,姜嫄这位女子她就觉得这是不祥的徵兆,所以就想把这个儿子丢弃掉。首先把他丢到一个巷子里面,结果过往的这些马、牛看到这个小婴儿却避开他,没有去踩他,结果这个婴儿没死。结果这个女子,就是他母亲,又把他扔到山林里面,又发现山林里头人很多,不方便。结果后来又把这个婴儿扔到冰上面,冬天结的冰,扔到河上的冰上面,就发现有很多飞鸟都飞下来拿著翅膀去爱抚他、保护他,姜嫄,就是他母亲,看到这些情形,知道这个婴儿不是普通人,可能是一个神儿,所以就把他接回来继续把他养大。因为常常想把这个婴儿要抛弃,所以给他起的名字叫弃。 

  等到这个弃儿长大成人,结果他就非常喜欢耕种,当时尧帝,这是当时尧王,就聘请他出来做农师,农师就好比是我们现在讲的农业部长,专门由他来负责教导大众如何耕种。他好像有天才,非常懂得耕种,所以五谷、粮食当时都生长起来,人们也因此能够安居乐业,开始农耕的生活。后来尧帝传位给舜帝,舜帝也继续任用他,任用这位弃,而且后来封了邰这个地方给弃,而且给他一个封号叫做后稷。稷是一个农产品,植物,农业的植物,这是因为他对於农业的贡献很大。后稷之后到十五世的时候就是周文王,所以周文王就是后稷的十五世的孙,所以文王就开辟了周朝天下。所以周家尊祖先,给他的祖先后稷来祭祀,这是从周公开始兴起这种祭礼,「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这是给后稷来祭祀的,祭祀这种传统可以说也是从周朝周公开始。祭祀的这种活动它不是一种迷信,它是一种孝道的活动。你看看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厚道,古人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他能够祭祀祖先他就厚道。为什么?因为祖先不在了,祭祀祖先对我们现前好像没什么利益,祖先他也不可能得到我们这些食物,他得不到,我们只是用这种供品表达我们这种祭祀的心意,但是就是这样祭祀,这是培养孝道,远古的祖先我们都念念不忘,现前的父母我们怎么会不孝顺?这是培养孝心的最好的一种活动。所以现在领导人也提倡要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和谐从哪里做起?从教孝开始,这是《孝经》给我们讲的,以孝治天下,这是圣治。两年前我曾经应邀在山西大同讲过一个八荣八耻的学习报告,题目是「明道德,知荣辱」,当时我讲这个八荣八耻,这是国家领导人提倡的我们每个公民都遵守的伦理道德。从哪里做起?从哪里入手?我提出从孝道开始,从落实孝道入手。在讲演当中也提议,我讲自己有个梦想,希望国家将来有一天能够把清明节、冬至节,这是古来传统的祭祀祖先的节日,做为法定的假日,放假给大家祭祀祖先。因为很多人现在还沿袭著祭祀的传统,到清明、到冬至他们真的去做祭祀或者去扫墓,他们往往要请假,还要给扣工资去从事这种孝道的活动。不如把这个节假日做为法定节假日,全国放假,鼓励祭祀祖先。这是什么?慎终追远,培养淳厚的民风,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桩非常好的事情。结果没想到两年以后,今年,你看四月五号清明节国家真的把清明节做为法定假日,这是好事情。 

