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南怀瑾:修行人的本分达摩四行观


   日期:2009/5/1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宗诚师:目前下功夫先以修止为目标。
   师示:你修止用什么方法?
   宗诚师:本来修准提法,但近来气机无法下沉,于是就改观脚掌大拇指一节,欲止于趾,但仍止不久,我认为这还是与气有关。
   明沙弥:我改用观想佛像。
   师示:观得如何?
   明沙弥:观就观得起来。
   师示:不想观时在做什么?
   明沙弥:就没有。
   师示:这样不行!那是散乱,也是昏沉,修行不可以如此,必须选定一个法门,行、住、坐、卧四大威仪日用间都不离它,如此才能渐得相应。你观哪尊佛?
   明沙弥:本师释迦牟尼佛。
   师示:选定就不要变。有时会有很多理由,自己会劝自己变化,那就是魔障来了。
   大慧师:最近修持还是持诵准提咒,对于此法门空有之理,更能体会,所谓“即空即有”,一句准提咒当下就是即空即有。所以心境上与过去迥然不同。以教理而言,《中论》提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当下已统摄三观、三谛。由此准提法门一路修下去,更能与教理密切配合。近来并看《大智度论》与《宗镜录》乃至天台宗的《始终心要》所讲的也就是这个,因而信心愈增。
   禅文师:近来把心情放得轻松去体会自然,结果反而佛像不易观成。
   法光师:我还是修准提法,偶尔较宁静时也配合上“三际托空”的修法,觉得还清清明明,于是止于此境,若念起即持咒,现象时好时坏。
   余静如:我的心念还须加强,尤其准提咒还欠很多。
   师示:你欠准提菩萨多少咒子?(众笑!)
   余静如:没有算,因为觉得反省平常心念比较重要,所以没算。
   慧能师:依然修准提法,若念得很清明时,自觉身心融于音声中,于是便以观音法门回归自心。当然身体之强弱与修持成正比,目前仍觉色身很难调理。
   心鉴师:我是以准提法配合“三际托空”来修持,但在静中修容易,动中修就觉得不能得心应手。
   圆澄师:我的本修法门仍是以准提法配合明点的观点以及老师提示的“三际托空”法。近来常加以应用,效果上觉得念头清晰无比,在睡梦中也常提持它,可是功力不够,仍旧抵不过外境的困扰,因此,自己还须更加用功。
   当头棒喝
   师示:这二次重点之总纲,仍与寒假时的修法一路相续,并未间断。总题是要你们“禅密同修”。此禅乃禅定之禅,非禅宗之禅,配合密法而修。
   开始修准提法时,已告诉你们,此法包括显密各种修法,而且与正修大止观有很大关联。这二次讲的完全依此脉络下来,所以特别提出禅宗的观心法门——“三际托空”,与准提法的配合,这是真修实证的总纲。你们的心得报告大部分还没有实际的体会到这点,少数一二位有点见地,其他没有,这都应该反省、惭愧。一个人不用思想,没有正思惟,修行与做人等于白费心机,所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一天到晚吃饱不用思想,那是什么东西?
   (有同学答:猪。)若一天到晚如此,还自以为空,那是大昏沉啊!还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一群人在一起讲空话闲扯谈笑,那是犯绮语戒,胡言乱语,要不得的。
   讲话要用思考,要正思惟,真修实证。你们自己想想,外面的团体很少像我们这里,求学不需要缴学费,管吃管住又有单银可拿,你们何德何能担此因果?如此专修道场,财法双供养,都是十方来的,很严重喔!你们给我合掌,我不要也不敢。我又何德何能?我从不自视为善知识,我一生的愿望,只求做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但要做到真难,没有那么大的功德与福报,如果能财法二施一路下去,只此行门亦能成道。所以,你们自己要深切反省!反省!只因从智法师急切地把记录送来,我才上来讲了。
   寒假禅修之观心法门——“三际托空”,简言之,是突破念头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际是边际,代表时空,乃是一种方便假设。于此三际如何截断众流,念头切掉,保持当下即空的这个境界,你们都没有好好体会。甚至各修各的,听归听,未能用之配合修持,没有依教奉行。这样求学不力,等于犯了大乘戒律,所以自己搞了那么久没有成果,这就是所谓的见思惑,自己的我见执得很牢,这样如何能得解脱呢?
