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日期:2012/5/22 14: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这里从『念处庄严故』一直到「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这一大段都是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总共分有七科,具体指的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还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七菩提分也称为七觉支,还有八正道分。三个四,两个五,一个七,一个八,总共加起来三十七条,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总共分成七大类,可以说涵盖了整个佛法,有些人认为三十七道品是小乘的修法,其实不然。在天台宗里面,他把三十七道品在藏、通、别、圆四个教里面都结合起来说,藏教那是小乘,三十七道品在小乘里可以修,但是通教、别教、圆教这是大乘,大乘里面还是修的三十七道品,乃至圆教的如来果位,也是三十七道品的圆满落实而已,这个涵盖了整个佛法,因此非常重要。三十七道品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可见得十善业是佛法根本的根本。

  佛跟我们这里都是简说,首先是讲的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讲四种观念,我们修行人应该有四种观念。这种观念能够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就能够得到庄严,这样能够『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所以,「修习四念处观」要「善」修习,怎么善?你能够做到十善业道,你的四念处观就叫做善修习。要不然没有十善业,还在造十恶业,那个四念处观不叫善,叫不善,不善修习,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受用。具体来说这四念处,也就是四种观念,第一条「观身不净」,第二条「观受是苦」,第三条是「观心无常」,第四条是「观法无我」。

  首先来讲这一条,观身不净,这个讲的是观察我们的身体是个不清净的东西,大家说是不是?你想想我们身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每天虽然是洗澡,拿香水喷得香喷喷的,里头是臭烘烘的。你要不信你看看每天你大小便出来的味道,皮肤上毛孔出来的汗,两天、三天没洗澡那就不能忍受了,臭不可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出来都是不净,你看眼出眼泪,那是眼睛的排泄物,耳朵有耳屎,鼻里有鼻屎,身,你看常流不净,连意念里都是肮脏。所以古人形容身体叫做一个臭皮囊,确实也不过分。而且这个臭皮囊比真的臭皮囊还要臭,为什么?真的臭皮囊你觉得臭你肯定两头的口都扎上,不让臭味出来。我们身体两头都开著口,所以真的比臭皮囊还要臭。真的看清楚,对这个身体就不执著了。

  而且这个身体不是我,大家应该值得高兴,虽然那么臭,幸亏它不是我,要是我就惨了,这么臭的我,它不是我。「我」是什么?我是尽虚空遍法界,那是真我。所以,我们的身体能放得下,不会为这个身体去造作罪业,为了满足它的欲望常行不善。杀生,为了满足口腹,杀害众生生命;偷盗,为了养活身体,做偷盗的事情;邪YIN,为了满足身体的欲望,干这个恶业,这都是迷惑颠倒。假如真能够观身不净,就不会起这些恶念,比如说要断YIN欲,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现在觉得很难断,观身不净这条是个好方法。你看看这个身体流的这些脓屎,恶臭不堪,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再漂亮的女孩子身体里都是一样的,再想想几天没洗澡身体臭不可闻。

  如果病了,病在床上没人照顾的时候,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身体由於恶臭,招了很多苍蝇、小虫,看那个样子很可怕。重病的时候脸色苍白,皮包著骨,真的像个骷髅一样,头发蓬松的,原来的美色哪里去了?再想想,到人死了之后,臭秽的东西在里面发出臭味慢慢的散出来。他发霉了,他发酵了,招来很多小虫在里面开始滋生,然后咬出来,从皮肤往外咬,一个洞一个洞的出来,把你都吓死了。原来的窈窕少女变成这个样子,真的,哪怕是真的有欲火,一盆冷水浇头,就冷却下来。这就是佛门讲的不净观,「观身不净」。这条方法很有效,有志於修行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妨可以用这种方法,遏制自己的欲念。

  第二条观念,四念处第二条是「观受是苦」,受就是感受、享受。我们很多人是追求享受,老实告诉你,你所享受的只有一个字,苦,有什么好享受?你想想一个人吃饱了,饿的时候他想吃,吃饱了之后你再让他吃,吃不下撑著,那就苦了。这是从一个例子来说明,样样东西你以为是享受,真的给你享受,让你十分充足的,当你过分,你就真的不敢再享受,证明所享受的都是苦。享受都是苦,更何况是说真正遭受痛苦,生老病死,那个真是苦,那叫做苦苦。苦苦里面包含八种,刚才讲到生老病死,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五阴炽盛是指我们身体,这个身体总是不安,总是得病,这都是苦。

  欲界里有苦苦,还有坏苦,坏苦就是你保不住东西,任何东西都有成住坏空,身体有生老病死,万物有成住坏空;行苦,行就是念念不住,牵引这个苦。在欲界里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具足。我们修行得禅定,上了色界天,色界天人他没有苦苦,但是有坏苦,有行苦。上了无色界,禅定功夫很深了,不仅欲望断了,色界天人断掉欲望,他有色身,无色界人连色身都没有,我们称为灵界。灵界他没有了苦苦,因为没有身体,他就不会有身体的苦,也没有坏苦,没有身体他就不会有成住坏空的苦,可是他有行苦。念念不住,他不能保持,最后有一天定功失掉了,他还是命终堕落。这种境界留不住,为什么?因为他有妄念,他妄念压不住,起来之后念念不住生灭,所以他就会有所现的这种行苦。真的三界里面苦是离不了的,所以佛告诉我们观受是苦,要脱离三界。