  当时,周公真的是圣人,他懂得圣治,真正以孝治天下,不需要太劳心劳累,他就能够垂拱而达至天下太平,叫垂拱而治,轻轻松松就能够让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为什么?只要人人遵守伦理道德,人人都行孝,自然人人都尽忠,他不会犯上作乱。所以周公是真的有智慧,他把祭祀落实,「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在郊外祭祀他们的远祖,这是十五代之前的,文王是周公的父亲,而文王是后稷的十五代孙,是他们周家的祖先,祭祀是在郊外祭祀,用他来配天,与天相配。唐玄宗这里注解说,「郊谓圜丘祀天也」,这是在郊外祭祀,通常在郊外有一个坛,像北京的天坛,是有个圆顶的,有个像圆丘那样的,丘是小山丘,就是像个坛似的,上面是个圆顶,这是祭天用的,祭祀天的。「周公摄政,因行郊天之祭,乃尊始祖以配之也」。周公,刚才讲的,当武王驾崩之后,他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成王因为小,所以周公代他理朝摄政。周公的摄政这也是给我们表演出难能可贵的悌道,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当武王的儿子继位,周公摄政,但是周公没有丝毫觊觎天下之心,就是没有想要夺天下,纯粹是帮助成王,所以当成王长大成人以后,周公又把政权交给成王。这是给我们演绎出这个圣德,这普通人做不到,他只要有一点名利心,你看天子位,一般人都会起心动念,会起贪心,而且周公他也是文王的儿子,他继位也能说得过去,但是他不开这个先例,他尊重自己的兄长,让成王继位。而且周公的儿子跟成王差不多大,当时周公善巧方便,让他的儿子跟成王一起玩,如果成王犯了错误,周公不指责成王,而是批评他自己的儿子,让成王看到以后知道自己反省改过。这个用意很深,因为成王是天子,周公在礼数上他属於臣民,虽然他是他的叔父,但是在君臣之礼上讲,成王是君,周公是臣,所以按照礼,不能够直接批评天子,所以他批评自己的小儿子。用这样的用心来抚育成王,这都是圣人之心,没有私毫自私自利,而且给我们表演出君臣之义,给我们表演出「兄弟睦,孝在中」这个悌道。而且他立的这个礼,我们讲周礼,祭祀当中凸显出祖先这种尊严地位。所以在郊祭的时候,「因行郊天之祭」,这是祭天的时候,在郊外,就尊他的始祖后稷跟天相配。配天就好像我们请客吃饭,请了一个贵客,祭祀等於是请天神、天帝来吃饭,我们这边要出一个主人来招待贵客,谁来做主人?周公尊始祖后稷来做主人,所以这个位置就极高,等於我们这边的主人来宴请这个贵客,这是配天的意思,这样相配,主宾相配,这就是礼。 

  下面讲,『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这是周公在宗庙里面祭祀文王,祭祀在哪里举行?在明堂里面举行。明堂是过去天子办公的地方,办公的地方它里面又有教育的教室,也有祭祀祖先的、祭祀天地的场所,都在明堂当中。文王是周公和武王的父亲,因为在郊祭的时候已经尊后稷配上天,所以就不能够把文王也做为郊祭配天的人,而在宗庙里面,在宗祠,就在明堂祭祀上天的时候,以文王做配,配什么?配上帝,上帝就是天。这是周公良苦用心,尊他们的父亲,这是严父,尊严父亲到了极点,在祭祀当中等於是做主来宴请,在祭祀当中宴请上帝。唐玄宗注解里面说到,「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这是天子办公的地方,这是宫殿。「周公因祀五方上帝於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也」,周公他在祭祀五方上帝的时候在明堂里进行,让文王来做配。五方上帝,这是确实有名号的,邢昺《正义》当中有列出来,说五帝是什么?「谓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中央黄帝含枢纽」,这是所谓五方上帝,东南西北中,都是有名号。周公当时这样的开创这种祭礼,尊严其父,这是彰显孝道,所以四方的诸侯都纷纷效法周朝周天子的这个孝道,而且当周天子要祭祀的时候都纷纷来助祭。所以经文当中讲的,『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四海之内,这是讲到我们讲五湖四海,天下,各路诸侯都以其职来祭,这是按照他们的身分穿上他们的服装,祭祀有特别他们的服装,都是按照他们的身分来进行的。这种服装一般来说,《周礼》上讲分为六个等级,以五百里,离天子所在之处五百里为一个阶段,五百里之内这是算一等,二等就是再一个五百里,就等於一千里,五百里到一千里,这是二等,再往外又五百里,第三个五百里,这是第三等,一直往下延伸,总共有六等,六等诸侯他们纷纷穿上他们的等级的服装,带上他们的供品来参加周天子的祭祀。你看周公真的是尊严其父做到极点,四海都来助祭。 