   毕竟空不异胜义有
   在般若部的《金刚经》上,佛也说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不可得,不托也空,托也空,心念自性本来是空,那就更进一步了。然而般若真讲空吗?性空缘起,即是妙有,妙有即是法相,并不只讲空。虽然自性本空,但有此三际,即是法相,并未否定法相。不要说般若只讲毕竟空,唯识只讲胜义有。实际上,般若正是“胜义有”,而唯识恰是“毕竟空”,要把这个道理搞通。
   既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自性本空,你能住在这本空的本际吗?你要用慧观,就禅宗而言即是“参”,参包括研究、思维、怀疑、观察、反省、检讨等的意义,要是观察清楚,由清明了然而进入三际托空。
   作意观想与三际托空
   师示:那么准提法的修持何尝不是如此呢?由性空中起念观想,即是作意,你们为什么作意观想不起来呢?
   余静如:心力不坚强。
   月映师:因为作意的向心力太强,产生反效果的离心力。
   圆澄师:作意太要力。
   大慧师:观想应该起初是有分别影像,再慢慢进入无分别影像。
   师示:那么重要的要点都没有记住,不是我骂你们,听过无数次,已经清楚的告诉你们,而你们所讲的只是接近而已,并未切中核心。
   现在再告诉你们,好好的听清楚。一般人的作意观想往往用生灭的,分别的,第六意识去观,硬要把它观起来,却观不起来。不管是有分别或无分别,都是先存有意识的作意影像,这是错误的,起观想作用的作意之“意”,并不是第六意识之意,而是所谓七识的意根。
   我也曾经比方告诉你们,影像如何留住?就像你回忆小时候所住过的老家一样一提就有那个影像,就这么容易,你看过最喜爱的佛像甚至白骨架,一提就有影像。这个影像的出现,纵然意识还在思想、讲话,仍然依稀存在。必须先止在那个影像中,才能渐渐进入情况。若用心止,是止不住的,应自然任运的止住,不可太过刻意。
   准提法由性空作意起观,自前际性空中,作意起观生起妙有之用,因此而口密念咒,身密结手印,意识观想,一心多用,以证百千法门具足于当念。但这都是作意观想,生起妙有之用,最后还归到圆满次第:“虚空即我,我即虚空,虚空与我无二无别,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后二句更要注意,那是大三际托空,不空而空,托空只是名词,连这句话都要丢开,那才是正止正观;了解影像留住与否,就是慧观,真留住了,行、住、坐、卧都在其中,即是真止。
   譬如你心中有事,无论父母、朋友、兄弟、夫妻之事,偶然影像现前,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种影像怎么会如此的分明呢?尤其情绪不好,或是女性受到生理周期的影响,总是特别明显,这就是业力使然,但此业力之来,来不知来处,去不知去处,此乃无明,必须与此参透。
   修行人的本分——达摩四行观
   真修行,必须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处处体会、修证“达摩四行观”:
   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那么如何行持才算真修行呢?不只是上座用功,下座做事对人讲话,任何起心动念,无不知晓此念属何心所,或贪或嗔,念念清楚,然后念念托空,随念布施,这就是舍,也是内布施。
   修行若只一味在禅堂打坐修行,不晓得觉察念头,都随无明妄想而去,不知舍念,不知三际托空,一天愁眉苦脸,怎么称得上是修行人呢?那是魔障道中人,面上一点慈悲喜舍的气息都没有,随时在无明业障中烦恼,懵懵懂懂,哪算是修行?达摩祖师的四行观,才是真修行,也是上次大慧师所提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先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海的起步工夫,随时随处都在行持中,那才是真修行,真三际托空。
   念念觉照,念念空
   若前念不对,马上忏悔,然后舍念,即得后念清净。若再起念,还在此境界中,自己有多痛苦!所以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记得我还小,十二岁时,就懂得如此做功夫,当时学气功、学打坐,常常楞在那里,自己想:“前一个念头是什么?”一路追下去,心觉奇怪:“人的思想为什么会如此?”我恨自己小气,虽恨还是改不了,常在追究自己的念头,经常醒来问自己:“刚刚最初醒来那一念在想什么?”有时勉强想起来,仍不能满足,又更追问:“昨晚睡前最后一个念头想的是什么?”从小就没有人教过我要如此自己找自己的麻烦!自己到现在还常想着:“这个习气怎么来的呢?”可见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事啊!