  第三条讲的四念处,第三叫「观心无常」,观心无常是指观我们的念头,就是妄念。念头无常,刹那刹那在生灭,停不下来。我们自己观察一下自己的念头,从早上起来睁开眼开始,晚上睡觉不算,那你更控制不住自己。从早上起来,一直到晚上睡觉前,这段时间你看你生了多少念头。就不要说一整天,就说我们现在在讲课当中,大家能不能聚精会神的听?能不能够坚持一个小时?这里面有没有打妄念?自己观察自己就知道了,真的念头生灭,控制不住自己,这是观心无常。要知道这个动著的念头是妄念,它不是真的,叫妄,妄就不真。真的是什么?真的是我们真心,真心是不动。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以后,他讲「何期自性,本不动摇」,它不动,动的是妄念。我们真正要回归到真实,那就是把不真实的放下,妄念放下,真心自然现前。

  大家如果能够这样观察自己的妄心在动,就能够有这种观照力,起码你能觉察到念头在动,有的人都觉察不出来,那更惨。能觉察了,什么时候觉察?往往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能觉察,为什么?因为念佛的时候心清净下来。就像一湖水,本来很多风浪,现在没有风了,浪就平息下来,但是还有一点小涟漪,你能看得很清楚,妄念在动。那是在念佛的时候,如果不念佛的时候,根本都觉察不出来。所以不要说要放下妄念,观都观不出来,观心无常,你观都观不出来,那个就根本没有修行。念佛的时候我们能观察出来,听经的时候也能观察出来。听的时候看看我「神」有没有跑掉,听漏了,听漏了就说明你刚才起了妄念。所以听经也要专心,不起心不动念的方法来听,这个跟念佛的方法是一样,修不起心不动念。不要老是寻思著刚才讲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这样想的话就起心动念。所以听经的时候就聚精会神听,听得懂就懂,听不懂过去了,注重的是悟,悟是一下子现前,没有一个过程。你要是思考一句话,咂这个滋味,咂著咂著才想明白,那种是起心动念了,那个听经不会开悟的。所以观心无常。

  最后一个四念处,第四个是「观法无我」。这个「我」就是指主体,就是一切万法没有主体,没有自性,就是没有主宰,这个意思。法包括宇宙万法,就是一切的现象,众生,有情众生那是法,无情众生也是法,样样都没有一个主宰。为什么?因为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它没有一个主宰,它是各种因缘条件聚集的。比如说这支笔,这支笔由不同的成分构建,外壳是塑料,里面有墨汁,还有一些有机玻璃等等,它是个组合体。你要把它拆开来说,这是个笔帽,一支笔你说哪支是它的主体?你不能说笔帽是刚才那支笔的主体,也不能说这支是主体,拆开来了,各有它自己那一部分,而每一部分又是因缘和合的。你这样一直分下去,分到最后,物质都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又分,分到电子、原子核,再往下分,原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由什么构成的?一直分到最后,到最后没有了。《金刚经》里面称这种相叫「一合相」,万法都是一合相,就是一个基本物质结构组成的。

  物质是什么?本空,没有,是你的一个妄念,在科学家里面讲是一个磁场。所以爱因斯坦你看大科学家,他就知道,他说根本就没有物质,只有什么?只有「场」。物质是场强比较高的一种现象,场强比较低就是一般的真空,所以它没有自性,不单没有主体,没有一个「我」,连物质本身都没有,完全是一种妄念变现来的虚妄境界。所以说我们的身体就不能执著,真正懂得身体,你说那个是我?你说我钟茂森,这个整体因缘和合就叫钟茂森,那拆开了,你说我鼻子那块叫钟茂森,还是眼睛这块叫钟茂森?还是我的头叫钟茂森,我的胳膊叫钟茂森?那一部分是?你一追问,真的没有一部分成为钟茂森,非得众缘和合起来才假名为钟茂森,真的是观法无我。这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你能够推演,一切万法都是这样的。这样你的执著就能够放下,就不会有占有的欲望,不会有控制的欲望,为什么?你控制不到,了不可得。

  这里跟大家介绍了四念处,就是四种观念,它们是我们修行人入门以后要修的,它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这样子就能够落实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先讲到此地,感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请看《佛说十善业道经》。我们刚才学习了四念处,就是三十七道品里头的第一个科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十善业)(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十善业)  

 其它:浅析“十善业”(邹相)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8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7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6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5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4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3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2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1 

 周叔迦居士: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宽运法师:十善业道之不偷盗 

 宽运法师:十善业道之不邪YIN