  唐玄宗注解当中说到,「君行严配之礼,则德教刑於四海。海内诸侯,各修其职来助祭也」。君行严配之礼,这个君就是指天子,周天子,周公他摄政的时候他行祭礼,严就是严父,尊严其父,配就是配天,尊严其父莫过於把父亲配天,用这种祭礼。不仅在周家自己这些后代当中落实孝道,而且给四海的百姓做一个好样子。所以「德教刑於百姓」,这个刑就是好的榜样、模型、好样子。教德行最重要就是做给大家看,尤其是教孝。所以在家里面你看父母如何教儿女行孝?父母要教给儿女看,在儿女面前,儿女虽然小,他不懂,但是他能看,他真的就能够接受这种信息。他看到父母对自己的长辈能够尽孝、能够恭敬,儿女他就潜移默化学到,他也就跟著学习,他也就能够孝顺父母,所以做榜样重要。德教能够在四海、天下推广,关键在於推广的人有没有做出好样子。就像在我们老师的家乡庐江汤池镇建立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为什么中心它的教化的效果这么好,能在短短一年之内把这个社会风气转变得如此的和谐,关键还是在於老师们能够以身作则,他们能够存有孝心,落实孝道,带动当地的百姓,做模型、做榜样,这样来推行德教,那才有真实的效果。所以我们有这个志愿,希望恢复我们的中华伦理道德传统文化,这桩事情不是求别人做,要求自己做,自己做个好榜样,你就能够德教加於百姓。所以周公是孔子最佩服的人,他为什么能够令孔老夫子如此佩服?因为周公他自己做到。可以说周家开国的这些天子,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大孝子,他有这种德行,所以能够施教於四海,所以诸侯都能够纷纷效法,「海内诸侯,各修其职来助祭也」,不仅他效法周公在他自己的诸侯国里面推行孝道,以孝治国,而且当天子祭祀祖先的时候,他们也来随喜参加,来助祭。 

  所以我们是非常的希望,只是我们还是有一个梦想,咱们国家的领导人能够效法周天子那样,在我们的这个国土里祭祀天地、祭祀祖先,让各省,各省就好像过去周天子里的诸侯国一样,各省的省长他们来助祭,共同参与,国家带动。这个事情早在一九三七年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毛泽东同志就做过,当时毛主席率领著中共中央领导,面对的是国难,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国,揭开八年抗战的序幕,全国百姓都陷於水深火热当中,所以当时毛泽东、朱德这些中共中央领导人,率领著党中央的领导祭祀黄帝。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看到毛主席亲手所作的祭文,这种方式团结中华民族的百姓,万众一心起来抗日,所以能够抗日战争胜利,其实是有团结的力量,虽然我们的军备不如日本人,但是只要团结,就是力量。所以国歌里面唱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要面对著敌人的炮火,万众一心,这样才能胜利。如果能够永远保持万众一心,我们的国家一定富强兴旺。如何保持?我们可以参考周天子他的做法,他祭天、祭地、祭祖先,率领著整个天下一切诸侯来祭祀,这是民族的凝聚力产生,所以当时周朝真的是天下太平,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得以稳固,原因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孝经》当中为我们说清楚了,他以孝治天下。很可惜周朝最后的几个皇帝(天子)他们没有遵照他们老祖宗的做法,如果他们依然保持这个做法,可能到现在还是周朝。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和谐社会,应该参考这些做法,这个不是迷信,它真正是团结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一个最有力的一种方法,这是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我们可以做参考。 

  所以孔老夫子讲到这个地方,这是周公尊严其父,配天祭祀,这是把圣人之德彰显出来。圣人之德是什么?就是孝。所以夫子在经文当中说到,『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你看看这反问的很有力量,圣人的德行哪有说还超过孝德的?换句话说,孝做到圆满这就是圣人。唐玄宗讲,「言无大於孝者」,这是没有超过孝道的。孝道最关键的是自己要先做到,做到以后才能够教化百姓、教化他人,这才能产生如此大的效果。而孔子在「圣治章」里面还特别指出,「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尊重父亲,当然也要尊重母亲。古代社会以父亲为主,男主外,女主内,父母的地位是平等的。为什么?因为父比喻做天,母比喻做地,天地是平等的,没有天,这个地也不能够生养万物,没有地,天也不可能生养万物,所以天地都是相等的,平等的,但是这里以父来做代表。又提到祭祀,祭祀真正是很重要的和谐社会的方法。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经文,『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这是经文当中讲到的,这句话唐玄宗注解当中说到,「亲,犹爱也。膝下,谓孩幼之时也。言亲爱之心,生於孩幼。比及年长,渐识义方,则日加尊严,能致敬於父母也」。「亲生之膝下」的意思,这个亲就是爱的意思,亲爱。孩子出生以后,还没有长大,还是小幼童,这叫膝下,就是膝盖以下的这么个高度,这是很小的一个小不点,小孩。所以膝下是谓孩幼之时,这小孩,小孩他跟父母就有一种天性的亲爱关系。所以你看看在襁褓当中的儿女,这个小婴儿,你看他对父母那种依恋是恋恋不舍。这是什么?亲爱。这个爱心从哪里培养?就从小的时候就培养起来。爱从哪里生的?就从孩提时代跟父母那种亲爱那里出生的。 