   修行不懂观察念头,不照三际托空做工夫,定力必然不够。有些同学做事,随手忘记,还叫修行,还有定力吗?回忆虽是妄想,但也是正定,正念,宿命通是由忆念而来的,念念清楚,自然知过去、现在、未来,这才是真托空,虽知自性本空,亦不忽略“三际幻有”,所以达摩四行观非常重要,现在为大家稍作说明:
   报冤、随缘、无所求,是为甚难
   一、什么是“报冤行”?我今天活在这世上,人家骂我、辱我、欺我、怨我,都能冤亲平等视之。一切遭遇,无论是父母、兄弟、朋友、仇敌对自己的种种,都能了解此乃过去所欠之恩怨,应该还的,所以寒山问拾得:“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如此作到一切冤亲平等,受了大辱都很坦然,也就同于《金刚经》所说的“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一切都是报冤行,真修行要随时存念:“我欠这世上的债还没了,我是来还债的。”一般人能这么想到、做到吗——难!
   二、什么是“随缘行”呢?
   有好的衣服就穿好的,没有就穿差一点的,甚至一无所有,从垃圾堆里捡来缝缝补补,也可以穿,一切随缘。寒山又问拾得,:“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答:“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有人骂我,我说:“好!好!我该骂”,有人打我,我就躺下来给你打,免得被你打,还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你也少烦恼,这多好,这又多难做到,此即随缘行。
   昨天有个出家人问我:“有人邀我到法国闭关好不好?”我说:“真修行污泥中也可以闭关,我前几年不就在闹市中闭了三年关?!”当时我也曾到处找地方,后来有个桃园的同学,要把竹林老家都送给我,我到了那里,自觉好笑,就回来街上闭关,自己嘲笑自己:“昏了头!哪里不是道场,提婆达多不也是以地狱为道场吗?!”
   三、什么是“无所求行”?
   你们在此修行做什么?想成佛是不是?自性本空,一切都还是还债,前生欠的宿债,所有恩怨、感情都是还债,这个因果错综复杂,不过也有蛛丝马迹可寻。欠多了来生做人父亲,白手成家,辛辛苦苦经营赚了些钱,等儿女长大,自己就翘辫子了。你们的父母哪个不欠你们的,十月怀胎,辛勤养育,你却头发一剃,自己去修行,这些债主都来还你的债,如果不好好修行,你又还他们什么呢?一无报养,来生的债就欠大了,甚至也有来生变头母猪,生一大堆小猪去还债的啊!
   所以,真大彻大悟者,佛也不成,凡夫也不做,大家想象得到吗?有人问我:“几时出家?”我说:“我从未入过家。”什么叫家?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两个铺盖凑在一起,这叫做结婚成家,然后几年下来生了一堆所谓的“孝子贤孙”长大了各奔东西。修行要清醒啊!什么叫家?——没有家!所以不用出世,也不用入世。
   真修行人,一切布施,无所求,不想收回,不成佛亦不做凡夫,就是禅宗所标榜的“无心道人”。所谓:“无佛处莫留恋”——空也不住,“有佛处急走过”——有也不守。要如此反省念头,一落二边就错了。
   像你们有时做劳务,搬椅子或扫地、擦窗户什么的,看看别人好好地在打坐,便想偷懒,别的同学那么舒服,我又何必这样的苦干呢?这就是“抱”怨行,不是“报”怨行,是有所求行,也没做到随缘行。大家检点平常对念头有如此反省吗?有此念头要忏悔、要舍念。哪一位祖师解释忏悔解得最好?
   “称法行”需靠智慧
   圆澄师:六祖惠能大师说:“忏者,忏其前衍。悔者,悔其后过。”
   师示:对了!就是不二过,不再犯。
   接下来谈谈第四点,什么是“称法行”?