  所以五伦当中讲到父子有亲,就是父母跟子女那种亲爱,这是爱的原点。爱心从哪里培养?就在孩提时代他自然就养成。所以唐玄宗这里讲的,「言亲爱之心,生於孩幼」,这是讲到父子有亲就是爱的原点,亲爱之心就在幼孩时代那时候就养成。亲爱是没有人强迫的,不是造作出来的,自然而然的,所以这个爱心它是天性,我们称为性德,当孩子慢慢长大以后他就能够把爱心扩展,对一切人都能仁爱。所以圣人教化这些百姓,他懂得循著人的天性来教化,天性是什么?父子有亲是天性,把父母跟儿女这种亲爱能够保持一生,而且能够发扬光大,对一切人都是这种亲爱,这个人就是圣人。圣人教人要爱、要敬,所谓爱敬存心。爱心从哪里生长的?从幼儿时代就开始生长。敬心是从什么时候教起?唐玄宗这里讲,「比及年长,渐识义方,则日加尊严,能致敬於父母也」。孩子很小,当然他不懂事,他不懂礼,对於父母纯粹是一种天性的那种亲情、那种爱心,他是没有那种分别的,没有经过后天的训练,自然而然表现的是爱。可是等他年长的时候还要教导他,如果不教导这个爱心会容易变质。怎么教导?慢慢要教导他懂得敬。所以孝要敬才行,所谓孝敬孝敬,孝后头要有敬,不敬父母不能称为孝。什么时间教敬?要等孩子慢慢长大,年长了,四、五岁。渐识义方,四、五岁,五、六岁,好了他慢慢的懂得道理,可以理喻了,知道渐渐的认识,义方就是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这就要「日加尊严」,慢慢的要将父母的尊严要突出来,父母有尊严才能够使儿女敬父母,能致敬於父母,教敬是这么个教法的。 

  下面经文当中说到,『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古代像文王、武王、周公,他们是圣人,他们懂得这个道理,他懂得什么?「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这个严就是尊严,因就是凭藉、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根据父母的尊严来教儿女敬父。「因亲以教爱」,是根据父母与儿女那种亲情来教他的爱心,这是循著人天性来教化,这容易教,逆著人的天性教这就难教。所以古人很懂得教导儿女的这种次第,从小就跟父母依偎在一起,爱心自然就生长,慢慢长大了就要教导他敬父母,父母要拿出点尊严来。尊严往往父母会委托老师来教导,所以当孩子懂点事,五、六岁就能够懂事了,父母就会把儿女送到老师那里去教,为什么?因为儿女跟老师他这个爱这方面比较少一点,因为不是从小到大在一起,在亲就没像跟父母那么亲,但是在尊严方面老师是有尊严。所以学生在老师那里学什么?学敬、学事师之道,在老师那里学到事师之道,他回到家里他也就对父母敬,也能够以敬事亲。《孝经》后面讲的,「居则致其敬」,居住在家里跟父母在一起要致其敬,毕恭毕敬,要讲礼。对父母,不能说跟父母从小到大在一起,可以不讲礼数,这不对,父子之间有父子的礼数,不可以我们用现在话讲说不可以无大无小。现在的父母懂得这个道理的不多,可以说现在父母爱儿女的有,都很爱儿女,但是变成一种溺爱,儿女想要什么父母就满足他,结果父母就变成儿女的奴仆。不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变得是「儿女呼,应勿缓」,儿女要什么马上就做。不仅父母如此,爷爷奶奶、公公姥姥,上一辈的人也如此。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就像个小皇帝一样,一举手一抬足多少人伺候他,结果他对於父母、对於长辈敬意都没有,为什么?父母跟长辈没有尊严,所以这就很难帮助儿女培养起真正的孝敬之心,这不是圣人做法。圣人是什么?要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父母要有尊严的,老师也要有尊严的,这是孝道和师道。 