   起心动念,讲话、态度、行为等等,没有不合佛法的。待人应恭敬、谦虚、慈祥,处处如此而行。但是没有慈祥,不一定不称法,怒目金刚也有深妙的道理在。
   因此,如何够得上称法行?如何才不犯大乘戒?就要靠智慧抉择应用了,不是光打坐、三际托空就可以成佛,见个空性有什么用?自性本空,如果八十八结使的业力转不过来,那是永远成不了佛的。
   修行人一颦一笑都要适当,不该笑时你笑,不该皱眉头时你皱眉头,都错。起心动念都要注意,比如宗诚师气往上升,有没有观察何种原因引起?是人事因素?亦或欲念牵动所致?这种时时检验自己的做法,也是一种称法行。有些人自以为心如止水,如果忽然骤起波涛,谁也都莫可奈何!别以为心如止水就到了,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止水不动会发臭的。有人在山顶上住洞闭关,一下山来,受到凡尘外境的诱惑,那在山顶上一味清静一下就垮了,这些都是修行人的苦境。
   理学家的操守
   如果自己的情绪稳定不了,想向人诉苦、向人哭泣,发泄自己心头的苦闷,这都不是修行人,应念念观察,这才叫做“守戒”。你们可参考《宋元学案》,那些理学家在行为上是律宗的精神,一言一行不敢苟且,他们讲究“惩忿窒欲”,有烦恼脾气就是“忿”,于此《百法明门论》中有载,大家必须仔细研究。因此,七八十年前的读书人,还有记“功过格”的做法,做错就画黑点,每天检查自己的过错,有欲望马上止住,如此必能征服自己,顶天立地。所以当理学家有人发现有些佛家的人修养不如他时,就起轻蔑之心了。当然他们的见地不高,但行为律仪却很有可取之处。
   如来大定与办事定
   所以,菩萨行是一颦一笑都要清清楚楚,念念舍,提得起放得下,若能“惩忿窒欲”惯了,一上座用不着求定即在定中,此乃自性大定,盘不盘腿都无所谓,即是“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即如来大定,知道吗?用心求定,是小乘法。所以今天从智法师说:“以前我不敢入世,现在我了解,那么忙、那么烦,但是从中体会到真修行、真定力。”以前他只想住茅蓬,自从他来了,为了他才促成设立“大乘学舍”与“十方丛林”的因缘,一个人修行要学办事领众,千万别小看了“办事定”的重要啊!你们听了这么多也应该知道三际托空,说说看!
   圆澄师:念念空,舍念。
   师示:要不要认得念?
   (众答:要!)
   师示:要认得它的法相,晓得这念是嗔、是贪、是恼、是盖覆、是谄曲、是嫉妒、是好胜、是埋怨,都要清楚,都要托空,随起、随扫、随舍、随空。
   覆盖的心理最要不得
   师示:什么是覆盖?
   修定师:文过饰非。
   师示:自己做错了,还拿许多理由来辩论、掩饰,这就是覆盖。自己犯错不为人知,但此心自知。不过,知了又会对自己起覆盖的作用,因为自卫的心理习惯,不欲人知,刚开始还觉得脸红,心也羞惭,但第二念一起,便觉得自己没有错,再加第三念,就反觉得是别人对不起我了,错的是他,不是我,这就是覆盖自己、安慰自己,自欺欺人。人们都会有这种毛病,这就是修行最大的障碍,一辈子标榜学佛修道,结果搞了半天,到头来错用心,不敢面对集贪、嗔、痴于一身赤裸裸的自己,白白浪费时间而已。
   大修行者的贪嗔痴
   所以研究《百法明门论》,真透彻了,可成为有大成就的心理的病理学家。但“唯识”学中的百法还是归纳性的,现代性的心理学是演绎的,所以又发展为行为科学等等许多名称。如依“百法明门”的归纳,那么任何一种心理,大多都是贪嗔痴慢中。你们说大修行人、大祖师们,有没有贪嗔痴?密教修行者有称为佛慢的,所谓我要成佛,以及“天上人间,唯我独尊。”即是佛慢。“拨开慧剑,斩断情丝。”这是佛嗔,变个好听的名称叫勇猛精进就,不过要提得起,放得下。“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要度尽一切众生,这就是佛痴。大愿力者虽转了凡夫的痴心,但虚空不可尽故,我愿故亦无穷,因此名之为菩萨乘的一阐提众生,永远不肯成佛,永远是利他的菩萨。这些等等,大家都要参清楚,才够得上学显、学密、参禅。你连自心中的秘密都打不开,还学什么密宗?学密法就想得加庇,这是贪心,功利主义。有人说:“我念了好几月的准提咒,结果还感冒不好”,这算是修行人?大家应把三际托空搞清楚啊!三际托空是什么行?
   布施、忍辱、六度在其中
   从智法师:称法行。
   师示:哪一法呢?
   从智法师:布施。
   师示:它是内布施,把心中肮脏的心思统统拿掉,所以《金刚经》一开始就告诉你布施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血肉一块一滴被割掉,但他却一点都没怨恨心,也没忍辱心,那才是真忍辱。你爱割就割,痛是我的事,一部《金刚经》就是讲布施、忍辱而到达圆满成就,并非讲禅定与精进,对不对?
   大慧师:都在其中。
   师示:对,都在其中。六度就在一度上,六度互摄,能念念布施,即达三承托空,懂吗?
   (节自《十方》杂志第四卷二期《达摩四行观与三际托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修行人)(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修行人)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作个自在的修行人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行人的通病 爱清静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行人必须学会管住自己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当代修行人与八相成道 

 仁清法师:修行人应该学会的四点 

 明奘法师:所谓活佛,就是活着的修行人 

 能弘法师:修行人应注意的事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