  我们来看唐玄宗对这句话的注解,「圣人因其亲严之心,敦以爱敬之教」。这句话讲得好,圣人因每一个人的天性,他的天性有两面,一个是亲,一个是严,亲是亲爱,严是尊重。所以父母的角色在儿女心目中是两种角色,一种是父母爱儿女,这是亲的角色,另外父母有他的尊严,所以儿女要敬父母,敦以爱敬之教,教化里面,既教爱也教敬,都是因循著本性。所以当一个人长大成人之后,他有爱敬之心,不能说只有爱没有敬,那个爱也不是真的,爱敬是一体的两个方面,譬如说你爱人你一定是敬重他,你如果是不敬他,你也不是真爱他。对国家、对人民也是如此,如果是爱一个国家、爱人民的,不敬这个国家,这个文化传统不尊重,也不尊重这个国家领导人,你说他的爱心是真的吗?不是真的。所以真正从小培养起爱敬之心这是孝心,孝的两面就是爱和敬,他出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他就有忠心,所谓「忠臣出孝子之门」,在家里能够爱敬父母的,他到了自己工作岗位上他就能够爱领导、敬领导,爱人、敬人,热爱自己的事业,敬业他就能做到,忠孝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他对父母就是尽孝,对国家、人民就是尽忠。 

  下面讲到的,「故出以就傅,趋而过庭,以教敬也」。这是讲到《论语》当中的一段典故,《论语》当中有一个叫陈亢的人,他来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也叫孔鲤,他问孔子的儿子,「子亦有异闻乎?」也就是说夫子有没有对你特别教导,你是他儿子。孔鲤说没有,但是说过一个,有一次孔鲤他过一个庭院过得很快,不安祥,「趋而过庭」,结果孔子就问,你有没有学诗?《诗经》你有没有学?伯鱼就说没有。孔子告诉他,「不学诗,无以言。」夫子告诉他,你如果不学《诗经》你就不会讲话,所以孔鲤回去就学诗。又一天他又过庭院,给夫子看到,就问他,你有没有学礼?孔鲤说没有,夫子告诉他,「不学礼,无以立。」就是你不学礼,为人处世你不懂得礼,你就不懂得如何做人,你就不能立足於社会。所以孔鲤也就回去学礼。这是孔鲤跟陈亢说了这么两桩事情。 

  结果陈亢听到之后很高兴,他说「闻一得三」,我听到孔鲤这么一说我得到三个感受,什么感受?第一「闻诗」,知道原来要学《诗》才懂得言语,第二「闻礼」,学礼才能够立起来,才能立足於社会,第三「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这句话就说,君子,孔老夫子真的是君子,圣人,「远其子也」,是什么意思?就是跟他自己的儿女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显示出做父亲的威严、尊严,能够让做儿女的他能够对父母产生敬意,所以这是教敬。《正义》当中有一句话讲到,说「父子之道,简易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故圣人因其亲严之心,敦以爱敬之教也。」这句话是解释唐玄宗这里讲的,「圣人因其亲严之心,敦以爱敬之教」,他这句话解释得好,说父子之道,父母跟儿女相处之道,不能够太过的简易,也不能够太过的亲近,为什么?「简易则慈孝不接」。什么叫简易?简易就是很多礼数都简便掉,没有了。现在父母跟儿女相处的时候你看很多都是这样,父母和儿女,父母没有那种理念,没想到礼不可缺,「不学礼,无以立」,人就立不起来,家也立不起来。所以很多父母跟儿女,你看儿女很小就一起玩,但是早上儿女不需要向父母问安,晚上也不需要跟父母道晚安,《弟子规》上讲的「晨则省,昏则定」没有,「出必告,反必面」也没有,儿女要出门也没跟父母打声招呼就走了,回来也没有报告,这些小小的礼节都忽略了,这太简易,简易就慈孝不接。这个礼是帮助一个家庭里面长养慈孝的氛围,所谓父慈子孝,如果礼数上都简易掉,儿女不向父母问安,孝也就没有了。所以孝道是要通过这些礼,这些小的事情当中去体现。 

  父母对儿女的慈也是如此,父母对儿女的慈表现在对儿女的教导,要教他,「养不教,父之过」,不教儿女,父母就不慈。教儿女什么?首先要教导礼。所以《弟子规》「入则孝」就是教导父子相处之道的,然后「入则孝,出则弟」,他有孝道自然才能有悌道。整部《弟子规》是教我们做人的,也就是一部礼,学了《弟子规》人才能立起来,不学礼无以立,不学《弟子规》也无以立。像我的母亲她就是一位很有智慧的母亲,她跟我相处,你看亲爱,母子的亲爱是最深,但是该保持距离的也要保持距离,应当有的礼数也必须要有。所以我母亲她自己本人也给我做个好样子,每逢我的外公外婆、公公姥姥他们生日的时候,或者逢年过节的时候,我母亲必定写一个贺卡,生日贺卡,或者是春节的贺卡,把自己心里对父母那种感恩、那种赞美,写到这个贺卡当中,然后在家庭的聚会当中朗诵,奉献、供养自己的父母。我们做儿女的就看到了,也学习,小的时候学习总是会忘掉,但是我母亲会提醒,告诉我,春节了,我们都要给长辈写贺卡,还提醒我,你也要给我写一张贺卡,所以养成了我这种习惯。所以我们家庭当中就有这种文化,常常写一些贺卡表达自己对父母、长辈的感恩,而且把自己的志愿也写进去,孝养父母之志,这是形成一种我们家庭的文化。这种礼也不可以缺,太过简易就慈孝不接,所以父慈子孝、母慈子孝就体现不出来。结果我们这么做下来之后,做得自然了,现在回头看看过去十几年前、二十年前写过的贺卡,心里都觉得暖洋洋的,真的父母与儿女那种亲情更加深厚。所以礼不只是外在的形式,它是帮助我们长养慈孝之心,当然也是长养我们的敬心,恭敬之心。 

  所以邢昺说,「狎则」,狎就是太亲近,反犬边一个甲,这个字是狎,狎则「怠慢生焉」,儿女跟父母太亲近,没有礼数,儿女对父母就怠慢。我们看到很多,父母对儿女变成一种溺爱,也没有教导儿女任何的礼数,所以儿女变成小皇帝,现在都是独生子,变成小皇帝、小皇后。所以怠慢父母,甚至父母有时候做得不够周到的,儿女竟然也会大发雷霆,稍有不顺他就在这里耍脾气,怠慢父母到极点。原因是什么?父母跟儿女太亲近,没有一点距离,没有一点礼数,就变成这么个结果。所以刚才讲的《论语》那段,给我们启示很深,孔子是怎么教导他孩子的,保持一定距离反而有好处,不能够没有礼数。所以该骂的时候还得骂,该呵斥孩子的时候还得呵斥,孔子就是这样对他孩子的。问他:你有没有学礼。没有。不学礼,无以立,这就等於是对他的批评,这是显示出父亲的尊严。父亲也兼有老师的角色,也兼有领导的角色,所谓君亲师,做父亲的他也是父亲、也是君,君是领导、也是师,也是老师,这样才能把儿女教好,这是教敬。唐玄宗注解当中又说到,「抑搔痒痛,悬衾箧枕,以教爱也」,这是父母跟儿女那种亲情,在生活当中照顾著儿女,帮助儿女搔痒,儿女太小的时候甚至会尿床,甚至到五、六岁他还有尿床,父母常常帮他洗衣服、洗衣被,悬衾就是挂,把衣服挂起来,把被子挂起来,这是等於生活上点点滴滴照顾儿女,这教爱,让儿女对父母有一种爱意,他不会舍离父母,他知道世间对他最亲最爱的人就是父母,儿女也应该如此对待父母。所以圣人教儿女的敬,这是讲的「趋而过庭」,这里也有个意思,说儿女见到父母,「进必趋,退必迟」,这也是教敬。儿女也应该帮父母搔痒抚摩、洗衣服、洗衣被,这也是体现他的爱心。所以父母与儿女的爱和敬这种教法是双向的。 

  下来我们继续看经文,『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这是讲到圣人教化的结果,他能够根据人的天性来施教,因亲以教爱,因严以教敬,这样他就能做到「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肃是严肃,不需要很严厉的、严肃的教学方式,也能成就人。「其政不严而治」,这是执政者不用很严厉的政治、酷刑,我们说法律不需要很严厉,都能够使社会安定、天下和平,为什么?因为人人都懂得孝亲、懂得尊师、懂得爱人、懂得敬人,社会就和睦。唐玄宗注解当中说到,「圣人顺群心以行爱敬,制礼则以施政教,亦不待严肃而成理也」。这是讲到圣人他就是顺著群心,群就是群众、百姓,也就是人的本心,本心是什么?就是本性本善。爱敬是性德,本性本善,所以顺著这个性德来行爱敬之道,这当然就很容易,所以能够顺天下、顺民心。圣人制礼则,礼就是礼度,制礼作乐,则就是规则,我们讲的法则、法律这一类的。不管是用礼还是用法律,目的都是为了让百姓能够回归本善,所以制定这些礼法来施政、施教,都是顺著人的性德的。所以「不待严肃而成理也」,不需要很严厉的方式,严肃的方式,他也能够达到目的,什么目的?天下和顺,和谐世界。这是因为什么?经文讲的,『其所因者本也』,「因」就是根据、依据,依据什么?依据的是本,根本。「本谓孝也」,这个根本就是孝道。所以以孝治天下就能达到「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天下和谐,垂拱而治。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一段的经文,『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这是进一步的为我们阐明父子之道是天性。唐玄宗注解中讲,「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加以尊严,又有君臣之义」。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天性之常,常是长久,这个长久是什么?不变的,在时间、空间上都不变。时间上讲,过去几千年前的人他也有这种父子之道,天性,父子有亲,几千年之后的人也是父子有亲;在空间上讲,中国人父子有亲,外国人也是父子有亲。所以父子之道这种天性是超越时空的,这就是人的本性本善,这种爱心它的原点就在父子有亲,所以这是「其所因者本也」,圣人教化百姓他就是用这个根本,爱心的原点来教爱。加之以尊严,这就成为君臣之义,君就是领导,臣是被领导,上下级之间跟父子之间有相似之处,相似之处是什么?是爱,君对臣要仁爱、要关怀,臣对君也就自然尽忠。但是君臣之间的关系跟父子之间的关系又不同,在於君臣之间多了一分尊严,所以不能像父子那么的亲近,因为有尊严,所以敬就为主。所以君仁臣忠,君臣之义,这个义就是君对臣的那种关怀、照顾、体贴、爱护,臣要对君的敬、忠,领导对下级也要尊敬,这样才能够达到上下和睦。 

  所以下面讲到『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父子之道这种天性怎么样显现出来?父母生的,「父母生之」,才能让这个天性得以彰显,所以「续莫大焉」,这个续是什么?继续,也就是能够发扬下去,能够延续下去。父母生什么?生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是由父精母血,最初是这样形成的。如果是没有父精母血,哪怕是我们有灵魂,我们也没办法投胎,他要有一个载体,载体就是身体。所以投胎就是我们的灵入到父母的受精卵当中,然后逐渐长大,父母生之,生了我们的身体出来。所以我们的身体就来自於父母,跟父母身体没有两样,因此我们要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孝的开始,爱惜自己的身体,因为这个身体就是父母的身体。确实是父母的身体,它逐渐长大,还是父母的一部分。通过爱自己的身体来敬父母,更要爱自己的人格,自爱自重,修养德行,这样是敬重父母、孝敬父母。父母生了我们的身体,得以让我们的灵性得以延续下去,有个载体了,我们说投胎,投胎以后做了父母的儿女,然后对父母尽孝,把这种父子之道的天性彰显出来,所以称为「续莫大焉」。假借这个身体行天地之德,行圣人之道,所以续莫大焉。唐玄宗注解得很简单,「父母生子,传体相续」,这是传一个身体给你,我们身体就是父母那来的,相续什么?让我们的父子之道这种天性得以相续,当然也包括世俗说的香火的相续。所以「人伦之道,莫大於斯」,人伦之道,五伦关系当中最大的、最重要的就是父子这一伦。 

  下面经文讲,『君亲临之,厚莫重焉』,唐玄宗注解说,「谓父为君,以临於己。恩义之厚,莫重於斯」,父亲他也有君的角色,他有尊严。「临於己」,就是上对下,我们对父亲就要尊重,这也是在传续天性之道,传什么?爱和敬。所以「恩义之厚,莫重於斯」,这是讲「厚莫重焉」,君亲也就是讲父亲就像君一样、领导一样,对於臣下就有这种恩义,这种厚重的恩义在父子之间得以体现。用这种孝心,在父母那里学得的孝心,对待日后的君上、领导,也自然能够做到忠诚。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分享到此。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二集)  2008/7/12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1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